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戰疫·陝:「寶相千顏,長安佛韻」——西安碑林博物館

魚在在藻 發佈 2022-10-02T09:59:49.186045+00:00

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新石刻藝術館內布展「長安佛韻」,「共展出約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長安佛教藝術的最高水平。陳列分為造像碑區、造像區、大型造像區,全方位闡釋了長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樣式和藝術風格。」

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新石刻藝術館內布展「長安佛韻」,「共展出約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長安佛教藝術的最高水平。陳列分為造像碑區、造像區、大型造像區,全方位闡釋了長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樣式和藝術風格。」 「長安佛韻」展下設兩個單元,「眾生祈願」和「寶相千顏」,這期介紹「寶相千顏」單元展。

↓唐佛造像碑。左側:咸通五年(864年)、開元七年(719年)、至德三年(758年);右:佛造像開元七年(719年)、彌勒造像開元十八年(730年)

這件天王像頭部雖已殘缺,但軀幹仍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其動態誇張,身軀呈弓形站立狀,雙腿一曲一直,重心落於右腿;身著明光甲,胸前的圓形護鏡高浮雕有連珠和花瓣紋飾;腰纏玉版蹀躞帶,胸腹飽滿;隨風飄舞的袍帶更襯托出其威風凜凜的英姿。節奏感強,張弛有致,剛柔相濟,盡顯陽剛之美。雕刻技藝精湛,雖然全身穿著厚實的戰袍,但通過衣紋的變化,準確地表現出武士健碩的體魄,是唐代高超寫實技藝的代表。(摘自西安碑林博物館官網)

金剛造像呈現忿怒像,發似火焰,雙牙上出,怒目前視。上身袒露,肩搭帔帛,右手高舉金剛杵,左手已斷裂,赤足坐於岩石狀的基座上,作金剛降伏夜叉的形象,令人望而生畏。從整座造像來看,古代雕刻家準確地運用了刀筆,充分掌握了人物形象的比例,在造像的精神氣質上把握的適度合理,並且運用誇張手法,突出肌肉,更加鮮明的彰顯出金剛力士的威猛氣勢;不動明王,發垂披肩,愁眉瞠目,現大忿怒相,偏袒右肩,上衣斜披,下著擺裙,右手持劍,左手提索,造型特殊,顯示此不動明王更具積極性與行動力。(摘自西安碑林博物館官網)

降三世明王為密教五大明王之第二,即五部中金剛部之教令輪身。因「貪」「嗔」「痴」而謂三世,降服之,故云:降三世。此明王像為三面八臂形象。三面均帶忿怒相,猙獰可畏,雙眼圓瞪,嘴邊兩顆牙齒外露上突。主像束高髮髻,髻上有一小化佛,頭後配圓形頭光,身後為火焰紋背光。八臂中中間兩手結契印;右邊三手從上至下分別持金剛鈴、寶劍和箭矢;左邊三手從上至下持三叉戟、弓和金剛索。造像袒上身,飾有項圈、瓔珞、臂釧、手鐲、帔帛等,帔帛環繞雙肩;下身著長裙;此明王結半跏趺倚坐於岩石座上。據《仁王經儀軌》《降三世成就深密門》等書記載,降三世明王身帶青色,四面為青色、黃色、綠色及紅色。(摘自西安碑林博物館官網)

馬頭明王又作馬頭觀音,以觀音為自性身。此像為三頭八臂形象。三頭均束髮、戴天冠,冠中有化佛;三頭後有圓形頭光,頭光中間有馬頭,馬頭殘缺,僅剩脖頸;三面呈忿怒相,主面獠牙上翹,二側面為童子相。火焰紋大背光。明王袒上身,帔帛從頭後經腋下盤繞,呈飄動狀。八臂中的中間手當胸結契印,右側上手舉斧,中手持念珠,下手作與願印;左側上手持棒,中手持淨瓶,下手持蓮蕾。雙腿結遊戲坐姿。台座為仰蓮與岩石相結合樣式,是密教的典型特徵。(摘自西安碑林博物館官網)

文殊菩薩是智慧的化身。此像結跏跌坐於束腰仰蓮台上,台下為刻海石榴及壺門圖案的底座。髮髻高束,冠正中有方形寶石;頸飾項圈;臂有臂釧、手鐲;肩搭帔帛,繞臂飄動;左手持長莖蓮,蓮莖伸長於菩薩脖頸左後側,蓮莖上生蓮花,花上承經篋;右臂上曲,右手殘缺。其左手手指動態的刻劃與面部神情的表現,都極其傳神高妙,相貌秀麗,姿態生動,精雕細琢,不失典雅。(摘自西安碑林博物館官網)

歡迎來訪,願安康常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