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文化·尋隴」涇川王母宮石窟 | 雲岡石窟第六窟的「升級版」

奔流新聞 發佈 2022-09-29T08:19:20.778621+00:00

甘肅石窟藝術游徑①探訪「隴東」石窟群秘境(4)王母宮石窟,位於甘肅平涼市涇川縣西郊,汭河和涇河交匯處的宮山腳下。王母宮石窟是人們的一種習慣稱呼,其名又為大佛洞或千佛洞,是隴東地區年代較早、較大型的一個中心柱式佛窟。

甘肅石窟藝術游徑①

探訪「隴東」石窟群秘境(4)

王母宮石窟,位於甘肅平涼市涇川縣西郊,汭河和涇河交匯處的宮山腳下。王母宮石窟是人們的一種習慣稱呼,其名又為大佛洞或千佛洞,是隴東地區年代較早、較大型的一個中心柱式佛窟。它沒有開窟的明確紀年,不過據專家從造像風格推斷,其應早於創建於北魏永平年間的南、北石窟寺的七佛窟。從造像風格的演變上來看,王母宮石窟塑像已具有「褒衣博帶」的某些特點。2006年,王母宮石窟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涇河沿線,曾有大量商旅往來穿梭。攝影|馮木

1】

距離涇川縣城不到1公里處的城西大橋上就可以看到「涇渭分明」的奇觀——

在一座如巨艦劈波急進的山巒前,從左側的川道上流過來的涇河支流芮河和右側遠道而來的涇河在山前的淺灘上匯合在一起,奇特的是它們在交匯的地方有明顯的分際,左側的水色清亮,右側的水渾黃。

那座氣勢雄奇的山就叫回山或回中山,當地人叫它王母山,大名鼎鼎的王母宮就在山上,王母宮石窟卻坐落在王母山東北面的山腳。

王母宮石窟外景

王母宮石窟依壁建造,三層,凌雲飛閣。

進到石窟里,看到石窟完全是依山開鑿、略呈長方形,石窟坐西面東,高11米,寬12.6米,深13米,中心柱寬7米,深7.6米。迴廊形狀有點像「回」字的筆畫。

高窟內造像分三層,中有方體塔柱,直連窟頂。中心塔柱四面和窟內三壁分三層雕有大小造像二百餘尊。

王母宮石窟靈動的佛教造像

第一層造像是釋迦牟尼像、藥師三尊變像、釋迦多寶並坐說法像和一佛二菩薩像。

第二層造像主要是多姿多樣的菩薩塑像,以及北魏時期的精美浮雕。

第三層的建造物接近石窟頂部,有風化侵蝕所形成的鏽色,表面發白,且有狀似根須又似流質自內淌出的「石筋」鏽痕,北魏風格十分明顯,昏暗的光線下,可以看到建造物脫落幾近。

中心柱正麵塑造的一尊高約4米唐代風格的佛像,泥塑石胎,身材比例勻稱,體態自然舒展,豐腴飽滿,其姿態之優美,神態之恬靜,結構之準確,手法之簡潔,達到了高超的藝術水平。

王母宮石窟的中心塔柱

塔柱上四角都有白象馱寶塔的雕像,是北魏石雕的精品。

白象在古印度被認為是十分吉祥的動物,在佛教中被賦予更深的寓意,白色表示沒有沾染世間雜塵,象則象徵佛的法身能夠負擔重荷。工匠將白象的頭部誇大,雙耳也略有誇張,四肢顯得更加短粗,造型極為可愛……

塔柱上的白象。攝影|愛塔傳奇

王母宮石窟開鑿時期沒有明確記載,但有學者推論它要比隴東石窟群里的南、北石窟還早,應該創建於北魏太和末或景明初。

2】

學術界何以有此結論?

時光還要回溯到約百年前的一次學術考察。

1924年,北大教授陳萬里陪同美國學者華爾納考察涇川縣王母宮及南石窟寺。因為王母宮石窟內的中心塔柱上部四角各雕一大象馱塔,華爾納稱之為「象洞」。華爾納的學術考察報告《在中國漫長的古道上》1926 年在美國出版,王母宮石窟從此聲名遠播。

陳萬里陪同華爾納考察王母宮石窟時,他敏銳地發現涇川王母宮石窟的造像風格和遠在大同的雲崗石窟十分相近。

王母宮石窟。攝影|趙廣田

王母宮石窟和數千公里以外的雲岡石窟之間會有著怎樣神秘的聯繫呢?

北魏時期,篤信佛教的統治者大肆興建石窟,從公元453年起,在首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雲岡石窟開始了歷時數十年的修建。

據載,雲岡石窟的開鑿動用了5萬工匠。

由此,陳萬里先生推測其中一部分技藝精良的工匠極有可能後來奔赴涇川,開鑿修建了王母宮石窟。

王母宮石窟的兩尊脅侍菩薩具有雲岡石窟造像藝術的典型特徵,便是最好的佐證。

有學者根據北宋趙明誠所撰《金石錄》的題跋部分有「後魏化政寺石窟銘」一條,推斷開鑿者正是北魏太和末年涇州刺史抱嶷。

王母宮石窟。攝影|任世琛

3】

抱嶷(yí)擔任涇州刺史之前,曾是權傾朝野的大宦官。

他本就是涇州人,小時坐罪,淨身入宮,得到執掌朝政的馮太后寵愛,並成為其寵信的首領太監。

馮太后篤信佛教,特派抱嶷等先後負責開鑿雲岡石窟。

馮太后去世後,抱嶷衣錦還鄉,擔任涇州刺史,賜爵安定公。

當時涇州轄六郡十七縣,包括今天的甘肅隴東、寧夏大部分和陝西西北部地區,是北魏王朝布設的西北重鎮。

抱嶷回到涇州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開鑿化政寺石窟。

從石窟的設計到開鑿,抱嶷都充分發揮自己久在宮內的人脈關係,通過多方聯繫,聘請當時因建造雲岡石窟而名噪一時的眾工匠長途跋涉,專門到涇州開鑿。因而在石窟建成後,人們發現,化政寺石窟正是皇家開鑿的雲岡石窟第六窟的「優化升級版」。

抱嶷利用皇家的審美標準和御用工匠,給涇川留下了歷史上隴東地區開鑿時間最早的一座佛教雕塑藝術寶庫。

或許是回山之上的王母宮實在太有名了,久而久之,山腳之下的化政寺石窟之名逐漸湮沒,被後世的人們稱為王母宮石窟了。

文丨奔流新聞記者 雷媛 劉小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