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街華燈的秘密:63年前由周總理親自拍板,長亮至今暗藏玄機

孤風婉史 發佈 2022-09-29T00:38:13.380562+00:00

今年7月中旬,應該有不少人看到,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的那253基華燈正在接受「體檢」。對於久居北京的人來說,這種事並不算稀奇。

今年7月中旬,應該有不少人看到,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的那253基華燈正在接受「體檢」。對於久居北京的人來說,這種事並不算稀奇。

但是關於這253基華燈的寓意,以及背後暗藏的「玄機」,就連不少本地人也不太清楚。

這些華燈為什麼長得不完全一樣?63年來,又為何能保持每盞燈都長亮?

黑燈瞎火北京城

現在的長安街,因為華燈而亮如白晝。其實在新中國成立前,北京城是全國有名的「黑城」。

早年間老北京流行一句順口溜:「黑燈瞎火北京城,終年難見放光明。店鋪家家上門板,住戶燭光弱如螢。」

雖然1905年官商聯合成立了華商電力公司,給全城提供了8000多盞點燈,但這些是不僅要用在街道上,還要分一部分給官府和商鋪。

因此,當時只有主幹道上才安裝了電燈,大部分地方還是沿用被形容為「香火頭兒」的煤油燈,整個北京城並沒有到了晚上還是烏漆嘛黑。

當時《益世報》就舉了一個充滿嘲諷意味的例子:「北京的電燈,跟家裡留人吃飯一個樣,添人不添飯,飽不飽就是他。」

由於技術有限,人們慢慢發現這種電燈其實還沒煤油燈划算,越用越暗,甚至還沒煤油燈亮。再加上當時電力緊缺,自從裝了這些電燈後,停電的頻率也變高了。

這種情況,直到1922年建了石景山電廠和33千伏的線路才得以改善。

15年後,日軍打進北平城。雖然成立了華北電業北京分公司和好幾處電廠,但是北平的停電次數反倒更多了。

因為日軍為了掠奪我國煤礦資源,把大部分的電力都用在礦洞裡了。當時的北平到了晚上,還是得靠煤油路燈照明。

好不容易熬到了抗戰勝利,國民黨沒比日本人強多少。當時給北平供電的是國民黨控制的冀北電力公司,國民黨官員為了貪腐,經常故意停電。

從一開始的3天停2次電,發展到1天停3次,有的時候甚至一整天都不來電。

到了解放戰爭中期,國民黨官員自知大勢已去,趕緊瘋狂斂財,冀北電力公司公然張貼告示,不光限制百姓用電,還下令要減少燈頭。

隨後,北平的路燈基本滅了一大半。而北平城的經濟,和之前相比也「滅了一大半」。

在日本侵華前,夜晚北京的街道普遍比較亮堂,前門大街等地方總會有小販借著燈光擺攤,人們也喜歡去夜市撿便宜。

當北京被日本和國民黨輪番占據後,小販們還是會擺夜攤,但是買東西的人卻變少了。

因為路燈甚至不如月光,在夜市買東西看不出好壞,買回家用不了多久就壞了。同樣也因為黑燈瞎火,逛夜市時無意的擦碰和經常會演變為鬥毆。

在國民黨定都南京後,北京的商販們紛紛南下,前往燈火通明的南京、上海等城市,北京的經濟也因此逐漸凋敝。

由此可見,路燈並不只是照明工具,更是一座城市經濟能力、一個政黨執政能力的體現。

新中國成立後,我黨通過改造國民黨和日偽留下的電廠與線路,將官僚奸商貪污霸占的電力,輸送到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

與此同時,我黨還在整條長安街安裝了200瓦白熾燈,使北京的經濟漸漸復甦,再次煥發出生機。

總理親自拍板的藝術品

1958年,中央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建國十周年,決定建造包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北京十大建築」,並且對天安門廣場進行進一步改造。其中,就包括新的照明設施:華燈。

在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北京市照明器材廠等單位的聯合設計下,一共做了十幾種華燈燈型的方案。

周總理親自從這些方案中,拍板了兩種大氣美觀的方案,並且親自定名:第一種是有9個燈球的蓮花燈,另一種是13球的棉桃燈。

蓮花燈下面有四個4形底座,結合燈球,寓意著「天圓地方、盛世太平」。棉桃燈則是8個燈球托舉4個燈球,拱衛最上面1個燈球,象徵著「四面八方擁護中央」。

按照寓意,110基蓮花燈被安裝在了天安門廣場,長安街兩側的裝的是143基棉桃燈,共計253基華燈。

其實在設計之初,華燈的燈球並不是現在這種圓球狀。蓮花燈就是蓮花形燈球,棉桃燈上全是棉桃狀燈球。

同時每顆燈球都會被數根鐵絲固定,防止意外掉落砸到行人。

只不過當時我國的工業水平相對落後,暫時還沒有這種工藝,因此第一批燈球全用的是圓球狀。

結果沒想到實際使用後,效果比那兩種燈球更大氣美觀,因此60多年來華燈雖然有蓮花和棉桃之別,用的卻都是圓形燈球。

當所有華燈落地後,夜晚的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十分熱鬧。人們紛紛聚在華燈下,從中切實感受著新中國的改天換地。

當時,《北京日報》還刊登了一首親手製作華燈的工人寫的小詩:「天安門前燈萬盞,好像銀河落人間,花燈是我們親手做,獻給建國十周年。」

華燈體現了新中國與舊中國的不同,也見證了新中國的發展。

起初,華燈用的都是白熾燈。這種燈雖然比煤油燈亮,但是功率高達1000瓦,到了雨天燈球很容易爆炸,晴天開一會就能烤紅薯。

直到60年代中期,這些白熾燈才被我國自行研製的高壓汞燈替代。70年代末時,高壓鈉燈又替換了汞燈。經過兩次升級,華燈的亮度比最初提升了6倍有餘。

除了燈球外,華燈的外形其實也進行了一些小改進。

1984年,在國慶35周年慶典前,華燈的球體下多了幾個投光燈,給長安街增加了不少亮度。當時不少市民晚上都喜歡去長安街遛彎,更有甚者直接去華燈下面「組團」吃飯。

與此同時,全北京的路燈也漸漸多了起來,路旁的建築也紛紛加裝了時尚的變色霓虹燈等燈具,到了晚上儼然是一片奼紫嫣紅的花海。

有名記者看到長安街的夜景,情不自禁做了一首詩:「登高四望,十里長街燦若銀河,萬家燈火亮如繁星,好一派京華不夜天!」而華燈,也被譽為「華夏第一燈」。

後來從2006年到2008年,北京市路燈管理中心,又陸續對華燈的光源進行了2次改造,換成了只有85瓦的電磁無極感應燈。在增加亮度的同時,也變得更環保和省錢了。

如今的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到了晚上可以說是亮如白晝,且63年來從未缺席過一個夜晚。

為什麼用了半個多世紀,華燈能保持長亮至今?

為何能長亮至今?

其實,創造這一奇蹟的,是一群默默無聞堅守在「幕後」的衛士。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華燈班。

第一代華燈班,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組建的。他們的工作內容,主要是清潔和維修華燈。這份工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如登天。

新中國剛成立時,國家一窮二白,連個吊高工具都沒有。華燈班全是踩著架子,爬到將近13米高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將滾燙的燈球取下來清洗。

當時華燈班用的架子,也不是金屬的,而是用一根根碗口粗的杉篙,花費將近半個小時搭出來的,站在上面輕輕一動架子就會跟著晃起來。

工人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清潔和維修工作的。

由於華燈有4面,因此工人每清洗一面,就需要慢慢爬下來,把架子挪到另一面,然後再往上爬繼續清洗。

清洗完一基華燈後,到了下一基還要重複這套繁瑣又必要的流程。

第一代「華燈人」王慶余老爺子,回憶第一天的工作時說道:「第一天清洗,一個上午一基華燈都沒做完。」可見253基路燈,工程量必然是相當大了。

不過和維修相比,清潔還是比較容易的。因為一般只會在天氣好的時候,清潔華燈。但是維修的時候,往往是暴雨甚至冰雹這種惡劣天氣。

況且那個年代也沒有安全帽,大家都是帶著清一色的草帽,說冒著生命危險一點也不過分。

一接到搶修命令,所有華燈班工人都會帶上破舊的草帽,小心翼翼的搭架子完成任務。

這種效率低下且危險的架子,第一代華燈班一用就是12年。直到1972年時,他們才裝配了第一代華燈清洗檢修車(簡稱華燈車)。

第一代華燈車,是華燈班的職工以美國「大十輪」開車為基礎,自發設計和研製的。

這種華燈車其實就是把7米高的鐵架子裝在卡車上,平台四周圍了一圈用來裝燈球的筐子,提高了一部分效率。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操作平台是固定住的,並不能調節高度。

除了清洗和檢修外,華燈之所以能夠長亮半個多世紀,也離不開華燈班每日的輪流監測。

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相當於我國對外的「門面」。畢竟一些外國勢力,特別喜歡看我國出糗。因此,華燈如果出現故障,必須第一時間進行搶修。

上世紀60年代初,華燈班的監測系統,就是大家輪流值夜班,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出去巡查。如果發現哪顆燈球出現故障,就需要接著周圍華燈的燈光,小心翼翼地進行維修。

正是有了5代華燈班的堅守和付出,253基華燈才能在63年裡一直保持長亮,華燈班也因此榮獲「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等榮譽。

此外,國家在科技水平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在想辦法改善華燈班的工作條件。

科技以人為先

2001年,我國專家對第2代華燈車進行升級和改造,使其平台能夠在操控下進行升降和旋轉。

平台四周的竹筐全部被撤掉,取而代之的是堅固的安全欄杆。兩側專門留有燈球放置處,平台空間得以被進一步合理利用,這就是我國的第3代華燈車。

第3代華燈車最大的進步,是加裝了水箱和水泵,直接在平台上就能完成清洗工作。

水箱容量很大,足以清洗8到10基華燈,整體的工作效率得以向前邁出一大步。

7年後,我國由研製出了第4代華燈車。這一代加裝了液壓裝置,平台在升降和旋轉時會更加穩定。同時,作業系統替換為電腦控制,更加精確和安全。

此外,第4代華燈車還有水循環系統,可以將清洗過的水重複利用,更加環保。並且還有高壓氣槍,可以對不容易沖洗的地方,進行氣吹除塵。

但是從第1代到第4代,華燈車一直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不足之處,那就是必須人工清潔燈球。

在洗衣機、乾洗機等機器,為人類節省出大把時間的現代,人工清洗顯然有些「落伍」了。

2019年亮相的第5代華燈車,則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華燈車的操作平台上,有一個自動清洗機,燈球被放進卡槽後,便會被送入清洗倉。

這種自動清洗機,不僅洗得比人工乾淨,更重要的是速度非常快,清洗一基華燈差不多能節約將近6分鐘的時間。

除了自動化外,這款華燈車的作業系統也進行了大升級。

工作人員通過可視化系統,可以清楚且直觀地看到設備狀態、作業進程等數據信息。

同時還能通過網絡,跟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建立實時聯繫。如此,工程便會更加井然有序地進行。

除了提高效率外,第5代華燈車也為工作人員,提供了十分舒適的工作環境。

如今正值盛夏酷暑,在十幾米高空中遭受暴曬的華燈班,要比地面更加難受。

第五代華燈班班長陳春光,在接受當地記者採訪時說過:「華燈班的隊員們每天要在空中勞作5個小時,衣服基本都是濕了干、幹了濕。」

考慮到這點,第5代華燈車安裝了風扇對流送風系統和寬敞的遮陽棚,可以有效預防工作人員中暑或者曬傷。

此外,車上還有一個衛生間,工作人員如果突然內急,不需要再跑5、6分鐘去附近上廁所,下了車就能解決問題,十分方便。

除了華燈車外,如今的華燈班也不需要頻繁巡查華燈了。新型單燈監測系統,可以發現任何一基的任意一盞故障光源,並在第一時間通知維修人員。

況且現在每基華燈都有自己的「電子戶口」,也就是電子標牌。標牌裡面,有跟後台關聯的無緣發射晶片。

維修人員抵達現場後,可以通過手持機,看到這基華燈的上下級電源、安裝年份等信息,從而快速進行檢修。

通過先進的技術,華燈班不僅效率更上一層樓,工作也沒有當年那麼辛苦和危險了。夜晚長亮63年的華燈,其中玄機既是1代人的默默付出,也是5代人的薪火相傳。

參考資料

[1]《人民政協報》,《揭秘!周總理親自定名的長安街華燈,為何能長亮60年?

[2]人民政協網,《「華夏第一燈」,五代人用信仰守護!

[3]人民網,《人民網記者探訪華燈班 「體驗」長安街華燈清洗工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