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啥不抄韓信作業,第一次北伐慘敗全賴馬謖?

江湖棄子 發佈 2022-09-29T18:14:25.983562+00:00

然而,這八年間,成都在忙著平定內亂,魏國上下又普遍認為可以「和平解放」蜀地,沒有任何進攻的意思,魏延這位蜀漢北大門保安,就只能過著每天抽菸、喝酒、燙頭的無聊生活了。


公元227年的夏天,對於蜀漢漢中太守魏延來說,是個格外激動人心的夏天。

八年前,劉備在漢中之戰後破格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魏延豪言:「犯漢中疆土者,延必擊而破之」。然而,這八年間,成都在忙著平定內亂,魏國上下又普遍認為可以「和平解放」蜀地,沒有任何進攻的意思,魏延這位蜀漢北大門保安,就只能過著每天抽菸、喝酒、燙頭的無聊生活了。

公元225年秋天,諸葛亮一舉平定南中叛亂,緊接著曹丕又在三十九歲大壽之時駕鶴西去,正式開啟了魏國皇帝一個比一個壽比南山的光榮傳統。

一年後,諸葛丞相把他的辦公室從成都搬到了漢中,魏延感覺到,屬於他的時代,終於來了。

在幾次蜀漢軍委常務會議上,魏延三番五次地向諸葛亮提出戰術建議。然而,在看完魏延的PPT後,諸葛亮表示十分感動,然後拒絕了魏延的建議。

散會之後,脾氣火爆的魏延在公開場合開始罵起諸葛亮來:

「當年我和先帝對線的那些人是什麼人啊,曹操夏侯淵啊,現在曹賊西線是些什麼人啊,夏侯楙(mao2)曹真啊,和我魏延打,他們沒這個能力知道吧。你諸葛亮膽小如鼠畏畏縮縮怕他們,我魏延可不怕!」

魏延這種領導夾菜我掀桌、領導聽牌我自摸、領導唱K我切歌、領導舉杯我先喝的高情商行為,無疑是蜀漢職場的一股泥石流。整個團隊上下,除了情商和魏延一時瑜亮的楊儀當眾和他對噴外,沒人敢和魏延走得太近,他們都覺得和魏延玩,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果然喜提了蜀漢史上唯一一例被誅滅三族的成就。

還好,此時的諸葛丞相併沒有把魏延的人身攻擊放在心上,相反,他還給魏延升官,加他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一連提拔了好幾級。

後來,諸葛亮數次北伐均沒能達成最終目的,魏延依然記著丞相的仇,常常發朋友圈,陰陽怪氣這屆領導不行。

魏延的這些抱怨,深深震撼了蜀漢職場,以致於陳壽特地將這件事寫進了《三國志》中。不過,在當時沒有收穫任何支持的魏延,卻得到了不少後人的認同與讚賞。

如果諸葛亮當時聽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北伐是不是就不會失敗了呢?

今天,我們諸葛亮傳第十期就來談談,丞相為什麼一再拒絕魏延呢?

我們的故事,得從一場大地震說起,金主爸爸們扣Q上車!


為何不走子午谷?

我們常說,擋在東漢面前的是土地兼併這座大山,橫在盛唐跟前的是藩鎮割據這座大山,壓在南宋頭上的是趙構這座大山,而阻礙蜀漢北伐的,就是一座真的大山,這座大山的名字叫做——秦嶺。

秦嶺,東西延綿四百到五百公里,平均海拔兩千米,其主峰太白山海拔高達3771.2米,是地理課里著名的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如同一堵高牆一般,橫亘在漢中盆地北側,是川陝政權進入關中,要面臨的第一道屏障。

從漢中盆地北出秦嶺的山路,有多難走呢?

用一句話概括來說就是:「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也才通人。」


所以,後來李嚴搞不好糧草,主要就是因為秦嶺。

不過,咱們的老祖宗從來不缺乏挑戰大自然的智慧。高聳的海拔使秦嶺形成了大量的雪山,而積雪融化後,山谷間就形成了眾多的河網。先秦時代,前人們利用秦嶺附近的河流,在河谷中開闢道路,效率更高的水路運輸,就成了川陝連接關中的主要方式。


從漢中出發穿越秦嶺進入關中涼州一帶,諸葛亮共有五條道路可供選擇。

最西邊的祁山道嚴格來說並沒有穿過秦嶺,而是繞過秦嶺通向涼州,再加上西漢水的漕運優勢,是最好走的一條道路。

陳倉道比起祁山道來名氣只高不低,淮陰侯韓信正是在這條路上上演了「暗度陳倉」的好戲。


西漢初年秦嶺一帶

相比之下,除了經常因為魏延被cue到的子午道,另外兩條道路的名氣就遠不及祁山道和陳倉道了。

褒斜道地勢險峻,河谷水流湍急,儻(tang3)駱道環境惡劣,毒蛇猛獸齊聚,子午道泥石流頻發,最怕陰雨天氣,這哥仨雖然也通向關中,但它們沒有大江大河帶來的運輸buff,一個比一個難走,自然也就沒什麼人走了。



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走哪條道呢?

這題我也會,陳倉道嘛。祁山道的方向和咱要收復的關中和長安大相逕庭,褒斜、儻駱、子午道又太難走,走陳倉,不僅路好走,方向對,還有韓學長的作業可以抄,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等到四百年後諸葛亮拿到試卷時卻發現,出題人,這題目變了啊!

當年的韓信之所以能走陳倉道,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漢水的水運保障後勤。俗話說水往低處流,當年的漢水自然也是從北往南流的,韓信要利用漢水運輸物資,就意味著他的船隻必須要逆流而上,這卻是個麻煩。

不過,這個麻煩早就有人幫韓信解決了,這個人就是諸葛亮口中的「悠悠蒼天」。

西漢之前,在漢水與嘉陵江交界一帶,也就是今天的略陽一帶,有一處只見於史書的巨大湖泊,名為「天池大澤」。



這處天然形成的湖泊就像一個人工的三峽工程一樣,起到了蓄水、調節漢水上游水位的作用。正是由於有了天池大澤這樣一個「水庫」的緩衝,漢水上游水流速度大大減緩,漢軍的後勤部隊就可以開開心心地給韓信送外賣了。


然而公元前186年,這一帶發生了一場地震,史稱「武都大地震」。這場地震引發的山體滑坡將漢水切斷,原來的西漢水上游自此匯入了嘉陵江,而最最重要的天池大澤,在隨後幾十上百年的時間裡,漸漸地消失了。


到了諸葛亮北伐時,早就沒有了水路運輸的條件,他面對的是洶湧湍急的嘉陵江水流,要靠船隻來運輸北伐軍需,難度基本等同於新垣結衣改嫁小約翰。

因此,蜀軍的運輸部隊只能在狹小擁擠的棧道人擠人,運輸效率大打折扣,運輸損耗成倍增加。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的大兒子諸葛喬都親身參與到一線的運輸工作中去了,年僅26歲就倒在了崗位上。



諸葛亮北伐時的秦嶺一帶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

第一次北伐前,魏延向諸葛亮建議,自己帶精兵一萬,從子午道出發,偷襲長安,長安守將夏侯楙是個只知道吃薯片的碩鼠,看到蜀漢大軍一到必定棄城逃跑。同時諸葛亮主力從褒斜道出發直取渭水,在魏國援軍到來前與魏延形成鉗形攻勢,一舉拿下關中。

「子午谷奇謀」的內容乍一看有些想當然,仔細一想,確實挺想當然,憑啥人夏侯楙一見面就鴿了呢?

魏延只是情商低,智商可不低,所以我認為《魏略》中的這段內容有誇大的成分。其實,魏延自己對子午谷奇謀能否成功,也沒把握,但他覺得,這種局面,不搏一把,是絕對不行的。

在魏延的視角里,關中地區的歸屬,是將來蜀漢能否絕地翻盤的關鍵,如果能夠像老祖宗劉邦一樣,啃下關中平原,進而吃下長安,那麼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蜀漢就都走上了劉邦走過的成功之路。

拿一萬精兵去搏一個絕地翻盤的可能,真的虧嗎?

這樣的想法,你不能說它錯,因為在關中地區,曾經有過經典成功案例,有這樣的路徑依賴不足為奇。

然而,諸葛亮卻沒有這樣的路徑依賴,他意識到上一題的答案已經不適用於這一題的條件,咱必須換一個新的思路。

我們來看看曹魏的版圖:河東地區,經濟富庶,人才井噴,是曹魏統治的核心地帶;淮南地區,魏吳交界,是孫權與曹叡的主戰場;關中地區,看似誘人,卻難以一戰而定;雍涼地區,天高帝遠,叛降不定,堪稱曹魏南中……

諸葛亮將他的目光停留在了曹魏最「細」的地方——雍涼與關中的結合部。




連接關中與雍涼地區的,是一座名為「隴山」的微型秦嶺,正好處在曹魏的「脖子」處。對於諸葛亮來說,如果能阻斷隴山,完成「斷隴」,曹魏的版圖將被諸葛亮切斷,涼州將成為魏立堅的阿拉斯加。


斷隴的局面形成後,蜀漢如果能慢慢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投射到涼州,用老辦法收服涼州人民和少數民族群眾的心,那麼涼州將成為《隆中對》中荊州的替代品,「跨有荊、益」就變成了「跨有涼、益」。

待天下有變時,曹魏的關中地區將面臨來自漢中和涼州兩路的鉗形攻勢,《隆中對》願景的重現,並非沒有可能。諸葛亮提拔魏延為涼州刺史,其深層用意,或許就是把魏延看作了將來蜀漢涼州軍區的負責人。

除了軍事價值外,涼州還有更為重要的經濟價值。姑且不論涼州能夠出產蜀漢極度匱乏的戰馬,擁有涼州更是意味著蜀漢掌握了重啟絲綢之路的可能,如果蜀錦的鐮刀能夠沿著絲綢之路一路收割到中東、歐洲地區,我們難以想像蜀漢的國力會有怎樣程度的提升。

在武都大地震之後的兩千多年裡,沒有任何一個四川政權能夠實現從川蜀統一中國的壯舉,諸葛亮也不例外。但今天的我們站在上帝視角,回看諸葛亮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制定的戰略,依然要感嘆於昔日草廬里做出《隆中對》的那道犀利目光,有多麼的不可思議。

諸葛亮死後,吳國的大鴻臚張儼感嘆說:「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張儼《默記》)

意思是:「如果這個人不死,蜀國按照他的想法、戰略和意志持續運營,魏國的雍州涼州永遠也不可能安寧,中原的經濟發展將陷入停滯,到時候誰勝誰負,就很難預料了啊!」

毫無疑問,諸葛亮是歷史級的戰略家,然而,在具體的軍事戰術上,諸葛亮卻並非天才型的選手。陳壽在《諸葛亮傳》中評價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三國志-諸葛亮傳》)

陳壽的這一句質疑,引發了一千多年來經久不衰的經典話題: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究竟怎樣?


為什麼是馬謖?

從公元227年的夏天開始,魏國的情報人員就不斷收到漢中有大規模蜀軍集結動作的情報。雖然魏國的相關部門均對此表示樂觀,認為諸葛亮可防可控,但新君曹叡還是憂心不已。

果然,第二年春節一過,接二連三的壞消息不斷傳到曹叡這裡。

第一條,來自漢水下游的新城郡,這裡不斷傳出蜀漢降將孟達勾結諸葛亮,圖謀反叛的傳聞。難道諸葛亮不是想北伐,是想東進打通漢水,將漢中與吳國的荊州連成一片?那太可怕了,趕緊派忠臣良將司馬懿去新城問問情況。

第二條,來自長安,名將趙雲的旗號已經出現在了褒斜道的箕谷。難道諸葛亮是要兵出斜谷覬覦關中?那太可怕了,趕緊派國家柱石曹真率關中主力去嚴陣以待。

第三條,來自遙遠的涼州,諸葛亮率蜀軍主力出祁山道,隴西毫無反應,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的太守不戰而降。這太可怕了!曹叡環顧四周,司馬懿和曹真都被他派走了,曹休正在和孫權陸遜對線,得,只能御駕親征了。於是,他連夜做好核酸,帶上了五子良將中僅存的張郃和五萬中軍,親自趕往長安督戰。


「到處都是蜀軍!」

這就是第一次北伐前,曹叡的第一人稱視角。為了讓曹叡達到良好的沉浸式體驗效果,諸葛亮做了哪些準備呢?

一方面,他派趙雲獨自領軍,帶偏師在褒斜道口製造聲勢,干擾魏國的判斷,曹魏西北方面軍總司令曹真果然中計,被趙雲牽制住了。

另一方面,諸葛亮寫信給東邊新城的孟達,勸他起兵回歸大漢。亮哥不愧人人都愛的男人,信中一句「依依東望」像極了痴情的懷春少女,殷殷等待著浪子孟達的回頭,撩撥得孟達果然有了回歸大漢的心思。這封寫得像情書一樣的信,就收錄在《諸葛亮集》中,寫得實在肉麻,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

我們都知道,當你想點讚時,你會說「取關」,當你想投幣時,你會說「下次一定」,優秀的人都會隱藏自己真實的戰略意圖,諸葛亮也是如此。

褒斜道的趙雲、新城的孟達,這兩手操作,都是為了隱藏諸葛亮的真實目的——斷隴。

公元228年春,漢軍主力突然出現在祁山道末端,五個郡太守吃著火鍋唱著歌,蜀軍就來了,所到之處,民眾竭誠歡迎,真可謂占盡天時,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嗶!)


如此重大的戰果,恐怕是蜀軍上下沒有預計到的,過於順利的進展,反而使蜀軍內部開始滋生出一股輕敵的情緒,反映在主帥諸葛亮身上,就是他自信地將蜀軍的兵力四處分散,這固然有新降郡縣太多、必須分兵接收的原因,但如此輕易地將捏成一股的拳頭鬆開,不得不說是犯了兵家大忌。

之後,曹叡咂摸過味兒來了,錄掉夏侯楙親自蒞臨長安指導工作。

曹魏精銳的中軍援軍已在路上,加上此時蜀軍尚未攻克祁山堡,隴西郡、廣魏郡也久攻不下,如果此時東邊魏國的援軍再一趕到,那麼蜀軍不僅要吐出之前拿到的領土,就連自身如何撤退,都有了困難。

因此,能否成功堵住魏國援軍,就成為了戰局的關鍵。

要堵住曹魏中軍救援的道路,就必須阻斷我們前面提到的隴山。

蜀軍圍攻隴西郡時,隴西太守游楚就直接把話挑明白了:「你們要是能斷隴,那麼這隴西郡遲早是你的,要是你們做不到,那你打下來隴西郡也沒用。」

通過隴山,有瓦亭道、雞頭道、番須道、關隴道四條道路,這四條道路都將匯往一個交界點——街亭。可以說,守住街亭,就是守住了勝利。



後來教員在評價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在此處發彈幕說,諸葛亮應該親自去守街亭,當時蜀軍中的大多數也認為,諸葛亮會派魏延、吳懿這種有經驗、有資歷、有能力的「三有」將領去隴山執行阻擊任務,誰知道一向公正的丞相竟然學起了先帝劉備搞出其不意,指派了個「三無」貨色馬謖去執行這個重要任務。

諸葛亮為什麼執意派馬謖去守街亭?棄子在這裡斗膽推測一下。

就在街亭之戰不久前,諸葛亮在天水得到了一個平平無奇的人才,叫作姜維。然而就是這個平平無奇的姜維,讓諸葛亮喜歡得愛不釋手,一向按規矩用人的他第二天就提拔姜維做了丞相府倉曹掾,還當眾誇讚這個姜維真是比過去的馬良都優秀。

如此一來,諸葛亮的「舊寵」馬謖,心裡就有些失衡了。恰逢阻擊援軍這個重大任務降臨,馬謖說什麼也要奪回自己在丞相心中的位置,於是,他強烈請求出戰,諸葛亮也就答應了。

當然,諸葛亮同意馬謖的根本原因是,此時蜀軍正在進攻曹魏西線防禦重地——祁山堡,祁山堡守將高剛已經有了投降的打算,只要祁山堡一拿下,蜀軍糧道暢通無阻,隴西就大局抵定,諸葛亮必須釘在這裡。

加上戰役初期魏軍如國軍一般一觸即潰的表現,此時,在諸葛亮的視角里:

第一,斷隴不需要很長時間,撐到拿下祁山堡就行;第二,魏軍實力沒想像中強,魏延吳懿這樣的核心不應該當工兵去用;第三,馬謖是鐵桿親信,靠得住。當然,還有一個歷史原因,兩百年前,劉秀與西北狼隗(wei3)囂在隴西大戰時,曾派名將來歙(she4)迂迴繞道到敵後,在一個名叫略陽的地方,以兩千人守了幾萬大軍四個月,略陽一帶有個地方,名字就叫做街亭。

街亭,是大漢歷史上的英雄之城,顯然,諸葛亮是想讓過去來歙的英雄故事,在馬謖身上重演。

他萬萬不會想到,馬謖那拙劣的演技,真就好好地「演」了一把。


馬謖全責?


大家可能遇到過各種各樣奇葩的領導,但是攤上諸葛亮這樣的領導,卻是倒了八輩子血福了。馬謖臨行前,諸葛亮將怎麼守街亭的部署,用PPT的形式交給了馬謖,還下發了全軍:千萬記住了哈,要據城防守哦,不要上山,不要上山,不要上山!

可以說是八抬大轎抬著馬謖去立功。

然而,歷史上的馬謖,卻幾乎繞開了所有對他有利的正確答案,踩著獨木橋走向了死神的懷抱。

到達街亭後,馬謖違背了諸葛亮安排,舍城上山,上山之後又「舉措煩擾」,把部隊調來調去,天天是機槍左移五十厘米的微操,搞得將士們失去了對他的信任。老油條張郃趕到後,立馬發現了蜀軍的命門,切斷了蜀軍的水源。隨後,蜀軍未戰先潰,主帥馬謖又直接戰場逃亡,直到一伐結束後,才被捉拿歸案。

天堂到處是路,你一條不看;地獄門都鎖了,你砸門進來。這就是街亭之戰中的馬謖的表現,能在諸葛亮手下領到死刑,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頂級的操作了。

街亭光速潰敗,隴山防線不復存在,褒斜谷那邊又傳來了趙雲因警戒不嚴而被曹真擊敗的消息,新城的孟達也早就被晝夜行軍的司馬懿斬首,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就只能到此為止了。

後世許多人將第一次北伐的失敗歸咎於馬謖的「不聽指揮」,然而,細讀史料,棄子卻發現馬謖棄城上山的原因,恐怕並沒有那麼簡單。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兵的時間是「建興五年春」,也就是公元228年的春天。

而在《三國志-明帝紀》,也就是曹叡的本紀中,是這樣記載的:「右將軍張合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丁未,行進長安。」

228年丁未月,也就是當年的農曆二月。

我們來捋一捋時間線,諸葛亮出兵,最早在228年農曆一月,到達祁山最早也是一月中旬。街亭之戰後,曹叡在二月份趕到長安。

從洛陽到街亭,有700公里之遙,而張郃以及五萬中軍是與曹叡一起出發的,也就是說,五萬大軍在四五十天的時間裡每天走了將近20公里的山路,行軍速度完爆追擊紅軍的薛岳,這可能嗎?(這一段時間線最好能夠直觀地展示出來)

我們假定《明帝紀》沒有搞錯時間的話,那麼,這種情況就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張郃擊破馬謖的,只是一支小部隊。

真實的情況可能是,曹叡和張郃出發後不久,張郃意識到這樣的救援速度恐怕根本就來不及,於是請示曹叡,好歹先帶一小部分人,輕裝行軍迅速趕到隴山,讓隴西還沒有投降的守將們看到得救的希望。

而這,比諸葛亮所預估的魏國援軍到達時間早上了許多。

馬謖到達街亭後不久,驚訝地發現張郃已經近在咫尺,他判斷,如果再按照丞相部署在城中修築工事防守,時間上恐怕根本就來不及,於是他才改變主意,帶兵上山,打算按照兵法居高臨下發動進攻,以攻為守,守住街亭。

然而,馬謖帶兵上山的決定違反了丞相的部署,上山後他又按照自己的理解一陣凱申操作,最重要的是,他本人又沒有足夠的威望和資歷統一全軍的思想,諸葛亮又沒有給他臨機應變的權力。在蜀軍將士眼中,他就是個來走流程戴紅花的工具人,根本不聽他指揮。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街亭之戰的蜀軍不戰自潰。

好在張郃並沒有足夠的兵力,王平帶下山去的一千多有組織的蜀軍就能嚇住張郃,街亭之戰後,張郃的小部隊也沒有足夠的勇氣孤軍深入,去切割諸葛亮在隴西的主力,諸葛亮這才得以從容地重新聚攏一盤散沙的蜀軍,安全撤回漢中。

此後,諸葛亮的北伐再也沒有出現曹魏毫無防備、舉郡叛降的場面,因此,許多人把第一次北伐看成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然而,就一伐中諸葛亮和蜀漢軍隊所表現出來的指揮水平和戰鬥素質來看,一伐反而可能是諸葛亮距離成功最遠的一次。

對這一點認識最深刻的,正是諸葛亮本人。


諸葛亮的反思(這一部分可以略煽情)

從隴西撤回漢中的過程中,諸葛亮將曹魏隴西幾千人口遷入漢中,算是這次北伐蜀漢方面的唯一收穫。

高調北伐慘澹收場,有人擔心領導面子掛不住,就以此事來祝賀丞相:咱這也不是勞而無功嘛。」

面對這樣的祝賀,諸葛亮心情複雜,他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名為《謝賀者》的文章,這樣

說道:
「普天之下,莫非漢民,國家威力未舉,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

之罪。以此相賀,能不為愧。」

諸葛亮心中有愧,是有道理的,這次北伐失敗的第一責任人,就是他自己。

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諸葛亮自信地將蜀軍兵力分散,沒有料想到張郃小部隊急行軍的可能性。自信地派出馬謖防守街亭的同時,也只做了plan A,完全沒有應變的準備。


在大家的印象中,諸葛亮應該是一個性格不苟言笑、行事謹小慎微的形象,但在本系列的第二期,我們就說了,諸葛亮的心中住著一個自我欣賞度極高、內心特別驕傲的自己。

早在隆中隱居時,他就覺得自己與管仲樂毅平起平坐;南征南中之前,有人勸他不要親征,他直白地說,在座的各位都不如我;後來他改良的八陣圖大成,他又大方地炫耀道:「八陣既成,庶幾不敗矣。」(這句可以用三國殺臥龍諸葛的技能語音)

從史料的各個角落,我們都能挖掘出諸葛亮刻在DNA里的自信。可是,命運卻一再地給這個自信到骨子裡的奇才潑下一盆又一盆的冷水。

他八歲喪父,少年時代,家鄉又遭遇了古今罕見的屠城狂魔。他憑藉優秀畢設《隆中對》拿到offer後不到一年,公司就瀕臨破產。之後的幾十年裡,他一直在大後方勤勤懇懇鍛鍊能力,卻也一次又一次地給劉老闆擦著屁股。後來他自己當了一把手,隊友總因為各種原因掉鏈子,遇到的對手卻都是當代最強的人中之傑。


回到成都後,諸葛亮寫了一篇奏疏,名為《街亭自貶疏》:

(「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

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諸葛亮集》)

「我才能微弱,卻占據著不該占據的高位,掌握軍隊的大權,不能宣揚軍令、訓明法度、謹慎行事,這才有街亭、箕谷的失敗。所有的過錯,都在於我沒有按照規則授任將領。我不會識別人才的好壞,考慮事情不夠聰明,《春秋》記載,軍隊戰敗,主帥擔責,我理應承擔責罰。在這裡,我請求自貶三等,來顯示我的過錯。」

從這份奏疏的措辭里,不知大家能否感覺到,諸葛亮在一段時間內出現了相當程度的自我懷疑和貶低。

然而,真正的猛士,敢於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過後什麼都沒留下。諸葛亮的茫然沒有持續多久,他很快就痛定思痛,喝下耗子尾汁,好好反思了第一次北伐中蜀軍存在的系統性問題。

從這一刻起,一個偉大軍事家的靈魂,甦醒了。

《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這樣反思第一次北伐:「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破賊,乃為賊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於將來;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自今已後,諸有忠慮於國者,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蹺(qiao1)足而待矣。」

第一次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街亭沒有守好,更不在於派的是馬謖還是魏延,而在於蜀軍雖擁有優勢兵力,卻無法攻克祁山堡、隴西郡這些戰略要點,給了張郃翻盤的時間。

在優勢兵力下不能取勝,原因只有一個——軍隊的素質不行。軍隊的素質,是多方面的,上到主帥,下到士兵,遠到指揮,近到裝備。主帥不能訓章明法、嚴格治軍,就會出現任人唯親的狀況;士兵不能嚴守軍紀、令行禁止,就會出現不戰而潰的現象;指揮不能做到臨機應變、張弛有度,就會出現丟掉本來有利的戰局;裝備不能做到工械機巧、甲堅矛利,何以去對抗國力遠勝過自己的敵人?

理清思路後,諸葛亮明確了下一階段蜀漢軍委工作的重點:精兵簡政,強軍改革。

一大批在第一次北伐中「臨事而懼」的統帥遭到貶謫,其中包括了諸葛亮自己和老將趙雲,與之相反,另一批表現出色的將領得到提拔,後來成為後諸葛時代蜀漢軍界中流砥柱的王平就在其中。

之後的幾年裡,諸葛亮馬不停蹄地往返於成都和漢中之間, 「厲兵講武」,嚴明軍紀,後來蜀軍不僅能在撤退過程中保持極高的組織度,還多次擊殺魏國的高級將領,發展到第五次北伐時,他們竟能在魏國境內和魏國百姓上演一出軍民魚水情,不知為何我竟想到了這一幕。



與此同時,諸葛亮加強了蜀漢軍事理論、科技和裝備的研發,諸葛連弩、木牛流馬、八陣圖的大成,均出現在第一次北伐之後。

這一系列的舉措,將蜀軍打造成了一支高組織度、高戰鬥力的悍勇之師,北伐也因此有了新的局面。

諸葛亮的確不像司馬懿、曹操那樣,有著極高的戰場嗅覺和應變天賦,但這不妨礙他憑藉治軍練兵、制度建設的方式打造出一支強大的軍隊,更不妨礙他在歷次北伐中不斷進步,最終躋身中國歷史頂流軍事家之列。

好了本期視頻到這裡就結束了,三國系列下期我們聊聊諸葛亮和司馬懿究竟誰更強。



(參考資料:
《三國志》——陳壽

《三國志-注》——裴松之

《漢書》——班固

《資治通鑑》——司馬光

《諸葛亮評傳》——餘明俠

《漢初武都大地震與漢水上游的水系變遷之管見》——楊霄

《隆中對的政略修改與諸葛亮北伐的戰略方針》——梁滿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