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發的「養廉銀」,為何無法遏制貪腐?

寒袖 發佈 2022-09-28T23:24:47.704563+00:00

每一個皇帝都想要干成一番豐功偉績,自己好憑此流芳百世,而每個皇帝最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就是反腐倡廉。不僅延續了歷史遺傳下來的酷刑約束朝廷的官員,還設置了養廉銀的機制,換句話就是用高薪養廉的方式來促進官場的清明,鼓勵官員清正廉潔,而雍正皇帝發的「養廉銀」,為何仍然無法遏制貪腐?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中,出現無數的朝代。每一個皇帝都想要干成一番豐功偉績,自己好憑此流芳百世,而每個皇帝最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就是反腐倡廉。

秦朝是最早設置了御史大夫官職的朝代,之後的朝代也都沿用了該官職,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在後世那麼多的朝代中,清王朝的政策相對而言更加的標新立異。

不僅延續了歷史遺傳下來的酷刑約束朝廷的官員,還設置了養廉銀的機制,換句話就是用高薪養廉的方式來促進官場的清明,鼓勵官員清正廉潔,而雍正皇帝發的「養廉銀」,為何仍然無法遏制貪腐?

養廉銀產生的原因

其實清王朝產生養廉銀也算是大勢所趨,這主要是因為以下三個方面的主要原因。

首當其衝就是清朝給官員發放的俸祿都不是很高,如此一來,官員就陷入了兩極分化的狀態,對於那些想要貪污的人來說,他們只要擁有足夠的權利和機會,就會竭盡全力去貪污錢財,俸祿的高低他們並不是很在意,並且他們貪污的錢財足夠一家人維持生計。

但是對於那些清正廉明的官員來說,他們所有的收入來源就只有俸祿一個途徑,較少的俸祿導致他們家徒四壁,甚至連一日三餐都很難維持。

這一點並不是在危言聳聽,在歷史文書中都有相應的記載。清朝對於俸祿的發放,主要是參考的明朝的政策,但是清朝統治者顯然沒有考慮到時代的變化,導致民眾的生活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收支的不平衡就導致矛盾的出現,清朝的知縣每個月的俸祿只有三兩銀子,但是官員不僅需要養活家人,還需要為自己養育馬匹,如此一來,三兩的俸祿,五六日的時間就花完了。

但是,如果官員家中只有一妻一子的話,用俸祿來維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也算是足夠。顯而易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每個官員家中都有三妻四妾,而且官員通常不會自己幹活,這就需要在僱傭一些傭人,更何況官員休沐時還要跟其他官員出去吃飯,聯絡感情。

故而官員實際的花費遠遠比收入要高很多,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官員起貪念也算是有情可原,即便他們本身的追求不允許他們這樣做,但是為了自己的生計,最終只能違背自己的良心加入到貪污行列中。

也有一些人是窮苦人家出身,一路求學只為了能當官出人頭地,甚至他們都想要了之後的榮華富貴應該如何享受卻發現他們的俸祿還沒有在家種地多。

現實的經歷與他們的幻想天差地別,以至於他們內心產生很大的落差感,心理上自然而然會產生一些衝擊,更加導致貪污狀況的盛行。

其二就是清朝統治者對於官員的管理政策並不是很一致。不管官員到底是出於什麼目的才會貪污,最終的結局已經形成了,想要化解這個難題就需要皇帝出面了,如果皇帝的政策合適的話,這樣的局面絕對有可能會有所緩解。

但是康熙和雍正兩個人對待貪污的態度截然相反,康熙認為貪污本身就是人之常情,根本沒有辦法從根源上解決,而且很多人都是逼不得已。

如果非要強制性解決這件事的話,很有可能會導致全國上下處於一片動盪不安的局勢中,更加不利於自身的發展。

正因如此,康熙對於貪污的態度並不是很嚴格,通常都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只要官員本身不是很過分,或者是不捅到康熙面前,他基本上不會管這件事。但也因為康熙這樣寬鬆的政策,導致他統治後期出現了很多虧空的案子。

雍正從康熙身上吸取到足夠的教訓,他認為官員雖然可以收受錢財,但是要將一切都光明正大地進行。這也就有了養廉銀的出現,只要是官員拿到了足夠的錢財,肯定不會在想方設法地去進行貪污了。

養廉銀的獲得肯定是通過普通老百姓,只不過雍正也制定了相應的限制,老百姓被壓迫的也不算是很嚴重。

最後就是清朝的經濟實力足夠強大,這也是養廉銀的底氣。明末清初確實出現了很多的戰事,導致清王朝並不是很富裕,但是統治者很快就扭轉了衰敗的局面。

賦稅改革、水利設施的建設,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商業的快速發展,經濟狀況一片大好。如此欣欣向榮的局面,給了雍正足夠的底氣。

養廉銀的發展

養廉銀剛開始出現時,統治者並沒有確定統一的標準,而是讓各個地區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

畢竟每個地方的發展狀況並不一樣,那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可以相對給予官員更多的養廉銀,那些發展不盡人意的地區,可以相對降低一些。

本身一個政策出現初期,肯定不是很完善需要經過時間的驗證,也需要進行很長時間的完善。養廉銀政策一直到乾隆時期,才算是徹底完善下來,不僅發放標準確定下來了,就連發放的時間也有所規定。

最重要的是,這次將所有的官員都包括在內了,也算是從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不公平現象的出現。換句話說,直到這個時候,養廉銀才形成一定規範的機制。

但是等到明朝末期,養廉銀政策再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清朝內憂外患接踵而來,以至於清政府的財政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很多人想要從養廉銀中拿出來一些錢來緩解這個壓力,從原本的四千兩直接下降到一千八百兩。顯而易見,折扣的力度非常之大。

養廉銀為何起不到原本的作用

其實雍正去世之後,乾隆對於這項政策究竟是否繼續施行非常猶豫。乾隆七年的殿試中,還有一道相關的考題,希望所有考生可以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在康熙眼中,他當初反對變相增加稅收,現在如何實行了這個政策,豈不是在打自己的臉?

當時乾隆剛三十多一些,還比較年輕,非常願意跟學士們一起探討國家大事,從而確定自己的政策有無不妥之處。最後乾隆還是決定順從國家的趨勢,繼續沿用這項政策,只不過最後這項政策還是毀在了乾隆手中。

在乾隆的授意下,封疆大吏可以以公事為名,將原本應該屬於養廉銀的財產挪用了。乾隆十二年,朝廷準備對金川發動戰爭,戰爭一旦發起,就需要很大一筆資金作為支撐,乾隆就讓人去支取了六千兩養廉銀作為公務使用。

從這件事之後,只要朝廷公務需要,而朝廷拿不出來足夠的資金,乾隆都會讓人從養廉銀中挪用,以至於屬下都明白,養廉銀可以隨時動用,朝廷也不會有人看管,就這樣各地的官員開始以各種各樣的名義來挪用養廉銀。

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乾隆還制定了一項全新的政策,那就是議罪銀。也就是那些犯錯的官員可以用養廉銀來贖罪,只要是官員可以繳納一定的金錢,就可以避免受到懲罰。等到乾隆後期時,這項政策更加盛行,很多官員犯錯之後,為了躲避懲罰,就會自覺繳納一定的罰款。

其實這項政策也相當於再次回收養廉銀,畢竟能私自挪用養廉銀的官員,犯錯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但是這也導致另外一種情況出現,那些犯錯的官員,繳納一定的資金之後,本身的財產就更少了,不得不再次搜刮民脂民膏。

養廉銀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更多的作用在於限制,而不是根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