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屈辱的國際會議,中國被請出去喝咖啡,代表含淚立誓今成真

柳生說史 發佈 2022-10-02T07:34:14.736832+00:00

1983年九月,坎培拉召開了一次主要協商會議,中國也派了代表出席。中國代表團團長郭琨對此次訪問充滿了期待,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希望能夠與各國學者、專家進行交流。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場令他終身難忘的恥辱。

1983年九月,坎培拉召開了一次主要協商會議,中國也派了代表出席。

中國代表團團長郭琨對此次訪問充滿了期待,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希望能夠與各國學者、專家進行交流。

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場令他終身難忘的恥辱。

其他國家拿到會議材料的時候,都是一摞厚厚的文件,而我們這邊,就是幾張紙,上面寫著會議的大致流程。

雖然中國代表積極參加了會議的討論和發言,但是,每當涉及到需要投票的重要問題時,大會主席都會以「喝咖啡」的名義請他們離開。

中國作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唯一被邀請離開的。

更讓他們無法接受的是,閉會討論和投票結果,所有的中國代表都不知道。

郭琨在等待了那麼長時間的會議上,被人這樣冷落,不但讓他失望,更讓他感到羞愧。

多年後,他每每想起這件事,都忍不住熱淚盈眶。

郭琨當時就立志:中國人終有一日要到南極去插旗設站,否則決不出席如此屈辱的大會。

那麼,中國為什麼要出席此次大會,並且為什麼會受到這樣的待遇?

而這些,都要追溯到《南極條約》上。

《南極條約》

南極地區因其獨特的氣候與地理環境,始終無法完全被人類所征服。

各國都在南極設立了科學考察站,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企圖解開南極的謎團,在那裡占據主動。

南極的資源非常豐富,煤炭5000億噸,原油近千億噸,天然氣數以兆計。

南極是一個天然的低溫實驗室,可以滿足許多國家的電子機械試驗需求。

南極也是地球上隕石最多的地方,有著不可取代的研究價值。

隨著認識的加深,各國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各個國家都宣稱主權,想要把南極變成他們的地盤。

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全球反殖民的聲音愈演愈烈。

一些企圖「瓜分南極」的國家,不僅會被國際社會所唾棄,就連美蘇都會出面阻止。

雖然各國都已經放棄了對外宣稱主權,但對於南極的探索和研究,卻並沒有因此而中斷。

一座座科研基地拔地而起,儼然已經變成了各個國家的科研機構。

1959年12月1日,12個國家簽訂《南極條約》,凍結了南極地區的主權,禁止一切軍事行動,並協調南極科學考察活動。

中國科學家在1980年1月首次登陸南極,這落後了某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一百多年的時間。

卻發現自己在南極大陸上是沒法入手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別人研究出來的「剩饃饃」給「嚼」下去。

也就是說,別的國家早就對南極大陸的領土、礦產、能源虎視眈眈,而中國僅僅是在南極大陸上站穩腳跟,根本沒有立足之地。

要想參加南極探險,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能脫離國際的軌道,特別是對自然地理的研究,中國需要吸收更多的知識和經驗。

在提交了許多申請之後,我們終於在1983年得到了聯合國的同意,正式加入了《南極條約》締約國。

但並沒有什麼權力,僅僅是遵從「條約」,遵紀守法,沒有私心,為全人類做出貢獻的成員國。

加入了締約國,並不代表著會受到公平的對待。

中國是作為締約國而不是協商國,參加《南極條約》。

這讓中國變得很被動,簡單來說,只能擁有參與的權利,卻沒有投票權和發言權。

郭琨等人接到《南極條約》第十二次磋商會議的消息後,興奮得不得了。

他們日以繼夜地收集情報,足足籌備了三個多月,才開始了他們的第一次會議。

但在開會的時候,每當會議進行到關鍵時候,中國三人代表團都會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以「喝咖啡」的理由從會場裡請出去,然後又不告訴他們最終的結果。

郭琨心中暗暗下定決心:不建成中國自己的南極考察站,再也不參加這樣的會議!

距這次大會兩年後,中國在《南極條約》會議上的待遇已經完全改變了!

中國人在南極!

「建站與否,這可不是小事,關係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第十二次《南極條約》大會之後,在郭琨等人的強烈要求下,中國開始著手建設南極科考站。

1984年,中國派遣了591名科學家,包括科學家,軍人,工人和記者,一起前往南極,建設中國的首座南極科學考察站。

中國南極科學研究小組要利用南極的夏天,三到四個月的時間,在極地里建造南極科學研究基地。

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工程,我們在這方面沒有經驗,技術上也遠遠落後於南極的其他國家。

但這並不能讓我們放棄!

中華民族歷來具有頑強的毅力,儘管前面困苦重重,但中國科研「戰士」們仍然啟程。

南極的氣候並不是很明確,但那時候的溫度是「高溫」,零下3度,這是南極的夏季。

為了儘快把觀測站建好,所有人都在抓緊時間。

沒有運輸工具,隊員們只能靠自己來運輸,冰水的溫度實在是太低了,讓人難以忍受。

為了能更快地完成任務,他們一天要工作10個多小時,分兩班輪班。

在500多名員工的不懈努力下,長城站的建設進度比預定時間早了一個多月。

但長城站建成之後,國際社會不認可中國站。

因為他們覺得中國站距離南極圈很遠,不能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郭老早料到了這種局面,不管中國怎麼做,都會有人提出異議。

但這並不重要,長城站僅僅是中國南極地區的一個基本站點,中國將會有更多的站點。

中國沒有回應其他國家的質疑,而是再次派遣中國的科研隊伍前往南極地區,為中國的科考站建造科學考察。

中國人能在南極創造出首個奇蹟,就一定會在南極創造出第二個奇蹟。

越是高緯度的環境,條件越是艱苦。

身體上的傷痛並沒有摧毀中國科學研究團隊的熱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參加國際會議時,不要讓中國代表團被人請出去。

他們要讓世人看到,中國人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與世界各國進行交流。

1989年,中國在南極建成了第二座南極科學考察基地——中山站。

中國國旗在南極圈內飄揚,這是其他國家曾經認為中國無法企及的地方,

一雪前恥

儘管我們起步比發達國家要晚,但是我們的雄心壯志還在。

中國人民永不放棄的拼搏精神不滅,追趕之路就在我們的腳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任何艱難險阻都不能阻擋我們前進。

中國人民以其堅韌不拔的精神,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時光荏苒,如今,我國在南極地區已有五個科學研究站點,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和羅斯海新站。

在1983年至2022年,39年時間,中國在南極地區的影響力從零開始,從小到大,對南極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例如,中國科考隊在南極的「蔬菜溫室」里種植了蔬菜,真正把「祖傳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所謂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離不開郭琨等前輩的辛苦努力。

小結

在2017年四月,央視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節目中,82歲高齡的郭琨登上了舞台。

為了南極科考,他的下半輩子都在冰天雪地里工作,導致他的雙腿受傷,不能走路,只能靠著輪椅參加央視的電視節目。

在這個節目裡,提到當年郭琨被派往南極考察時,他說:「關係到國家的榮譽和國家的尊嚴,就算豁出性命,我也要辦好。」

當董卿問及他為何如此堅定時,郭琨提起了1983年9月南極大會被逐出會場的屈辱,而他當初流著眼淚立下的誓言也早就實現了。

郭琨回想起長城站建設時的艱辛,也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郭琨於2019年4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臨終時,他對能看到國家南極科研事業如此成功感到非常高興。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您聯繫刪除)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厚愛,喜歡文章就請點讚關注,在下方評論區發表你的看法,歡迎轉發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到你的觀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