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從SIM卡到eSIM卡,為什麼要消滅SIM卡?

鈦媒體app 發佈 2022-09-29T23:15:47.384579+00:00

iPhone14發布以後,有兩項技術受到了人們的關注,一項就是微信通訊技術,尤其是在蘋果發布新一代iPhone的同時,華為也官宣了將在Mate50中使用這項技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根新未來,作者 | 陳根

iPhone14發布以後,有兩項技術受到了人們的關注,一項就是微信通訊技術,尤其是在蘋果發布新一代iPhone的同時,華為也官宣了將在Mate50中使用這項技術;另一項就是eSIM卡技術,如今,美版iPhone 14已經不再需要SIM卡,而是改用eSIM替代。

SIM卡就是人們常說的「手機卡」,所有的手機想要使用網絡,都要在卡槽里插上這麼一張卡,而eSIM則可以被理解為是電子化的SIM卡,eSIM卡沒有實體,是嵌入式的手機卡。蘋果推出eSIM卡,看起來雖然不是一件大事,但實則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這不僅將加速eSIM時代的到來更將顛覆過去SIM卡的商業關係,帶來行動網路運營商和用戶,以及手機廠商和用戶的全新服務模式

SIM背後的商業經

SIM卡是在全球移動通信時代誕生的革命性概念。所謂SIM,其本意就是為了用戶識別模塊,我們常說的手機SIM卡本名應該是UICC(通用集成電路卡),它用來確保各種敏感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如聯繫人、電話號碼,以及用戶程序和應用,而SIM只是為了運營商鑑別用戶,而在UICC中占用的一部分鑒權信息。也就是說,SIM是一個完全基於軟體的應用,並不需要與UICC硬體綁定。

於是,由於SIM卡的面世,手機和用戶的電話號碼可以分離,可以讓用戶擁有更多選擇終端的權利。SIM卡雖小,但起到的作用卻大。SIM卡不僅是承載著用戶的網絡身份,更是維繫著用戶與行動網路運營商之間的商業關係。

SIM卡記錄的是全球移動通信網絡用戶的唯一IMSI(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全球每一張SIM卡上的IMSI都是不一樣的。用戶申請移動通信服務時,本質上就是購買這張SIM卡上的IMSI。運營商通過銷售SIM卡,實際上是把自己所經營的IMSI銷售給用戶,運營商的業務支撐系統會將這個IMSI和用戶的手機號碼綁定,這樣就可以對用戶進行服務開通、計費等運營管理內容。

也就是說,SIM卡代表著的,是用戶和運營商之間的服務關係。這意味著,用戶一旦申請了運營商的SIM卡,就建立了由這個運營商主導的信息連接通道。於是,用戶無論訪問什麼網站,使用哪些應用都必然需要為這個運營商的網絡服務支付費用。而無論SIM卡插在什麼樣的手機里,用戶與運營商的服務關係都不會改變,除非用戶到運營商的營業網點去更換一張新的SIM卡。

在沒有電子支付形式的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的初期,網際網路內容提供商只能通過運營商進行內容服務的收費,才能實現自己的業務。這個服務也被稱為代收費服務。在用戶、網際網路平台,以及運營商中,運營商無疑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它們就像是高速公路的收費站,不管要去哪個城市,都要向運營商們繳納過路費。

這個服務模式之所以能夠形成,是因為當時運營商擁有基於用戶真實身份的服務關係,而網際網路廠商則沒有。因此,網際網路內容提供商就必須藉助運營商的這個服務關係建立業務變現通道。

但隨著網際網路在線支付能力的形成,用戶向網際網路內容提供商支付的手段發生了變化,內容提供商開始不再依賴於行動網路運營商進行代收費於是,行動網路運營商在整個服務模式中的商業地位就開始下降,現在,運營商們幾乎只能依靠用戶對於網絡的使用收取流量費用,而網際網路更大的內容與服務市場則與運營商無關。

但不論如何,憑藉著SIM卡的存在,運營商與用戶之間才可以保持穩定的網絡服務關係,這保障了運營商至少可以擁有一個穩定的流量收入基礎,而且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流量收入依然可以得到伴隨式提升,直到eSIM卡的出現。

擋不住的eSIM

同SIM卡一樣,eSIM也是用來存儲IMSI以及與運營商相關的網絡配置。但它的體積卻比SIM要小得多。並且,不同於SIM卡必須將IMSI事先寫入而且永遠不能更改,eSIM隨時可以寫入IMSI,並隨時可以更改,甚至可以利用OTA(Over The Air)模式通過行動網路連接就可以進行實時修改。

也就是說,用戶不再需要去運營商的服務櫃檯獲取SIM卡而開通業務,但這同時也就意味著,用戶與運營商之間服務關係的脫離。因為用戶實際上可以在購買終端設備時,可以讓設備的銷售商為他進行服務的開通。

毫無疑問,eSIM嚴重弱化了運營商對終端用戶的控制權。運營商手機業務的商業模式是以SIM卡為中心的,它將用戶固定在其計費系統中,而eSIM甚至可以讓用戶不再與運營商發生聯繫,便可隨便選擇運營商,資費套餐。

目前,eSIM對產業鏈中主要利益相關方的影響也已經開始顯現,這也是eSIM遲遲沒有得到推廣普及的原因。運營商作為物聯網連接服務的核心供應商,也是eSIM商用後受到衝擊最大的群體。eSIM的出現是對於電信行業經營了幾十年的基本運作機制的徹底顛覆,它對於電信行業,尤其是運營商的深刻影響是空前的。

但縱使運營商再不情願,也擋不住科技的趨勢。實際上,蘋果手機引入的eSIM技術,也不算新鮮事。從時間上看,這項技術最早可追溯到2011年。當年,蘋果公司就向美國專利和商標局申請了一項虛擬SIM卡專利。2014年9月,蘋果發布的平板電腦iPad Air 2,就採用了這項技術,只不過當時稱為「Apple SIM」。

2017年9月,蘋果公司推出了Apple Watch 3的電子手錶產品,這款手錶除了它時尚的運動造型和各種精緻的移動應用之外,也正式給市場帶來了eSIM的概念。此外,蘋果在發布了eSIM支持的Apple Watch 3之後,又進一步在第二代iPad Pro中對eSIM進行了支持。2017年和2018年,谷歌公司相繼推出了支持eSIM的Pixel 2和Pixel 3手機,蘋果公司也相繼推出了支持eSIM的iPhone XS、iPhone XS Max、iPhone XR等機型。很多其他的手機廠商為了體現一種中立的態度,宣布既支持普通SIM卡,也支持eSIM卡。

在這樣的趨勢下,手機廠商們將可以逐漸掌控用戶關係,他們可以從運營商處批量囤積IMSI,批發網絡流量,然後再以自己的服務品牌向用戶銷售網絡流量,並將網絡流量的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分給提供服務的行動網路運營商,這將會進一步降低運營商在移動網際網路價值鏈上本來就已經很脆弱的商業地位

除了手機廠商們出於商業目的的推動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官方對於eSIM的支持態度。針對eSIM推廣問題的留言詢問,工信部近日答覆:我部高度重視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堅持在確保用戶合法權益和信息安全的基礎上,積極推動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和推廣。工信部答覆提到,目前正組織相關單位,研究推進eSIM技術在平板電腦、可攜式計算機及智慧型手機設備上的應用,待條件成熟後擴大eSIM技術應用範圍。

為物聯網量身打造?

當然,對於eSIM卡的進一步推演會發現,除了顛覆運營商和用戶之間的商業關係,eSIM卡更大衝擊力量,其實是對物聯網的衝擊和變革——如果說SIM卡是移動互聯時代的代表,那麼eSIM就是專門為萬物互聯時代量身打造的嵌入式集成晶片。畢竟,eSIM具備不占空間、低成本、高安全等特性,在技術上有著SIM卡無法比擬的優勢。

事實上,雖然手機用戶想體驗eSIM還遙遙無期,但是國內的運營商正在利用eSIM卡積極部署自己的物聯網平台。因為對於運營商來說,物聯網對成本敏感,安全性、穩定性要求更高,傳統的SIM難以滿足物聯網設備要求,而eSIM卡則方便許多。在未來,eSIM有望成為物聯網設備的中樞神經。

比如,目前,eSIM已經應用到了車聯網、共享單車和消費級電子設備等眾多領域。摩拜單車最新的智能鎖就是基於eSIM晶片設計,實現了更省電、終身免維護,且防盜能力強等特點。

與此同時,如今幾乎所有汽車廠商,都在宣布將在新下線的汽車中植入通信晶片以實現互聯。要知道,車聯網對通信的要求實際上是安全性的需求,嵌入式卡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當發生事故的時候,在車主無法進行操作的情況下,車主要跟後台主動通信,eSIM可以起到一個非常關鍵的作用,傳統插拔卡顯然不能在發生碰撞後確保這個業務正常使用。

智慧物流也是eSIM的典型應用場景之一,跨越不同城市乃至國家的物流車隊,大多配備了採集各類數據的傳感器,每天採集大量的遙測數據,其完整性和流通性非常關鍵。eSIM不僅降低漫遊費用,而且讓數據不會因為信號不佳或者更換SIM卡而產生中斷。並且,隨著物聯網應用的進一步普及,以及5G通信、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逐步成熟,eSIM高集成、小型化、免維護、長連接等方面的優勢會進一步顯現。

此外,消費物聯網也是eSIM最主要的應用領域之一,包括各種可穿戴設備、智能音箱、無人機、醫療健康設備、追蹤定位器等,這些都是eSIM的重要應用載體。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普及,通信和聯網也在成為這些智能硬體的一項標配功能。顯然,相對於汽車、智慧型手機,可穿戴設備的內部空間要珍貴得多,特別是在電池技術還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前提下,eSIM顯然是個更好的選擇。

2017年3月,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宣布了期待已久的嵌入式SIM卡(eSIM)遠程配置的規範。這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因為它代表首個GSMA標準化版本的可重複編程eSIM標準,這一標準可用於消費電子設備,例如,智能手錶、健身設備和平板電腦等。目前,三星的Gear S2、S3,華為的HUAWEI Watch 2,都有eSIM卡版,但是目前國內的運營商暫時還不支持這種模式的運行。

總歸來說,無論是否願意,eSIM既然已經登上了歷史舞台,就不會無故退場。對於運營商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迎合技術的趨勢,積極改變自己的核心價值定位,拓展新的服務領域,探索新的技術,才能把握住新的時代風口。通信世界已經向前發展了,而過去的商業模式也是時候做出改變了。(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