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以前缺愛的小孩,長大後可能出現三大性格缺陷,父母及時察覺

母嬰參考 發佈 2022-09-29T23:13:18.257396+00:00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人生在世,最令人難忘的大概就是童年。尤其是六歲以前,與父母一起相親相愛的美好時光,這段光陰將會被我們珍藏一輩子。如果在六歲以前,父母沒讓孩子有被愛著的感覺,他們未來的性格可能就會出現缺陷。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六歲定一生?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

人生在世,最令人難忘的大概就是童年。尤其是六歲以前,與父母一起相親相愛的美好時光,這段光陰將會被我們珍藏一輩子。

如果在六歲以前,父母沒讓孩子有被愛著的感覺,他們未來的性格可能就會出現缺陷。

六歲定一生?

A:六歲以前,父母要與孩子建立好「依戀關係」

所謂「依戀關係」,也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對一的情感依戀」,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緊密的情感聯結,能給小孩帶來溫暖、信任等感覺,讓他們以後不懼危險,內心安全感十足,相信這個社會,相信他人。

因此,教育專家們認為,在孩子六歲以前,父母需要多陪伴小孩,你們的養育會讓孩子的大腦中充滿著快樂與滿足等記憶,並轉化成潛意識,成為孩子們一生中最重要的能量,使其具有人性。

如果這段童年時關於父母的記憶是空白的,這往往會讓小孩缺愛,出現各種情緒問題。

B:六歲以前,要規範好孩子的行為,養出好性格

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提到:

「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如果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那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六歲以前。」

為何以六歲為分界線,其實這是頗有科學道理的。

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認知能力提升,自我意識增強,孩子們往往就會出現一個小小的叛逆期。

在六歲以前,他們或許還會聽從父母的指揮,但六歲以後,父母的權威性下降,孩子們有自我價值判斷。

大人和孩子之間的對話,已經從爸爸媽媽命令孩子「你要……」、「你應該……「,變成孩子主動表達「我要……」、「我認為……」。

因此,六歲前是孩子們性格塑形的「黃金期」,在這段期間,他們簡直就是父母的複製,你教給他們什麼樣,他們最後就會成為什麼樣。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在給足孩子關愛的同時,以身作則,給他們樹立良好的家風,完善其個性發育。

否則過了這個時間,小孩的自我已經強大起來,你們再想教可能已經來不及。

六歲以前缺愛的小孩,長大後可能出現三大性格缺陷

1、不夠自信,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

育兒心理學上提到,3~6歲是孩子自信心最需要保護的關鍵時刻。

而孩子自信心的來源就來自於父母,只有那些從小被父母充分地愛過、讚美過、肯定過的小孩,他們的自我才更加穩定,相信自己就是值得的,才能表現得陽光又自信。

但缺愛的小孩,因為沒有得到過父母的鼓勵和支持,以至於他們的自我常常是不穩定的,只能通過別人的評價來完成自我認知。

這類人從小就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長大以後也活在別人的眼中,甚至可能形成「討好型人格」,一輩子都為了贏得別人的好評而委屈自己,沒有辦法活出真實的自我。

2、性格淡漠疏離,迴避社交

兒童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提到,兒童的一切都是在模仿成人,父母怎麼對他,他也怎樣對待別人。

一個缺愛的小孩,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疏離冷漠的家庭氛圍中,沒有體驗過被人堅定不移的愛著是什麼感覺,以至於他們的性格也會有些「冷冰冰」。

一旦被人突然關心就會不知所措,難以融入到群體中,這種陌生的情感體驗甚至會令他們避而遠之,為了擺脫「不適感」,主動迴避社交,朋友越來越少。

其實,這類小孩多少也渴望過被人愛,但由於從小就獨立生活,習慣了獨自舔舐傷口,以至於他們的內心防線變得過重,始終沒有安全感,總擔心萬一展現出自己的軟弱,就會再次被拋棄。

這種敏感多疑的性子,往往也是他們日後難以走入婚姻的源頭。

3、容易自我感動

愛本身就是一種自發的情感,在缺愛的小孩看來,愛是一種「奢侈品」,可遇而不可求。

如果接受到對方的一點點好意,他們就會手足無措,然後感動自己,別人的舉手之勞,在他們眼中就是「雪中送炭」,然後想盡辦法回饋出去。

在某些情況下,雖然是好事,但這種性子有時候可能會給對方帶來壓力。你們的回饋,可能會讓對方覺得太過於禮貌和客氣,下次往往就不敢再繼續。

而且在異性關係中,容易自我感動的那個人,往往以後容易受到傷害。總把對方一點點的好無限放大,然後加倍償還,結果最後受盡委屈和傷害。

【最後總結】

綜上所述,父母要及時察覺,孩子三觀沒有形成以前,就像一張白紙,要看父母怎麼引導。

在孩子們童年的時候,給足他們堅定的愛,當好榜樣,讓他們有正常的三觀,這才是為人父母應該做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