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報:浙江科技學院研發居家養老環境輔助系統——獨居老人有了「電子保姆」

九派教育 發佈 2022-09-29T01:54:02.326504+00:00

【來源:浙江省教育廳_媒體關注】86歲的章奶奶獨居在杭州市拱墅區天水街道,雖然日常一人在家,但通過社區安裝的「電子保姆」,兒子每天都能了解她的起居。「電子保姆」通過掌握老人用水、出門等情況,模擬形成老人日常行為軌跡。

【來源:浙江省教育廳_媒體關注】

86歲的章奶奶獨居在杭州市拱墅區天水街道,雖然日常一人在家,但通過社區安裝的「電子保姆」,兒子每天都能了解她的起居。「電子保姆」通過掌握老人用水、出門等情況,模擬形成老人日常行為軌跡。如果「電子保姆」的數據顯示獨居老人過長時間未用水、未移動,或經智能系統判斷,老人行為軌跡與日常不同,系統就會自動向子女或社區工作人員發送預警信息,實現對獨居老人更加及時準確的協助。今年上半年,該項目入選首批國家級「智慧助老」優質工作案例。

「『電子保姆』的開發者來自浙江科技學院,自從接入社區的『數字駕駛艙』後,大大提升了社區工作的效率。」天水街道公共服務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街道現有60歲以上戶籍人口1.2萬餘人,占總人口的26.5%,部分住戶為獨居老人,需要社區重點關注。根據規劃,街道為轄區內的100戶孤寡獨居老人安裝了這套設備。

白色的紅外傳感器外形簡潔,類似電燈開關,裝飾在牆面上很不起眼,金屬外殼的水流傳感器,則「隱藏」在馬桶和洗手台後側水管上。在浙江科技學院的展示大廳里,記者看到了這套被稱為「電子保姆」的智慧居家養老環境輔助系統——集成了水流傳感器、門窗磁傳感器、PIR人體紅外傳感器、煙霧報警器、SOS一鍵呼叫器、智能網關等多項設備。和常見的智能家居系統不同的是,這套系統既沒有攝像頭,也不需要佩戴手錶、手環,而是通過安裝在牆面和水管上的傳感器,來了解老人居家情況。

「我們在立項之初,就提出基於非穿戴式設備的理念。」智慧居家養老環境輔助系統項目負責人、浙江科技學院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項小東介紹,在前期調研中他發現,年輕人接受度較高的視頻監控、智能手環等設備,老年人群體接受度並不高。一方面,老年人使用電子設備相對困難;另一方面,部分設備在使用中容易被誤碰導致誤報,影響準確性。「對年輕人來說,智能家居系統是一種高科技體驗,但對老年人來說,智能家居系統的接受度、可靠性是關鍵因素。」項小東說,因此,針對老年人和年輕人的智能家居系統,儘管在產品技術上有相通性,但在設計思路上有很大區別。

為了研發適合老年人的居家養老系統,項小東把父母家作為實驗室,觀察老人們的居家行為軌跡。他發現,如果不使用視頻監控設備,不佩戴裝置,日常廁所、廚房的用水情況,進出臥室、家門的頻率,最能直觀反映老年人是否安全,而這些行為軌跡都能通過各類傳感器來收集。

「傳感器依靠內置的晶片,通過網絡上傳老年人的行為數據和生理數據,後台軟體對數據進行提取﹑存儲和分析,為有針對性的服務提供判斷依據。」項小東打開系統的用戶端,記者看到,老人家的起床時間﹑出門時間﹑家中用水情況等被詳細記錄,子女和社區工作人員只要登錄系統就能一目了然,第一時間掌握老年人的居家情況。系統運行一段時間後,會根據數據模擬出老年人的個性化「生活畫像」,形成獨居老人每天早晨的首次用水習慣數據、夜間起夜次數習慣數據等,如果某天數據差別較大,系統會自動提醒子女和社區工作人員及時關注。

為了提升系統的應用性能,項小東帶領團隊對設備進行了多次升級,不僅攻克了傳感信號傳輸穩定性和數據的連續性等技術難題,還持續簡化了設備安裝程序。「結合老年人的實際情況,我們在系統設計時,最大化提升施工便利性。例如水流傳感器,只需要安裝在水管和三角閥接口處,無須開鑿牆面。」項小東說,考慮到一些老人家裡沒有安裝寬帶,他們選擇使用移動物聯網接入智能網關。同時,全部的傳感器設備採用低能耗技術,確保充電後可以持續使用6個月以上。

在參與智能化養老項目之前,項小東長期從事自動化控制研究,研究項目集中在汽車領域。如今,他轉換賽道,帶領團隊奔跑在「網際網路+養老」的新領域。2018年,項小東帶領團隊研發的首個助老產品在杭州市上城區清波街道投入使用。4年來,逐步完善的智慧居家養老環境輔助系統,已在浙江、江蘇、安徽等多地投入實際應用。

暑假期間,項小東帶領學生走訪獨居老人,根據他們的行為習慣調試設備。「我希望學生們通過一線調研,真正感受老人面臨的生活難題,建立起技術服務生活的理念。」在項小東看來,所有的科學都是基於生活本身的研究。未來,他將開發更多服務個性化養老需求的產品,用科學技術助力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升。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