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開創者——漢文帝

時代招換 發佈 2022-09-30T00:57:02.548326+00:00

文帝 劉恆 前180年即位,在位23年。前180年,呂后死,諸呂作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廢黜劉弘,迎立劉恆為帝。

文帝 劉恆 前180年即位,在位23年

劉恆(前202--前157年),劉邦第四子,母為薄姬。前196年,劉邦平定代地陳豨的叛亂後,立七歲的劉恆為代王,都城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前180年,呂后死,諸呂作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廢黜劉弘,迎立劉恆為帝。即位當天夜,任命宋昌為衛將軍(掌握京城軍權,後封壯武侯)、張武為郎中令(掌握皇宮軍權),並大赦天下。

即位後削弱諸侯勢力,繼續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勵精圖治,興修水利,重生產,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恩威並施,加強中央集權,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同時駐軍北方,並實行「募民實邊」的策略,增強邊境防禦。還在邊地建立馬苑36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萬人養馬30萬匹。在民間,同樣獎勵老百姓養馬,以滿足邊防對馬匹的需求。漢文帝還是一位十分節儉的皇帝,自己穿粗製絲綢,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隨葬品也只有陶器。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全免田租。

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首開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後自殺。三年後,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賈誼鑑於淮南王劉長、濟北王劉興居的謀逆,曾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這一建議,於文帝八年(前172年)分別將淮南王的四個兒子封為列侯;十六年(前164年),齊王劉則死,無子嗣位,將齊國一分為六,封劉肥之子劉將閭為齊王、劉志為濟北王、劉賢為淄川王、劉雄渠為膠東王、劉印為膠西王、劉光為濟南王;又封劉長三子劉安(淮南王)、劉勃(衡山王)、劉賜(廬江王)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但皇權和王權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分權和集權的問題依然存在。

對外上,成功解決了讓南越王趙佗取消稱帝,歸附漢朝;堅持對匈奴和親政策,採取打和並舉的策略主,成功解決三次匈奴大規模犯邊,穩定北方形勢。在此期間陪和親公主出嫁的太監中行說出賣中原信息給匈奴,並為匈奴出謀劃策。前179年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十二月,廢除「收孥連坐法」。明令宣布:「廢除一人犯罪,家人收為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這是對舊傳統的否定,對成法的改革。前175年四月,廢除盜鑄錢令,允許私鑄。前174年,冒頓單于去世,「子稽粥立,號曰老上單于」。

文帝時,緹縈上文帝,沉痛肉刑的弊端,並願意代父贖罪,亦即為著名的故事「緹縈救父」。前169年五月,文帝納言廢除肉刑,下詔廢除了黥刑、劓刑、刖刑等刑罰,改為處以笞刑和杖刑,並饒恕其父。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關的「傳」,從而有利用於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繫,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前160年,老上稽粥單于死,其子軍臣立為單于。前158年,文帝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川澤,准許私人開採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

前157年六月己亥(初一),文帝病逝,時年47歲,諡號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六月初七,葬於霸陵。六月丁未日,太子劉啟即位。漢文帝曾經親自為母親薄太后嘗藥,深具孝心,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漢文帝是讓中國人傳頌至今的「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孝。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守成之君中最成功的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選出來的皇帝和唯一一個進入二十四孝的孝子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生前親自定下薄葬方針並且死後確實也真正薄葬的皇帝。漢文帝一貫提倡節儉,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摳門」皇帝。

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后(在文帝即位前去世),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後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前元元年(前179年)正月,即劉恆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當月封薄昭為軹侯。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三月,立竇氏為皇后。

附:冒頓單于,父親頭曼單于被其弒殺後,自立為單于。隨後向東滅東胡,向西趕走月氏,向南吞併樓煩等部,又收復了被秦國蒙恬奪取的匈奴領地,占領了漢朝北部的部分地區,經過一系列的征伐,北方各族無不臣服匈奴,至此,冒頓雄踞大漠南北,直接威脅中原。並將劉邦圍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漢朝從此以和親安撫匈奴。冒頓開創了匈奴帝國近百年的全盛時期,在他死後,匈奴帝國由極盛逐漸轉衰,最終被漢朝徹底擊敗,他們或歸順,或西遷,逐漸消失在東亞版圖之上。世界歷史中,匈奴是最早橫跨歐亞大陸,對中國、波斯、羅馬三大帝國都造成過威脅的遊牧民族。

在西漢前期,匈奴擊破西域,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威脅漢朝。匈奴單于占據蒙古高原中央,以陰山和河套地區為前進基地,以蒙古色楞格河流域為大後方,進可攻退可守。在戰略方向上直接對準漢帝國的心臟,對漢朝的北地、上郡、定襄、代郡等北方邊郡威脅極大。前166年,匈奴斷絕和親,大入上郡、雲中,邊塞的烽火甚至照亮了甘泉宮,匈奴兵鋒直逼長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烽火甘泉」事件。除了單于的中央本部,匈奴右賢王從西域和河西走廊方向威脅漢朝的隴西地區,左賢王從東北方向威脅遼東和代燕。匈奴三部互為品字結構,在地緣上對漢朝的壓力很大。

竇太后(前205-前135年或前129年),傳說名為竇漪房,是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恆的皇后、漢景帝的母親。其出身貧寒,後被選入宮中,呂后將一些宮女分給諸侯王的時,竇氏被分給了代王。初入代宮代王劉恆已有王后,等代王王后病死後,前185年代王獨幸的竇美人被封為王后,在代國期間先與代王劉恒生長女劉嫖,後來又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劉啟、次子劉武。長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最寵愛的是小兒子梁王劉武。由民女到宮女,最後成為輔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漢江山的傑出女性。代王原來的王后生了三個兒子後不久去世。等到代王成為漢文帝後,原王后生的四個兒子也相繼病死。文帝元年即前179年正月,長子劉啟立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三月竇美人被封為皇后,劉嫖封為館陶長公主,幼子劉武先封為代王,兩年後改封為淮陽王,在前168年封為梁王。前157年,漢文帝病逝。皇太子劉啟即位,是為景帝,尊竇氏為皇太后。文帝駕崩後,竇漪房開始了其左右朝政的生涯直到病逝。前141年,景帝病死,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武帝,尊竇太后為太皇太后。前140年(武帝建元元年)武帝用趙綰、王臧開始新政。前139年(武帝建元二年)由於侵犯了宗室利益,趙綰王臧下獄自殺新政挫敗,建元革新以竇太后的勝利告終。至她去世前,武帝不再敬重用儒生,可見她在政治上的影響。前135年(武帝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竇氏在漢之東宮長樂宮薨,與文帝合葬霸陵,時年七十一歲。註:《漢書外戚傳》中記載孝文竇皇后於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於竇太后75歲去世,稱竇後立五十一年(前180年-129年),有待考證。竇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文景之治」)。她的時代上承漢高祖偉業,下啟漢武帝雄風。竇太后喜歡黃老之術,景帝及竇氏兄弟也不得不讀《老子》而尊黃老之術。「黃老」是指黃帝和老子,道家也尊黃老為祖,主張無為而治,寬政待民,竇氏經歷文景二朝,史稱「文景之治」的盛世,與推行黃老之術的寬民政策有很大關係。竇氏一族有三人封侯:兄竇長君早死,其子竇彭祖封為南皮侯,其弟竇少君封為章武侯,其侄竇嬰,任命為大將軍,以軍功封為魏其侯。由於推崇儒術,反對道表法里的黃老學說,為竇太后貶斥。前131年,受皇戚新貴田蚡誣陷,被漢武帝殺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