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讀資治通鑑(三四)

明月清風無語話青山 發佈 2022-10-01T21:45:25.590398+00:00

秦王、魏王、韓國太子韓嬰在臨晉舉行會議,韓國太子又前往秦國咸陽後才歸去,秦國把蒲阪歸還給魏國。秦國有個大夫私下與楚國太子爭鬥,楚太子殺了他後,逃回楚國。

1.公元前302年

秦王、魏王、韓國太子韓嬰在臨晉舉行會議,韓國太子又前往秦國咸陽後才歸去,秦國把蒲阪歸還給魏國。

秦國有個大夫私下與楚國太子爭鬥,楚太子殺了他後,逃回楚國。

讀者以為:一、公元前303年,秦國攻占魏國蒲阪、晉陽、封陵和韓國武遂。而一年之後的公元前302年,秦王與魏王、韓國太子在臨晉盟會,歸還魏國蒲阪,說明魏國承認晉陽、封陵歸屬秦國、韓國承認武遂歸屬秦國。軍事攻占和政治承認還是有一定區別,軍事攻占下,當地軍民有理由反叛,可以視為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具備大義名分。而政治承認,則當地軍民失去了反叛的大義名分。

二、楚國太子羋橫作人質於秦國,換取秦國對楚國的支持,殺死秦國大夫逃回了楚國,為後續秦國攻伐楚國找到了藉口與理由。


2.公元前301年

出現日全食。

秦國奪取韓國穰城。

蜀地郡守嬴輝反叛秦國,秦國派司馬錯前去將他處死。

秦國派名叫奐的庶長聯合韓、魏、齊三國出兵攻打楚國,在重丘大敗楚軍,殺死楚將唐昧,奪取重丘。

趙王出兵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君逃奔齊國。

讀者以為:一、公元前302年秦王剛剛與韓國舉行了臨晉盟會,才僅僅一年,秦國又攻占了韓國的穰城(今河南鄧州),充分說明與秦國的會盟沒有實際的意義,秦國充分占據了主動權,打與和全由秦國主導,山東六國唯有對內變法圖強,對外合縱抗秦才是正途。

二、楚懷王與韓、齊背信棄義,轉向與秦國結盟。此時,因太子羋橫殺死秦國大夫逃回楚國,秦國便聯合韓、魏、齊共同伐楚,楚軍敗績,將領陣亡,重丘(今河南泌陽縣)被占。在國家誠信與國家利益權衡下,楚懷王的取捨沒有體現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反而一步步將楚國帶入愈發孱弱的境地。


3.公元前300年

秦國涇陽君到齊國去充當人質。

秦國派華陽君攻打楚國,大破楚軍,殺死三萬人,包括楚將景缺,奪取了襄城。楚王十分恐懼,把太子送到齊國,請求和解。

秦國樗里疾去世,任命趙國人樓緩為丞相。

趙武靈王寵愛幼子趙何,想趁自己在世時立他為國君。

讀者以為:一、涇陽君即秦昭襄王的同母弟弟贏蒂,宣太后羋八子的次子。其實秦武王暴斃之時,秦昭襄王贏稷還在燕國為人質,羋八子當時選擇的最優選項是立身處秦國都城的次子贏蒂並獲得樗里子的支持。但此時的趙武靈王卻極力要求立在燕國為質的嬴稷,並安排護送嬴稷回秦國,最後即位為秦昭襄王。讀史讀到這裡,有時候會提出疑惑:(1)趙武靈王如何可以燕國釋放作為人質的嬴稷;(2)趙武靈王如何可以讓嬴稷即位秦王;(3)趙武靈王為什麼要費盡心思讓嬴稷即位秦王。

帶著這三個疑惑,結合個人理解,做個簡單地體會,僅作交流:

(1)公元前312年,燕國內亂,趙武靈王護送並擁立燕國公子姬職即位,是為燕昭王。燕昭王與趙國交好結盟,同時還沒有足夠強大的國力對抗趙國,所以在趙武靈王的建議下,燕昭王願意釋放人質嬴稷;

(2)秦武王暴斃,為了爭奪最高權力,立即形成兩方政治勢力,前文已敘述不再重複,雙方勢力在國內爭奪不下的時候,外來因素反而好比打破政治天平平衡的一顆小小的砝碼。不是因為砝碼多重,而是勢均力敵下,政治天平是保持平衡的,此時再輕的砝碼都是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國一躍成為了僅次於秦國的強國,此時同意立嬴稷,意味著獲得了趙國的支持,至少不會此時主動攻打秦國,不同意立嬴稷,意味著趙國隨時隨刻可以趁秦國內鬥攻打秦國。無論立贏壯還是贏蒂,又或者嬴稷,對於秦國政局保持中立的第三方力量而言都沒有任何區別,但涉及到趙國對秦國是戰還是和,那就有了本質區別,故一下子將秦國原本中立的中間力量全部倒向擁立嬴稷,而對於羋八子為首的政治勢力而言,嬴稷還是贏蒂並無區別,所以最終勝利的天平倒向了嬴稷,一個原本無緣秦王位的嬴稷。

(3)趙武靈王擁立了燕昭王,換取了燕國對趙國的支持,同理,趙武靈王覺得擁立秦昭襄王,對於趙國至少不會是壞事,憑藉擁立之功獲取秦國的感激。但歷史對趙武靈王開了天大的玩笑,本無緣秦王位的嬴稷,在他的擁立下即位的秦昭襄王,後來發動了長平之戰,斬首坑殺趙軍四十語萬,徹底斷送了趙國的國運。

二、樓緩,趙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原本是趙武靈王的臣子,輔助趙武靈王推動「胡服騎射」。後於公元前306年遣入秦,做了秦昭襄王的臣子。在趙武靈王主政趙國期間,致力於秦趙交好。

三、趙武靈王廢長子趙章,而立幼子趙何為太子本是「取亂之道」,現主動立趙何為國君,為日後自己悲慘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4.公元前299年

趙王在東宮舉行盛大儀式,把國君之位傳給趙何。趙何祭祀宗廟之後,登位治理政事,他屬下的大夫都成為朝廷大臣。又任命肥義為相國,並尊稱為國君老師。趙武靈王自稱「主父」。趙主父想讓兒子在國中治事,身穿胡人服裝率領文臣武將去攻打西北胡人領地。他計劃從雲中、九原向南襲擊秦都咸陽,便自己扮作使者,前往秦國,想藉此來偵察秦國地形及秦王的為人。秦王沒有覺察,事後覺得此人相貌偉岸不凡,不像是臣子能有的風度,派人急忙去追趕他;而趙主父一行已經出了邊關。經過一番盤問調查,秦國人才知道他就是趙主父,大驚失色

讀者以為:一、趙武靈王可以立太子,可以將重要朝臣任命為太子老師作為輔助太子的中堅力量。大義上,趙武靈王依然掌握趙國最高權力,事實上又可以確保自己不測的那天,太子可以平穩過度、順利即位。可是一旦擁立太子即位為趙王,大義名分上,太子趙何是趙國最高主宰,可以有最高的人事任免權,可以升遷自己的朝臣、貶斥非自己都朝臣,通過時間的累積,更換重要的人事崗位,實現趙何的最高權力,而弱化趙武靈王對趙國的統治。

二、趙武靈王孰不知道對軍隊的絕對掌控需要政治權力的加持,需要對軍隊將領擁有獎懲乃至生殺予奪的權力,需要政治待遇作為基礎。缺乏政治待遇和物質保障,靠精神激勵就讓將士絕對服從、衝鋒陷陣,顯然不切合實際。趙武靈王只想著政權交給趙何,自己帶領軍隊一心征伐,卻忘了雙核心的權力體制讓趙國分化瓦解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無形中的巨大政治風險。

三、在最高權力的巨大誘惑面前,哪怕親如父子,也是無法抵擋誘惑,最終只能以一人的勝出存活、其他人的死亡作為結局,因為最高權力只能有一個核心,只能利出一孔,只能有一種聲音、一個權威,這既是政治穩定需要,更是保證君主自身絕對安全的需要。趙武靈王正當壯年,政治上一展宏圖、軍事上開拓霸業的人生巔峰時期,卻反常態、逆中國古代政治洪流扶持太子趙何即位,無形中將自己和趙何放在了政治對立面,並非父子情不深,而是雙方圍繞著依附於各自的政治勢力需要,只能選擇對立來實現各自政治勢力的利益最大化。趙武靈王,於公將趙國推向分裂、動盪的危機,於私將自己與深愛的兒子趙何推向政治對立,最終以自己都慘死作為遺憾的結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