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文創:出攤更盼「出圈」

臺海網 發佈 2022-09-30T00:23:42.283143+00:00

以「逛市井、探風物、賞文創」為主題,漳州古城在中秋節期間舉辦文創集市,匯聚了古城IP近年來衍生出的眾多優秀文創產品。

由百盞竹編方燈組成的「福」字主燈,寓意「安豐百福」。 李鵬 攝

非遺木版年畫體驗成為此次集市最為火爆的攤位之一。圖為顏朝俊(左一)向遊客演示拓印。杜正藍 攝

古城手繪以明月形狀投影在古厝上。李鵬 攝

以「逛市井、探風物、賞文創」為主題,漳州古城在中秋節期間舉辦文創集市,匯聚了古城IP近年來衍生出的眾多優秀文創產品。而要從出攤走向「出圈」,古城文創還有長路要走——

市井風物妙趣橫生

槳聲燈影,月光融融。在漳州古城澎湖路宋河沿岸,32個攤位次第排開,陳列著富有閩南文化元素的文創產品,其中不乏漳州市文創設計大賽的優秀作品。

開市兩天,被吸引至此賞玩打卡的漳州市民和遊客絡繹不絕。「錦水魁」「嫁好尪」「聱讀冊」(意為「人或事狀態極佳」「嫁好丈夫」「很會讀書」,記者注)……180盞採用閩南傳統竹編技藝製作的文創花燈上,寫著閩南語詞彙和注音,讓整個集市充滿濃濃的本土文化氛圍。開幕式上,許多演員的服裝創意來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浦剪紙,文藝節目升級成了「文創節目」,讓台下觀眾耳目一新。

將漳州元素藏於點滴的不只花燈與文藝表演。

安豐橋上,由百盞竹編方燈組成的「福」字主燈熠熠生輝,寓意「安豐百福」。行人駐足燈前,一手舉「福」字冰棒,另一手持金印木版年畫,便是打卡標配。

安豐橋下,非遺木版年畫體驗是集市上最火爆的攤位之一。「這次我將『福』字的多種書體拼在一起組成漳州地圖,客人一邊玩拓印,一邊了解漳州。」在傳承人顏朝俊看來,老手藝集中出攤,在視覺、聽覺、味覺及體驗等各方面融入閩南音樂、影視、美食、手工藝品元素,讓文創集市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播平台,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

左右攤位上,趣味十足的南靖土樓益智積木、精緻小巧的四菜一湯金銀項鍊、栩栩如生的朱子理學貝雕、林語堂書本燈以及酒盞水仙夜燈等優秀文創產品同樣人氣十足。據統計,為期2天的文創集市產品交易額近10萬元。「之前只知道故宮、敦煌、三星堆等大牌IP的文創,才發現原來家鄉也有許多特別的文創產品。」身著漢服逛集市的大學生鄭曉燕說,很多產品都很有想像力。

概念實物齊頭並進

文創產業是衡量一地經濟實力和文化向心力的重要指標,也成為許多城市爭相發力的新經濟增長點。漳州歷史文化悠久,古城別有韻味,開發文創IP具有天然優勢——「老街情、慢生活、閩南味、民國風、台僑緣」等五大特色十分鮮明。

「對文創來說,最關鍵是產品要落地。」多年前,翁恭駿找到傳承漳州木版年畫最久的顏氏家族,合作將傳統木版年畫題材注入文化創意產業。福、祿、壽、喜及神話、歷史戲文、民俗活動等的元素圖案,被用於製作紅包袋、搪瓷杯、T恤、書籤、冰箱貼、帆布包等文創產品,賺足口碑與眼球。

但翁恭駿更深知產品要跟上:「概念和實物要齊頭並進。」去年起,他為詔安青梅等漳州多款特色農副產品量身定製木版年畫主題的文創禮盒,銷量達到五位數,讓非遺元素回歸日常生活。

而本次應中秋節推出的文創集市,不僅向市民展示了漳州非遺技藝、傳統民俗和文創作品,更讓文創企業直面市場,直觀了解消費者的需求。集市的火爆讓出攤的文創業者收穫頗豐,但一些概念型文創產品只展不賣,也讓市民逛街淘寶的興致打了折扣。

「殊不知,業者或許錯過了一次銷量井噴、從出攤變『出圈』的機會。」漳州市薌城區委宣傳部部務會成員李鵬認為,很多文創產品不缺巧思,但缺清晰的策略定位以及系統性的運營、傳播,這是古城IP發展的一個難點,「我們希望漳繡、漳浦剪紙等民間技藝不只是好看、好玩,最好還要能和時尚產業結合起來,實現『好賣』」。

對於文創「出圈」,廈門理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教授康兵認為,鑑於年輕人已成為文創領域的消費「主力軍」,新的文創產品必須根據當前主流消費需求作出改變,才能使傳統文化元素煥發新的生機。

「讓新技術與傳統非遺融合,開發出融合性的產品,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李艷認為,市場融合就是在技術融合、產品融合的推動下,通過產業的市場運作、市場營銷、品牌整合等方式,打造出漳州特色的文創品牌。

有的文創業者認為,作為連結產業的關鍵一環,文創涉及城市IP的諸多環節。對於物產富饒、沉澱著閩南文化的漳州而言,有效發展文創產業,致力於推動農業觀光旅遊創意產業發展,讓文創與三產有機融合,或可尋求精準破局。(記者 杜正藍 通訊員 王凱瑛)

來源:福建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