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國時期,一段社會發展極其矛盾的歷史時代

韓韓講歷史 發佈 2022-09-28T23:41:37.178651+00:00

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娛樂生活,再到看病吃藥,西方文化逐漸深入到各個領域,這個時期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多。

清末民國時期,伴隨著一些西方的先進的思想的傳播,西方的一些先進的生產工具也逐漸傳入。

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娛樂生活,再到看病吃藥,西方文化逐漸深入到各個領域,這個時期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多。

人們不再單純的固執的排斥西方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思想文化,而是越來越多的學習和引進這些先進的技術,以圖自強。

尤其受到西方的入侵的影響,當時在軍事上的改革最為明顯,清末的新軍和北洋海軍的投入也是晚清政府統治者尋求自救的一個重要內容。

只是這些改革沒有涉及到根本性的問題,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當時阻礙社會發展最大問題是晚清政府的封建統治制度。

晚清時期汽車也被引入進來,主要在幾個大的城市。當時道路條件落後,一旦出現雨雪天,即便在城市裡也會有很多地方難以通行。

一百多年前,拍攝於大同老城區,應該是四牌樓附近,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路面如果下雨或者下雪,應該會非常很泥濘難走。

圖中的汽車無法通過,只能僱人用繩子拉著走,泥濘的道路顯示了當時的大多數城市的環境

1886年,汽車發明於德國。從1901年開始,即清光緒二十七年冬,匈牙利人李恩時將2輛汽車帶入上海。1907年以後,少數沿海城市陸續出現汽車客運和汽車貨運。而直到1913年,由全國開始督辦公路修建,並將修建公路作為重要內容進行執行。

下圖,一位在政府部門任職的人員,推著自行車在拍照,當時的自行車屬於昂貴的消費品,在今天汽車普及大多數家庭的情況下,我們很難想像自行車曾經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是當時大多數人難以觸及的奢侈品

自行車在十八世紀末發明出來後,於1817年前後迅速流行於歐洲,到了1868年,第一輛自行車被從歐洲運抵上海,當時被稱為「洋馬兒」

另一種人力自行車,也叫「東洋車」,其在1874年由法國人米拉自日本引入上海。這種車反而比自行車更受歡迎,其迅速流行開來,我們稱之為「黃包車」。

西醫在明末清初傳入,但當時只是一種伴隨著傳教士的行為。而到清末時期,西醫已經開始逐漸為人接受。

當時的封建社會對此形成兩種觀點,一種對其排斥而不去了解一種對其極為推崇,兩種思潮彼此之間的矛盾不僅是中醫和西醫的觀念的爭執,更是當時的守舊勢力和改革勢力的矛盾。

著名的教育家兼思想家、文學家梁啓超就是推崇西醫的主要代表之一。

只是,當時的人們可能想像不到,如今的西醫已經成為主流,人們看病吃藥,絕大多數以西醫為主。

晚清時期隨著西方的侵入,慈禧逐漸認識到國家的貧窮與落後,為此開始主動接觸西方的一些先進技術。

據說慈禧非常愛美,晚年常常以西洋小鏡照面,而照相機更是受到慈禧的青睞。上圖是慈禧與當時駐京城的的各國公使夫人們拍照

1846年,照相機被法國人儒勒·依蒂耶傳入沿海地區,首先在皇宮裡受到慈禧的喜愛。

慈禧不僅自己愛照相,還鼓勵宮裡的妃嬪們和皇室大臣的女眷們也一起照相。

晚清皇室和大臣的女眷們在慈禧的帶動下,經常聚在一起拍幾張照片以作留念。

隨著照相機的傳入,曾經在清朝社會以供權貴統治階層畫像為職業的一些人失去了一大部分收入。

為了謀生,為普通人畫像的職業逐漸流行起來,人物肖像畫的風格的變化和發展,促進了當時的素描畫和新派畫風的流行,為繪畫技術帶來了新的發展。

清末民國初期的照相館,但當時的照相機非常昂貴,即便在照相館照相的價格也是普通人難以接受的

只是當時的人們很難相信,如今社會的照相技術的發展,但人們對拍照、照相的喜愛仍然一如既往,只是不再局限於奢侈的為個人拍攝照片,而更多的是去拍攝社會、自然、文化生活等,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

清末時期隨著西方的入侵,清政府最先認識到自身落後的就是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為此開始了以引進西方先進武器裝備以改革建立新式軍隊的發展

而因為西方的堅船利炮首先被接觸到,自鴉片戰爭後,對於海軍的改革和新式軍艦的引進一直不斷,從1888年成立的北洋艦隊;到甲午戰爭後,1909年將新恢復的南、北洋艦隊合併為巡洋艦隊與長江艦隊。晚清政府的自救在軍事改革上最先進行了大規模的投入。

同時,在陸軍改革和武器裝備上也有了一定的發展。1861年,曾國藩主持下,建立安慶內軍械所,當時著名的科學家容閎、徐壽、徐建寅、華蘅芳等人曾相繼雲集於安慶,從事製造兵工產品的工作。

在曾國藩的主張之下,所有工程師全部為華人科學家。1865年,徐壽、華蘅芳建成了國內第一艘蒸汽輪船,這一突破極大地推動了晚清軍事工業技術從手工業走向機械工業的發展步伐。

同時,1865年,李鴻章主導之下建設了江南製造總局,又稱上海機器局。江南製造局以外國人工程師為主,使用本地工匠,藉此模仿和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藝。其在清末時期軍事工業近代化中起到了開端的作用。

同年,李鴻章還組建了天津機器局,其是北洋駐軍系統的兵工廠。這座兵工廠於八國聯軍侵入時毀於戰火,後來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重建北洋機器局,但其規模與生產能力一直沒有達到原來的水平。

同治四年,即1865年,其是一個晚清軍事工業大發展的一年,這一年金陵機器局以蘇州洋炮局為基礎,經過擴建而成。其主要仿製克虜伯炮、諾登飛和加特林多管速射炮等。

1890年,張之洞建設了漢陽槍炮廠,其與江南製造總局、天津機器局並列為清末三大兵工廠。1904年,其改名為湖北兵工廠,第二年成為擁有9個分廠的大型軍工企業。

漢陽槍炮廠的槍械製造尤為知名,其在清朝滅亡後很長一段時間依然在當時的民國軍械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漢陽造」成為清末民國軍械發展史上一個時代的記憶

除了海軍和建設兵工廠,對於陸軍的武器裝備也開始逐漸改進,1895年,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就是對新式陸軍的一個建設和探索

圖中的士兵在練習熟悉新式步槍,對於新軍的招聘非常嚴格,要求體能健壯、無不良嗜好。

但在清末民國時期的社會,其貧富差距巨大,大多數的底層人的生活非常艱辛,人們不止生活困苦,底層人的生活甚至完全看不到希望。

清末時期,封建官僚階級的生活極為奢華,即便官員身邊的僕人也能夠豐衣足食,有些不錯的生活條件

相對應的是底層社會的窮困潦倒。

一些有著較好的謀生職業的人還能填飽肚子,但即便在商人的店鋪工作,大多數的學徒和工人也買不起一雙鞋子,他們在不冷的時候光著腳,而冬天來臨就會穿上草鞋。

上圖為與商鋪店主人一起吃飯的學徒,飯食也是勉強吃飽就不錯了,基本沒有什麼菜,即便鹹菜也是很少的,當時的鹽、糖依然是社會的硬通貨。而兩個學徒都是光腳沒有鞋子。中間的主人一看就很威嚴,嚴厲的目光盯著拍攝者,兩旁的學徒看起來很拘謹,但奇怪的是他們的面前沒有飯碗,只是尷尬地在用筷子,不知道應該夾點什麼吃。

清末民國時期,社會動盪,人們貧富差距極大,普通人為了謀生,嘗試各種職業。如下圖,這是撿糞人,這樣的職業只有最窮苦的人才會去做,而在當時的社會卻非常普遍

還有替人擔水的工作,有時女人也會從事這項體力勞動,但主要是沒有束腳的婦女。

當時除了有後來比較流行的黃包車,但還有大部分想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他們即便到處借錢、典當家什也買不起這樣的一輛車,於是就出現了獨輪的人力車

這種車非常辛苦,而且需要兩個人一前一後操作,有時車上會乘坐好幾個人,操作這樣的車子很費力,前邊的人一般為年歲大的,主要可以輕鬆些,以操控方向為主;後邊的人則是年輕力壯的,保持車子平衡的任務主要是後邊的人的工作。兩者一個拉一個推,一天下來可能飯錢都很勉強,而如果生意不好就會更差。這樣的工作不管颳風下雨還是烈日當頭,對於人的體力和耐力都是極大的考驗。

而到處走街串巷的貨郎也一樣,他們有時候要帶著孩子,又怕東西賣不出去賠了本錢,不管什麼天氣都要四處奔走。

在當時大多數的家庭婦女也會做一些零活補貼家用,如上圖的女人一邊帶著孩子一邊幫人做點洗衣服的工作

與普通人家不同的是,封建官僚地主階層的家庭則生活富裕而悠閒,圖中一個婦女抱著孩子在逛集市,女人正在和商販就一個商品討價還價。

當時的封建官僚階級與底層普通人差距極大。

上圖是一位年輕的官員,看他的居住條件極為富麗奢華,而家中物品也非常精緻,他的身上穿著的衣服鞋子都很考究。年輕官員看起來很高大威武,其眼神銳利,一副躊躇滿志的樣子。

同時,有些權貴階層則享受著奢靡墮落的生活。

到了民國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一些大城市的環境和條件開始變好,城市裡的主要街道逐漸修建了一些工業化的基礎設施,如有軌車、公路、路燈等。

上圖,在上海的一條街道上出現了極不相稱的風景,一個女人穿著時髦,帶著孩子,她和身邊孩子的穿著打扮即便放在當今也不過時;而最左側的街邊的一個老人,蓄髮留辮,衣服垂垂老矣的樣子,他是否在迷茫,自己突然跟不上那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了;再往前看,則是穿著馬褂和戴著大檐帽的人。一條街道三種不同的風景,這樣的情況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到處會看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也由此有了一個「魔都」的名字

但對於普通人甚至底層社會,這樣的情況可望不可及,甚至在大多數地方都不會見到。

當時的社會動亂嚴重,人們經常顛沛流離,饑荒和流民到處可見。

上圖的一個小女孩,帶著一個比她小很多的孩子,身後還背著一個嬰兒,她們的父母應該是在逃難的路上或者在更早之前去世了,從穿著上都看不出衣服的樣子,可以用衣衫襤褸來形容,而她們的腳上都沒有鞋子,甚至一雙草鞋也沒有,這樣的生活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她們更不知道哪一天就再也難以生存下去了。


清末民國時期是一個很矛盾的社會發展時期一方面西方文化思想和生產技術傳入,社會出現大的變革和發展;而另一方面底層社會的生活因為社會動盪不安而更加顛沛流離。社會出現巨大的階層分化。


謝謝品鑑!

感謝點讚、收藏、關注、分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