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張圖裡的中日50年

吳曉波頻道 發佈 2022-10-01T21:17:26.697277+00:00

1972年9月29日,周恩來總理與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共同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兩國恢復邦交正常化。時至今日,整整50年。

越是年輕一代的日本人,越是對中國友善。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1972年9月29日,周恩來總理與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共同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兩國恢復邦交正常化。

時至今日,整整50年。

五十年來,日本改變了許多,中國的改變更多,兩國關係則是起起落落,忽冷忽熱。

我們將用10張圖講述這些年的沉浮。


實力消長

1972年,中國的GDP為1137億美元,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強。

隨著日本經濟高速成長以及日元升值,以美元計的兩國GDP差距越拉越大。1993年,日本GDP一度達到中國的10倍。

然而泡沫已經開始破裂。此後,日本進入「失落的二十年」。

直至2012年,安倍晉三試圖以「安倍經濟學」復甦本國經濟,但由於手段之一是推動日元貶值,因此以美元計的日本GDP仍然不見起色。

而自1993年以來,中國的名義GDP翻了近40倍,於2010年超越日本,到2021年已是日本的三倍有餘。

今年美聯儲五次加息,日元大幅貶值,如果保持目前的匯率,2022年日本GDP可能時隔30年首次跌破4萬億美元。

中日之間的種種糾葛,都源自這最基礎的實力變化。


1995年,《財富》雜誌首次發布「世界500強」榜單,共有149家日本企業上榜。

榜單第一名三菱商事,第二名三井物產,第三名伊藤忠商事,第四名住友商事,第六名丸紅,第九名日商岩井,都是日本企業。

那一年,共有6家中國企業上榜,其中內地3家,台灣2家,香港1家。

後來啊……企業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上榜日企越來越少,中企越來越多,不過直到2022年,也尚未達到日企曾經的數字。

雖然「失去」很多,日本仍然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也許今年會被德國超越)。

即便以美元計,人均GDP也是中國的三倍多,無論如何不應輕視。

很多中國遊客去日本時,產生的最大困惑就是:他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經貿往來

中日之間,常常「政冷經熱」,無論官方民間關係是否親近,商界往來不斷。

1972年邦交正常化之時,中日雙邊貿易額只有11億美元,而到2021年,創下歷史新高,達到3495億美元(數據來自日本財務省,中國海關數據為3714億美元)。

增長超過300倍。

中國已連續15年穩居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在日本對外貿易總額中占比超過20%。

而在今年1月1日,中日共同加入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這也是兩國首次建立自貿關係協定。展望未來,中日的經貿合作應會持續加深。


從外商直接投資也能看出,日本商界對於中國經濟發展不斷「押注」。

日本對華投資有過三次高峰:

第一次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而後遭遇亞洲金融危機跌入低谷;

第二次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而後遭遇環球金融危機再入低谷;

第三次在危機之後,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持續升高,「日本研發+中國生產」模式難以為繼,逐漸回落。

即便如此,日本仍然是累計對華投資額最高的國家。

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排在日本之前的,只有本國的香港,和作為避稅天堂的英屬維京群島。

除此之外,還有曾持續40年的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包括無償資金援助、技術合作、日元貸款),中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這些助力。



民間交流

日本內閤府每年都會進行外交輿論調查,自1978年兩國建交以來,日本民眾對華親近感曾在1980年達到頂峰,而後一路跌落。

2010年,中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船在釣魚島海域相撞,兩國關係驟冷。

2012年,日本推動釣魚島國有化,中國政府與民間多次抗議,兩國關係愈冷。

四五年後,兩國領導人恢復會談與互訪,中日關係回暖。

疫情以來,又逐漸冷下去。

回顧中日關係每一次的疏遠,幾乎都和領土和歷史問題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日本民眾對華情緒慘不忍睹。但分年齡段來看,越是年輕一代,對華越是友善。

這背後有一些頗堪玩味的心理。

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從當時的媒體報導來看,日本民間對於這種變化——當了幾十年世界第二,突然被鄰國超越——是很不適應的。

但是試想一個19歲的日本青少年,從他懂事開始,中國就是一個經濟大國了。他看待中國的目光,當然與祖輩父輩不同。

在中國,60後與00後對本國的慣性認知不同,在日本也一樣。

近兩年,日本年輕網民開始流行喊中國為「中國爸爸」,這一稱呼固然有戲謔、陰陽怪氣的意味,但或多或少,也有幾分對實力的認可吧?

或許你會好奇,中國民眾如何看待日本。

日本民間非營利團體「言論NPO」自2005年起,展開了一組鏡像調查。

在2012年,野田佳彥政府試圖將釣魚島國有化之後,中國輿論對日本的態度達到冰點。

而後漸漸好轉,又在2021年陡然惡化。

分析原因時,言論NPO表示,除了一貫的領土與歷史問題,疫情帶來的交流中斷對兩國關係也是沉重打擊。

2014年—2019年,中國內地訪日遊客激增,從241萬增長至959萬。面對面的交流,增進了兩國民眾的彼此理解與認同。

2020年,中國內地訪日遊客降至107萬;2021年,降至4萬。

中國國家統計局沒有公布2019年—2021年日本入境遊客的數據,但不難猜想。

當現實的交流中斷,彼此新的觀感,就全部來自媒體的投餵了。

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之際,兩國關係也面臨巨大挑戰。每個階段,都是一個國家成長的必經之路。

期待中日友好,不知希望能否寄托在年輕一代身上。


本篇作者 | 木有藥師 | 當值編輯 | 武新月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