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核物理為數不多的女科學家,本可追逐諾獎,卻毅然選擇回國

歷史尋覓 發佈 2022-09-29T21:43:17.410220+00:00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西部的戈壁灘羅布泊,人山人海,大家全部注視著一個方向。從上午開始,羅布泊和北京之間就開始用密語聯絡。

前言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西部的戈壁灘羅布泊,人山人海,大家全部注視著一個方向。從上午開始,羅布泊和北京之間就開始用密語聯絡。

「8點鐘,老邱住上房,開始梳辮子。」

「10點30分,辮子已經梳完。」

「11點30分,第一次檢查完畢,一切正常。」

「老邱」指的是中國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邱小姐」,在圍觀的眾多科研人員里,有一位女科學家。

在荒無人煙的大西北,突然出現出現一名女子,顯得格外突兀。但就是這位女子解決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關鍵技術難題。

與眾多科研人員不同的是,她並沒有表現出其他人那種忐忑,很明顯她對這次試驗已經胸有成竹。

下午3點,隨著指揮中心讀完倒計時,操作員按下了那顆紅色的按鈕。遠處的鐵架上發出了一道刺眼的亮光。

緊接著一個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巨大的衝擊波將停放在附近的卡車吹得像樹葉一樣漫天飛舞,安放「邱小姐」的鐵架已經被高溫熔成鐵水。

在安全線外觀看的人見到這種情景紛紛將帽子拋向空中,大家互相擁抱,慶祝這來之不易的勝利。

而這位女科學也欣慰地笑了,這聲驚天動地的爆炸聲背後,飽含了科研人員多少的心血。消息馬上傳到了中南海,領導人們歡呼雀躍。

「一定要再次確認是否是核爆炸。」毛主席將信將疑,經過防化兵們前往爆點查看,這條新聞被刊登上了各大報紙。

後來這位女科學家依然奮戰在科研事業的第一線,由於工作性質特殊,始終隱姓埋名。

一、「誰說女生學不好理科」

這位女科學家叫王承書,1912年出生於上海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當時中國剛剛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封建思想對女性的束縛還沒有完全解除。

但是王承書祖上全是做學問的人,往上數四代,出了兩個進士,兩個博士。王承書的父親更是被清政府派往日本進行深造。

回國後也被委以重任,曾經在高等學校當教授。由於接觸了國外的先進思想,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

在那個時代,女子不學女紅總想著上學,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王承書的父親從來不理會那些流言蜚語,堅持讓孩子們上學。

王承書是家裡的第二個女兒,經過幾代人的經營,王家可謂是當地的大戶人家。王承書從小在新式學堂學習,尤其對物理、數學等理科學科感興趣。

這一點與其他富家小姐不同,其他富人家的女孩大多沉迷於舞會聚餐,名人詩句脫口而出,針線女紅樣樣精通。

王承書卻一直對數字比較感興趣,那些枯燥無比的數字總能讓王承書陷入思考,小小年紀,算數能力更是超過在王家工作多年的管家。

父親也看出來王承書有這方面的天賦,於是為了著重培養她這方面的能力,讓她和管家一起處理家裡的帳本。

沒想到王承書面對這一工作時顯得非常從容,就連管家都誇她:「真是算不錯帳的二小姐。」當時中國還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軍閥、反動政府殘忍地剝削人民。

她經常思考民族的問題,由於年齡小,王承書並不能看到當時中國更深層次的問題,單純地認為中國科學技術落後,土槍弓箭打不過洋槍洋炮,因此國家才淪落至此。

從那時起她就勵志在物理數學等科學領域深造,從而報效國家。

王承書小的時候體弱多病,為了調養身體休學了好幾年,但是她繼承了父親的那種嚴於律己的學習態度,並沒有在休學期間將自己的功課落下。

後來王家為了躲避戰亂,全家遷往了北京。王承書也在北京一所女子中學繼續學習,她的成績一直非常優異,尤其是物理和數學,經常拿滿分。

由於成績優異,王承書後來被保送進入了燕京大學學習。在面臨專業選擇這一難題時,王承書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物理系。

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大部分女生都選擇了文學、歷史、法律這種文科專業,像物理、化學、數學這種理科專業都是清一色的男生。

其實這主要是男生女生思維的差異,理科普遍都需要大量的動手做實驗,文科則對於實踐的要求相對較低。即便到了今天大家依然認為女孩子不太適合學理科。

但是王承書不信這個邪,物理一直以來是她最喜歡的學科,所以她很堅定地選擇了燕京大學的物理系。

當時燕京大學物理系只招收了13名學生,除了王承書之外,其他12人全部是男生。物理系招收了一名女生,這一消息瞬間傳遍了燕京大學。

一個女孩子,學點文史類學科不好麼,物理那種老爺們扎堆的學科,她學得明白麼?」「物理系平時做實驗很辛苦的,這小細胳膊小細腿的,她能行麼?」

類似的質疑聲不斷,但是王承書絲毫沒有受到這些聲音的影響,用自己的成績狠狠地打了這些人的臉。

在這四年裡,她經常與老師溝通,實驗室幾乎成為了她的第二個宿舍,自己的學術論文更是經常成為全系學生的範例。最後王承書以全系第一的成績本科畢業,而當時的13名學生,只有4人順利畢業。

誰說女生學不好理科?人們心中的這一刻板影響被王承書徹底打破。1934年,本科畢業後,王承書選擇留在學校繼續深造。

由於她在學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還獲得了燕京大學象徵著學術榮譽的「金鑰匙獎」。碩士畢業後,王承書獲得了留校任教的資格。

在燕京大學裡,王承書與自己的導師張文裕相處得非常融洽。由於經常一起搞學術,兩人逐漸墜入了愛河。

張文裕同樣是燕京大學的學霸,從王承書本科開始,他就對物理系唯一的女生十分欣賞。張文裕在物理學領域也有很深的造詣,除了王承書,李政道、楊振寧都曾經是他的學生

王承書只要遇到什麼難題,都會去請教張文裕,這些難題在張文裕面前總能迎刃而解。雖說是師生關係,兩人年齡相差並不大。於是兩個學霸確立了情侶的關係。

正當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時,張文裕接到了英國劍橋大學物理系的錄取通知書。王承書非常支持自己的未婚夫繼續深造。

1938年,張文裕獲得了劍橋大學哲學博士的學位,然後他選擇了回到正處於戰火之中的祖國,兩人也正式結為了夫妻。

但是當時日軍已經占領了中國的半壁江山,「偌大的中國竟然擺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王承書和張文裕被迫輾轉於全國各地。

但是在1941年時,夫妻二人得到了一個驚喜。

二、「我要帶著知識回到祖國」

王承書和張文裕結婚後,王承書並沒有像中國傳統女性那樣,回歸家庭,相夫教子。而是繼續從事科研工作,當時二人都是中國的頂尖人才,兩人一個月的工資都夠普通家庭一年的花銷。

但王承書並不滿足於此,她的志向早就不是滿足自己小家庭的生活。看著支離破碎的中國,她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責任感,她發誓一定要用自己的知識改變中國的現狀。

1941年,美國成立了巴爾頓獎學金基金會,該項獎學金主要用於獎勵亞洲從事科研事業的優秀女青年。

王承書多次申請這項獎學金,但是均為被批准,主要是因為她的年齡偏大,不滿足這項獎學金的頒發條件。

其實美國人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希望這些女青年利用這筆獎學金去美國深造,進而拉攏中國的人才。

王承書為了這筆獎學金嘗試了很多次,但是都失敗了。當時美國的物理學家烏倫貝克正在密西根大學任教,他注意到了這名東方女子,對於她的學術水平表示肯定。

於是在烏倫貝克的幫助下,王承書拿到了這筆獎學金。美國密西根大學當時從來不招收已婚的中國女子,但是考慮到王承書的學術水平,破了一次例。

張文裕為了幫助王承書圓夢,不惜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夫妻二人一起來到了美國。從此王承書成為了密西根大學的一名學生,師承烏倫貝克。

王承書在密西根大學刻苦攻讀,成為了烏倫貝克最出色的一名學生。當時王承書正在從事稀有氣體方面的研究,經常和烏倫貝克一起做實驗。

兩人還一起完成了一篇關於稀有氣體動力學的論文,在論文中提出了一個波爾茲曼方程的修正版本。這個修正方程以王承書和烏倫貝克的名字命名,即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WCU)。

這個方程在高空物理學和空氣動力學領域具有很廣泛的應用價值,至今在這一領域還都在應用。

王承書還通過試驗解決了空氣動力學領域好多難以解釋的謎團,她利用自己的數學知識首次證明了索南多項式正是麥克斯韋氣體線性化的波爾茲曼積分算符的本徵函數。

毫不誇張地說,王承書推動了世界物理學的發展。她的學術成就引起了這一領域的諸多大佬的注意,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甚至開始「挖牆腳」,兩次給她發送的邀請函。

在博士論文答辯時,王承書提出了一個新觀點,但是被烏倫貝克當場否決,但是她堅定地表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聽完王承書詳細的解釋,烏倫貝克陷入了短暫的沉默,然後一邊點頭一邊給王承書鼓掌。王承書在學術上的成就越來越高,但是丈夫張文裕卻在背後默默付出,細心地照顧她的生活。

由於王承書的大部分物理學發現都是「從零到一」的發現,所以她的導師烏倫貝克對她的評價一直很高。

烏倫貝克說:「王承書就是『中國的居里夫人』,只要她留在美國,諾貝爾物理學獎肯定有她一份。」但是面對無比光明的未來,王承書心裡卻早就有了打算。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王承書和張文裕得知了這一消息後非常激動,她決定放棄追逐諾貝爾獎的機會,將自己的知識帶回祖國。

一天夜裡,王承書和張文裕提起了這件事:「文裕,我們回國吧,新中國成立了,現在正需要我們這種人。

張文裕對於妻子的這一提議表示非常支持,畢竟兩人的心裡都流淌著中國的血液:「先著手準備著,不要聲張,回國這件事可能不那麼容易。」

張文裕還是比較理性的,他知道美國當局早已密切關注在美國的中國學生。於是夫妻二人為了迷惑海關,開始不斷的往國內郵寄一些無用的東西。

最開始是一些日常用品,然後是一些閒雜的書籍。最開始美國海關對這些物品的搜查非常嚴格,但是並沒有查到有關學術的東西。

後來美國人開始放鬆警惕,王承書逐漸在這些包裹里混進自己的筆記本,以及相關的書籍。夫妻二人前前後後共向國內寄送了300多個包裹

1955年,在周恩來的努力下,錢學森成功回到了祖國。這讓王承書夫婦信心大增,不止一次的給海關遞交了回國申請。

但是美國人怎麼可能輕易放走這兩個人才,申請一次次的被駁回。為了留住她,美國人開出了優越的條件,並答應王承書,只要答應留下來,馬上就會獲得美國國籍。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美國國籍是多少移民者夢寐以求的一個身份,好多人為此奮鬥一生都沒能成功。

但是王承書決絕了這一「美意」,她堅持要回到中國,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她一次次的遞交申請,然後又一次次的被駁回。

終於在1956年,王承書的申請被通過,為了避免美國人出爾反爾,王承書和張文裕草草的收拾好自己的行禮,只帶走了有關學術的資料,其他的生活物品一律留在了美國。

此時夫妻二人已經離開祖國將近15年,他們迫不及待的登上了回國的輪船。當重新踏上這片闊別已久的土地時,王承書感到十分激動。

回國後,王承書在北京安家,並成為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論研究室的研究員。當年的燕京大學已經演變成了北京大學,她在北京大學兼任物理系教授。

三、三個「我願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類進入了核能的時代。原子彈的威力讓世界震驚,人們開始認識到核裂變的巨大潛力。

但是當時核物理發展十分迅速,人們還在對原子彈的威力津津樂道之時,美國已經在1952年試爆了世界上第一枚氫彈。

原子彈和氫彈之間存在量級的威力差距,核聚變產生的能量遠比核裂變要大的多。所以中國要想縮小與敵對國家之間的差距,肯定不能按部就班的去進行核武器的研發。

1958年,原子彈工程還在進行中時,中國就籌建了熱核聚變研究室。錢三強得知王承書在物理學領域有很深的造詣,於是邀請他從事核聚變相關內容的研究。

面對錢三強的邀請,王承書只有簡單的三個字:「我願意。」當時王承書已經46歲了,而且這基本屬於是跨學科研究,當時中國在核聚變領域簡直是一片空白,要想完成這一項目談何容易。

面對國家的需求,王承書放棄了自己最擅長的熱力學以及統計物理學領域,從此開始了熱核聚變領域的研究。

王承書等人被派往了蘇聯進行交流學習,在蘇聯學習期間,她曾經用了七天七夜的時間翻譯了一本美國核聚變的書籍。回國後,又翻譯了《熱核聚變導論》,從此她弄懂了熱核聚變的理論基礎。

在一個全新的領域,王承書再次展現出了異於常人的學習能力,成為了中國熱核聚變領域的領軍人物。中國最早的三個等離子體試驗裝置,就是她參與建設的。

但是隨著赫魯雪夫上台,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撤走了原子彈項目的所有顧問、專家,並帶走了所有資料和試驗設備。

原子彈的主要材料是鈾235或鈽239,這兩種材料是核裂變的重要材料,可以說是原子彈的心臟。

蘇聯人當時正準備看中國的笑話,因為當時中國沒有能力提取這兩種原料,尤其是鈾235,只有純度達到90%才能發生核裂變。

鈽239相比鈾235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獲得,但是鈽彈的威力可靠性和威力都和鈾彈有一定的差距。當時中國的科研人員全體都憋著一股勁,做就做最好的,一定要靠自己製造出一顆鈾彈。

錢三強再次找到王承書:「你願不願意從事鈾235的提純工作,這件事是原子彈工程的關鍵一步。」

一旦接下這項工作,這也就意味著自己將要與丈夫和孩子分別,從此消失在大眾的視野里。但是王承書依然回復了三個字:「我願意。」

從此王承書在物理學術領域消失了,和自己的家人告別後便前往了大西北的504廠,沒想到這一別就是30多年。

王承書翻閱了大量的國外文獻,掌握了鈾235提純最常用的辦法——氣體擴散法。在她的努力下,504廠提前製成了第一批高濃度鈾。

核裂變燃料這一重大難關被攻破,中國的原子彈試爆就不遠了。9個月以後,隨著羅布泊上的一聲巨響,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這聲巨響標誌著中國的國際地位極大提升,這聲巨響打破了美蘇的核武器領域的壟斷。本來王承書應該回家與家人團聚,但是錢三強再次找到了她。

「你願不願意留在西北,繼續從事核事業的研究?」沒想到王承書再次斬釘截鐵的說出了那三個字:「我願意。」

由於工作具有保密性,她一直隱姓埋名的生活了30年,有人說:「王承書隱姓埋名30年,中國的核事業進步了50年。」

王承書的所有精力都在科研上,生活非常簡樸。當時她的工資有280元,她要拿出200元交黨費,剩餘的80元還要資助學術活動。

晚年的王承書患有白內障,醫生給她檢查完後向她推薦了一種進口藥。這種藥需要打十針,效果非常好。

當王承書聽說一針進口藥價格為600元時,她當場拒絕了:「你看我這雙老眼還值6000塊錢麼?

當時好多人都說王承書是「三不會」,即有福不會享、有錢不會花、有權不會用。面對這些話她一笑而過,王承書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研事業。

80歲時,王承書還經常拿著放大鏡,一篇一篇的查看學生們的論文。她從來不說官場話,但是做的事卻永遠比說的話多。

1994年6月18日,積勞成疾的王承書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享年82歲。回顧她無比精彩的人生,從燕京大學的女學霸到共和國核事業的骨幹,她的一生都在默默無聞的奉獻。

在荒無人煙的大戈壁上,王承書真正的做到了不驕不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這種人天生就是為科研而生。

臨終前,王承書立下遺囑:「去世後遺體不用火花,交給醫學院為醫療事業做貢獻。自己和丈夫攢下的繼續全部捐獻給希望工程。」國家用這筆錢在西藏建立了一所小學,名為「文裕小學」。

王承書留給人們的不只是她的學術成就,最主要的是而愛事業、忠於人民、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正是因為有那一代科研人員,中國才能成為立足於世界的雄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