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位犧牲記者,被慈禧太后下令杖殺,打了4個小時後被絞死

舊聞檔案館 發佈 2022-09-29T22:55:33.272745+00:00

咸豐帝子嗣單薄,一生就只有2個兒子,咸豐八年二月初五,次子憫郡王出生當天就夭折了。慈禧執政近半個世紀,剛開始倒也頗為上心勤勤懇懇,也未發生女人執政依賴娘家而造成外戚干政的局面。

咸豐皇帝子嗣單薄,一生就只有2個兒子,咸豐八年(1858年)二月初五,次子憫郡王出生當天就夭折了。就靠著這一個優勢,慈禧在後宮也是只有她在上,俯瞰眾妃低,便是慈安皇后,也落她下風。倚仗著咸豐帝唯一存活的長子,她母憑子貴一路登上了權力的巔峰!


慈禧執政近半個世紀,剛開始倒也頗為上心勤勤懇懇,也未發生女人執政依賴娘家而造成外戚干政的局面。但是隨著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吃了幾回敗仗,慈禧很快便露出了奴相,開始「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簽訂了無數的賣國條約。


1903年,慈禧又打算與俄國簽訂一份條約,內容極度喪權辱國,但是最後卻因為一位記者的阻撓,而使得慈禧不得不放棄簽訂這一條約。這位記者是誰?他又是怎樣做到的呢?


一、揭發清廷《中俄密約》

這位新聞記者名叫沈藎,祖籍江蘇吳縣。沈藎自幼聰敏,為人正義凌然鐵骨錚錚,喜好暢談天下大事,積極參與革命維新。戊戌變法時,他與譚嗣同、唐才常這些維新先鋒人士交往密切,積極謀策出力,變法失敗後,因為清廷到處追捕維新同黨,他不得已前往日本留學避難。

1900年春天,沈藎學成歸來,他一回來便是尋找舊日同仁,很快便與唐才常組建了「正氣會」,後來又改名為「自立會」,組建自立軍起義。因為軍餉不足,自立軍從兵員到裝備都與清軍相去甚遠,再加上部署失利,自立軍起義很快便以失敗告終。唐才常不幸遇難,沈藎也成了清廷通緝犯,開始了逃亡生活。

逃亡中的沈藎輾轉流落於京津等地,一次偶然的機會,沈藎被聘為「報館訪事」,專門為報館寫時事新聞。因為會講日語,他又兼任了日本《天津日日新聞》的通訊員,正式做起了記者。有了記者的身份作為掩護,沈藎積極聯絡同仁,繼續做起了反清的革命活動。


沈藎很是擅長交際能說會道,當時八國聯軍已經打進了京城,在這樣人人自危的特殊時期,沈藎竟然與八國聯軍的一些兵將們成了好朋友,時常在一起喝酒聚會。沈藎的目的,在於打進敵人內部探聽消息,而當時的京城各界都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中,人人都在想著如何保全自身與家人,沈藎此舉,被不少人認為是傍上了大樹,於是便有不少貴族子弟前來巴結。而為了能更多的掌握清廷的動向,沈藎自然也願意與這些人來往。


1903年,沈藎從一位官員子弟的口中聽到了中俄要簽訂合約的消息,《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北京條約》、《辛丑條約》等等等等,哪一次清廷簽的不是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沈藎敏銳的感覺到,這一次的條約絕對又是一堆賣國條款,得阻止他們才行。


於是,沈藎買通了政務大臣王文韶的兒子,王文韶之子得了好處,便趁著父親去上朝,從書房中偷出了《中俄密約》的草稿原文,給沈藎抄寫了一份。


沈藎拿到了密約原文,一看之下直氣得拍桌子,大呼混帳。在這份《中俄密約中》,俄政府對於我國東三省的覬覦之心昭然若揭,其密約共有七條,如下:

(一)清國不可將東三省之地賣與或租賃於列國。

(二)沿營口至北京之電線鐵路,俄國可於其旁另自架設別線。

(三)不論何事,清國於北清苟有建設,不得傭雇他國人。

(四)營口海關稅務,當使中俄銀行管理,稅關長必用俄國人,且令稅關兼理檢疫事務。

(五)東三省地除營口外,不得開放為通商市場。

(六)蒙古之行政組織不得有所變更。

(七)拳匪亂事以前,俄國所得之權利,不得有所損害。


沈藎幾番起事失敗,太平軍、維新變法人士都已經被殺滅乾淨,當時轟轟烈烈的義和團也只搞了一年便被清廷剿滅,國內此時也沒有什麼勢力能夠與清廷抗衡了。於是,沈藎在再三思量之後,將這份密約寄給了天津的一家英國報社,意在讓更多有識之士看到,共同討伐清廷。


果然,這份《中俄密約》被刊登之後,便一石激起千層浪,激起了強烈的民憤,而慈禧太后一心結交的與國外邦,看到她竟與俄國簽了這樣的條約,都唯恐被俄國多分一杯羹,也紛紛指責清廷的不是。


民怨如潮內憂外患,在強大的壓力之下,最後清政府不得不放棄簽訂這份密約。密約泄露,這分明是朝廷內部出了叛徒,這令慈禧大為震怒,她下令徹查此事。清廷全力徹查此事,而沈藎長期遊走在京津之地與那些貴族子弟結交,有時還常常忍不住現身說法呼籲革新,由此被人知道了他的舊事機密。

先內務府官員慶寬與吳式釗,這兩人都想借著告發沈藎恢復原職,他們秘密寫了一份摺子,其中盡述沈藎為自立起義軍領導的舊事,以及他在京津兩地結交權貴打探教廷機密的事,摺子通過李蓮英,最後到了慈禧的手中。1903年7月19日晚,沈藎被捕


二、中國第一位殉職記者

沈藎被捕之後,交由刑部審訊。雖然京中認識沈藎的權貴公子很多,但是他們並沒有參加過自立會起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且當時朝廷通緝的自立會頭目是沈克誠,沈藎拒不承認,一時也難辨真假。


後來,內閣大學士張之洞參與了此案,他於7月28日給當時的湖廣總督端方發了電報,要求詳查沈克誠,最後在端方的調查下,證實沈藎就是自立會頭目沈克誠


此案審理完畢以後,慈禧因為擔心公開斬刑影響到自己的壽辰慶典,便下令用杖刑將沈藎打死在獄中了事。


1903年7月31日(農曆六月初八),沈藎被執行杖刑,8個獄卒手拿大棍輪流捶打,直打了四個小時之久,沈藎被打得血肉模糊骨碎如粉,鮮血濺得滿堂都是。從始至終,沈藎都泰然自若未發一言,還是負責監刑的堂司以為沈藎已死湊到他身前查看,才聽到沈藎氣若遊絲的對他說道:「還不速用繩絞!」

堂司看沈藎已經被捶打成了一灘肉泥,血肉橫飛令人不敢直視,為了趕快完成任務交差,便下令將他絞死。最後,沈藎又被以繩勒頸,氣絕而亡


沈藎的死,充分暴露了清廷奴顏媚外殘暴百姓的真面目,當時的各大報刊紛紛報導此案,引起了滔天的民憤,使清廷的滅亡又近了一步,沈藎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身殉職的記者。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正是許多像沈藎這樣不懼死亡的民族英雄,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拯救了危亡之中的中華民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