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善化寺: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遼金寺廟建築群

msegeberg 發佈 2022-10-01T19:57:15.271185+00:00

上世紀三十年代,梁思成先生一行人來大同開展古建考察,在其後撰寫成的《大同古建築報告》中曾這樣盛讚善化寺:「縱觀此寺建築,除配殿朵殿外,其大殿,普賢閣,三聖殿,山門四處,均為遼金二代遺構,不意一寺之內,獲若許珍貴古物,非始料所及。」

善化寺


與華嚴寺相比,位於古城南門附近的善化寺顯得有些冷清。在如梭歲月中,一座座殿宇嵯峨的千年古剎被時光無情拆解,只剩下一兩間殿閣也不足為奇。在這些孤單零落的建築中,如果能找到一座保存完整的寺院就顯得尤為珍貴。而善化寺,正是其中之一。上世紀三十年代,梁思成先生一行人來大同開展古建考察,在其後撰寫成的《大同古建築報告》中曾這樣盛讚善化寺:「縱觀此寺建築,除配殿朵殿外,其大殿,普賢閣,三聖殿,山門四處,均為遼金二代遺構,不意一寺之內,獲若許珍貴古物,非始料所及。」來到大同,如果錯過善化寺,那必定是件十分遺憾的事。

善化寺是我國現存規模最為完整的遼金寺廟建築群,因地近古城南門,故稱「南寺」。最早創建於唐代開元年間,當時稱為「開元寺」,是一座國立寺院。五代後晉時更名為「大普恩寺」。遼末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陷大同,其建築大半毀於兵火。金天會六年(1128年),由圓滿大師主持重修。這段歷史被記載於寺內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石碑之上。後得明英宗賜名,「善化」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與華嚴寺不同,善化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沿中軸線而建:前為山門,中為三聖殿,均為金代建築;大雄寶殿坐落在高約3米的台基之上,為遼代遺構,東側文殊閣為2008年所復建,西側普賢閣建造年代尚有爭議。中國古建築所追求的對稱美,在善化寺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寺院山門緊閉,需要從東側的小門進入。

與大多數寺院不同的是,善化寺並沒有獨立的山門,這座天王殿實際上就是山門,為現存金代寺院中面積之最。殿內供有明代彩塑的四大天王,站在門外向里望去,諸天王橫眉怒目,表情威嚴,似有呼之欲出之感。

走出山門,三聖殿就在眼前。三聖殿重建於金天會、皇統年間(1128年—1148年),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最有特色的是檐下左右各一的碩大斜拱,層層疊疊,猶如盛開的蓮花,不但起到了支撐作用,更具有極強的裝飾性,是金代建築的一個典型特色。

梁思成曾說:「偉大之斗拱,深遠之檐出,屋頂和緩之斜度,穩固莊嚴,含有無限力量,頗足以表示當時方興未艾之朝氣。」

普賢殿位於三聖殿通往大雄寶殿的道路西側,是一座單檐歇山頂的方形樓閣,梁思成曾認定其為遼代建築。

1953年,普賢閣落架大修,在梁頭發現「貞元二年一行造」的題記。在我國歷史上有兩個皇帝使用過「貞元」這一年號,一個是唐「貞元」,另一個是金「貞元」,二者相差三百多年。現在通行的說法為金代所建。

與華嚴寺一樣,善化寺的大雄寶殿也建立在高高的月台之上,這是遼金建築的一個特色。抬眼望去,大雄寶殿顯得宏偉而莊嚴。

拾級而上,穿過明萬曆年間所建的牌樓及兩側的鐘樓與鼓樓,便來到了大雄寶殿前。不得不說,在大同這樣一座古都中,明清的遺蹟甚至無法提起人的興趣。

大雄寶殿始建於遼代,金代重修,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單檐廡殿頂。在現存遼金大雄寶殿中,面積僅次於大同華嚴寺和義縣奉國寺大殿,是我國現存已知的八座遼代木構建築之一。八座僅存的遼構,大同占其二,不得不感嘆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

除了建築布局和構件,大雄寶殿的殿門輪廓也值得注意。這種大門叫做「壺門」,也有叫「壼門」的,是古代常用於佛塔、須彌座束腰、佛龕邊框、大殿殿門、家具及門窗上的一種裝飾性式樣,產生於佛教傳入中國後。在雲岡石窟窟龕內及華嚴寺大雄寶殿殿門上都能見到壺門的身影。


在來大同之前,我也參觀過不少古建築,但從來沒有想要了解一些相關知識。那些蘊藏於木製結構下的智慧與對美的追求,值得我們一再品讀與回味。

從善化寺出來,正對著山門的是一座通體琉璃的五龍壁,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壁長19.9米,高7米。壁面通體用五彩琉璃磚鑲砌而成,下部為須彌座,中部雕有五條巨龍,上部為仿木建築屋頂。該龍壁原為城南興國寺門前照壁,2009年移至此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