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渡陰平、攻滅蜀漢的曹魏名將鄧艾,他的陰狠並非想像的那般簡單

農村五弟 發佈 2022-09-29T23:55:10.207602+00:00

鄧艾陰平偷渡,大軍突然進入蜀漢國平原地帶,劉禪毫無準備,出城投降。從戰術上來說,鄧艾這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確是出神入化,但也說明了只有鄧艾這種陰狠之人才敢用。

鄧艾陰平偷渡,大軍突然進入蜀漢國平原地帶,劉禪毫無準備,出城投降。


從戰術上來說,鄧艾這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確是出神入化,但也說明了只有鄧艾這種陰狠之人才敢用。另外,鄧艾勝利後的所作所為,其陰狠程度可能要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司馬昭大舉伐蜀,原本是以鍾會作為主將的,原因是只有鍾會認為伐蜀能夠成功。


蜀漢國大將軍姜維住在沓中,鄧艾的任務是前去攻擊姜維,或者說是纏住姜維,一邊讓鍾會可以放心大膽地攻入蜀漢國腹地。


在他們倆個中間還有一個諸葛緒,目的是一旦姜維脫離了鄧艾的糾纏,他好把姜維的歸路截斷。


姜維用計擺脫了諸葛緒,本想前去關城抵擋鍾會,但聽說鍾會已經進入漢中,就回兵駐守劍閣。


等鍾會來到劍閣,姜維已經做好了準備。鍾會攻擊不利,糧食又成問題,一時陷於進退兩難之境。


鄧艾追擊姜維來到陰平,想和諸葛緒一道走陰平小道,從德陽進入江由,再走綿竹進攻成都。


諸葛緒認為接到的命令是攔截姜維,向西進攻不是詔令的本意,於是繼續向前去白水,然後與鍾會匯合。鄧艾走的這條陰平小道根本就沒有道,所以他只能是「鑿山通道」,而這樣的地方有七百多里,最難的地方,連鄧艾自己都得裹著氈子「推轉」著下去。


這樣的路,大概是除了鄧艾,沒有人想到會從這裡走。不過,正是沒有人能夠想到,當鄧艾軍出現在江油時,蜀漢國江由守將馬邈投降了。


蜀漢國衛將軍諸葛瞻從涪地回撤到綿竹,列陣等待著鄧艾。鄧艾派兒子鄧忠和司馬師纂與諸葛瞻戰,戰事不利,兩人回來說「敵人不可擊」。


鄧艾說:「現在是生死存亡的關頭,成敗在此一舉,有什麼可以不可以的?」於是斥責鄧忠和師纂,還要把兩人斬了。


兩人趕緊回身再戰,終於打敗了諸葛瞻,鄧艾軍來到了雒城。如果說,鄧艾走陰平小道體現的是他的陰,那麼對諸葛瞻的拼死一戰則體現的是他的狠。劉禪在成都研究了好幾天,覺得沒地方可去,又沒有骨氣一戰,於是派出了使者拿著皇帝的璽綬,遞上投降書向鄧艾請求投降。


鄧艾來到成都,劉禪率領太子及群臣六十多人,雙手反綁,抬著棺材來到鄧艾的軍營的大門正式投降。


鄧艾手持節杖,命令左右的人替劉禪鬆綁。燒掉棺材,接受他們的投降而免死。如果說此事到此為止那一切還算正常,但接下來的事情就不好說了。鄧艾以皇帝的名義任命劉禪為代理驃騎將軍,劉禪的太子為奉車都尉,皇子為駙馬都尉,蜀國的官員也被任命為魏國的官員,有的還直接兼任鄧艾的屬官。


應該說,鄧艾在這兒是完全的越權了,尤其是對劉禪的處置上。儘管如此,魏國朝廷還是給了他充分的肯定,提升了他的職務,增加了他的食邑。


但鄧艾還是不滿足,他給司馬昭寫信,說要藉助平定西蜀的聲勢,乘勝伐吳。


又說大舉用兵之後,將士疲勞,需要暫時歇息,於是提出來留下兩萬魏國士兵,再利用投降的兩萬蜀國士兵,到明年秋冬的時間進行伐吳。


更重要的是,鄧艾要劉禪留在蜀地以便安撫蜀國百姓。


魏國當時已經完全被司馬氏控制,鄧艾又曾是司馬家族的屬官,所以鄧艾這個建議和作為,很明顯具有擺脫魏國朝廷也就是司馬氏控制從而獨立的意圖。


司馬昭給他回信讓他遇事要請示,鄧艾繼續狡辯,結果藉助於鍾會、師纂等人的報告,司馬昭以皇帝的名義下詔,將鄧艾逮捕進京。


當然,即便是沒有鍾會等人的告發,司馬昭也不會讓他待在蜀地,因為這一切早就在司馬昭的算計之中。鄧艾的陰狠重點是表現在另一件事情上。


劉禪投降後,鄧艾在綿竹修築京觀,以顯示自己顯赫的戰功。史書都直接說鄧艾「變得非常驕傲自誇」。


鄧艾對蜀國的士大夫說「諸位全靠碰到我,所以才有今天。如果遇上像吳漢一樣的人,你們早就被殺掉了。」


鄧艾自己感覺良好,有識之士聽了卻「無不暗中譏笑」。


京觀,是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但是筆者想說,史書記載鄧艾修築京觀卻不一定表明他就有歷史之功。


三國的戰役比綿竹之戰規模大的實在是太多了,那些勝利者有沒有修築京觀不知道,但記載下來的恐怕就只有鄧艾了。


再往深里想,鄧艾在綿竹之前的江油和之後的成都都沒有作戰,應該是沒有多大的死亡,有的只在綿竹。


綿竹是個什麼情況呢?鄧忠、師纂初戰不利,緊接著再戰,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鄧忠和師纂的軍隊建制還算完整,因為他們還能夠繼續作戰。而作為勝利的一方,死亡更是不大。


接下來,諸葛瞻及其長子諸葛尚戰死,「兵眾離散」,然後鄧艾長驅直入到達成都。


《華陽國志》記載說:「諸葛尚嘆息說:『我們父子擔負著國家的重任厚恩,沒有早殺掉黃皓,以至於國家即將滅亡,我們活著還有什麼用!』於是馳赴魏軍而死。」


諸葛瞻父子都不是那種以搏擊見長的武將,他們沖入敵陣有點兒故意以身殉國的意味,而他們死後戰事也就結束了,總之,綿竹的戰事規模不大。


這就是問題所在,不大的戰事哪來的那麼多兵士屍體築京觀?


即便是按照三國時期的觀念,一場同族之間的戰事,值得用京觀來炫耀嗎?


或許只有鄧艾能做出此等事情來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