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美國王牌特工臨終前留遺書給兒子:這就是甘迺迪遇刺真相

阿七說史 發佈 2022-10-01T21:18:16.739320+00:00

1963年11月22日,德克薩斯州的迪利廣場忽然傳來一聲槍響,坐在敞篷轎車中的美國第35任總統甘迺迪遇刺身亡,驚動了一眾普通群眾和警衛人員。

1963年11月22日,德克薩斯州的迪利廣場忽然傳來一聲槍響,坐在敞篷轎車中的美國第35任總統甘迺迪遇刺身亡,驚動了一眾普通群眾和警衛人員。

他們當即封鎖全場,展開了調查,最終他們成功逮捕了槍殺總統的兇手李·哈維·奧斯瓦爾德。

經過一番調查之後,白宮相關方面的工作人員確定,這完全是一場個人行為,是奧斯瓦爾德個人的「報復行為」。

甘迺迪遇刺的真相就這樣成了多年來人們普遍的認知。

然而2009年美國中情局王牌特工人員埃弗里特·霍華德·亨特在離世之前,卻給自己的兒子留了兩張紙條,紙條上竟寫著甘迺迪遇刺的真相,他竟然說林登·詹森才是殺害甘迺迪的兇手。

一時間,人們被亨特的遺言震驚了,難道當年甘迺迪遇刺的事情另有隱情?真正的兇手究竟是誰呢?

1963年,隨著大選的臨近,甘迺迪開始將目光轉向了競選連任總統的事情上,但是此時美國國內的矛盾十分尖銳,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的競爭從未停止過,甚至因為大選的臨近,有種愈演愈烈的局勢。

為了調節雙方的關係,爭取到更多的支持,甘迺迪只好親自帶著自己的妻子,趕往德克薩斯州。

11月22日當天,甘迺迪冒著大雨在沃斯堡市進行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獲得了不少民眾的呼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對甘迺迪抱有更多的好感,這也就意味著,甘迺迪在來年大選中獲勝的機率也要更大一些。

眼看達到了想要的效果,甘迺迪對此也感到有些欣慰。

很快,他又乘坐專機飛往了拉菲爾德機場,他們的下一站是達拉斯的市中心,那裡是這個城市最繁華的地方,同時也是他即將進行下一場演講的地方。

警衛人員緊緊跟隨在甘迺迪專車的周圍,德克薩斯州的州長約翰·康納利則是和甘迺迪一同坐在專車上。

正當他們討論德克薩斯州的發展談得正起興的時候,忽然前方傳來三聲槍響,甘迺迪下意識想抬手護住自己的頭部,他的夫人也緊張地抓住了他的小臂,誰知下一秒,子彈就刺穿了甘迺迪的頭蓋骨。

前後不過兩秒鐘時間,剛剛還生龍活虎的甘迺迪就這樣倒在了座椅上,他的頭蓋骨全部碎裂,死狀極其悽慘,甘迺迪的夫人還沒從這場巨變中緩過神來,就被濺了一身的血。

一瞬間的時間,車隊全部停下,拉起了警戒線開始調查四周,這件事很快就驚動了白宮,畢竟是總統遇刺,這相當於挑戰國家的權威,他們當即命人展開了調查。

通過子彈打出來的方位,警方很快就確定了兇犯的位置,是在附近的醫學存放學校用書的建築中,兇犯藉助自己的位置優勢,瞄準了正坐在敞篷車上的甘迺迪。

刺殺成功之後,他就慌忙逃離了現場,躲藏了起來。

但是此時他的行蹤已經被警方盯上了,任憑他逃到什麼地方,都已經逃不出德克薩斯州了。

案發後大概兩個小時時間,兇手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就在德州劇場內被捕獲,並被扭轉送到了監獄中。

幾乎是容不得人們思考,當天下午,匆忙趕到的美國副總統林登·詹森就在甘迺迪曾經乘坐過的空軍一號上宣布就職美國第36任總統,而他身邊,還站著滿身鮮血的甘迺迪夫人。

這件事引起了全國的一片譁然,這幾乎是美國歷史上繼任得最輕鬆、最快的總統了,但是按照當時的情況,這似乎又是最無奈的選擇,因此並沒有人對此產生任何質疑。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63年11月25日,達拉斯警察局剛剛將兇犯奧斯瓦爾德押送走進行調查的時候,忽然適時又一聲槍響,奧斯瓦爾德滿身鮮血的倒在地上,這個大膽的行為更是將所有警衛人員驚得動彈不得,當即一邊進行警戒一邊將暈厥的奧斯瓦爾德拖了回來。

他們請來了醫生為奧斯瓦爾德進行醫治,只是可惜這槍打得精準,直接達到了奧斯瓦爾德的要害部位,奧斯瓦爾德死了。

後來警方再次經過一番調查之後,發現刺殺奧斯瓦爾德的兇手竟然只是一名酒館老闆,名叫傑克·魯比,他聲稱只是出於私人恩怨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可是這個理由顯然難以說服警方。

奧斯瓦爾德的死並不足以阻止美國警方繼續往下調查。

美國最高法院院長沃倫當即成立了一支專門的隊伍,來調查事情的真相,然而他們得出的結果卻令人大吃一驚,奧斯瓦爾德此前沒有任何的政治背景,也沒有收到任何人的指示,這完全是他的個人行為。

聯繫到奧斯瓦爾德之前的離奇死亡,沃倫調查小組給出的答案無論如何也無法令人信服,可是除了這個結果之外,人們似乎又無法得出其他的答案。

因此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甘迺迪遇刺的事情留給人們的只有重重的疑點和未知的謎團。

奧蘇瓦爾德究竟是什麼人?他究竟出於什麼樣的個人原因,才會冒著這樣的風險刺殺國家總統?沃倫團隊給出了原因。

奧斯瓦爾德出生在美國一個普通的職工家庭,從小父母就因為種種原因離了婚,她是靠著母親省吃儉用才順利長大的。

那時候的美國雖然看上去發達,但是內部的問題卻已經存在多時,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大多數民眾們的生活陷入越來越貧窮的惡性循環狀態,想要吃上一口飯,過得好一點,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何況是帶著一個孩子的單身母親。

所以奧斯瓦爾德是眼睜睜看著母親咬著牙,勒緊褲腰帶過來的。

長大之後,他試圖將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母親過上好日子,因此他幾經周折,從小就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終於在畢業後成功考上了海軍陸戰隊。

可是他很快就發現,這裡的生活並不適合他,從小生活困難的他根本無法融入這樣的生活,每當隊伍中有什麼活動的時候,奧斯瓦爾德總是形單影隻。

他深刻的意識到,在勢單力孤的情況下,想要跨越這個階級,簡直是難如登天,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他都陷入深深的糾結痛苦之中,因為心中那種深深的無力感,奧斯瓦爾德開始萌生了其他的想法,他不願意繼續這樣毫無指望的生活,他將這一切的原因都歸咎於美國的政策,都是因為美國和蘇聯的爭霸,才會導致他們生活的如此艱難,資本家們才會如此囂張。

因此經過幾番痛苦的掙扎之後,奧斯瓦爾德主動離開了軍隊,辭去了這個在外人眼中光鮮亮麗的職業,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出路。

但是此時他們這個階層在美國幾乎已經沒有任何的話語權了,他又該何去何從呢?

很快,他就將目光轉向了和美國對抗的蘇聯,他主動前往蘇聯大使館,找到了蘇聯的外交人員,主動和他們交涉,並提出,他可以提供情報,只要能夠給他一個蘇聯的國籍。

奧斯瓦爾德最終成功如願,他加入了蘇聯的國籍,成了一個蘇聯人,此時美國軍方不得不將他除名,並將奧斯瓦爾德的事情當成反面教材,將他視為美國的恥辱。

當時美蘇兩國緊張的關係也為奧斯瓦爾德的事情平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奧斯瓦爾德在軍隊中已經是臭名昭著。

奧斯瓦爾德信心滿滿地以為自己投靠蘇聯,就能得到相應的重視,獲得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然而現實卻給了他狠狠一擊,蘇聯並沒有對他的到來有任何表示,奧斯瓦爾德為此感到失望不已。

眼看連日常的生活都難以維繫,他只好放棄幻想,重新回到了美國。但是美國又怎麼會輕易接受這名叛徒呢?

奧斯瓦爾德在美國成了一名過街老鼠,他的生活變得一落千丈,甚至就連家人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事業、家庭、生活,奧斯瓦爾德的一切幾乎都蒙上了一層絕望的色彩,因此,他開始變得偏激、易怒,難以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或許是在報復心的驅使下,奧斯瓦爾德選擇了成為這樣一個「復仇者」,扣動了對準總統甘迺迪的槍。

從這樣的調查結果來看,奧斯瓦爾德或許是精神有問題,有著一定的報復社會的心理,才會謀劃出這樣的暗殺。

奧斯瓦爾德出於個人原因刺殺了甘迺迪這件事,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成了人們普遍的認知,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美國中情局特工霍·華德·亨特晚年在留給兒子的兩封遺書中卻否定了這樣的說法,他聲稱刺殺甘迺迪的真正兇手根本不是奧斯瓦爾德,而是林登·詹森,這則消息一出,讓無數人都震驚不已。

這可是當時的副總統,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呢?

但是聯想到甘迺迪被暗殺後林登·詹森的一系列操作,這件事似乎又說得過去了。

在亨特的遺書中,他曾表示,林登·詹森就是為了能夠上台,才一手籌劃了這件事情。

在甘迺迪正式遇刺身亡之後,林登·詹森便親自組織了調查小組,將自己身上的疑點全部清理掉,同時還能將全部的責任推到奧斯瓦爾德身上,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而詹森之所以想要幹掉甘迺迪,無非是因為利益問題。

因為甘迺迪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想要在美國推行改革,而改革傷及到了詹森家族的利益,或者說,對於美國國內的資本階級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傷害,所以為了維護家族的利益,詹森才選擇鋌而走險,刺殺甘迺迪。

這則消息固然對美國民眾是一個巨大的衝擊,畢竟甘迺迪死後,也有不少人一直在質疑著甘迺迪死亡的真相,有人認為奧斯瓦爾德如果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是很難單獨完成這樣周密的計劃,同時還順利出逃的。

另外,在奧斯瓦爾德即將轉運監獄的時候,忽然冒出來一名酒館老闆,將其擊斃,究竟有怎樣的深仇大恨,才會讓這名酒館老闆冒險刺殺一名已經被逮捕的嫌犯,而在事情沒有發生的時候對奧斯瓦爾德進行暗殺豈不是更加容易嗎?

這一系列的疑點都令人們對這件事充滿了好奇,真相究竟是什麼?難道真的像亨特說的那樣,這一切都是政治和權利的爭鬥?

可是這件事亨特說出這件事的時候畢竟已經過去了幾十年,曾經的18名證人在事情發生後已經陸續死亡,如今想要再去尋找當初的真相已經是難上加難。

所以甘迺迪離世的真相註定成為了一個疑團,畢竟亨特說的話究竟是不是真的,也根本沒有人能夠去驗證,他的背後有沒有什麼人員對事情進行操控,或者是有沒有涉及到什麼人的利益,也沒有人能夠知道。

而甘迺迪的死亡也足以證明,當時美國政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性、衝突性以及各種潛在的威脅。

而最初的真相,恐怕只有死去的人才知道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