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九十大壽,我才明白,兄弟姊妹關係再好,也別聊這幾個話題

如風輕似雲淡 發佈 2022-09-29T01:13:17.578049+00:00

昨天,外婆九十歲生日,作為上門女婿的三姨父,提前一個月就通知大家,都要來吃個團圓飯。於是,我的媽媽和三個姨媽又各自拖家帶口,齊聚外婆家。

昨天,外婆九十歲生日,作為上門女婿的三姨父,提前一個月就通知大家,都要來吃個團圓飯。

於是,我的媽媽和三個姨媽又各自拖家帶口,齊聚外婆家。三姨夫張羅了五大桌飯菜,還是有人沒地方坐。

只是圍著桌子站著吃飯,大家也格外開心,除了逢年過節,能夠把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這樣機會並不多。

外婆身體還很硬朗,一如從前,招呼著孫輩們吃肉吃魚吃雞腿,恨不得能給每人夾上一塊,用以表達她的關心。

不同輩分的人,聊著不同的話題,但說來說去,多半是「報喜不報憂」,有些話題,大家都在刻意迴避。


01

只管聚餐,不聊生計。

三姨父是十里八鄉數一數二的大廚,他做的農家流水席,總能讓人吃出記憶中的美味。

衝著這份「好手藝」,原本說「沒空」的人,也擠出時間,趕回來吃個午飯。

早些年,三姨父一直以幫人家建房子為營生,扛起家庭的重擔。

直到幾年前,因為年歲大了,才不得不考慮「轉行」。

原本外婆擔心連置辦炊具、桌椅的錢都會打水漂,沒想到卻成為三姨父的「主業」了。

這份辛苦錢,並不好賺,既要費時費力,又要經受煙燻火燎,對於一個年近六十的人來說,實在是個不小的挑戰。

三姨每次都去「幫廚」,忙不過來的時候,還會喊上其他幾個姨媽,自家人,做事放心,薪水也不會剋扣,可謂「雙贏」。

「生意越來越好」的背面,是「沒有養老金」、「子女生活自顧不暇」的無可奈何。

不光三姨父和三姨常年從事重體力活,其他三個姨媽和姨父,都還在為「生計」四處奔忙:依舊種著幾畝水田,以便「買米」不要錢;還養雞養鴨養牛養豬,或者打零工,作為主要經濟來源。

誰也沒有想到,到老了,一個個依舊活得那麼累,一輩子為兒女打拼,可兒女成家立業之後,並未成為他們的「避風港」。

黝黑的皮膚、花白的頭髮、日漸佝僂的身軀,歲月的重壓之下,笑容成為了稀缺品。

偶爾的團聚,是難得的「放假」,也是徹底的「放鬆」,所以,伙食很豐盛,打牌成了樂事。

三姨父早上五點就出門買菜去了,和三姨在廚房扎紮實實忙活一上午,到十二點左右,十個葷菜,兩個蔬菜就齊齊端上桌,色香味俱全,大家歡快地一一品嘗,大快朵頤,讓人想起了小時候的「打牙祭」。

外婆自然是高興的,她習慣了要照顧到每一個人,不是喊著還未上桌的三姨父,就是勸菜勸酒,還要給叫嚷不停的重孫輩們盛飯夾菜,她寧可自己不吃飯,也要不停地招呼。

從前,有人勸她只管自己吃飯就好,有人罵她就是這樣寵溺壞了孩子,但幾十年了,外婆改不了,她的高聲招呼,也成為了餐桌的一部分。

雖然大家都很「不自在」,但漸漸也順從了她的需要:一個大房子,一大群晚輩,有吃有喝有房住,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要懂得珍惜並享受這份最簡單的幸福。


02

只聊養育孩子,不聊如何教育。

一個家族的傳承,自然需要香火旺盛。

外婆有十個孫輩,都已經結婚成家,又有了十多個重孫輩。在她看來,這便是家族繁盛、後繼有人的最好註解。

只是,十個孫輩中,有一半未能走出大山,依舊務農為生,卻又無法沉下身子來,學會「土裡刨食」,動輒出門打工,待花光路費便又回來,想著法子「啃老」。

重孫輩中,好幾個孩子都因為父母時而外出打工,時而在家裡隨便搗鼓兩下,早早地也就不願讀書。

外婆常常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她拿著鞭子狠狠地抽過他們,也苦口婆心地將他們拉回到書桌上,用很不標準的普通話,陪他們一起讀書,監督他們做作業。

我們這些表姊妹之間,兄弟之間,因為工作的差異,共同話題自然也就少了很多,除了相互打聽一下一周上幾次班,多少個小時,假期如何安排等,再也不敢深入地聊下去。

藍領和白領,務工、務農和當老師、醫生,以及從商從政,工作方式不同、收入不同,眼界格局自然也大不相同。

只是,誰都不願多聊,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每個人都在小心翼翼地照顧其他人感受。

於是,話題多半是圍繞孩子來展開:孩子的糗事,帶娃的辛苦,但孩子頑皮、不愛讀書、沉溺於玩手機遊戲等問題,只能擱淺在一旁,誰也不願深挖下去。

讀書是改變命運。自己未能走通這條路的人,更想寄希望於下一代,但眼界和格局的局限,又讓這個樸素的願望,沒有肥沃的土壤。

一旦遭遇挫折,便拋出「會讀書的自然會讀書,不會讀怎麼教都沒用」,往往輕而易舉地就放棄了。

03

只聊當下,不聊如何養老。

每年外婆生日,三姨父總是大操大辦。

這一天,不光飯桌上都是葷菜,就連當季的新鮮水果,也不在乎有多貴,一買就是一大箱,還有酒水、飲料、孩子們愛吃的零食,都很豐盛。

讓大家「敞開肚皮吃」的做法,我總有一種「竭澤而漁」的痛心。

也許,一天的開銷,就相當於他們一個月的生活費。

尋常日子,除了給兩個上學的孩子做點好吃的,外婆、三姨和三姨父的伙食可謂節儉至極。

在這樣一個大家庭里,理應由青壯年挑起家庭的經濟重擔,但三姨和三姨父唯一的兒子,只會帶著媳婦一起「啃老」,就連接送孩子上學,都要三姨父代勞。

這些年,為著「不爭氣」的兒子,三姨沒少跟他們慪氣、流淚,外婆也只得幫著做家務,好讓三姨和三姨父騰出時間,去賺錢。

可歲月不饒人,縱然三姨和三姨父天天起早摸黑,勤快肯干,衰老和病痛也逐漸找上了門。

實在病倒了,需要打針或住院,他們才會迫不得休息,只要稍微好轉,就又幹活去了。

「只要能做一天,就做好這一天的活。」這不僅是三姨和三姨父的打算,也是其他幾個姨媽和姨父的打算;當然,也是我們這一輩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至於老得走不動了,由誰來養老,似乎不用考慮,事實上,也沒辦法考慮。

過一天算一天,大概,就是最好的活法了。


04

結束語:

外婆的生日聚餐,大家吃了晚餐才散,期間,有兩桌打牌的,一桌玩到了第二天凌晨。

用外婆的話說,都是自己人,輸了贏了都還在一個籮筐里,圖得就是個開心。

是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修羅場」中奮力前行。

當兄弟姊妹踏上了不同的征途,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往後餘生,只能各自安好,才是對彼此最好的慰藉。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