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10年,財富自由: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學校從來都不教

讀者 發佈 2022-10-01T05:09:51.938036+00:00

先介紹一下我自己:我10年前重點大學畢業,在知名紅圈所做律師。前兩年「有錢任性」,開始在新媒體行業創業,和一些喜歡的朋友做新鮮且有意義的事情。

先介紹一下我自己:

我10年前重點大學畢業,在知名紅圈所做律師。

後來專職投資,實現財務自由,在圈子裡也算半個知名投資人。

前兩年「有錢任性」,開始在新媒體行業創業,和一些喜歡的朋友做新鮮且有意義的事情。

畢業10多年,踩過很多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幫助和提攜,也悟出了許多道理。

這些道理學校從來不教,卻和學校教的同樣乃至更加重要。

所以,熱愛學習的讀者朋友們,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些一旦明白就能少走很多彎路的經驗教訓。

經驗教訓一:

誤以為工具就是一切

其實,比工具更重要的是底層邏輯和金錢的運轉法則。

明白這一點,才可以少走彎路,甚至改變命運。

什麼是工具?

英語、法律、財務……這些非常具體的學科就是工具。

拿英語來說。

我們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去學英語,但對於普通不從事學術研究或相關專業崗位的人來說,英語帶來的競爭力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

這個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馬斯克在給幾個孩子創辦的學校里,是不學任何語言的。

因為在他看來,語言是現在的技術已經能夠很好替代的東西,更別說未來腦機接口技術發展起來之後。

當然,他的這個觀點太激進,我不是很認同。

但確實,我們的孩子在英語學習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可以被優化的。

比如,可以分配出來一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未來,能精準地使用中文,包括熟知中國歷史中的各個典故,可能會更加有用。

如果真的想學英語,那就不要停留在聽演講和背誦的層面,要去大膽地使用這門語言,去說、去用、去表達、去寫文章和郵件。

也就是說,讓它發揮充分的工具屬性,而不是一個想像中未來能用上的東西。

這是比工具更重要的底層邏輯。

明白底層邏輯,就意味著人生打開了通關密碼。

很多想不明白、看不透的事情,套用這個邏輯一分析就清清楚楚了。

其實,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事情,底層邏輯翻來覆去就是3點:資源、稀缺、進化。

1.資源

一個人怎麼認知資源,決定了他跟這個世界的交互方式。

一個人能不能變通地對待資源,決定了他的財富獲取方式。

能創造財富的人,往往具備看待和對待「資源」的不同方式。

我曾經看過一個商業真人秀節目,深深地被一組學員重新定義資源的方式震撼。

那期節目裡,兩組分到的唯一資源是一輛人力三輪車,最後看第二天晚上誰賺到的錢最多,誰就獲勝。

一組是立馬騎車上路,招攬客人,拉客人上路,賺取「運費」。很勤奮對不對?

而另一組則兵分兩路,一部分隊員騎車載客,另一部分隊員去聯繫商家,他們把三輪車當作一個移動廣告位去推銷和售賣。

有幾個商家分時段買了廣告位,這部分廣告收入結結實實地吊打了另外一組。

三輪車是一個載客的資源,還是一個廣告位資源,認知的不同就決定了完全不一樣的收穫。

2.稀缺

人生能過好的本質,其實就是去創造稀缺。

圍著本質打磨自己,人就會越來越強;在本質的周邊不痛不癢地劃圈圈,人只會原地踏步。

為什麼很多中年上班族覺得很辛苦?就是因為沒有稀缺性。

一個活你不想干或者幹得不好,那不好意思,老闆可以分分鐘選擇換個新人,既年輕又能吃苦。

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在《競爭優勢》裡說:

「公司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為了創造價值——


「這些環節疊加在最後的產品上,形成了整體的客戶價值。組織可以從整體價值分拆出每個環節的價值。」

這是從經營者的角度來說的。

老闆想要獲取更大的價值,就要儘量將每一個環節標準化,在標準化的基礎上去優化零部件,而干工作的人就是其中一個零部件。

哪個員工不行,在標準化的環節里,可以一眼被識別,從而被更優秀的人替換掉。

那作為員工怎麼辦?

首先,你要對單一保持警惕。

如果你的工作非常單一、非常流水線,那你越容易被替代。

其次,努力提升自己工作的複雜性。

那些複雜的、有技術性的活,別因為它難就能推則推。你推掉的,其實是提升自己稀缺性的機會。

我原來在律所實習的時候,對這一點的感受就非常明顯。

初年級律師在律所乾的活,基本上就是查法條、案例,或者修改文件中的錯別字。

很多律師特別喜歡干修改錯別字的活,因為一個公司上市文件里能有一推車的文件,而律所是按照小時收費的,所以律師的考核也按照小時數來定。

這就意味著,找錯別字這種事情,不用怎麼動腦子,就能賺取大量的小時數。

說白了,這就是通過高薪把一個人修剪成單一零部件的過程。

所以,我從來不主動攬這樣的活,但有律師把這種事情分配給我,我一定會幹好。

但除此之外,有些中年級律師為了偷懶,把他們手裡的活分配給我的時候,我甘之如飴。

一個人的生存空間取決於兩條線:下線是忍人所不能忍,上線是能人所不能。

一個人的稀缺性就在這兩條線之間,寬度線越廣,競爭力越強。

所以,牛人和富翁不是批量製造出來的。你要是仔細研究,會發現他們都是在這兩條線中折騰出來的。

為什麼很多好學生反而混得比較一般?

因為他們習慣了按部就班,習慣了按照計劃,習慣了按照老師或者老闆的預期去走,很少冒險,也很少折騰。

這類人在中年就會更容易陷入停滯期,說白了,就是稀缺性沒了。

3.進化

從來都不會有一成不變的資源和稀缺。

但一個稀缺被大家發現並填補,就意味著不稀缺了。

然而,還有大量的人以為它稀缺而源源不斷地湧入。

這也是為什麼資源會不斷被重新定義,稀缺的狀態也不斷變化。

那些曾經帶你去過很遠地方的東西,最終也會變成你進一步向前的阻礙。

所以,進化意味著你要敢於打破自己。

去嘗試一些新鮮的事物,和不同職業的朋友多聊聊天。

社交的終極意義並不是去混圈子,而是通過不同行業的不同人,把自己的生命充盈起來。

他們的認知很可能會顛覆你固有的認知,也給你的生命帶來新鮮的血液。

就像我在大學學法律的時候接觸到投資,怎麼也想不到10年之後,這個和我專業毫不相干的東西會徹底改變我的人生狀態。

當你把人生的周期拉長一些來看,可能也會發現曾經某個不起眼的認知,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巨大改變。

經驗教訓二:

比刻苦學習更重要的

是行動和實踐

說真的,我在重點大學讀本科和碩士,畢業之後在高薪的紅圈所做律師,之後又和朋友做基金公司,到實現財務自由後開始投身新的行業,身邊從來不乏優秀且愛學習的朋友。

有一天到晚聽演講、學英語的;

有工作之餘還在備考CFA、CPA的;

有報各種班、上培訓課的;

有一本接一本地看書,基本不社交的……

但是,你會發現這些非常努力學習的人,人生軌跡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

他們拼命學習的動力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更好的未來。

但殘忍地說,他們的投入和產出嚴重不符,甚至還不如一些會玩、會折騰的人混得好。

為什麼?

因為學習永遠學不到的能力,是行動,是實踐。

越愛學習書面知識,越容易陷入這樣的誤區,即總是告訴自己:

我得多學點才能去行動;

我英語得再好一點才能去承擔英語任務;

我還是個小白,別出去了,會被人笑話;

……

我曾經也是一個這樣的人,會考慮太多,會害怕出糗,權衡了太多後果和可能性之後,最終覺得自己做這件事情還不夠格,再等等。

我記得,有很多次去參加重要的宴會,餐桌上都是各種牛人,其實那都是非常好的交流和學習機會,但我總擔心自己的問題太傻、言論太幼稚。

而我另外一個朋友,看的書不如我多,知識面也不比我廣,但他總能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問題。

也因此,他在某次宴會上獲得了一個老闆的賞識,還沒畢業就拿到令人羨慕的工作機會。

當然,我羨慕的並不是這個機會,而是他的這份勇氣。

後來,他跟我說:

「人永遠都不會有完全準備好的那一天、那一個時刻。


「你只需要考慮清楚最壞的結果,如果自己能承受得起,就勇敢地把自己推向前台。」

只要最壞的結果能承擔,就勇敢去行動、去實踐。

這也成為我後來實現財務自由最有用的推動力之一。

把自己推向前台,行動起來,就意味著要對抗很多強大的阻力,直到它們消失,並成為未來的墊腳石。

預測並接受不適,行動起來,是獲得更高自我效能的起點。

不用等到英語流利得跟母語一樣了,才去使用英語。

如果你想真正駕馭英語,光看演講是不夠的。不如自己實際地寫一篇英文文章,甚至用英文發表一個演講,或者承擔一份英語電話會議的任務。

不用等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時候才開始創業。

如果你已經有了明確的想法,那不妨大膽去做,失敗了又如何?說不定就是下次成功的起點。

也不用等到CFA、CPA證都拿全了,才去分析一個公司的報表。

行動起來,用你現有的知識去分析,並和牛人的做對比,看看自己的不足之處在哪裡,這比始終停留在考證階段有效得多。

當你真正地行動起來時,便會發現,書本上的知識不再只是單純的文字,而變成了有生命力的工具。

經驗教訓三:

學會打造自身的飛輪效應

所謂的飛輪效應,是企業管理專家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提出的一個概念:

假設有一個直徑大約30米、厚3米、重約26噸的鐵質輪子,體量很大,承受的地心引力也很大。

如果這個飛輪就是你的事業,你的任務就是把這個承重的輪子轉起來。

你盡力推,輪子稍稍動了一下;又推,又微微動了一下……但你一停下來,它就停下來。

幾乎見不到成效地推1圈、2圈……

你堅持繼續一點一點地推動,漸漸就能感到這個輪子有一點點慣性,有一點點動能了。

你繼續推,100圈、200圈……

突然在某個時候,你和旁觀的人都驚奇地發現,輪子的轉速明顯加大。

它自身的重量轉化成了一種自推力,最終迅速地旋轉起來。

這就是「飛輪效應」。

一個人是有明顯的飛輪效應的,這個飛輪效應就是自己身上的積累。

我們絕大部分人,進入社會的第一步是找工作,通過工作獲得初始的現金流,成為所謂的「打工人」。

但「打工」的本質,就是老闆或者公司花錢買你的時間和精力。

打工,意味著你不是唯一的選擇,市場上永遠有比你更年輕、體力更好、更能熬、學習能力更強的人。

年輕的時候靠打工換取現金流,是必須要做的無奈之舉。

但一定要趁早打造自己的IP,也就是你的飛輪效應。

一邊工作,一邊就要做自我分析,明白自己的長處和優勢、短處和劣勢。

在自己最擅長和感興趣的領域裡,給自己設定一個長期目標,也就是明確你要在哪個領域建立個人品牌、樹立怎樣的個人IP。

然後分解這個長期目標,把它變成若干個階段性的小目標,並理出實現這些小目標需要的資源和能力。

最後一個個去搞定那些小目標,在未來3~10年的時間裡,你會發現已經實現了自己的飛輪效應。

而當你實現飛輪效應後,就意味著你不再是可被隨意替換的,不需要再看老闆的臉色,不需要再隨波逐流。

你會擁有實現自由的能力和資源。

正如有句話說的:

「如果你愛上一隻蝴蝶,不要去追逐它,而是去種花,去種草,讓自己這裡變成一個花園,第二年蝴蝶就會來找你了。」

這其實就是飛輪效應的浪漫說法。

不要把自己打磨成一個完美無缺的商品,要讓自己成為一個飛起的輪子。

越早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越會儘早拉開與其他人的差距。

經驗教訓之四:

認真對待每一場戀愛

可以多談戀愛,但一定要謹慎結婚,尤其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

即便離婚是一件正常的事,但壞的婚姻仍然是墳墓,好的婚姻才是人生助推器。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

「生命中最重要的決定是婚姻,而不是投資。」

說實話,一個人的能量是有限的。

一段高質量的關係會成為一個人的助推器,而一段糟糕的婚姻會不斷損耗這個人的能量。

這個能量可能是他過去幾十年的積攢,但被毀滅只需要短短几年的時間。

所以,我想告訴已為人父母的朋友:

婚姻的事情,你要是還沒有想明白,就不要催年輕人結婚。

千萬不要你們做決定,後果卻讓孩子承擔。

課題分離,是當好父母的基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誕視(ID:danjiededanshi),做更有品味的父母。誕姐:教育媒體公眾號「帝呱呱星球」創始人,著名投資人,曾為知名律師事務所律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