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忍了 你對疼痛可能有些誤會

光明網 發佈 2022-10-02T13:26:51.937282+00:00

疼痛到底是不是病,要不要治?「打封閉」真的治標不治本嗎?鎮痛藥物會上癮嗎……調查顯示,超七成疼痛患者「忍痛」不就醫,僅28%患者首次疼痛1-10天內就診。其實,我們對於疼痛還有一些誤會。

疼痛到底是不是病,要不要治?「打封閉」真的治標不治本嗎?鎮痛藥物會上癮嗎……調查顯示,超七成疼痛患者「忍痛」不就醫,僅28%患者首次疼痛1-10天內就診。其實,我們對於疼痛還有一些誤會。

超七成人選擇「忍痛」不就醫

10月18日,世界鎮痛日·中國鎮痛周主題發布暨中日醫院疼痛醫學周及疼痛專科醫聯體大會在京開幕。會上發布了「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項目疼痛防治主題口號——「發現痛,認識痛,解決痛」,並聯合呼籲公眾了解疼痛,正確認識疼痛。

據了解,疼痛可分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為近期突然發生且持續時間較短的疼痛,常為許多疾病的一個症狀,與手術、創傷、組織損傷或某些疾病狀態有關;慢性疼痛持續反覆時間長,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續。骨關節炎、頸痛、腰痛、頭痛、癌痛等,均是常見的慢性疼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人口老齡化、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以及慢性病等是引發疼痛疾病持續增加的因素。

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疼痛科主任張達穎教授介紹,對待疼痛,我們常常將它看作一種症狀,或者某種疾病的附屬品,我們期待它會隨著疾病的痊癒而消退,也會在面對它時習慣於「忍忍就過去了」。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面對疼痛千萬不要忍。但據研究顯示,超七成疼痛患者「忍痛」不就醫,僅28%患者首次疼痛1-10天內就診。

專家提示,許多患者都是無法忍受疼痛時才會就診,甚至長期「忍痛」而沒有得到妥善的治療。與會專家等聯合呼籲公眾早期發現疼痛,正確認識疼痛,並及早解決疼痛,提高生活質量。

幫你揪出疼痛的「始作俑者」

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的專家介紹,嚴重疼痛可以導致人噁心、嘔吐、頭暈、出冷汗、血壓下降甚至休克;慢性疼痛會導致失眠、便秘、食欲不振、抑鬱、煩躁等;頑固性疼痛可能會引起肢體的活動受限,長期不活動以後甚至形成殘疾,功能完全受限。在心理上,疼痛還可能會引起憂鬱症導致恐懼、焦慮、絕望等情緒。

什麼原因可以引起疼痛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類:

1.直接的刺激,如刀割等。

2. 炎症,感染。

3. 一些無菌性炎症,如由組織感染引起的炎症。

4. 缺血,心肌缺血,下肢動脈閉塞引起的疼痛。

5. 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風。糖尿病會引起一些和疼痛有關的疾病,一個是糖尿病的周圍末梢神經病變,會引起手腳麻木和疼痛。另外,糖尿病還會引起動脈硬化,好多人的下肢供血不足,發生壞死,後期嚴重者甚至要截肢。

6. 免疫系統疾病。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硬皮病,還有其他一些風濕免疫性疾病,都會使脊柱、關節受累,引起疼痛而致功能受限。

7. 老年性疾病。常見有骨性關節炎,頸椎、腰椎、胸椎和膝關節發生問題。特別是老年女性更容易發生此類疾病,因為女性從年老後雌激素下降迅速,容易引起骨質疏鬆,進而導致骨折、骨性關節炎等。

8. 一些神經系統的疾病。

9. 一些手術引起的損傷。

10. 由精神方面問題引發疼痛。

這些病別做「忍者」 去疼痛科看看

北京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的專家介紹,諸如一些軟組織的疼痛、頭痛,骨關節病、椎間盤突出、壓縮性骨折引起的疼痛,神經痛、癌痛、風濕免疫性的疼痛,還有慢性的外部缺血性疾病,這些在疼痛科都有一定的方法去治療。疼痛的一般性治療,也就是傳統的治療,主要是對症狀緩解起到一定作用,比如,傳統的按摩、針灸、拔罐、理療等都屬於中醫的治療方法。同時,藥物治療也很重要,包括各種類型的西藥、活血化淤的中成藥,但都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因為有些藥對某種疼痛有效,對另一種疼痛一點效果都沒有。此外,在疼痛學科里,微創介入技術得到很大的發展,包括頸、腰椎間盤突出的介入治療,一些頑固性內臟痛的介入治療,還有一些特殊神經痛的介入治療。

「需要提醒的是,有一種疼痛急症必須引起重視。什麼叫疼痛急症?其實這種疼痛是一個症狀,不是一種疾病,它反映的是你的身體重要器官發生問題了,是一種警報。」 專家舉例說,諸如突發心梗、老年病人肺動脈栓塞、消化道穿孔、主動脈夾層等引起的劇烈疼痛。出現這種疼痛時,要儘快去醫院。如果有既往病史就要到相關的科就診,不至於跑錯地方耽擱了搶救時間,比如,有冠心病的突然胸痛了,胸背壓榨性疼痛,要趕緊到心內科去做一些檢查,看看是不是發生了心梗,並做相應的治療。

〖六個關於疼痛的誤區 別中招兒〗

對待疼痛這個問題,人們通常存在以下六大誤區:

誤區一:疼痛能忍則忍,在無法忍受時才需要治療

疼痛千萬不能一忍再忍,一旦出現症狀,就應採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慢性疼痛更應被視為一種疾病來看待。疼痛會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影響患者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導致睡眠紊亂、焦慮、煩躁,同時對各項治療的配合度下降;持續的疼痛刺激能夠引起中樞敏化。中樞敏化後,神經元對疼痛刺激的感覺閾值降低,使疼痛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增加,也會大大增加疼痛治療的難度;術後患者若疼痛控制不良,影響術後快速康復。尤其是骨科關節術後,患者害怕疼痛而拒絕康復鍛鍊,造成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從而影響手術效果;此外,如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造成的疼痛患者,若因疼痛影響日常活動和功能鍛鍊,會增加骨質疏鬆、肌肉萎縮等風險,造成惡性循環。

誤區二:疼痛不是病,不用治

疼痛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伴隨症狀,如高血壓繼發的頭痛、分娩痛等,也可以是疾病——疼痛性疾病,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慢性腰背痛等。急性疼痛多是某些疾病的症狀,而慢性疼痛大多數是一種疾病狀態。急性疼痛在治療病因的基礎上,以對症治療為主;慢性疼痛除了需要對症,還需針對疼痛病因和發病機制綜合治療。

對於急性疼痛,往往是機體發生損傷或者病變的信號,務必到醫院及時就診,例如,急性闌尾炎導致的腹痛,不能延誤,否則可能會導致腹腔感染、膿毒血症等嚴重後果。對於慢性疼痛,會惡化、易化和泛化,造成惡性循環,從而進一步影響睡眠、生活質量和心理。

誤區三:「打封閉」治標不治本

「打封閉」即封閉療法,是把局部麻醉藥或者少量激素類藥物注射入痛點、關節囊等組織內。局部麻醉藥可以起到快速鎮痛的作用,局部少量激素可以發揮強大的抗炎作用,起到消除炎性水腫、促進炎症滲出吸收、緩解肌肉痙攣、改善病變組織的代謝等作用,所以封閉療法不僅能緩解一時疼痛,還可以對疾病起到治療的效果。

此外,封閉療法使用的是局部麻醉藥,一般不會上癮,雖然長期、反覆、大劑量使用激素可能會出現依賴性及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等不良反應,但封閉療法每次使用的激素劑量較小,無須過分擔心,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另據2017年發布的《糖皮質激素在疼痛微創介入治療中的應用——中國專家共識》,硬膜外腔、選擇性神經根阻滯治療中,中長效糖皮質激素的使用6個月內不超過3次,短效不超過5次;關節腔內糖皮質激素注射治療3個月一次,最長可連續兩年。

誤區四:鎮痛藥物會上癮,儘量不用

有些人認為,服用鎮痛藥物會上癮。其實,這裡常說的「上癮」有可能是疾病依賴所致,是因為軀體或者疾病的原因,患者真正需要長期應用鎮痛藥物,例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激素等。而醫學上所說的「上癮」是指精神依賴及成癮性,指人產生一種要周期性或連續用藥的欲望,產生強迫性用藥行為,以便獲得滿足感或避免不適感。

服用鎮痛藥疼痛明顯改善,一停藥就復發,這種情況往往是疾病本身的緣故,比如,一些退行性關節炎或慢性腰痛患者,疼痛會反覆發作。

耐受性是指機體對長期用藥產生的適應性反應,導致藥物作用減低,增加劑量仍能發揮鎮痛作用。老百姓害怕的成癮藥物,常見的是阿片類藥物(包括嗎啡),吸毒人群容易成癮,但對疼痛患者成癮較為罕見。值得注意的是,應用鎮痛藥物,無論是哪類止痛藥,皆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醫生會根據原發疾病、合併疾病、用藥史等情況個體化選擇治療藥物。

誤區五:鎮痛藥物副作用很多

臨床上常用的鎮痛藥物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阿片類鎮痛藥及抗驚厥藥、抗抑鬱藥等多種類別,不同藥物的作用機制和不良反應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比如,非甾體抗炎藥的確會存在胃腸道方面的不良反應,表現為上腹疼痛、噁心、消化不良等,嚴重者可出現胃、十二指腸糜爛、潰瘍及危及生命的胃、腸穿孔和出血。有相應高危因素的患者,謹慎使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若病情需要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注意監測血常規、大便潛血等,若有不適,及時告知醫師。

鎮痛藥物所產生的不良反應不僅與藥物特性有關,與個人體質、使用劑量、使用時間,以及是否具有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也有關。因此,在選擇鎮痛藥物時,需與醫生溝通患者平時的健康狀況,包括既往有無鎮痛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史、伴有的疾病和服用的藥物等。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將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降到最低。目前某些鎮痛藥物也開展了基因檢測來預測患者服用藥物的不良反應風險,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誤區六:完全消除疼痛才算有效

急性疼痛在致病因素去除後,大多能完全緩解,但慢性疼痛由於病因複雜,往往無法根治,需要長期治療,如糖尿病、原發性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慢性疼痛的治療目的往往是對症治療、緩解疼痛、改善情緒、提高生活質量。正如一位醫學哲人所說「有時會治癒,常常能緩解,總是在安慰」,試圖通過一次或幾次治療就能「根治」慢性疼痛的觀念並不科學,需要正確對待。(記者李潔)

來源: 北京青年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