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之前,他們拖家帶口,從天津來到了廣西的村村寨寨……

廣西衛視 發佈 2022-09-29T00:33:33.213591+00:00

1969年,他們遠離家鄉,從天津來到廣西,走進村村寨寨。今天21:20,廣西《遇見好書》,推薦《天津支邊醫生在廣西》。

1969年,他們遠離家鄉,

從天津來到廣西,走進村村寨寨。

「天津醫生」是他們的名字。

帶著仁心仁術,守護壯鄉人民的健康。

從此,他鄉變故鄉。

今天21:20,

廣西《遇見好書》,

推薦《天津支邊醫生在廣西》。

了解半個世紀之前那段醫者仁心的故事,

且看杏林春暖八千里。

一段歷史

1965年6月26日,毛澤東主席做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史稱「6•26」指示。大批醫務工作者,尤其是城市醫務工作者開始大規模深入農村基層。

在這樣的號召下,近2000名天津醫務工作者和8000多名家屬離開熟悉的家園,跨越2000多公里,向「老、少、邊、山、窮」的廣西舉家遷徙。他們邁著堅實的腳步,從大城市走到山鄉,他們伸出雙手救死扶傷,用自己的滿身本領和滿腔熱情,為廣西各族群眾的生命擔當守護者。從他們邁出的第一步起,就意味著艱辛與奉獻。

他們到廣西以後,克服了語言關、生活關、工作關。他們所做的工作推動了廣西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後來,來到廣西的「天津醫生」和家屬大多返回故鄉,但是仍有近40名醫生選擇留在廣西,並分散在各地的學校或醫院工作。歲月更迭,當年的小樹已長成參天大樹。當年由「天津醫生」接生的孩童已兩鬢斑白,當年缺醫少藥的村寨,如今已實現基本醫療全覆蓋,而「天津醫生」在八桂大地上的傳奇仍在流傳。

一本書

《天津支邊醫生在廣西》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編,2021年6月由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旗下的灕江出版社出版。全書被分成六個章節:啟程、安家、奉獻、紮根、情懷、銘記,脈絡清晰地盡訴這段如歌歲月。

當我們按照書中脈絡,尋訪書中人物,會有非同尋常的感動。

馮報新當年跟著父親馮普醫生舉家隨遷,到廣西安家。父親在宜山(今河池市宜州區)栲膠廠建立起醫務室,她和弟弟也留在廠里工作。

後來,馮普醫生在廣西待了十年之後,攜妻子與兒子返回了天津,而學會了宜山話的馮報新留在廣西結婚生子,後又輾轉到新華書店工作,一直待到退休。

上世紀七十年代,廣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縣。這裡地處重巒疊嶂的雲貴高原,苗、彝、仡佬、壯、漢等各族群眾生活條件艱苦,傳染病流行,即便是痢疾、麻疹等常見病,也能造成極高的死亡率。

曾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天津醫生」顧忠會與妻子楊興蓉,來到這裡。建立起「馬馱醫院」:用馬馱著一個特製的木箱子,作為行走的小藥庫,在路上遇上病人,一打開就是手術床。這種便於山間巡回醫療的方式,可以實現就地醫治。

「天津醫生」趙淑珍先後在富川縣朝東公社衛生院、梧州市茶廠衛生室、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放射科工作,把一生的醫療事業紮根在廣西。多年來,她也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了兒子趙鵬。

2000年,從醫學院畢業的趙鵬選擇進入母親曾經工作過的醫院。在分配工作時,他發現母親之前使用的工號還在閒置,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同樣的工號——235號。這是一種意義非凡的傳承。

書中還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動情的言語,很多「天津醫生」在書中只是一段簡單的介紹,背後卻是充滿奉獻精神的生命歷程。這樣的真切情誼,同樣也被收錄在本期《遇見好書》之中。

《遇見好書》之「杏林春暖八千里」

9月26日 21:20 廣西衛視播出

廣西衛視 每周一 21:20

《遇見好書》是廣西目前唯一以解讀好書和閱讀推廣為宗旨的電視欄目,通過內容分享、情景演繹、多方訪談等形式,深度解讀和推薦一本好書,帶給觀眾閱讀的快樂和思考,倡導全社會愛讀書、善讀書、讀好書。

來源 | 《遇見好書》欄目組

編輯丨莫傑馨

責編丨劉 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