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圖書館舉行"紙墨相發——費永明、蔡禕紙箋與筆墨的對話展"

中國日報網 發佈 2022-09-29T23:49:44.022750+00:00

中國日報9月29日電 2022年9月29日,"紙墨相發——費永明、蔡禕紙箋與筆墨的對話展"即將在上海圖書館舉行。

中國日報9月29日電 2022年9月29日,"紙墨相發——費永明、蔡禕紙箋與筆墨的對話展"即將在上海圖書館舉行。揚幫古書畫修復非遺傳承人、樂觀古箋(上海)紙科技中心主任費永明與著名書法家、上海逸仙畫院副院長蔡禕共同以別開生面的"紙箋與筆墨的對話"形式,聯袂呈現揚幫仿古裝池最新研究成果,展示揚幫裝裱在"復原"失傳古紙、古箋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展示當代揚幫裝裱在"復原"失傳古書畫裝裱技術領域的重要標誌性進展。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幫裝裱又被稱為揚州幫裝裱,肇始於明代中晚期的揚州。民國年間,上海古書畫裝裱業進入鼎盛時期,期間,以蘇、揚兩幫為主,還有本幫、廣幫等裝裱幫派間雜其中。20世紀50年代前後,上海曾一度匯聚眾多古書畫裝裱高手,但經歷"文革"之後,古書畫裝裱行業迅速萎縮。20世紀90年代以後,修復過晉王羲之唐摹本墨跡《上虞帖》、唐代孫位的《高逸圖》等國寶文物的嚴桂榮先生幾近成為碩果僅存的揚幫裝裱大家。

費永明師承於嚴桂榮先生,師徒二人同勉共進、交情甚篤。2011年,嚴桂榮先生辭世後,師母將其生前所用裝裱工具悉數贈予費永明,以示揚幫手藝傳承。其後,費永明繼續默默鑽研"揚幫仿古裝池"技術,提高古書畫鑑賞能力,研究修復材料整體復原情況。直到2017年春師母過世,費永明才認為"習藝"之路告一段落,並於次年在上海圖書館舉辦"揚幫古書畫修復藝術展",向社會公眾整體介紹揚幫裝裱歷史脈絡和發展情況,真正接過揚幫裝裱傳承的"接力棒"。

此次展覽不僅將呈現古代寫經、五代查元方《丁氏像讚》卷、(傳)五代郭乾暉《歲月晏安圖》、宋華亭令龔相《白金帖》、南宋《江干牽舟圖》、明《獨樂園圖》、明代李宗謨《羅漢渡海圖》、明代王寵《樓東賦》《長笛賦》殘卷等11件經過揚幫裝裱技術修復的古代書畫精品,也將展出費永明多年潛心研究收藏所得多件古紙箋標本等。

與此同時,由於古紙箋等本身即為文物,無法用於古代書畫裝裱的實踐中,而當代大部分宣紙無法滿足古代書畫修復和裝裱的要求,因此,對於古紙、古箋的研究一直伴隨著揚幫裝裱的發展全過程。

此次展覽將特別呈現費永明在長達10多年時間內反覆深入試驗所成功復原的煮硾麻紙、煮硾楮皮紙、煮硾竹紙、蘇木染煮硾麻紙、皮紙制染黃紙、皮紙仿金粟山藏經紙以及乾隆高麗貢箋等傳統經典古紙、古箋。其中,有許多古紙箋品種早已失傳,如今復原重現,已全部應用於揚幫裝裱古書畫修復過程當中。

費永明表示,從六朝到明清,書畫用紙不僅品種多樣,而且效果千差萬別。古代的名紙,之所以有名,不僅因為原料多樣複雜,包括手作加工的楮、麻、桑、竹等純自然材料和植物汁液,還因為工藝方法非常獨特、工藝複雜,甚至還需要糨、打、煮、硾、金、銀、粉、蠟"等特殊工藝。復原和製作這些早已失傳的古箋紙所需科研時間較長,勞作十分辛苦。但這些特殊的古紙,柔潤、緊密、絢爛,便於書寫繪畫、表達情感,是色彩斑斕"古紙箋"世界中不應被遺忘的重要成員。

"作為揚幫裝裱非遺傳承人,我最為關心的就是在修復的時候要有材料可以用。"費永明表示:"以唐代寫經修復為例,由於唐代古紙是文物,即使有也無法使用,因此,在修復唐人寫經時,為了把之前的破損狀態修復得天衣無縫,我們最終只能選擇以唐代製紙古法,再造'唐紙'。也就是先'復原'已經失傳的唐代古法,後以唐代古法再造熟紙,最終得以復原唐代古箋。"

揚幫裝裱歷來有復原古紙箋傳統,揚幫祖師葉御夫就是"得唐人熟紙法"後,裝裱手藝得以出神入化。在修復五代查元方書《丁氏像讚》時,費永明發現作為唐宋間丁度家族譜牒之一,此畫採用的是北宋早期典型麻紙,且為生麻紙,沒有經過捶打,科研看的清晰的柱狀麻紙纖維素,可以正是唐宋"生紙非喪故不用"的說法。

"作為一個裝裱師傅,作為和傳統手工紙打了30年交道的人,我有很多實踐的經驗,更有因為興趣愛好引發的文獻上的查找和實際動手操作的試驗。"費永明表示,使用古法再造的古紙箋進行古書畫修復的試驗,不僅是揚幫仿古裝池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積極探索的未來方向,或許也能夠幫助更多藝術家揭開中國古代書畫以及書畫裝潢用紙的迷霧。

在古書畫的修復過程當中,揚幫裝裱對於古書畫裝裱文獻的整理和技藝復原工作,一直非常重視。費永明表示,歷來書畫修復講究"修舊如舊",古書畫修復不是單指畫心的修復,而是裝裱上也要達到作者創作年代的精神氣質。因此,在古書畫修復和裝裱技術方面,也需要不斷探索研究,以求更加生動、直觀地呈現書畫創作當時的風度氣象。

來源:中國日報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