孫業修:俄烏戰爭中的主要經驗教訓探析,成功和失敗之處在哪裡?

秦安戰略 發佈 2022-09-28T20:38:30.324220+00:00

本文為作者本人授權,在秦安戰略頭條號獨家原創刊發,原發於公眾號「國際戰略研討」,有很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編者按】本文為作者本人授權,在秦安戰略頭條號獨家原創刊發,原發於公眾號「國際戰略研討」,有很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俄烏戰爭已經打7個多月。從戰爭評估來看:俄羅斯在北約不斷東擴、戰略空間受到極限擠壓、國家被四面圍堵、面臨嚴峻威脅的情況下,以軍事實力為後盾,堅決果敢地打響了反擊美歐霸權的俄烏戰爭,以圖獲得更加廣闊和安全的戰略生存空間。

俄烏這場戰爭,對世界戰略格局的影響是巨大的,對美國一超霸權的打擊是有力的,對俄羅斯自身長治久安的發展是有利的。同時,也使俄羅斯在國際上產生了更多的負面影響,俄羅斯經濟將受到一定的制約。

俄軍戰績是主要的,用兵的取得的成果是第一位的:

一是俄羅斯用核威懾作盾牌,成功嚇阻了美歐等國組成的北約直接出兵干預,減輕了90%以上的戰略壓力,收穫了重大的國家利益。

二是戰爭開始後,俄羅斯在第二階段集中優勢兵力,打了漂亮的馬里烏波爾殲滅戰,成建制地滅了烏軍的一個作戰旅和眾多部隊,鼓舞了士氣和震驚了北約。爾後,不斷向烏克蘭縱深推進,占領了12.5萬(包括克里米亞)平方公里土地,約占烏總領土的五分之一。

三是用少量兵力取得了較多戰果。俄軍出動不到20萬軍隊,對抗烏克蘭動員全國力量擴編形成的百萬軍隊(包括外國僱傭軍),正常情況下,烏克蘭兵力以5:1對俄羅斯,這樣大比例的軍力差距,烏軍不說百戰百勝,其碼不會勝少敗多,但卻大量丟失國土,只占局部優勢,整體上仍然處於劣勢。

俄軍的戰績有目共睹,教訓和失誤也是存在的,而且相當嚴重。既有戰略性失誤又有戰術性失誤。而戰略性失誤超過戰術性失誤。

烏克蘭在整體作戰中處於絕對劣勢情況下,戰略比較清晰,戰術應用得當,避俄鋒芒,利用本土優勢,採用游擊戰、運動戰和陣地戰相結合的戰法,分兵而騷擾俄軍,集中而打擊俄軍,靈活機動,在整個戰局劣勢情況下,局部戰場由弱變強。

按照俄烏雙方實力,俄羅斯早應達到特別軍事行動的目的,目前,非但沒有達到,而且不少地方越打越糟。戰略上從三路進攻,變成了重點進攻,又變成了部分戰略退卻。如果還這樣打下去,全面戰略退是存在的。雖然俄軍不會戰敗,但是對其國力消耗將是巨大的,長期是承受不起的。

烏克蘭從全面戰略抵抗,到重點戰略反擊,到部分戰略進攻。最近,戰場態勢呈現互有進退的膠著局面。

俄羅斯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無論戰爭實力和潛力都遠遠超過了烏克蘭,本應雷霆出擊,速戰速決,三下五除二就能擊敗烏克蘭。雖然不能快速滅亡烏克蘭,但是,一個月最多三個月應該解決問題,達成戰略目的。結果戰爭不但沒有象人們預測的那樣,反而使人大跌眼鏡,給人的印象是俄軍武器裝備落後,戰略指導混亂,戰役指揮失誤,戰爭推進遲緩,打仗表現為警察化、緩慢化、僵硬化,決心不大,打擊不狠,進攻不猛。象蜻蜒點水,攻擊仁慈,行動遲緩,用兵分散,缺乏謀略。推進中付出代價太大。紀律鬆散,士氣不振。戰略上從主動變為局部被動。

俄羅斯的戰略失誤:

一、過低估計烏克蘭在美歐支持下的信息化戰力和反侵略的抵抗決心,作戰指導思想停留在機械化戰爭時代,對信息化戰爭認識不足,企圖以少勝多、以機械化鐵流贏得戰爭的勝利。

開戰當日,俄羅斯採用精確制導武器多部位打擊烏克蘭的飛彈基地、制導體系、防禦系統、雷達、機場和飛機等制空戰力,企圖全面打掉烏軍的預警制導體系和空戰力量,得到制空權。

爾後,採取空中開花、地面三路突襲:利用空軍直升機運載武裝力量,占領烏克蘭首都附近安得諾夫機場,傘降重兵直取烏克蘭首都,擒賊先擒王,一舉打掉烏克蘭國家的抵抗意志;地面用坦克、戰車這種滾滾鋼鐵洪流,長驅直入,直赴烏克蘭首都,一舉占領烏克蘭中央政府駐地,逼澤連斯基政府投降。

戰役結果是:開始,烏軍失守安東諾夫軍用機場,失去了基輔地區的部分制空權。安東諾夫軍用機場是此戰役勝負的關鍵。俄軍儘管取得了初期的一時占領,但是卻存在致命的弱點,就是據守這座機場的僅僅是一支裝備機槍、榴彈發射器和可攜式反坦克飛彈的輕型步兵部隊,火力支援主要依靠武裝直升機。

烏軍的反應非常迅速,在第一時間出動了第4快速反應旅對安東諾夫軍用機場發起反擊,並且烏空軍冒險出動米格-29支援,以打擊俄軍的武裝直升機。在烏軍米格-29戰機和地面步兵裝備的可攜式防空飛彈協同作戰下,俄軍突擊部隊損失了4架武裝直升機,這直接導致俄軍安東諾夫軍用機場的防禦大大削弱。僅僅裝備輕武器的俄空降兵,無法抵禦烏軍飛彈、重炮和坦克的攻擊,最終被迫放棄了安東諾夫軍用機場,撤入附近的森林之中。由於失去對機場的控制,俄軍第76空降師無法實施機降,不得不改道降落白俄羅斯,至此俄軍原計劃的空中突襲基輔行動宣告失利。

空中較量的同時,俄羅斯地面進攻基輔的滾滾裝甲鐵流,長驅直入向烏克蘭首都推進。地面部隊投入戰場的坦克裝甲裝備,主要是T-72坦克和BMP-1步兵戰車。T-72坦克重量輕,只有40噸,雖有完備的「三防」性能,但防禦能力弱;BMP-1步兵戰車兩側裝甲防護能力弱,不能有效抗擊機槍直射和炮彈破片打擊。這兩型裝備性能老舊,通行能力差,機械故障多,很多因缺乏燃料或陷入泥坑,被突進中的俄軍拋棄。加上俄軍的進攻速度快,戰線拉長,後勤補給和維修保障跟不上,戰場上出現大量俄軍丟棄外表完好無損的坦克和裝甲車。

俄軍裝甲行軍的所有目標,都被美歐支持的太空衛星偵察到後傳輸給烏軍,還有當地群眾手機拍攝傳到網上,使烏軍隨時掌握俄軍裝甲行進動態,烏軍便根據信息目標指引,採用靈活攻擊小組,隨時用反坦克飛彈打擊俄軍的坦克和裝甲車,使俄軍損失慘重。

俄軍坦克和裝甲車遭受重創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步坦協同不好,步兵沒有跟隨坦克作戰,沒有力量消滅坦克集群四周的反坦克突擊分隊,使得坦克不斷被烏軍突擊小分隊偷襲。美國和北約在戰前已援助了烏克蘭大量的反坦克飛彈和反坦克火箭筒,在戰場上到處都是烏軍單兵反坦克手,烏軍運用「標槍」等單兵反坦克飛彈伏擊緩慢行進或是停頓的俄軍坦克、裝甲車,給俄軍坦克裝甲部隊造成毀滅性損失。

戰爭爆發後,到4月中旬,以美軍為首的北約已經向烏軍提供了6萬多枚各型反坦克武器,2.5件防空武器,每輛俄軍坦克、裝甲車要面對90件烏軍的反坦克武器,而俄軍在戰前對此明顯估計不足。

在戰法運用上,第一階段,俄軍主要採取地面部隊平面推進,輔之以較弱的飛彈和遠程火炮打擊,攻擊的目標主要是烏軍基礎設施和烏軍防禦陣地,沒有採用大規模、長時間飛彈空襲、遍地的大規模轟炸、敵後滲透破襲特種作戰,以及電子戰、網絡戰等高技術戰法。由於沒有徹底打掉烏軍的雷達設施、飛彈基地和空戰力量,烏軍進行了有效反擊,僅3月5日,俄軍共有2架蘇-25、2架蘇-34、1架蘇-30飛機被烏軍可攜式防空飛彈擊落,損失慘重。甚至在4月3日,1架先進的蘇-35飛機也被烏軍地空飛彈擊落。這些飛機之所以被擊落,是因為它們超低空飛行,向地面投放普通炸彈。

以上情況一方面反映了俄軍在軍事上有所克制,顧慮重重,限制較多,不敢放手對烏克蘭大規模轟炸和動用大殺器,實施重錘猛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俄軍的現代化、信息化水平還有較大局限,精確制導武器不多,數量受限,不得不用先進戰機投放普通炸彈。同時,也反映了俄軍的戰法傳統甚至有些落後,仍然在用二戰時期的機械戰法打今天的信息化戰爭。

烏克蘭制導、空戰力量沒有完全消滅,陸軍的有生力量基本沒有損失,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空中和地面突擊烏克蘭首都的戰役必然失敗。

在打勝基輔保衛戰後,烏軍在美軍北約的支持下,以 數據、人臉識別、AI、無人機、衛星協同作戰等智能武器,定點清除了俄羅斯的10餘名高級將領,使俄軍的將軍陣亡高於普通的士兵,大大打擊了俄軍的士氣。這些巨大的損失,都是在俄羅斯對決北約中信息化差距所造成的。

二、俄軍的武器裝備因經濟的原因更新換代慢,技術水平落後,信息化程度不高,導致作戰中情報不明,信息流通不快,合成指揮不暢,兵種配合不協同,嚴重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

高技術武器,信息化水平,軍隊的士氣,指揮官謀略,戰爭的經濟潛力等,構成未來戰鬥力的主要因素,決定戰爭的勝負。特別是高技術的信息化武器,影響戰爭勝負的作用越來越大。

信息化戰爭走向世界戰爭舞台已經30多年。90年代初叫高技術戰爭,1999年科索沃戰爭後,逐漸統稱為信息化戰爭。

美國從1990年2月第一次海灣戰爭打伊拉克起,就已經開啟了信息化戰爭。海灣戰爭中的三個主要軍事行動:沙漠盾牌行動、沙漠風暴行動和海上攔截行動都有體現。在這些行動中,美國為主的聯盟軍隊,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信息、制電磁、隱身優勢,通過遠程飛彈打擊,隱身戰機轟炸,把伊拉克的雷達站、機場及飛機、軍事基地和空軍、坦克裝甲兵、炮兵、步兵等,摧毀殆盡。這次海灣戰爭,美國亮出了戰爭的新打法,使裝備落後的國家看得目瞪口呆,也使他們有所警醒,看到了加強高科技裝備發展水平是決定未來戰爭勝負的關鍵。

第一次海灣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促使了蘇聯解體,樹立了美國一超獨大的霸權地位。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科技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美國利用制空權和精確制導武器,連續空襲南聯盟78天。空襲中,除了打擊南聯盟的軍事目標外,用兇殘和毀滅人類的暴行,對民用目標,包括電力設施、水廠、鐵路、橋樑、倉庫等等,有關國計民生的設施,狂轟濫炸,讓南聯盟民眾無法生活甚至無法生存,以不出動地面部隊、零傷亡的代價,逼南聯盟投降並接受美國的一切條件。強行讓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接受所謂的聯合國國際法庭審判,並被冤死在國際法庭的牢房裡。科索沃戰爭中,美國公然違反維也納外交公約,野蠻轟炸中國大使館,造成了使館重大人員傷亡,並拒不道歉,中國除了抗議而無他法,受到前所未有之侮辱。

這次戰爭後,世界進入了美國蠻橫霸權時代,更進一步樹立了美國的一霸獨尊、絕對超強的地位。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也是第二次海灣戰爭,美國用一袋洗衣粉作幌子,誣陷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進而發動戰爭。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打了十餘年,雖然有實戰經驗,但他們之間是機械化戰爭,而面對美國以高技術為武器的信息化戰爭,毫無還手之力,很快滅國。薩達姆家族幾乎被美國屠殺殆盡,薩達姆本人被絞死,第二次伊拉克戰爭,意味著美國對不滿意的國家可肆意妄為,也標誌著美國信息化戰爭的絕對領先地位。在這次戰爭中,多國部隊尤其是美軍使用的高技術武器幾乎包括陸海空的各個方面,其中主要有軍用衛星、全球定位系統、精確制導炸彈、夜視器材、隱型飛機、電子戰武器、C3I系統(現在已經發展到C7I系統了)等。

這些軍事高科技武器裝備為多國部隊提供了約75%的戰略情報,其中精確制導武器的命中率竟高達80%,戰爭效益成幾何增長。軍事技術的發展使戰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智能化和信息化對峙中,強的一方看敵人是透明的,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弱的一方看敵人是瞎子,只有挨打的份。

美國之所以稱王稱霸,是建立在他們超級先進的信息化、智能化武器及先進的作戰平台基礎之上的。

這次俄烏戰爭,烏軍雖然在信息化、智能化,包括機械化戰爭中不如俄羅斯,但是,在美歐的支持下,烏軍在情報透明和近距離高精武器打擊上,很多方面超過了俄羅斯。

戰爭中血的事實,擺在了俄羅斯的面前,俄羅斯非常清楚的。但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已經無能為力。

蘇聯沒解體前,是與美國實力相當的世界兩霸之一,軍事上有些方面超過美國。在1991年12月解體後,繼承蘇聯主體的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崇拜美國制度,立即仿照美國實行多黨制、議會制、國有資產和土地私有制等。政治上黨派林立,一時間有成百上千政黨,人們無心思搞建設,天天爭權奪利,鬧騰著選舉。反覆變動折騰後,登記在冊的政黨數量主要有統一俄羅斯黨、俄羅斯聯邦共產黨、俄羅斯民主黨、俄羅斯自由民主黨、俄羅斯和平統一黨、俄羅斯憲法黨等70餘個,雖然葉爾欽所在的政黨一黨獨大,長期執政,但是,政黨互斗極大消耗了執政效益,國力始終沒有大的增長。

俄羅斯立國之初,經濟上依靠美國專家,美國專家則通過俄經濟學家蓋達爾的名義,提出一系列「休克療法」,對經濟進行改革,放棄政府對經濟干預,強迫私有化,實行完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結果蘇聯人民幾十年積累的國營和集體財富被內外少數利益集團吞噬,形成了金融和行業寡頭。社會通貨膨脹,盧布暴跌跌至1美元兌3235盧布。為重整經濟,政府被迫放鬆銀根,增發18萬億盧布。直接導致高達2000%的通貨膨脹,舊盧布幣值急劇下降。到了2000年,新發行的盧布替換舊盧布為1:1000,也就是說1美元 = 28000舊盧布。盧布暴跌,美歐資本趁機抄底,打劫了蘇聯幾十年的財富,賺的盆滿缽滿,俄羅斯國家和人民的財富縮水90%以上。原蘇聯官兵大量失業,很多武器裝備被解體的官兵丟的丟、賣的賣,大批軍工企業解體,技術人員流失,軍力除核武器外,一落千丈。

國家經濟大倒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又加上兩次車臣戰爭和喬治亞戰爭,俄羅斯已經無更大經濟力量去研製和發展高科技裝備和信息化武器。包括飛彈、航母、戰艦、戰機、自動化火炮等,更新換代慢,武器創新少,搞出的一些新裝備生產質量、數量上不去,適應不了激烈的競爭和現代戰爭發展的需要,與美歐逐漸拉開了距離。

這次俄烏戰爭,美歐大量支持烏軍先進裝備,俄軍馬上就感受到了裝備差距和戰爭壓力。俄軍有些高技術裝備,包括遠程制導大殺器,因蘇聯解體前技術底子厚,戰力還是不錯的,但是因受經濟和工廠生產規模限制,產出數量小,效率上不去,打擊烏軍時蜻蜓點水,構不成對烏軍的大規模摧毀,起不到毀滅打擊和威懾的作用。

三、戰略上用兵保守,進攻中兵力分散,交戰中缺乏應變,沒有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沒有以殺雞要用宰牛刀的決心速戰速決,在戰場態勢變化時,沒有及時調整兵力,先敵而變。

俄羅斯在第一階段攻擊時,兵分三路,缺乏主攻、徉攻、側攻和後翼掩護,兵力分散,使用兵力一個拳頭變成了一個巴掌,著力一大片,不痛不癢,沒有對烏軍造成重創,沒有達到戰役目標。第二階段及時調整了作戰策略,堅持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取得了成效,很快攻占了烏克蘭6萬多平方公里土地。隨著地盤的擴大,後方戰線拉長,兵力不斷分散,烏克蘭及時全國戰時動員,兵力巨增,美歐加大對烏克蘭的支持力度,從武器裝備到僱傭軍及軍事指揮,都對烏軍全力支持,從而使烏軍戰力倍增。而此時俄羅斯仍然是原來的不到20萬的兵力,高新武器的投入不夠。作戰中逐漸處於下風。俄羅斯應該及時戰時動員,馬上補充兵力及裝備,立即乘勝追擊,結果反應遲緩,無動於衷,戰場上由主動進攻變為被動防禦,再由被動防禦變為部分退卻,最後在一些戰場上大面積潰敗。

烏克蘭不含克里米亞,有6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4200萬人口,是一個大型歐州國家,雖然立國不久,但脫胎於前蘇聯,當時戰力強大的烏克蘭被美、俄、歐呼悠取締了核武和很多重型兵工廠,現代化武器裝備大幅下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作為前蘇聯重要的繼承者之一,戰力仍不可低估。加上美歐支援,更是如虎添翼。俄羅斯僅僅靠不到20萬的兵力去征服它,顯然是蛇呑象。

孫子兵法說:「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制宜,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用兵的關鍵是一個「活"字,勝利的法寶是一個「變"字,戰場形勢瞬時萬變,必須因情度勢,提前預測,敵變我變,謀敵於前。打仗就像流水,流水的屬性是避開高處流向低處。作戰的規律是避開敵人的堅實之處而攻擊敵之弱點,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約其流向,作戰是根據不同的敵情而制定取勝的策略。所以,用兵打仗,沒有固定的態勢。大 自然是如此,作戰打仗也是如此。高科技、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發展到今天,同樣適用。

俄羅斯在戰爭中犯的另一個失誤是用兵仁慈,對烏軍打擊不力,使之渡過危機,有了捲土重來的機會。打仗是暴力,是極端殘酷的。俗語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孫子兵法也說:「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將有五危,是針對於其弊端而言,屠戮太多,必遭殺人之禍;臨陣退縮,容易被俘虜,故為將者需要有勇氣與必死決心;遭受敵人侮辱可能因失去理智而後悔,故為將者當增加智慧;愛民可煩,則表示不能太報仁慈之心,否則必被敵人趁虛而入,反為敵人而害。這五種危害,表示將領要克服本性,既不能過於殺戮,又要報必死決心,還要理性分析,不能太有仁愛之心。否則,必將受於危難之中,給敵有可乘之機,遭敵暗算。俄軍異國作戰,對烏克蘭存在的對俄族人納粹式的屠殺揭露不夠,輿論造勢不力,出師無名。在開始作戰時,坦克裝甲遇到紅綠燈還停下來,而烏克蘭自己的坦克裝甲為了支援步兵打擊俄軍而橫衝直撞,沖向戰場。

在打擊烏軍時,用一般火箭和炸彈多,而大殺器用得少。只對軍事目標打擊,沒有對中心大城市的水、電等重要民用目標打擊,缺乏美軍在科索沃戰爭中對南聯盟民用目標的狂轟濫炸,從而癱瘓對方的抵抗意志。俄羅斯這樣仁慈用兵,考慮的同是斯拉夫民族,血濃於水,於心不忍。但是,美國挑動俄烏戰爭,其目的就是要斯拉夫民族之間互相殘殺,借斯拉夫人之刀,殺斯拉夫人之頭。當年拿波侖、希特勒等異族入侵打不敗斯拉夫人,但是,這次美國的借刀殺人之謀,將可能達到打跨斯拉夫人的目的。這就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命題,對投敵的同族如何用兵?如何及時用決絕手段?如果過於仁慈,將會延緩戰爭,愈打愈殘酷,死人愈殺愈多,民族的災難更重。只有用堅決的手段儘快打敗對手,才能減少斯拉夫人的傷亡,贏得勝利。從某種意義上說,一時的殘酷,是最大的仁慈。

四、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國體、政體改革,其戰爭的潛力已經不能同原蘇聯相比,私有化制度下的社會信仰、國民凝聚力、人民精神面貌和戰爭動員力等,已經這大打折扣,這也是國土面積大於烏克蘭20倍、人口是烏克蘭4倍的俄羅斯遲遲不能達成戰爭目標的根本原因。

俄羅斯在葉爾欽時期,私有化經濟占70%以上,剩餘的公有制經濟也是人心惶惶,俄羅斯的整個國民經濟大幅度衰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滑,國家硬實力包括國防實力全面下降,人心、國民凝聚力及戰鬥精神等軟實力極大的喪失。因此,當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發動科索沃戰爭,對南聯盟軍民目標長達78天的狂轟濫炸時,作為盟友的俄羅斯,一點辦法也沒有,葉爾欽甚至連有力的抗議也缺乏。

南聯盟被迫解體,科索沃從塞爾維亞獨立,政府和人民受盡了屈辱,直到今天塞爾維亞總統武西奇還在聯合國大會上,控訴塞爾維亞主權在過去遭受到了嚴重戕害,北約在沒有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悍然對南聯盟發起大規模軍事打擊,出動了1000多架戰機,向上萬個地面軍用和民用目標發射了2300枚飛彈,投擲24000枚精確制導炸彈、集束炸彈、貧鈾彈。集束炸彈和貪油彈是大殺力和滅絕性武器,國際公約禁止。

整整78天的瘋狂轟炸,造成南聯盟的供水、供電、道路和橋樑等大量生活設施毀滅,幾百萬人流離失所。影響了塞爾維亞幾十年,現在他們仍然在遭受持續的危害。這個極壞的示範是美歐帶頭。武契奇向「某些國家」發起質問:「我們沒有踏入別國的領土,也沒有危及一個主權國家的領土完整,但這個從未攻擊過其他國家的塞爾維亞主權被侵犯了,卻無人問津;那麼請問塞爾維亞和烏克蘭的主權、領土完整有什麼區別?沒人告訴過我們答案!」

同樣的問題也適用於中東的一些國家,當今世界上有更多比塞爾維亞還要慘烈的小國,比如在遭受轟炸和領土侵蝕的巴勒斯坦,他們甚至沒有問這個問題的機會。很顯然,美國等霸權強國在掌控輿論和生殺大權,他們完全以自己的標準定義是非,「誰的主權被侵犯」由他們說了算。在霸權下,大多數國家不敢懷疑,少數敢懷疑的聲音太小,起不到制約。

普京當政後,為了使俄羅斯擺脫困境,通過行政手段、司法手段和市場手段,將戰略行業特別是能源領域的大型企業重新國有化,把重要資源掌握在國家手裡,並親自確定涉及國防、石油、天然氣、運輸、電力、對外貿易、銀行、漁業、鋼鐵製造業等領域的1063家俄羅斯大中型企業變為國有戰略企業,規定政府無權對這些戰略企業實行私有化。

同時,加強對國有戰略企業的監管,使之忠實執行國家的經濟政策並向國庫上繳利潤。這樣國有企業占俄羅斯的40%左右,使俄羅斯政府對經濟有了較大的支配權。

因俄羅斯政府掌握了1000多家國企,當時石油價格上漲,政府財政收入大增,普京放棄2004年準備實施的「社會福利貨幣化」政策,將財政盈餘和能源出口收入,集中用來償還實行私有化運動時期對俄羅斯人民的欠帳,推動實現「現代化免費醫療、高質量教育、買得起的住房和高效益農業」等,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俄羅斯人的幸福感,俄羅斯的軟硬實力得到較大提升。

國家經濟的大幅增長,俄羅斯的工業、軍工企業和高科技武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國民的凝聚力不斷提高,這是俄羅斯打贏第二次車臣戰爭和對喬治亞戰爭的主要原因,也是這次俄羅斯敢於向烏克蘭動武和敢於挑戰北約的底氣。

但是,俄羅斯必定元氣大傷,目前私有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土地也絕大部分私有化了。打仗是需要錢的,製造武器裝備是需要購買的,特別是私有軍工企業和公司,很多沒有錢購買不到。如果沒有實施戰時狀態,很多裝備和物資無錢難以按時訂購。

打仗是要死人的,死人是要賠償金錢的,少了不行,俄羅斯男女生育嚴重不平衡,一般男女比例是1:5,即生6個孩子中,男孩1個,女孩5個,男丁奇缺。因此,賠償少了不行,這對俄羅斯的經濟壓力很大。

在公有制占主導的社會裡,人們打仗是為祖國、為人民、為大家,也是為自己,士氣高昂,不怕流血犧牲。如原蘇聯在二戰時,出現11635名戰鬥英雄,這些英雄,包括元帥、中低軍官和士兵,有男有女。很多英雄一個人消滅敵人幾百名;很多英雄重傷不下火線,十分頑強;還有的面對敵人酷刑,寧死不屈。蘇聯打敗德國是必然的。

現在的俄烏戰爭打了7個多月了,為什麼沒有出現多少英雄?不但英雄沒有多少,而且部隊士氣不高,很多官兵作風還稀稀拉拉。甚至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一觸即潰。私有制經濟占主導的社會,軍隊的打仗其實質是保護資本家的利益,與自己的利益沒有關聯,因此,軍隊和軍人不會為資本家們奮不顧身去賣命的。資本主義社會招兵全靠重金引誘。因此,必然形成一個規律:資本主義的國家,在相同的武器裝備條件下,比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戰鬥力要低的多。

有人認為美軍為什麼戰鬥力強,世界稱霸呢?實際上美國是僱傭人去打仗,也稱僱傭軍,包括用大量金錢雇本國人和外國人打仗,靠高薪招兵買馬。這樣實質上是不可能強的。美軍的強主要靠以下手段:

一是靠世界壟斷資本和壟斷企業賺全人類的錢,用大量金錢搞科研追求武器裝備的絕對優勢,靠武器裝備絕對優勢打勝仗,從而保護大資本家的利益。美國什麼時候劣勢裝備打過勝仗?

二是美國打仗靠拉幫結派。是拉多個國家組成集團或團伙對付一個國家,靠團伙占居絕對優勢打勝仗。

三是靠打代理人戰爭,讓別人打仗,他從中出小錢而後賺大錢。兩次伊拉克戰爭和中東戰爭打的是石油與美元掛構;中日釣魚島之爭打掉的是對美元構成威脅的中日韓及東協的亞太大市場和亞元;科索沃戰爭打掉的是剛興起的歐元;這次挑起俄烏戰爭打掉的是歐元和盧布,救疫情下不斷衰弱的美國經濟。

美國一般專找小國、弱國打,從來不在大國對抗中單獨出馬作戰。抗美援朝戰爭出面了,但是也拉了16個發達國家同中國打,武器裝備比中國先進的多,結果被落後的中國打敗,志願軍把美軍從鴨綠江打退到1000多公里外的三八線。抗美援朝戰爭如果中國是美國的先進裝備,美國是中國的落後裝備,恐怕美國組成的所謂「聯合國軍」都成了俘虜,美國也可能會解體。抗美援越南戰爭也是一樣的。

結論:在相同武器裝備條件下,私有制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戰鬥力要比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軍隊戰鬥力差的多。現在俄羅斯私有制占主導,俄羅斯士兵為私人資本打仗很清楚,俄軍沒有了原蘇聯軍隊的強悍,這是他們很難達到徹底勝利的主要原因。

俄軍攻占烏克蘭的四個州公投入俄後,利用核威懾可以保護一時,但是,烏克蘭和美國為首的北約是不會善罷甘休。俄烏戰爭將會拖相當一段時間。對俄羅斯經濟恢復和國力的影響是長期的,對烏克蘭國力的影響則是致命的,對歐州經濟的影響不可忽視,唯有美國只賺不賠。當美國出現比川普更親俄的總統時,俄烏戰爭才能真正有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