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重彩和現代設計的有機融合——《中國名亭(二)》郵票設計心得

集郵博覽 發佈 2022-10-02T09:51:08.632018+00:00

今年二月,我正式受邀設計《中國名亭(二)》郵票,郵票發行部門向我介紹了廣大集郵愛好者對這套郵票的渴望,大家對《中國名亭(二)》郵票的期待深深打動了我,也激發了我的創作熱情。

今年二月,我正式受邀設計《中國名亭(二)》郵票,郵票發行部門向我介紹了廣大集郵愛好者對這套郵票的渴望,大家對《中國名亭(二)》郵票的期待深深打動了我,也激發了我的創作熱情。

18年前的2004年11月6日,中國郵政發行了《中國名亭(一)》特種郵票,將於10月3日發行的特種郵票《中國名亭(二)》是本系列郵票的第二組。今年,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我國北京和河北舉辦,這套郵票特意選取了本屆冬奧會舉辦地北京與河北的4處古建築「皇家名亭」作為表現主題。

《中國名亭(二)》特種郵票全套4枚,郵票上的4座「皇家名亭」分別是北京頤和園的知春亭、景山公園的萬春亭、天壇公園的雙環亭和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水流雲在亭。我希望在這套郵票里優美、簡約、和諧地呈現出古代建築「皇家名亭」的意境和現代風采,首先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展現這4座名亭才能讓大家喜愛。我決定用春、夏、秋、冬四季貫穿整套郵票,每枚郵票用一個季節代表,以四季為載體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歷史名亭文化,把四季中最美的瞬間定格在方寸之間,展現出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名亭之美。

郵票內容從再現情景到主動選景

選擇圖片和收集背景資料也是學習、了解這4座歷史名亭建築構造的過程。在還原其建築風貌的同時,我也注重其藝術風格的表達。4枚郵票圖案均為豎式構圖,採用中國畫工筆重彩的技法表現,突出中國畫的詩情畫意,寄情於景。我採用傳統的界畫方法繪製了名亭建築,並加入樹、雲、水、雪等自然元素,以襯托和突出每座亭子的特點。

第1枚郵票表現了北京頤和園的知春亭,其「知春」二字源於宋代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中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詩句。亭子位於頤和園昆明湖東岸邊,在亭中可以遍覽整個湖景,亭畔遍植垂柳,春天的景色最為殊勝。這枚郵票表現了春天的知春亭,水面微波,風拂嫩柳,新葉黃綠,一派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

第2枚郵票表現了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水流雲在亭,其名源自唐代杜甫《江亭》中的佳句「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創作時,我特意把水和雲的元素體現在郵票中,使畫面靜中有動。這枚郵票畫面用滿幅碧綠的樹葉凸顯了盛夏的清涼,仿佛午後人們靜坐亭中,聽取蟬鳴陣陣。

第3枚郵票表現了北京景山的萬春亭。秋天的景山美麗怡人,萬春亭是北京中軸線上的制高點,站在亭中遠眺,紫禁城、白塔盡收眼底。我在構圖時,希望用遠景突出亭子的這一特色,郵票畫面中圓月高懸,一輪明月寄託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

第4枚郵票表現了北京天壇公園西側的雙環亭。這枚郵票上,我最想表現雙環映雪的景象。灰紫色的郵票背景上飄著點點雪花,營造出大雪時節亭中的靜謐景象。這幅雪景使人不由得想起唐代詩人韓愈《春雪》中的詩句「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美麗意境。

關於郵票的表現內容,中國郵政提供了詳盡的圖片資料,我自己也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4座「皇家名亭」的真實情況,畫出自己的親身感受,我多次去知春亭、萬春亭、雙環亭現場考察、寫生。創作「水流雲在亭」郵票時正值疫情期間,由於圖片資料不是很清晰,又不便出京去承德避暑山莊現場考察,為了更好地了解亭子的結構,經友人介紹,我還特意找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張劍葳副院長,考證了亭子的細節。

藝術語言工筆重彩和現代設計

在《中國名亭(二)》郵票中,我把工筆重彩的繪畫語言和郵票設計語言相結合,展現了歷史名亭、傳統文化與當代元素。

在郵票的設計過程中,我對色彩一直存在猶豫:是還原建築本身彩繪的顏色呢?還是大膽地運用一些現代的色彩,以增強設計感?正當我困惑之際,郵票設計家王虎鳴先生的一席話,使我茅塞頓開。王虎鳴先生給我講了郵票設計語言的特色,鼓勵我在色彩上有所突破,建議我用強烈的對比色來烘托色彩濃郁的景山秋景,效果的確非常完美。

在畫面色調上,我為每枚郵票選擇了一個主色調:第1枚為黃綠色,第2枚為青綠色,第3枚為橙粉色,第4枚為紫灰色。在設計時,我同時也考慮了全套4枚郵票放在一起的整體效果,兼顧了色彩的統一協調、冷暖對比、節奏變化等,令觀者產生視覺上的美感。

在畫面構圖上,我運用了中國畫的「留白」,在注重詩意美的同時,也結合了郵票的簡練概括、疏密有致、虛實相生,使觀者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藝術收穫從宏幅巨製到方寸精微

這是我第一次設計郵票,獨特的郵票設計體驗令我記憶深刻。我以前創作的巨幅工筆畫《寶鋼建設》《指南針與航海》《草原鋼城》等都是長6米、高5米以上的大畫,而這套郵票的規格僅有40毫米×30毫米,呈現的是濃縮的藝術。這種從大規格到小規格的轉換以及從繪畫語言到郵票設計語言的轉換,對我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記得在創作「雙環亭」郵票時,根據以往的繪畫經驗,我沒有畫亭上拱墊板的圖案,細心的郵票責任編輯王靜發現後,特意將拱墊板圖案在電腦上放大後傳給我看並建議我補畫,拱墊板圖案在電腦上放大後,上下兩條線之間好像很大,其實在畫稿上僅有1毫米,縮小到郵票上則不足1毫米。我也是第一次嘗試用毛筆在這樣微小的空間畫圖案,真正體會到了郵票設計是一門「精微」的藝術。

整套郵票的設計過程歷時半年有餘,在創作之初,作品的草稿很快就確定下來,並一次通過了審核。審核通過之後,我又對一些細節反覆研究、打磨,在細緻與嚴謹方面使郵票逐漸趨於完美。今年7月,郵票線描稿最終定稿,之後又順利地完成了上色工序。

郵票是「國家名片」,在創作過程中,我始終要求自己保持精益求精、反覆推敲的創作態度。回顧這套郵票的創作過程,我最大的感受和收穫是:只有讓畫面生動、簡約、優美、現代,才能在方寸之間表現無限豐富的內容。

非常感謝中國郵政對我的信任,感謝各位專家和郵票編輯的悉心指導和把關,使我順利完成了這套郵票的設計,令郵票呈現出較好的藝術效果。

設計師介紹

焦洋,1982年生於天津;200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2013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青年藝委會副主任,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常務理事。

來源|中國集郵報公眾號

集郵博覽

《集郵博覽》雜誌創刊於1982年,是國家級權威集郵期刊、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刊,該刊依託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中國郵政檔案館的豐富資源,具有權威性、知識性、資料性和趣味性。

期刊|jiyoubolan@263.net

微信|3265523960@qq.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