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清: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讀王維④

紫牛新聞 發佈 2022-10-02T00:01:45.381656+00:00

我們正處在一個美好的時代,這種時候正適合讀王維,因為王維的詩中有我們缺少的閒情逸緻和從容淡定。在這篇文章中,他為我們介紹何為盛世,何為盛唐詩,王維對盛唐詩乃至中國古詩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以及王維的詩作如何體現盛唐氣象等內容。

我們正處在一個美好的時代,這種時候正適合讀王維,因為王維的詩中有我們缺少的閒情逸緻和從容淡定。南通大學教授、江蘇省中華詩學研究會副會長王志清是「微史記」周刊專欄作者,他對唐詩有極深的研究。在這篇文章中,他為我們介紹何為盛世,何為盛唐詩,王維對盛唐詩乃至中國古詩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以及王維的詩作如何體現盛唐氣象等內容。

阿房宮圖卷(局部) 唐·王維 (傳)

下面我們進入對王維詩的品讀。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相信大家都讀過無數次了,之前我們讀到它總會聯想到對社會的不滿和逃避,說好聽點是超塵脫俗的情懷,只是這樣嗎?今天我們講王維的詩歌是盛唐的象徵,嘗試從顛覆固有思維和現成觀點的角度去理解。很多人認為《山居秋暝》是寫秋天的晚上,我覺得不是。「空山」才是詩眼,詩人把空山前置了,下面的話全是對空山的注釋。王維最喜歡用「空」字,他的400多首詩里有84個空字。何謂空?空就是無,無欲無求乃至無我,用王維自己的詩來說叫「山林吾喪我」,社會的我在山林中成了自然的我。手上拿了東西,再拿東西還方便嗎?不方便,所以要空。心空則萬物空,心空則境隨心轉,因為心空王維造出了詩中的境,並且這個境與佛教息息相關。詩的開頭「空山」的「空」字就統率下面的境。我們看到了月、松、石頭等意象,上面兩句偏靜,下面兩句偏動,上面兩句偏於寫物,下面兩句偏於寫人;從空間上看是由上到下,由近到遠,由隱到顯,整個過程很有畫面感,給人以自然而然的感覺。詩中人物的出現是與自然萬物互不干擾、和諧統一的,這就是王維的「空」。

實際上我們中國的禪宗是經過哲學改造過的佛學,並且它的思想跟儒、道兩家都有相通之處。莊子講「心齋」,就是自己打掃自己的心靈,讓心靈空,不惹塵埃。《莊子 · 達生》裡記載了一個梓慶為鐻的故事:梓慶刻木製鐻(一種樂器),做成之後的鐻精美至極,看到的人無不驚嘆於他的技藝。魯侯問他是用什麼法子製成這麼精緻的鐻的,他說自己齋戒三天就不去想賞賜利祿了,齋戒五天就不在意他人的讚美或貶低了,齋戒七天便可達到物我兩忘的地步,專注於技藝,這時去林中挑選一棵適合的樹木製鐻,就大功告成了。我們可以發現故事中強調了佛學齋戒傳統令人靜心、專注的作用。道家講「道法自然」,儒家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都是萬物自然,互不干擾的狀態,與王維詩中的意境一致。

為什麼說《山居秋暝》寫的是盛唐時期?有一次我去廣州開會,朋友給我看他們在王維住的終南山買的別墅。我的朋友都是老師,他們表示自從買了別墅之後周末不到別墅去是不堪忍受的,自從有了「隱居」的體驗之後他們才明白王維當時為什麼要住到終南山別墅去。王維消解了詩與隱、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衝突,對他來說,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就是生活,詩就是禪,禪就是詩。為什麼這樣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會讓我們聯想到《楚辭》裡的「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實際上王維的詩與其正好相反,這涉及主動還是被動的問題,也就是主動走向山林還是被迫逃避到山林。前面我們說詩歌分氣順和氣悶兩大類,有很多詩人都是因為氣不順被推向山林的,包括陶淵明、謝靈運,而王維是自覺走向山林的。王維詩中的山林是和諧美好的,象徵著和諧社會,在他眼中,山中和朝中並沒有什麼區別;反觀《楚辭》裡的山林,被寫得陰森可怖、怪石林立,野獸鬼哭狼嚎,很明顯傳達出一種人不可住的信息。

詩人的作品會自然流露出時代的信息,但並不是直接講出來的,而是被遮光了,類似某種帶著其語言特點的暗示。就像書法一樣,你寫的跟柳公權一模一樣不是書法,是抄書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書法和詩歌一樣,都是寫自我、寫時代,它們對時代的折射不是作者刻意為之的,是不由自主地表現出來的。為什麼《山居秋暝》是盛世的景況?如果是亂世,王維不會有這樣的心境,山林和社會一樣,都可以居住,在哪裡都可以生活得很好。我們經常把這首詩的最後一句解讀為王維厭世了,批判社會了,實際上對王維來說,山中跟社會是一樣的,哪裡都是桃源,而只有盛世才能實現哪裡都是桃源。這樣解讀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說王維的詩是盛唐的象徵。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我們看第二首詩《終南山》,為什麼這首詩也是寫的盛唐?寫終南山的唐詩有1500多首,有一位很有智慧的日本人叫川合康三,他寫了一本書叫《終南山的變容》,是由蔣寅先生等人翻譯的。這本書把盛唐到中唐的幾十首詩排列在一起,比較了盛唐詩和中唐詩的不同,還專門比較了王維和韓愈的詩有什麼不同,從做論文的角度來講做得太好了,這首詩我們也邊比較邊講。王維喜歡用興,李白喜歡用比,杜甫喜歡用賦。李白五歲入川,25歲出川,在道教發源地長大,兩次受籙,是正式的道士,所以他的詩談天說地、輕盈飄逸,屬於浪漫主義。杜甫的詩比較沉鬱,是現實主義。那麼王維呢?大概屬於象徵主義。

《終南山》這首詩一上來就寫終南山很高很高,接近天頂了,這是垂直的伸展;接著又向水平方向上延伸,「連山接海隅」。這就是王維,山高到頂了,海也到邊際了,再往下寫就不好寫了,該虛寫了。虛接的是「白雲」和「青靄」,白雲青靄沒有實體,也不是一直都存在在那裡的,是虛無縹緲的事物,王維就喜歡用這種意象,這裡是形容山的深度,山太深了。接著是「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分野」是天上的28宿,與地上的州郡相互對應,這裡是說山太大了,陰晴變幻不定。有人說這句詩不僅是寫山妙得不得了,更寫出了人的安定感、獲得感、休閒感。「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山太大了,一天是游不完的,得找地方住啊,這時候聽到水對岸有人在砍樹,遂向他詢問。

《終南山的變容》一書是如何分析這首詩的呢?他說詩中透露出的偉大與其說是忠實的寫景,不如說是從盛唐詩人的世界觀所支撐的形而上的概念中創造出來的。詩歌是形而上的東西,從這裡我們能夠讀出盛唐詩人對世界的存在具有不可動搖的信賴。王維對整體的把握是藝術性的,以不全來求全,因為再怎麼寫也不能儘其所有。韓愈就忽略了詩歌形而上這一點,他是寫實的,就是儘其所有。

王維的《終南山》只有四韻,韓愈的《南山詩》你們知道有多少韻?102韻,204句,1020個字。《終南山的變容》中說韓愈的這首詩表現出一種相生相剋相斥相依的感覺,既是統一,又是對峙。他寫了三次游終南山的經歷,第一次迷路了,第二次遇雨了沒去成,第三次是他從被貶的地方被招回來路過終南山,天公作美沒下雨。登上終南山以後,他馬上使用了51個「或」字,把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所有事物都拿出來對比。就像嚴滄浪講的,韓愈的詩力大詩雄,論學問,孟浩然及不上韓愈,但是孟浩然的是要比韓愈來得有韻味,因為詩是講趣講性的。韓愈的《南山詩》通篇顯示出人和世界的緊張關係,折射出安史之亂以後處於中唐時期的大唐帝國一蹶不振了。韓愈的這首詩有三個特點:第一是以怪為美。元和「尚怪」,唐代元和時期崇尚比較怪的詩歌,白居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第二是以氣為勝。韓愈的創作主張就是「氣盛言宜」,特別重視作家精神力量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強調作家的道德行為和文藝修養。第三是以文為詩。杜甫開了以文為詩的先河後,韓愈它把做到了極致。

我們再看看杜甫寫的山。

望岳三首

杜甫

(其一)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其二)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為什麼要把杜甫寫的《望岳》拿出來?可能好多人讀過第一首卻不知道接下來還有兩首。這是杜甫在人生的三個不同時期寫的。鑑於第三首的篇幅我們這裡只對比前兩首。

第一首是開元時期,當時杜甫二十三四歲,雖然考試沒能錄取但毫不氣餒,一看就是盛唐,當時的人們擁有著憧憬一切的樂觀主義精神,沒考上本來是很難為情的事情,杜甫還是為自己壯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第二首詩作於唐肅宗時期,有位宰相出師不利,損兵折將,唐肅宗要找他算帳。結果杜甫因為替這個宰相說話被下到監獄裡去了,接受了三次審判。負責審判的人里有一位是顏真卿,他比較較真,就是要審杜甫。還有一位是韋陟,這個人是王維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救了杜甫一命,把他發配走了。所以詩的最後一句「高尋白帝問真源」事實上是在鳴冤,他想問自己錯在哪裡,對於這樣的審判結果表示不服氣。這是中唐的時候。

校對 陶善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