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故鄉——初識景德鎮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下)

huochexia2 發佈 2022-10-02T10:37:58.715168+00:00

行走路線:D1:黃山西溪南創業小鎮——莘墟——西溪南古村落——鎮海橋。狹長的龍缸弄,弄口的龍珠軒是兩層的磚木結構建築,該建築原來是著名的中國陶瓷肖像畫的一代宗師吳康的住所,是中華民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的金融商貿建築。

行走方式:自駕

行走時間:2022年2月

行走路線:

D1:黃山西溪南創業小鎮——莘墟——西溪南古村落——鎮海橋

D2:景德鎮陶溪川街區

D3:景德鎮雕塑瓷廠

D4:御窯博物館

D5:浮梁縣寒溪村

景德鎮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地址:景德鎮市區珠山路之珠山南側(

門票:無

公園的右側也是利用了老城區的老弄堂進行了遺址配套的改造。狹長的龍缸弄,弄口的龍珠軒是兩層的磚木結構建築,該建築原來是著名的中國陶瓷肖像畫的一代宗師吳康的住所,是中華民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的金融商貿建築。

走進龍缸弄,在網上搜到一個關於龍缸弄的民謠:」龍缸弄里制龍缸,六座民窯技藝強,窯里有時來不急,廠東立即可幫忙「

弄內的師祖廟正在興建中。感覺弄里原本保留的東西不多,很多都是重建的了。

龍缸弄19號民居是民國時期陶瓷美術教育家方雲峰的住宅,院內和圍牆是現代重建的。

這裡弄連著弄,明末清初的湖口弄。當年的會所很興隆,如今難覓舊時影了,但隨著街區的保護也能讓我們想像當年的場景吧。

景德鎮的里弄因瓷而生,為了方便瓷器的製作和銷售,一些工匠和作坊主,在瓷窯周圍建起了一些民房、店鋪,漸漸的,一座座緊密相連的民窯和作坊形成如今的里弄和老街的雛形。

老建築經過改造都承載了新氣息。

楊家弄,這段還沒有修繕完全的巷弄了能看到更多的歲月痕跡。這一帶是明清時期的窯作群。在景德鎮的老街老弄堂里,主要建有三大類房屋,一是家屋,如今通常叫做民居;二是陶瓷廠房,拿現在的眼光看就是作坊;三是商業店面。

楊家弄

迎祥弄15號的徐家窯主要燒制青花,郎紅,均紅,花釉等高溫顏色釉的陳設瓷,產品享譽海內外。徐家窯於1979年關窯,2013年開始復建,2016年首次復燒並取得圓滿成功。

繼續移步,迎祥弄17號的「邑山窯」祖屋,

景德鎮老字號的」邑山窯「,創建於清末。

大戶人家的風格

走進這家老字號

高大的廳堂,中間有一天井,採光,聚財。

邑山老宅的廳房內陳列著邑山窯生產的各時期的瓷器及有關歷史文獻,向世人展示「邑山窯」這塊老字號的陶瓷歷史。

精美的木雕

大宅內一貓一狗讓老宅有了生機

時隔百年,昌江河面歸於平靜,但是邑山窯的制瓷工藝卻從未被時光埋沒,這個老字號正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向世人講述著屬於它的歷史。

再去看看祖屋後的天地。

景德鎮的里弄是很有特色的。不少住家不論大小,往往都是前屋作店,後院作廠。後院裡,制坯、畫瓷、燒窯......樣樣工序都進行的有條不紊。前面的店輔里銷售的都是自家後院製作的陶瓷製品。

在這個後院空間中我們可以好好的發揮想像,想像當年的繁忙景象。

在這片正在修繕的老弄堂了轉悠了一會就回到公園的中心區域

從這個角度回看我剛剛參觀的邑山窯和徐家窯。它們位於御窯廠東面,為大型的雙子窯格局,兩座窯東西相鄰,為典型的鎮窯結構,因與御窯廠相鄰,是清代御窯」官搭民燒「的合作民窯。徐家窯在民國初被邑山家族作為嫁妝陪出的。從這個結構就能想像當年景德鎮的老房子是最具瓷都特色的產物。老宅融合徽派建築和贛北風格,在適用性方面以陶瓷生產流通為主,在建築材料上充分利用陶瓷生產的副產品。

這個遺址公園裡最重頭的一部分現在是這個大師級的建築和建築中承載的內容——御窯博物館。

因為內容豐富,為了方便描述我就另起一篇遊記單獨的介紹這個博物館了,在此跳過。

因為晚餐同學小聚,時間關係從博物館出來也就沒有再轉悠,只是拍了幾張照片草草收場。珠山腳下一座北麓遺址房。

山崗上這株樹木與龍珠閣相得益彰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畫面,不一樣的意境

龍珠閣今天也沒時間了,改日再來。

沿公園的中軸線返回

一側的南麓明代窯爐遺址,順道看一看。

這裡是明代中期馬蹄窯爐群遺址。


窯前的工作面,窯門,火膛,窯床,煙道,排煙室,護窯牆等都保存完好。這個區域是目前御窯廠遺址內發現數量最多,燒制時間最長的窯爐區。

公園南門門樓很應景。

匆匆而過,淺淺一面,期待再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