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文學報好書榜:書與書的銜接,是我將前往的遠方

文學報 發佈 2022-10-01T22:11:46.728249+00:00

虛構類的幾部作品,擁有紛繁複雜的情感世界,在時光流逝中作家們捕捉著一個個敏感又細膩的人情瞬間,它們是感性的火焰;

金秋十月登場,正開啟一場漫長的閱讀之旅。虛構類的幾部作品,擁有紛繁複雜的情感世界,在時光流逝中作家們捕捉著一個個敏感又細膩的人情瞬間,它們是感性的火焰;非虛構類的幾部作品,則探身尋找生命療愈的種種可能,將古典與生活當作鏡面,重新審視自我,它們是理性的冰河。經歷那些文字的淬取,我們感受著龐大世界,一次次嘗試理解、對話、彌合與再出發。

虛構

《關於告別的一切》

《上海愛情浮世繪》

《親愛的蜂蜜》

《薩赫勒荒原》

《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

《白》

非虛構

《李商隱十五日談》

《我將前往的遠方》

《半島:食與自然》

《我害怕生活》

《德意志理想主義的誕生:席勒傳》

《藏書·家》

(以上作品排名不分先後)

虛 構

10 月

《上海愛情浮世繪》

潘向黎 /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張瀅瑩

潘向黎讓身為讀者的我們看到,那一寸光華有多溫暖,就有多綿長,每一個見過愛情真身的人,都擁有勳章和盾牌。

暌違12年後,潘向黎在小說領域帶來的這部新作是寫給上海和愛情的情書。9個故事的主人公年齡不同,敘述調子也迥然有異,情感、情緒的起伏如微風拂過草原吹起的漣漪,層層漸漸向遠方傳遞。這是最上海的愛情:你在其中所見並非是摩登、冷峻的高樓,也不是家長里短、煙燻火燎的瑣碎,而是一座城的氣質在人的情感生活上的體現——守望、克制、利他、同理心、憐惜……當這一切以愛為引線點燃時,暗沉的夜空終會因它而璀璨。愛情也許是煙花,但潘向黎讓身為讀者的我們看到,那一寸光華有多溫暖,就有多綿長,每一個見過愛情真身的人,都擁有勳章和盾牌。

《關於告別的一切》

路內 /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傅小平

這是路內借他們之口對無可名狀的事物,或者無從把握的當下下定義。這實在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路內卻寫得討人喜歡。

《關於告別的一切》是一部有意思的小說,也可以說是半部金句辭典,你越是讀到後來,越會讀到迸涌的「金句」。這增加了小說的思想含量——和路內一樣,李白確實是個有思想的作家,他對很多事物都能獨抒己見;也增添了小說的趣味——李白或者他的「故知」語帶戲謔地說出這些金句,確實讀著有趣。我們還可以說,這是路內借他們之口對無可名狀的事物,或者無從把握的當下下定義。這實在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路內卻寫得討人喜歡,因為他不裝、不端,因為他幽默、自嘲,他沒想讓李白成為思想販子,也沒想讓自己看起來特別有思想,所以,儘管他在小說里道出了「關於告別的一切」,卻還是不無真誠地說:「你不能判斷,告別是否成為永別,永別是否仍是暫別。」

《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

[智利]本哈明·拉巴圖特 / 著

施傑 / 譯

99讀書人·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凌俊

百科全書式的文本模糊了歷史、回憶錄、散文和小說的邊界,讀起來卻沒有任何奇幻之感,只覺時光流逝。

這本薄薄的小說集收錄了拉巴圖特五則以真實人物為原型的短篇小說,講述了哈伯、史瓦西、德布羅意、格洛騰迪克、薛丁格、海森堡等人的天才與瘋狂——科學推動了世界的前進,但這背後的狂喜與痛苦有時卻不為人知,拉巴圖特準確地捕捉到了其中難以割斷的聯繫和無可彌合的矛盾,百科全書式的文本模糊了歷史、回憶錄、散文和小說的邊界,讀起來卻沒有任何奇幻之感,只覺時光流逝,在作者行雲流水的敘述中,真實歷史與杜撰虛構詩意並行,事實與寓言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親愛的蜂蜜》

笛安 /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因為這份童心童真的存在,面對那些重要的困境時刻時,成年人築起一道堤防,彼此成為互相依賴的精神共同體。

鄭周明

一個「大熊」,一個「蜂蜜」,作家笛安的這部長篇新作呈現了自身成為母親之後有所新變的寫作風格。小說中關於如何照顧人類幼崽以及蜂蜜行為對應的種種外界反應,都在她的現實體驗之中,也因為這種母職體驗,讓她的寫作第一次如此明顯切近的進入家庭生活內部,讓當下成為父母的「80後」讀者感到格外熟悉。藉助兒童的視角,讀者會看到成熟的「80後」這代人身上所攜帶的社會轉型痕跡,會意識到許多從未反思過的缺憾,也因為這份童心童真的存在,面對那些重要的困境時刻時,成年人築起一道堤防,彼此成為互相依賴的精神共同體。

《薩赫勒荒原》

朱山坡 /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何晶

當小說故事在此生發、變異之時,一個「新南方」的文學空間也由此展開了。

朱山坡是一位有辨識度的作家,先鋒小說的餘韻在他的寫作中有較強的凸顯。在他這裡,米莊、高州、蛋鎮都是具有標識性的地名,因為這是他熟悉的地方,當小說故事在此生發、變異之時,一個「新南方」的文學空間也由此展開了。近年來,他將敘事的空間延展向更大的世界性地名,在新作《薩赫勒荒原》中同樣如此,他將人物置於世界之中,但小說故事依舊都有他生活的經歷。事實上,如評論家楊慶祥所說,「朱山坡所要建構的新南方地理,它既是歷史性的,也是超越性的,它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現代主義的,具有模糊性、無邊界感。」

《白》

[韓] 韓江 / 著

陳允然 / 繪

胡椒筒 / 譯

磨鐵·大魚讀品|四川文藝出版社

「白」可以是世界上很多事物。在某種碎片化、情緒化細膩文字裡,白更是活著的證明。

袁歡

亞洲第一位布克國際文學獎獲獎作家韓江在白紙上用力寫下了《白》,為了紀念、緬懷和告別夭折的姐姐,她記錄下63個有關白色事物的回憶,與內心的悲傷和解。她說:「韓語中的白色有「하얀」和「흰」兩個形容詞。有別於前者如同棉花糖一樣的白,後者則淒涼地滲透著生與死。我想寫的是屬於後者的『白』書。」這部作品其實很難定義它的類別,它是小說,卻像詩,又像散文,「白」可以是世界上很多事物。在某種碎片化、情緒化細膩文字裡,白更是活著的證明。

非 虛 構

10 月

《我將前往的遠方》

郭強生 / 著

後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李凌俊

在時空轉換之間,他提煉生命經驗里那些讓人熟悉、安心、不失望的記憶,率直地書寫無奈和堅持、哀傷和坦然。

卡夫卡說,閱讀是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郭強生的這部作品和前作《何不認真來悲傷》都屬於這類能在冰封海面上砍出縫隙的作品,他通過直接書寫自己的生活和解讀各類文藝作品,一再觸及的家庭、父母、生老病死的話題,其實是文學始終要面對的重大母題。在時空轉換之間,他提煉生命經驗里那些讓人熟悉、安心、不失望的記憶,率直地書寫無奈和堅持、哀傷和坦然,卻並不想將自己的思考強加於讀者,而是試圖同讀者一起,通過文字進行自我療愈,修補心靈,找到生命的來處和遠方。

《李商隱十五日談》

李讓眉 / 著

胡楊文化·中國長安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張瀅瑩

在一場與古人的「邂逅」中,她寫出了李商隱的敞開性:他是過去的,亦是當下和未來的,生命力和感性魅力從詩詞的縫隙中搖曳而出。

關於李商隱的詩作和人生解讀並不少,但正如詩人李讓眉所說,原原本本的李商隱再不可得,「他用影子留住了光」。從詩人身份解讀另一位詩人,容易的是惺惺相惜,難的則是不被惺惺相惜束縛。以每日一講的形式,李讓眉描繪其出身、身邊人物群像、感情與婚姻,進而分析其詩作的美學內涵以及宗教對其創作的影響等。李讓眉認為,詩本便不必是知識點的載體,它存活於察覺、碰觸,甚至可能存活於消逝之隙。在一場與古人的「邂逅」中,她寫出了李商隱的敞開性:他是過去的,亦是當下和未來的,生命力和感性魅力從詩詞的縫隙中搖曳而出。

《半島:食與自然》

解玉軍 / 著商務印書館

何晶

她的寫作有時頗多隨性、自由鬆弛,這是內心表達的欲望在驅動;文字則平實質素,細緻溫情,如在現實的生活和自然中穿行一般。

解玉軍是一個在豆瓣上寫作的人,這本集子是她文字的首次集結出版。以她所言,她的文章也就四類,一是寫吃的,二是自然觀察,三是看書,四是伺候爸媽,所以本書分為「食」與「山海」兩個部分,「食」寫她日常生活中做過、吃過的食物,「山海」則是她在威海四處行走的自然觀察,膠東半島的歲月流轉和時間漫漶由此顯現。或許因為這些文字是豆瓣「日記」,她的寫作有時頗多隨性、自由鬆弛,這是內心表達的欲望在驅動;文字則平實質素,細緻溫情,如在現實的生活和自然中穿行一般。這是一個有著敏銳感受力的普通人對於周遭的一切的記錄,亦是一份真切的生活手帳。

《我害怕生活》

李靜 / 著單讀|鑄刻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

創作者善於提問,評論者善於尋找答案,多年跨界之後,我們或許不必在意她的身份有多複合,而是看到寫作如何使人保存那一絲亮光和真心。

鄭周明

李靜是一個多面向的創作者,她的作品有話劇劇本、批評隨筆、文學評論、小說及詩歌,她集結了自己代表作品取名為《我害怕生活》,而其內質卻是從魯迅、王小波、莫言、王安憶、木心等作家那裡汲取到了寫作力量從而不害怕生活。寫話劇《大先生》,她看到魯迅是「一個複雜而本真的心靈」,看到他鼓舞青年群體時的愛與悲傷。從遠方的青年到自己的青春,她也寫下王小波對自己曾經迷茫時期的照亮,在王小波治癒了自身「無能的沉默」之後,她的文學批評有了許多鋒芒,她強調作家和批評家是對手關係,「理性而快樂地冒犯」。創作者善於提問,評論者善於尋找答案,多年跨界之後,我們或許不必在意她的身份有多複合,而是看到寫作如何使人保存那一絲亮光和真心。

《德意志理想主義的誕生:席勒傳》

[德]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 / 著

毛明超 / 譯

索·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成為」偉大人物,但席勒還是顯得特殊。他是一個「把生活過成了詩」的理想主義者,在他身上,知言行和諧地統一在了一起。

傅小平

這本傳記要是換個書名,可以是《成為席勒》。要是不介意書名多出幾個字,可以是《成為席勒的N個理由》。沒有人會無緣無故「成為」偉大人物,但席勒還是顯得特殊。他是一個「把生活過成了詩」的理想主義者,在他身上,知言行和諧地統一在了一起;他是一個創造了生命奇蹟的,「由精神為自己創造肉體」的歌者,堪為生命力和意志力的化身;他聯繫著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他生活和創作的時代,同時還是歌德、諾瓦利斯、荷爾德林、謝林、費希特、黑格爾等偉大人物的時代。為這樣一個生於理想時代,幾乎能脫離於形骸之外的理想人物做傳,簡直太難了。薩弗蘭斯基卻能寫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讓我時不時讀出「看哪,席勒來了!」的既視感,這非同一般的功力,的的確確、實實在在震撼到我了。

《藏書·家》

尼娜·弗洛登伯格、謝德·戴格斯 / 著

山山 / 譯

未讀·文藝家|上海文化出版社

它講述的並不是讓普通人無法企及的那類書房,也不是裝飾精美的居所,相反,它關注的是書籍講故事的力量。

袁歡

本書收錄了全球32位作家、藝術家、設計師和收藏家的書房,講述的並不是讓普通人無法企及的那類書房,也不是裝飾精美的居所,相反,它關注的是書籍講故事的力量。就如小說家喬納森說,「我是一點一滴地把書房建起來的。」書房蘊含的是主人的取向、性情等。比如《我的奮鬥》的作者卡爾·奧韋·克瑙斯高是個隨性的人,所以他經常隨意地買很多書,因為「我相信一切都有助於我的寫作。」並且這本書的「顏值」也是讓人忍不住「哇」出口的美麗。在這裡,你真的可以發現自己的夢中書房。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攝圖網

每天準時與我們遇見的小提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