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屈辱的國際會議,中國代表被請出場外,含淚立誓2年後一雪前恥

看歷史之古往今來 發佈 2022-10-02T07:30:54.268582+00:00

1983年9月,澳大利亞坎培拉召開了《南極條約》第12次協商會議。郭琨是中國代表團領隊之一,是南極考察辦公室主任,也是我國最優秀的地質與極地研究專家。

1983年9月,澳大利亞坎培拉召開了《南極條約》第12次協商會議。

中方代表是郭琨、司馬駿和宋大巧等人。

郭琨是中國代表團領隊之一,是南極考察辦公室主任,也是我國最優秀的地質與極地研究專家。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能參加這樣一場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其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郭琨也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希望能在這次會議上,和各國的學者們進行交流,了解到南極地區的最新研究情況。

然而事實讓他的熱情一下子被澆滅了。

中國代表團的桌面上僅有寥寥數頁的會議流程簡介,並未提及具體議題,而蘇、美、英等國家的代表面前,則是大量的資料。

而且,在會議進行到表決的時候,會場裡突然傳來了一聲尖利的錘擊聲。

郭琨抬眼望去,各國代表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中國代表團身上。

隨後,大會宣布:「中國代表,請退場,到會議室外面喝咖啡,等投票結果。」

郭琨他們被「請」了出去。

這是一種恥辱,他們的眼睛都氣紅了。

但是,他們無法反駁,因為中國在那個時候沒有投票權。

但在會議結束後,大家都離開了會場,卻沒有通知我們最後的投票結果,他們精心準備的報告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中國是唯一一個被邀請離開會場的國家。

郭琨坐在大堂上,心裡無比的悲憤。

他當時就發誓:有朝一日,中國人一定要堂堂正正地在會議室里進行表決,不然以後再也不參加這樣屈辱的會議了!

這是一場什麼樣的國際大會?中國為何會受到這樣的對待?這都要追溯到《南極條約》。

《南極條約》

提起南極那片潔白的陸地,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起宏偉的冰山,絢麗的極光,還有那憨態可掬的企鵝……

其實,南極也是一座「寶庫」。

這裡終年積雪,擁有全球總淡水資源的72%,而地球上90%的隕石都來自於此。

南極磷蝦的產量高達一億五千萬噸。

煤炭儲量約為5000億噸,鐵礦石儲量可供全球開採200年,可開採500-1000億桶原油,以及3000至50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此外,還有金,銀,鉑等超220種金屬礦產。

而這個世界上最偏僻的地方,在19世紀被一群探險家發現。

隨著南極大陸的開發,英國,挪威,澳大利亞,法國,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對這塊「新大陸」產生了「據為己有」的想法。

1840年至1955年間,隨著全球局勢的持續變動,美國與蘇聯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兩大強國在南極地區也在相互競爭。

中國那時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能力插手南極問題,只能在一旁看著他們相爭。

50年代後期,南極大陸的資源和氣候引起了各國的興趣,導致南極地區的領土糾紛不斷升級。

1959年,12個國家在華盛頓簽訂《南極條約》,以限制各國的行動,並減輕日益加劇的衝突。

這份協議的主要內容是:南極是全人類共有的,各國應以和平方式進行開發,嚴禁在南極地區進行任何軍事活動。

《南極條約》還規定,南極問題必須由全體協商國進行表決,並聯合國全體成員都可以申請加入。

中國於1983年申請加入,成為了締約國之一,並受邀參加坎培拉大會。

可是條約規定,只有協商國可以投票,我們只能發言,沒有決策權,於是就有了被請出去喝咖啡的屈辱經歷。

這種情況,以前也曾發生過。

1919年1月18日,凡爾賽宮舉行巴黎和會,以美國,英國,法國為首的協約國,不顧中國的請求,把德國在山東的利益轉讓給日了本,而中國代表顧維鈞則拒絕簽署。

二戰結束後,由美國、蘇聯和英國「三巨頭」領導的雅爾達會議,中國利益再次被吞噬。

美國政府在雅爾達大會上,背著中國政府,答應蘇聯的不合理要求,使外蒙古永久脫離中國,東北也因此而喪失了出海口。

中國與美國、蘇聯之間的關係,也悄然改變。

被「請」出去喝咖啡

新中國建立以後,儘管我們在科研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由於基礎比較薄弱,很多科研工作還沒有開始。

在南極科學研究領域,國內尚屬空白。

其他國家都設立了長期考察點,而中國卻連一個夏季考察點都沒有,更不用說是冬天了。

在那個時候,中國甚至還沒有南極的地圖。

1983年,中國作為一個締約國,在沒有南極考察基地的情況下參加《南極條約》。

按照《南極條約》規定,各締約國在南極問題上只有發言權,沒有投票權和決定權。

也就是說,只是有一個名頭,並不能在南極問題上作出決策。

中國代表團於1983年9月應邀出席《南極條約》。

但在會上,中國代表多次被「請」出會場,之後也沒有人告知會議的具體內容和投票結果。

忍辱負重,一雪前恥

生氣不如爭氣。

三人代表團抵達中國後,郭琨不忘羞愧,立刻召集一群科學家,請求在南極建立一個科研基地,不久就通過了批准。

許多愛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都參與到了這個科考站的建設之中。

我們中國人建立自己的科考站,這不僅關係到我們的實力,更關係到我們國家的尊嚴。

1984年11月20日,「向陽紅10號」與「J121」號,在漫長的籌備過程中,裝載了大批生活必需品和591人,由上海黃浦江港啟航,前往南極。

這是中國首次到南極進行科學考察,鄧小平非常驕傲地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做出貢獻。」

南極站的建設首先要做的就是破冰,但國內的工業水平和國外相比還是太差了,根本造不出破冰船,而且我們開發南極的時候也沒有什麼設備。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們毫無勝算。

但是,那些充滿激情的地質學家們,懷著不畏犧牲、不畏艱險的精神,在南極進行了一場艱苦的戰鬥。

從9月開始,一直到12月,他們終於來到了南極,一路上足足走了三個多月,一路上的危險可想而知。

海上經常會颳起大風,被困在南極的國家隊員還寫了一句話:「萬一發生什麼不測,請把我埋在南極。」

這種一往無前的氣勢,讓所有人都為之感動。

中國代表團於12月26日第一次抵達南極,在南設得蘭群島的民防港停泊。

隊員們開始休息,四天後,考察隊成員將五星紅旗插在了南極,由郭琨率領的中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正式啟動。

中國科考隊缺乏設備,南極觀測站的建造材料全靠他們自己動手一點點地搬上去。

郭琨在嚴酷的條件下,總是給自己和隊友們打氣:「今年夏天,我們要把中國科考站建好,讓中國在國際大會上,重新獲得決策權。」

1985年2月20日,中國首座南極科考站正式啟用,原本計劃三個月完工,但由於中國南極科考隊成員的不懈工作,中國南極科考隊在40天內就建好了,中國五星紅旗飄揚在南極喬治王島的西側。

看到中國國旗在科考站上冉冉升起,郭琨感動得熱淚盈眶,昔日的恥辱一掃而光,中國終於在南極有了自己的科考站!

中國長城站最終竣工,但仍有許多人提出了異議,不認為長城站是南極科學考察站,

就好像被邀請出去喝杯咖啡是一種激勵一樣,中國南極科學團隊在受到各國的質疑後,並沒有灰心,反而一頭扎進了南極科學考察站的建造當中。

1989年,中國第二座南極科學考察基地中山站落成,地點位於南極圈,南極科學考察人員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國人的強大。

此後,中國對南極的科學研究不斷增多,目前已有5個科學考察點。

從過去南極科學研究的「後進生」,到如今的世界上的佼佼者。

這對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伍來說是一種榮耀,對國家、對民族都是一種榮耀。

1985年10月,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了《南極條約》第十三次磋商國大會,中國代表團的郭琨也再次參加了這次會議。

《南極條約》談判國家在會期第一天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一致通過了中國加入《南極條約》協商國,自此,我們在南極問題上有了發言權和投票權。

中國代表團的與會人員,也紛紛舉起酒杯,慶祝終於一雪前恥。

中國在南極大陸上的進步與貢獻

第一個長城考察站成立之後,我國相繼建成了中山、崑崙、泰山、羅斯海新站。

每個考察站各有各的任務,各有各的目標,為南極開拓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如此快速的發展和崛起,都是因為我們的科學家們的無私奉獻。

今天,我們的南極探險已有豐碩成果,為世人了解南極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在南極探險上的功績無可置疑,南極會議上,中國人的聲音,誰也不能置之不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種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在3000多年以前就一直鼓舞著中國人民。

即使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還很弱小,被人欺負,但我們卻能憑藉自己的力量,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讓那些曾經看不起我們的人,大吃一驚。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進步。

總結:

民國外交官、翻譯家被迫簽署《二十一條》時,痛心疾首地說:「弱國無公義,弱國無外交」。

確實,1983年時中國貧窮落後,雖然那時中國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但中國在《南極條約》上的影響甚至連一些西方小國家都不如,受盡屈辱。

「那些殺不死我的,必然會使我更為強大」。

回顧中國在南極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太多的磨難。

中國人把恥辱變成了前進的動力,經過幾代科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最終登上了南極大陸之巔,向世人證明了自己。

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也不是那個30年前被「請」出去喝咖啡的國家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您聯繫刪除)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厚愛,喜歡文章就請點讚關注,在下方評論區發表你的看法,歡迎轉發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到你的觀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