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選登:如何看待當前我們的糧食供應問題

每日糧油 發佈 2022-10-02T09:18:50.579762+00:00

注:本期內容話題為每日糧油對中國糧食產業問題的一次集中觀點輸出,如不喜歡的請繞道。疑問一:專家表示在中國種地虧本,大量農民離開土地出現大面積撂荒;

註:本期內容話題為每日糧油對中國糧食產業問題的一次集中觀點輸出,如不喜歡的請繞道。

疑問一:專家表示在中國種地虧本,大量農民離開土地出現大面積撂荒;而包括美國農業部在內的國內外機構數據卻顯示,中國糧食生產全球最高,今年玉米產量將再創紀錄。

疑問二:專家表示在中國種地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糧食生產面臨威脅;而統計數據卻顯示,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在中國糧食生產領域的機收率已經高達90%以上,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早已退出歷史舞台。

疑問三:專家表示大量農民不再儲糧,是對糧食安全的不負責,無法應對突發情況;而現實卻告訴我們,中國是當前全球糧食庫存最高的國家,除了中央地方三級儲備體系外,還巨資建設了糧食應急保障體系,確保關鍵時刻有米有面吃,而不是捧著未磨製的小麥、未脫殼的稻穀充飢。

那麼,究竟是誰,在主導我們的糧食安全焦慮?今天,我們就以當前面臨上市,同時也是國內糧食市場最受資本關注的玉米品種為引子,為大家一一展開講解。

在此提示,在觀看我們的內容之前,請清空大腦。

玉米在我國的發展簡史

隨著我國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也知道了玉米不是我國土生土長的糧食,而是在16世紀前後從美洲流向市場,最初的作用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滿足人們對食物的基本溫飽需求。

所以,從歷史來看,玉米一直是主要的食用糧食品種,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玉米也一直是我國四大主糧之一,甚至在某些時間段是當做救命糧來用的。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之後,隨著化肥、農藥、育種技術的進步,以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我國糧食生產迎來了第一個高潮,局部地區因為供應增多、消費不足,出現了一定的賣糧難現象。

在此背景下,為避免出現歷史上的糧荒現象,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有關部門推出了以糧價確保農民的種糧收益、穩定糧食生產的思路,並逐漸演變成了糧食保護價政策。在當時的保護價措施下,基礎的糧食收購是以鎮為單位的糧管所作為一線執行單位的,大量的糧食流入到了國家手中,並逐漸出現了陳化糧問題。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主要原因是在我國糧食生產第一波高產潮來臨時,國內的需求並未跟上來。主要表現在一是當時的玉米飼料消費非常低,肉蛋奶等食品對於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而言,仍是難以企及的高消費;二是在過往長期缺糧的背景下,全國上下幾乎沒有糧食浪費的現象。

這種局面的疊加,導致產大於需,糧食供應出現盈餘,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2008年之前。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關於傳統能源危機的論調在全球範圍內掀起,包括歐洲、美國等多數國家和地區依據自身所具備的資源優勢,提出了能源替代的概念,生物燃料市場開始興起,其中歐洲國家以植物油為主原料的生物柴油為主,而美國和我國則相繼選擇了以玉米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項目。

美國選擇玉米是因為它自身是玉米出口大國,而我國選擇玉米是因為,隨著小麥、稻穀產量增加,玉米在食品消費中的比例大幅下滑,很多基層糧所因保管問題出現了陳化糧現象,基於這樣的條件,國家在河南、安徽、黑龍江等地選擇試點企業,生產燃料乙醇,並給予國家財政補貼。

與此同時,進入21世紀之後,我國飼料養殖業也隨著經濟的發展進入了快速增長通道之中,至此,我國玉米飼料和工業消費的兩大格局初步形成。

從玉米的產銷數據來看,我們看不到大面積撂荒的現象

隨著玉米消費結構在我國的變化,我國玉米的供應結構也出現了調整。

我們知道,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各種關於農業的話題也是層出不窮,其中尤其涉及到糧食生產的話題,在市場價格存在工農剪刀差的背景下,在基層市場擁有者廣泛的市場。

但在需要真金白銀驗證的糧食現貨市場,至少在近20年內未出現了明顯的供應短缺現象。

我們仍以玉米為例,在進入本世紀之後,我國玉米出口市場繼續保持活躍,在2008年之前,我國一直是全球主要的玉米出口國,這顯然與專家口中的撂荒、減產是不符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進入新世紀之後,為避免過度的工農剪刀差,國家開始有意在稻穀、小麥市場通過最低收購價政策,穩步提高糧食價格。而在玉米市場,隨著國家推行玉米燃料乙醇計劃,以及國內養殖業進入飛速發展期,國內玉米消耗開始顯著增長,玉米也成為未在政策支撐下價格大幅走高的品種,並一度超過小麥價格。

在我國玉米大量出口國際市場的同時,自2000年以來,我國玉米的飼料和工業消費進入了快速增長期,僅以玉米深加工為例,至2007年我國玉米深加工一年消耗的玉米產量規模約為3000-4000萬噸,工業消費開始在玉米總消費中占據重要位置。

與此同時,在2007年以美國次貸危機為導火索的全球經濟危機,在當時也給全球糧價構成重要衝擊,國際穀物、油脂價格紛紛創出歷史新高,而在當時,中國的糧食價格是全球漲幅最小的地區之一。

而從國家統計數據來看,這一時間段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也保持著穩步增長的勢頭,這也是我們在新世紀初期玉米工業、飼料消費同步大幅增加,穀物進口數量整體不大的背景下,國內糧價能保持相對穩定的主因。

這些客觀現實雖然在投資市場具備廣泛的基礎,但在非專業領域,或者說所謂的意見領袖們心中的糧食危機論不符,因此並未獲得廣泛的傳播。

同時,儘管數據顯示,在托市收購政策最初實施的幾年內,國家本來公布的托底價格,往往都是市場最高價,一旦托市結束,價格就會出現小幅回調,但糧價的走高,還是給糧食危機論帶來的巨大的市場。

但更為現實的是,在2008年3月份之後,伴隨著新世紀第一波糧食危機的落幕,國內外糧價出現了大幅回落,國內玉米價格也一度從1元以上的位置,大幅回落至0.7-0.8元的位置。

為此,一方面是來自市場的糧食危機論愈來愈有市場,另一方面也是穩定國內農民的種植收益,國家將糧食價格支持政策從小麥、稻穀拓展至玉米、大豆、油菜籽等市場,我國政策性糧食收購進入全面大躍進時期。

在這一時間,大量的糧食被收購進入國有糧庫,同時進口糧食開始迅速打開國門,占領因國產糧食進入糧庫所產生的市場空缺中,大宗糧食進口品種從最初的大豆,逐步拓展至大麥、高粱、DDGS等市場,最高年份里,大麥、高粱、DDGS等玉米替代品的年度進口總量達到3000萬噸的規模。

同時,國家在這時期也首次提出了工業不與人爭糧的調控措施,自2007年下半年開始,尚未立項的玉米深加工項目全部被取消。

在這些年裡,在糧食危機論下,國家財政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去修建糧庫,這也導致「稻強米弱」、「麥強面弱」,因為大量的糧庫建立需要收購原糧贏得市場,而終端消費卻沒有一點點所謂的糧食危機下的價格上漲苗頭,造成糧食加工市場「搞加工的干不過搞貿易的」。

最瘋狂的年份里,2015年國家臨儲玉米收購數量高達1億噸以上,全國一半的玉米產量進入國家糧庫。按照一噸糧食保管一年80元計算,僅這一億噸玉米每年的保管費就高達80億元——關鍵是,玉米臨儲庫存在2016年春季時,總量已經達到了2.6億噸。

這時候我們發現糧食作為食品消費,除了越保管質量越輕、品質越差外,還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越保管越貴。

同期,截止2015年底,托市小麥庫存數量大約為8000-9000萬噸,稻穀數量我們沒有特意收集,預計也在1.5億噸左右——這些糧食都不是偷來搶來的,都是從我們自有的耕地上種出來的,在我們持續關注進口、擔憂糧食危機的時候,更應該學會算一算經濟帳。

這就是我們這些年被糧食危機論下真實的糧食投資市場,沒有任何調研數據的言論贏得基層市場,真金白銀去驗證的現貨市場卻從未得到關注。

供給側改革之後玉米的缺口問題

在所謂的專家引領下,我們的糧食供應問題在2017年的時候開始出現——這是一個很奇葩的情況,我們的專家天天關注糧食危機,卻在危機來臨時,沒有一絲的提前預警。

在2015年年底,我國糧食高庫存問題首次被國家重視,儘管我們在早些年取消了陳化糧的概念,但我們注意到,直到2017年,市場上還有2013年收的糧食在國家糧庫中。面對著糧食可能變質,以及龐大的財政負擔,國家開始在2016年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措施,並針對玉米市場實施了去庫存計劃。

我們注意到,這一時期沒有任何專家去提糧食危機的理論,也沒有任何專家給出產業預警。

隨著2016年的玉米去庫存計劃的實施,先是玉米深加工這個在2007年引發玉米價格大漲的產業再度重啟,使得玉米需求迅速放大,隨後,在需求可能大幅增長的背景下,鐮刀灣地區逐步實施玉米種植調減計劃,並在東北三省一區,通過生產中補貼計劃,擴大大豆、減少玉米的種植面積。需求增、供應減,這使得大豆之後,國內第二個主糧品種面臨供需失衡的風險。

作為我國糧食市場的觀察者,我們在2017年通過數據的初步羅列,指出未來玉米供需缺口將高達7000萬噸左右,並在2018年年初將這一數據修正至4000-5000萬噸。此後,玉米市場價格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穩步走高,2018年挖玉米臨儲庫存達超過1億噸。

隨著玉米價格的走高,終於在2019年專家們又找到了久違的感覺,於當年再次提出了糧食危機,同時,在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這些專家也從後台走向前台,逐步封神——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看到了我國糧食產業的問題所在,因為他們提出糧食危機的理論依舊建立在「農業勞動力少、種地不賺錢、大面積撂荒」等話術之上。

從我們的角度看來,真正令玉米產生危機的是2019年的養殖業大躍進——當年我們做有相關評述,持續關注我們的應該看過這個結論。

2019年上半年由於非洲豬瘟以及散戶養殖的退場,導致當年豬肉價格出現歷史性的上漲,隨後有關部門提出了生豬養殖扶持措施,從中央到地方給予養殖補貼。與此同時,由於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地產業受到抑制,生豬養殖一下子成為朝陽產業,在所謂的智慧養殖、5G養豬等包裝之前,一大批生豬養殖明星企業紛紛藉機走向前台,同時,由於缺乏頂層設計,導致國內生豬養殖規模快速擴張。

豬多了,自然是要吃糧的。

數據顯示,2020年除了剩餘的5600多萬噸的臨儲玉米被全部消耗之外,一次性儲備玉米大約也向市場投放了1000萬噸,當年進口玉米首次突破1000萬噸,比上年增長135%。至2021年玉米進口再度攀升至2800萬噸的水平,同時,由於臨儲玉米清空,大量的小麥被用於飼料領域提點玉米,據我們的初步估計,這部分數量大約在4000萬噸左右。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伴隨著疫情、地區衝突、通脹等宏觀因素,國內外糧食價格紛紛走出歷史新高。關於糧食危機的理論再一次贏得市場。

如何看待當前我們的糧食供應問題

由於篇幅所限,我們不做過多的延伸。從這兩年的糧食供需來看,我們需要明白一些真實的現象:

1.這些年我們的糧食消費仍處於快速增長階段,除了養殖業外,核心在於工業。與傳統的農產品消費不同,工業生產存在著規模越大、效益越高的特徵,這對於未來的糧食消費來講,若缺乏頂層設計,將是一個無法預估的市場。這也是自2017年以來我們持續看多玉米市場的主因之一。

2.糧價的上漲與進口的增多並非來自撂荒的壓力。正確的認知才能有效解決問題,從我國耕地和水資源,以及未來養殖、工業消費規模來看,如果我們將未來的糧食安全寄托在復耕更多的耕地上來,將是十分危險的。

我們注意到,今年多地出現退林還耕,部分地區取消前幾年剛剛實施的休耕輪作計劃,這些措施可能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段內會緩解我國的糧食供應問題,但長期來看,過度的耕種對我們本就緊張的淡水資源、耕地資源以及生態環境都是巨大的壓力。

這就是我們看待的糧食安全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