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悌祭拜父親汪精衛,看到父母跪像時說了一段話,最後含淚離去

大佬日誌 發佈 2022-09-29T01:19:14.298990+00:00

2005年,汪精衛的小兒子汪文悌前去祭拜父母,而此時他已經77歲了。當他看到父母的跪像時,靜默了好久,最後才深深地嘆了一口,最後含淚離去。

2005年,汪精衛的小兒子汪文悌前去祭拜父母,而此時他已經77歲了。

當他看到父母的跪像時,靜默了好久,最後才深深地嘆了一口,最後含淚離去。

而汪文悌在離去之前說了一句話,讓人感覺到了他的心酸與無奈。

那麼,汪文悌在漢奸父母的影響下過的是怎麼樣的生活?離去之前的一段話又是什麼?

國民大漢奸

提起汪精衛,大家會想到什麼?是漢奸?還是賣國賊?

沒錯,他都是。

當年中國處於最困難的時刻,汪精衛做為一名中國人,不但不與祖國共渡難關,還和外人一起來欺辱自己的同胞。

汪精衛這種惡劣且低下的行為,使得他背負了千古罵名,除此之外,人們還在多個地方安了汪精衛與他妻子的跪像,要求他日日夜夜向所有因他死去的中國人民懺悔。

與此同時,汪精衛的孩子也受到了影響,他們大多都在國外渡過了一生。

以上所說的這些都是汪精衛後期的形象,確實非常不雅觀,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經也有正義熱血的一面

在批判汪精衛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曾經正義的他,同時也來尋找一下他轉變的原因。

汪精衛於1883年出生在廣東三水,清貧的家庭雖不能給他帶來優渥的物質條件,但卻能給他帶來書香的沐浴

因為祖上都是讀書人,所以汪精衛幼年時期才得以飽讀詩書,這也給他後面的學習奠定了思想基礎。

可惜好景不長,在汪精衛十多歲時父母便雙雙去世了,而他只得在兄長家中討食,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所以他生活並不好。

這種生活,使得汪精衛生成了一種敏感又自卑的性格,同時還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而這些都表現在了他叛國行為當中。

在汪精衛19歲的時候,他參加了廣州政府舉行的考試,並且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而這也是他多年寄人籬下生活中最快樂的一次。

經此,汪精衛開始變得有自信,逐漸表現出了青年人的意氣風發。

憑著第一名的成績,汪精衛開始被許多學校爭搶,而他則選擇了一個名氣較大的學府,並在其中擔任講師,與此同時,中國革命也已經陸續展開了。

後來,汪精衛在友人的建議下,辭去了講師的職位,他決定去日本留學,等歸國後再參加革命,但也就是因為這次留學,讓他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汪精衛懷著對革命的嚮往和好奇,在日本結識了許多朋友,並且還認識了孫中山先生

經歷過多年寄人籬下的生活,汪精衛已經學會了如何去察言觀色,他知道孫中山不是小人物,說不定還能借著孫中山改變自己的命運。

於是,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了孫中山的好感,並且還在同盟會中混得風生水起。

但是這還不夠,當汪精衛進入到同盟會後,他才開始發現自己的不足,想要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他想出名,更想當英雄

很快,汪精衛就找到了一個出名的好機會,那就是刺殺晚清攝政王載灃

可是,因為此番刺殺行動是幾個經驗不足的年輕人一起決定的,個個環節都有漏洞,所以結果自然是以失敗而告終,而汪精衛也被關進了監獄。

但汪精衛並沒有被屈打成招,而是吟出了一句「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可謂是充滿了霸氣。

此句一出,幾乎所有同齡的革命人士都開始以他為榜樣。

在汪精衛已經抱了必死的決心準備赴死時,一場「武昌起義」救了他袁世凱親手將他釋放,還同他握了握手,並留下了一句話。

「年輕人,我們還會再見面的。」

袁世凱確實看中了汪精衛,因為,他不僅釋放了汪精衛,還給汪精衛做了高官,讓他直接參與到了革命計劃的制定當中。

從此,汪精衛就從革命的執行者變成制定者,他開始向自己的目標越靠越近。

汪精衛為了報答袁世凱的知遇之恩,選擇和楊度一起主張停戰,還主動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在袁世凱上任之後,他也因「護主有功」而飛黃騰達。

但是,汪精衛卻開始在權勢的世界中沉淪,逐漸地失去了自己的初心,而他也開始向金錢和權力看齊,「義」則被他拋之腦後

汪精衛在擔任高官之時,他還寫下了「瓜蔓已都無可摘,豆箕何苦更相煎」此等意味深長的詩句,從此處,我們就可初窺他信仰的轉變。

而汪精衛成為漢奸,就是從1932年他同意國民政府簽訂《淞滬停戰協定》開始的。

此番協定允許了日本軍隊繼續在上海駐紮的要求,拒絕了中國軍隊在上海布防,為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提供了便利。

除此之外,汪精衛又陸續簽了《何梅協定》《秦土協定》等,主動將華北送給了日本,而他的所作所為,終於引起了眾多愛國人士的不滿,於是,他便成為了眾人刺殺的目標。

汪精衛選擇簽訂這些協議,與他自己的性格和心理有著莫大的聯繫。

不可否認的是,當時的日本確實很強大,無論先進的武器,還是先進的思想,都是當時的中國比不上的。

而汪精衛就是只看到了這些才急於求和,他認為打仗就是給對方送人頭,而他自卑的性格影響了他的格局

但是,他沒有看到,當時眾多的愛國人士和黨派都在自發的反抗,也沒有看到他們凝聚起的強大力量。

所以他認為中國必敗無疑,為了保住小命,他選擇簽訂了這些恥辱的賣國條約。並且,在他已經做出親日仇中的行為時,就已經開始宣傳「東亞聯盟」理論了。

後來他成立了汪偽軍,這些好壞不分的二鬼子,給愛國人士和共產黨的抗日行動帶來了巨大的困擾

短短兩年時間,偽軍就從將近八萬人,增加到了五十萬人,由此可見,汪精衛給抗日戰爭帶來了多大的麻煩。

知道日本對重慶實施的「重慶大轟炸」嗎?

因為汪精衛的建議,導致重慶死傷無數,不死的也半殘了,而剩下的,就是精神出了問題,一生都在痛苦中度過。

那麼,汪精衛這樣的大漢奸,愛國人士就沒有什麼行動嗎?難道就僅僅是將他認做刺殺的目標嗎?

死有餘辜

汪精衛的賣國行為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

可是有意思的是,汪精衛就是畏懼死亡才選擇親近日本背叛同胞的,但沒想到日本人用完他就想把他丟了,使他成為了眾矢之的。

而在他漫長的被刺殺史中,有兩次非常出名。

1935年,汪精衛在國民黨南京中央黨部被刺殺,當時他和妻子陳璧君正在處理公事,但他比較幸運,刺客的三發子彈都沒能拿下他的命

不過也不是一點收穫都沒有,其中一發子彈打進了汪精衛的脊椎,久久不能取出,到最後,這發子彈引起了汪精衛的多發性脊骨瘤腫,使他死在了新中國建立前夕。

1939年,一位殺手潛到汪精衛的臥室,對著床連開數槍,不過這次汪精衛卻一點事都沒有。

因為,汪精衛將房間讓給了前來做客的朋友,而他的朋友就這樣當了他的替死鬼。

後來,抗日戰爭即將接近尾聲,明眼人早看出了誰輸誰贏,汪精衛自然也看出來了,於是他果斷逃到了日本。

汪精衛到了日本後,曾經留在他脊椎里的子彈開始發揮了作用,起先只是偶爾疼痛,吃些藥就可緩解。

可時間久了,僅僅靠藥物已經不能緩解汪精衛的疼痛了,只能通過動手術或者打針才能緩解。

但汪精衛終究是傷到了根本,他臨終前,讓妻子陳璧君將他的屍身埋到故鄉的土地里。

陳璧君將汪精衛的屍身帶回中國後,還特地舉行了葬禮,但因為他的名聲太差,即使陳璧君以高價請人參加葬禮,也沒有多少人願意,誰都不想沾得一身腥。

陳璧君也知道國人對汪精衛的憎恨之情,為了不讓他人輕易挖出他的屍身,陳璧君還特地將5噸重的鋼筋混凝土澆築在汪精衛的墓室中

但她完全低估了國人對他的怨恨,汪精衛下葬僅僅才過了十個月,他的墓室就被憤怒的國人用炸藥炸開,並將屍身也燒毀了。

而陳璧君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她被判處了無期徒刑,最後因心臟病和肺炎死在監獄中,直到最後也無人送她最後一程。

陳璧君死後,獄警將她的骨灰,交給了陳璧君的小兒子汪文悌。

根據記載,汪精衛和陳璧君一共生育了6個孩子,那麼,除了其中有一個中途夭折之外,另外5個孩子最後都如何了呢?

不同結局

長子汪文嬰,於1913年在法國出生,他一回國就進入了政府工作,並且還過著太子爺的生活。

但不得不說,汪文嬰確實很有遠見。

因為,他在日本投降之前就將大批私人財產轉到了海外,所以,即使他在抗戰勝利後蹲了兩年監獄,但刑滿釋放後,他也依舊在國外過得很瀟灑。

只不過,汪文嬰再也不敢回到中國了,在國外也不敢用自己的真名,一直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不少人是在他死後才在墓碑上看到了他的真名。

長女汪文惺她是五個孩子中主動反對父母通敵叛國的孩子,不僅如此,她還主動參加了革命活動,與愛國人士來往密切,所以她在抗戰勝利後並沒有被國家懲罰。

不過,汪文惺後來仍然選擇了出國,最後在美國去世。

二女汪文彬則因為父母是漢奸的關係,幼時就被他人綁架,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刺激和傷害,所以她最後也是選擇了出國,並成為了一名修女。

而小女兒汪文恂與父母最親近,所以在母親被關進監獄後,她還在想方設法的營救,但不知是什麼原因,她在領取母親的骨灰時並沒有出現

小兒子汪文悌因為年紀較小,抗日戰爭勝利時也才不過17歲,所以他僅被判處了一年零六個月的有期徒刑,緩期五年執行。

汪文悌出獄後,便來到了香港自主求學,而他也因此走上了一條,與兄弟姐妹們完全不同的道路。

因為汪文悌天資聰穎,加上他勤奮好學,所以最後考入了香港大學,並在大學中潛心研究,後來終於學有所成,不僅成為了橋樑專家,還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建築人才

後來,改革開放的「春風」刮到香港,汪文悌將錢投進大陸新興的小企業,為其注入了新鮮血液。

並且,因為汪文悌在香港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所以,當時不少人都跟他一起投資了大陸的企業。從這個方面來說,他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2005年,77歲的汪文悌回到家鄉祭拜父母,當他看到父母的跪像,和石碑上「通敵叛國」的字樣時,一句話都沒說,只是靜靜站著。

汪文悌看似很平靜,但從眼角滑落的淚珠卻出賣了他,隨後,汪文悌擦去眼淚,向父母的跪像低下了頭。

周圍的人知道,汪文悌是汪精衛的小兒子,但他們也知道,汪文悌是有名的橋樑專家,是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所以對於他的到來,眾人都沒有說什麼。

在臨走時,汪文悌才說道:「做錯事,就應該受懲罰,誰都一樣,即使犯錯的人是親生父母,也應該受到懲罰。」

但說完之後,汪文悌本就佝僂的背脊顯得更彎了。由此可見,汪文悌對父母是愛恨交加。

他既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又怨恨父母通敵叛國的行為,所以他為了不讓國家難做,也為了盡孝,只得選擇這種方式祭拜父母。

祭拜父母體現了他的孝心,而那番話則體現了他的忠義,他沒有辦法選擇出身,只能背負著父母犯下的罪孽渡過餘生。

所以,他留下了「做錯事,就應該受懲罰」這句話,來表現自己複雜的情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