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佈 2022-09-29T03:53:03.828237+00:00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邵鳳麗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處於每年的9月22日-24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秋分節氣的起源十分久遠。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早在先秦時期秋分已經出現,「八月中,解見春分」「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邵鳳麗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處於每年的9月22日-24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

秋分節氣的起源十分久遠。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早在先秦時期秋分已經出現,「八月中,解見春分」「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分即半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開始,「霜降」為秋季終止,「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含有平分秋色的意思。「秋分」的另一個意思是晝夜均衡、寒暑平分,同「春分」一樣,「秋分」時陽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平分。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慢慢進入深秋,天氣漸漸轉冷。同時,在古人的心目中,一年的四季輪轉,正是陰陽二氣相互轉換的結果。秋分之日是「陰陽相半」的日子,從此日起,陽氣漸收,陰氣盛長。

作為農業文明的重要時序指南,秋分節氣長期伴隨中國歷史社會發展,直至當下。2018年,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在每年秋分日設「中國農民豐收節」。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宋代樓鑰詩云:「秋分雷自合收聲,白露明朝忽震霆」。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以後陰氣逐漸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二候「蟄蟲坯戶」。坯即細土,秋分時節天氣轉涼,小蟲子在洞穴里藏起來,並用細土封實洞孔,準備蟄伏。三候「水始涸」。秋分之後,秋風漸強,濕潤空氣漸少,空中水汽乾涸,很難再有大雨出現。

祭月祈福

秋分,古時曾被稱為「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就是由傳統的「祭月節」發展而來。最初「祭月節」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里的日子並不固定,也不一定都有圓月。祭月如果無月豈不是太煞風景了,所以,慢慢地人們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了中秋。

祭月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周朝時,按照禮制規定,天子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祭月是重要的國家禮典,祭祀儀式肅穆而隆重。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稱:「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史稿·禮志》中對祭月儀式的記載十分詳細。作為國家大典的祭月儀式,目的是「福我兆民」,祈求月神佑護國泰民安。

公平正義

秋分這一天,還是校正度量衡的重要日子。《禮記·月令》載:「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鈞石,角斗甬(斛)。」秋分、春分時日夜均長、寒暑平分,古人在這一天對長度、重量、容量等度量衡准器一一進行校正,有利於維護交易秩序,同時也是中國人「順天道、正人道」的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反映。同時,這一天校準度量衡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秋分之日,「晝夜均而寒暑平」,氣溫適宜,晝夜溫差小,各種度量衡准器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小,更為精準。除了校準度量衡,普通人在這一天也要舉行「豎蛋」遊戲,通過遊戲娛樂的方式,體會晝夜平分、陰陽和諧。

感恩回饋

中國長期是農業社會,人們按照春祈秋報的思想,創製了春社、秋社習俗。所謂「社」,就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秋分時節,萬物收穫,人們感恩回饋,慶祝秋成。唐代韓愈詩云:「共向田頭樂社神。」從時間上看,秋社的時間是在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一般在秋分前後,此時正是農作物收穫之時。《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東京城,「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齎送」。皇親國戚、富貴人家還要專門製作招待賓客和祭祀使用的「社飯」。這一天婦女帶著孩子回娘家,看望長輩,「人家婦女皆歸外家」,並且,娘家人要將剛收穫的葫蘆、棗子等物作為禮物送給外甥,寓意「宜良外甥」,表達美好祝福。秋季物成,人們除了感恩自然土地饋贈,也感恩祖先的護佑,有的地方有舉行「秋祭」儀式祭祀祖先的習俗。

養生保健

秋分時節,天氣逐漸由熱轉涼,這個時候養生要遵循陰陽平衡、收斂平和的原則。在生活上,早臥早起,順應時氣。《黃帝內經》:「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在飲食上,秋分時節仍多「燥」症,「秋補」宜用溫潤食物,如百合、銀耳、秋梨、蓮藕、柿子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秋分是晝夜均衡的時間節點,飽含著人們對國泰民安、公平公正的期待。古老的春祈秋報,也讓秋分成為農民舉行歡樂慶典的時刻。

(作者為遼寧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