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考古編制無人問津,如何讓情懷不再是負擔?

紅網 發佈 2022-10-02T10:06:54.974402+00:00

□孔德淇近日,「敦煌考古編制崗位無人問津」的話題登上熱搜。在考編、考公大熱的環境下,帶有編制的考古所崗位卻「零應聘」,這在考古發掘現場頻上熱搜的今天,引發大家對相關領域人才現狀的關注。

□孔德淇

近日,「敦煌考古編制崗位無人問津」的話題登上熱搜。在考編、考公大熱的環境下,帶有編制的考古所崗位卻「零應聘」,這在考古發掘現場頻上熱搜的今天,引發大家對相關領域人才現狀的關注。

一邊是「考古熱」「文保熱」日益升溫,另一邊卻是正兒巴經的考古編制遇冷,這種兩極分化的比照引人深思。其實,不光是敦煌研究院,考古人才緊缺告急、工作壓力與日俱增,已然成為國內博物館和研究所面臨的共同困境。

具體來看,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已逾百年,但至今在大眾心目中,仍然是一門清苦、冷門的專業,歷來培養學生規模不大,加之畢業後從事相關專業的學生鳳毛麟角,都引向了考古一線長期急缺高素質人才的現實。

人才數量短缺以外,從就業情況來看,薪資待遇不高才是考古工作招人難、留人難的主要癥結。換言之,考古工作的收入水平,對於高素質人才來說,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人才流失是可以預見的。

事實上,考古是一項價值高遠的文化事業,人才是考古發展最大的底牌,可以暫時乏人問津,但不能後繼無人。當前,一些考古研究所加大高層次人才引育力度,向名校畢業生拋出橄欖枝,一些青年才俊也「逆向」來到三四線的城市就業,這本來是一段雙向奔赴的佳話。但聚天下英才的同時,也要明確他們的真實需求。他們中很多人放棄一二線城市的高薪崗位,圖的就是能夠於此安心工作、潛心研究,在考古領域有所成長、有所建樹。但他們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也要在屋檐底下過平凡日子,該有的政策福利不能少,該給的薪資待遇不能落空。不僅如此,還要儘可能滿足他們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合理訴求,讓他們無後顧之憂,進而產出更多有價值的成果。

站在考古機構的角度,與其坐觀等待、自怨自艾,不如主動出擊,優待引才,於人於事業而言,都是一種雙贏。說到底,人才難得,怠慢不得。在市場化就業中,要破解考古熱而從業冷的問題,必須考慮對症下藥、精準施策,講奉獻也講待遇,講情懷也講實際,切實提升職業的待遇水平,為青年人才創造有吸引力的經濟環境,讓情懷不再是「甜蜜的負擔」,如此方能讓考古事業贏得人才,讓人才投奔考古事業。

除了提供與其匹配的資源配置和制度安排,也要認識到,在人才激勵機制上下功夫,適當給予人才流動的空間,反過來能刺激考古單位的改革發展,給剛畢業的「新人們」提供更寬廣的展示舞台。只有擁有更好的工作環境、發展前景,考古這個小眾的冷門專業才能在激烈的人才戰中站穩腳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