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英國言,活該被罵慘?乾隆拒絕馬嘎爾尼到底錯在了什麼地方?

靜夜史 發佈 2022-10-02T13:15:10.791345+00:00

如果潘金蓮沒有開窗,就不會遇到西門慶,就不會出軌,然後武松就不會為了武大郎之死報仇而殺死嫂嫂,更不會因此被逼上梁山。

在今天的網絡上,至今仍然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


如果潘金蓮沒有開窗,就不會遇到西門慶,就不會出軌,然後武松就不會為了武大郎之死報仇而殺死嫂嫂,更不會因此被逼上梁山。

武松不被逼上梁山,宋江征方臘時,方臘就不會被武松擒拿,方臘不敗,就可能奪取大宋江山,避免靖康之恥和金兵入關。

金軍不難下,就不會有後來的元朝、明朝和清朝,更沒有閉關鎖國和慈禧太后,也就徹底避免了鴉片戰爭和喪權辱國的近代,中國一定能夠憑藉5000年的深厚歷史積澱首先成為發達國家。

所以最終得出結論:潘金蓮你沒事瞎開什麼窗戶啊?

雖然地球人都知道這種所謂的前因後果是名副其實的扯淡,但由此表達出來的蝴蝶效應卻不能不令人深思。


要知道,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充滿著太多「一念之差」就可能徹底顛覆歷史的案例,比如扶蘇之死,比如玄武門之變等。

而相比於這些向左或向右的「一念之差」,某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案例則讓後人扼腕嘆息,甚至捶胸頓足,尤其是乾隆拒絕馬嘎爾尼。

在今天的歷史教科書以及網絡上,乾隆皇帝早已被黑出了天際,包括敗家風流奢靡不一而足,而最給乾隆皇帝減分的,無疑是拒絕馬嘎爾尼的通商要求。

要知道,萬里之外的英國在得知了乾隆皇帝83歲大壽的消息後,上下齊心內外聯動,緊鑼密鼓地準備了好幾十箱子的禮物,然後由馬嘎爾尼勳爵帶隊親自到避暑山莊給乾隆皇帝祝壽。

這是多麼大的恩情,乾隆皇帝竟然不屑一顧。不僅不屑一顧,還對馬嘎爾尼提出的「平等通商」的要求嚴詞拒絕。更過分的是,作為大清武力值最高的將領,福康安竟然對英國的火器操練不屑一顧,實在是井底之蛙,不自量力。


所以,鴉片戰爭中的被動挨打和喪權辱國絕對不冤,誰讓你無情拒絕馬嘎爾尼的好意了,這就是上帝的懲罰和應得的報應。

聽起來無懈可擊的邏輯,實際上則是狗屁不通。

首先,馬嘎爾尼是幹什麼來了?不遠萬里地漂洋過海,就是為了奉上幾箱子禮物,然後磕幾個響頭領點兒賞錢回去,最後給清朝的萬國來朝氣象增光添彩嗎?

當然不是,他們此行的目的,是要以商量的方式打開中國的國門,祝壽只是由頭,禮物只是敲門磚。

所以,不管他們在覲見乾隆皇帝前表現得多麼人畜無害,受到過清朝各級官員怎樣的盛情款待,也難以避免最後的激烈交鋒,以及不歡而散的結局。

那麼,因拒絕馬嘎爾尼被罵慘,甚至成為中國近代喪權辱國罪魁禍首的乾隆,到底有沒有說「不」的資格?靜夜史認為不僅有,而且很有必要。


很多人看歷史總喜歡「以今映古」,用今天開放的眼光去衡量古代的閉關鎖國國策,這本身就是大錯特錯的。

要知道,自中華文明肇始,特別是戰國時期鐵器的大規模使用以來,小農經濟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經濟基礎,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模式,其本質就是靠天吃飯,無需與外界互通有無,這是乾隆皇帝拒絕馬嘎爾尼的經濟基礎。

說白了,當時的清王朝,不需要英國的所謂工業革命產物,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好像女孩面對不來電男孩眾目睽睽的表白一樣,為什麼非要答應?這是典型的道德綁架。

而且從馬嘎爾尼提出的一系列無恥要求來看,別說乾隆,是個中國人都想抽他,讓他平安回國已經是法外開恩。

那麼,馬嘎爾尼到底提出了哪些無理要求呢?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點:


要求英國貨船能到浙江、天津等地收泊;

要求在北京設立商行;

要求在珠舟山占一島嶼,便於英國人居住和收存貨物;

要求在廣州城劃出一地方供英國人居住,或者居住澳門之人出入自便;

要求准許英商從廣東內河航行澳門,貨物不納稅或少納稅;

要求確定關稅條例......

聽聽,這是人話嗎?當大清帝國是擺設?以為康乾盛世下的清朝是「不愛武裝愛紅妝」的印度?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西方各國也採取限制甚至禁止外國船隻進入本國口岸的「保護政策」,這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雙標還真是名副其實的老倫敦,這馬嘎爾尼的腦袋到底是讓門擠了還是驢踢了?


事實上直到幾十年後的鴉片戰爭,迫使清朝簽訂城下之盟的英國也沒有得到當年馬嘎爾尼的所謂目標,所以馬嘎爾尼提出的要求有多過分可想而知。

所以乾隆嚴詞拒絕是正常的,笑臉相迎那是老年痴呆。

可笑又可悲的是,如今的某些人,出於污衊清朝的目的,將馬嘎爾尼被拒的問題小題大做,甚至借題發揮,炮製了一系列攻訐文章,重點表現了清朝尤其是乾隆皇帝鼠目寸光、妄自尊大的缺陷與不足,最後得出結論:

中國近代之殤,罪在清朝!清朝之衰,罪在乾隆!

眾所周知,如今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其他國家豢養了大量的NGO,用錢砸出了一群又一群唯利是圖的民族敗類。而今,很多人不拿錢也辦事,成了拿著外國人尤其是敵人雞毛當令箭,專門攻訐本民族的「自來水」,可見我們歷史教育的嚴重缺失,以及西方國家對我們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之深。


時至今日,很多人依然盲目地相信:開放才是真正的興國之本,所以即便是被迫打開國門,也感覺是歷史的進步,進而情不自禁地對也野蠻侵略的列強感恩戴德。一旦有阻礙對外開放的行為,必然群起而攻之,誓要扼殺這種所謂閉關自守的錯誤思想。

但我們更應該深知,除了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歷史背景更應該是我們考慮的問題,比如在美蘇聯合圍堵新中國的情況下,我們能改革開放嗎?

同理,即便清朝不是小農經濟立國,在西方列強橫行全球,江洋大盜橫行無忌的情況下,打開國門首先就意味著衝擊而不是機遇,是嚴重威脅統治的下下之策。

所以,拒絕和英國擴大貿易,更不同意馬嘎爾尼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異想天開,是名副其實的英明之策。


也有人說,雖然不經意間成為西方國家顛倒黑白以污衊本民族的刀,但乾隆皇帝不開眼看世界,不了解外面世界的操作終歸是洗不白的,不同意馬嘎爾尼狼子野心般的所謂「善意」,了解一下西方總是好的,總不至於發生乾隆給英國女王下聖旨這樣的荒唐事情。

這似乎無可辯駁,畢竟國家主權要捍衛,民族利益要守護,但臉面還是要的。太井底之蛙無疑會成為笑柄,損害天朝上國的形象。

但問題是,清朝皇室真的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嗎?似乎並不是,事實上從清朝入關以前的後金開始,西方傳教士就頻繁出現視野之中,尼布楚談判、遠征噶爾丹等,都有西方傳教士的身影。

18世紀的歐洲之所以對於清朝心嚮往之,直接原因就是諸多西方傳教士不遺餘力的宣傳。雖然這些西方傳教士各懷鬼胎,但對清朝皇室了解世界無疑大有裨益。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在馬嘎爾尼訪華之前,圓明園中的西洋器物早已琳琅滿目,足以令馬嘎爾尼的禮物相形見絀。

至於福康安,作為一個曾經在雪域高原橫刀立馬,並與廓爾喀侵略軍血戰的將領,對南亞的英國殖民者不可能不了解,看不上儀仗隊操練再正常不過,將其作為坐井觀天依據實在是不可理喻。

當然,更令人難以接受的,還是幾十年來揮之不去的崇洋媚外之風,讓很多國人對外國事物一律奉為圭臬,包括馬嘎爾尼。

只是,馬嘎爾尼本身對清朝的評價,就有著強烈的主觀性,尤其是在前期受到禮遇和後期受到冷落,根本就是兩雙眼睛,這也使得馬嘎爾尼的所見所聞處處透漏著前後矛盾。

而當這些精神分裂的一家之言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和歪曲,我們收到的信息就全是關於乾隆和清朝的不堪,而對他們捍衛中華民族主權和尊嚴的行為,則習慣性忽略和遺忘。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