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糾錯:殷墟真是「盤庚遷殷」之都城嗎?

自然居客 發佈 2022-10-02T15:12:19.325943+00:00

根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更不徙都」,是說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帝辛亡國,經歷8代12王273年,安陽殷墟一直是商代後期的都城…

引子

大家有沒有發現,殷墟存在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根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更不徙都」,是說自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帝辛亡國,經歷8代12王273年,安陽殷墟一直是商代後期的都城…但是,時至今天竟然沒有挖出盤庚的墓地和銘文,不很奇怪嗎?

無論從王城崗到花園莊,還是從小屯村到武官村,乃至於殷墟宮殿區到洹北商城,甚至到婦好墓和亞長墓…青銅器一件件出土,琳琅滿目;甲骨文一片片出現,風格迥異;商王墓一座座出世,豪華大氣;金銘文一處處出顯,王侯將相…但是,自始至終我們也沒有發現,期盼中的盤庚大墓及銘文!這不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嗎?

婦好是殷墟主人嗎?她是22代商王武丁貴妃(盤庚孫媳婦)而矣,占據宮殿區卻沒有屍骸(「冥嫁」先公嗎?);亞長是主人嗎?時至今日也沒有史料證明其身份是誰,而且死於非命俯身而葬(獨此一例,沒臉見祖宗嗎?);殷墟甲骨文是殷人創造的嗎?為什麼十分成熟卻沒有中早期形態(難道從天而降)?…

當然,經過百年殷墟考古,尤其是對甲骨文的研究和破譯,對於殷墟的起源,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普遍認為殷墟是盤庚遷殷之後的都城(公元前1300年)…

根據《史記》記載,自周武王滅商後,曾封紂的兒子武庚於殷。後來武王死後武庚叛亂,周成王派周公旦率兵鎮壓,並把殷民自其故地殷遷到今日商丘以「續祀」,自此以後殷墟便漸漸荒蕪,失其所蹤…

而1986年,考古學家張光直發動「商丘計劃」,企圖在商人移民之地挖出先商遺址,就象在夏人移民之地三星堆挖出夏人遺址一樣,是「水中撈月」行為也!越是地望祭祀體系完整的遺址,往往地下空空如也,這簡直成了考古界的摩爾定律…當然,考古學家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的,畢竟地望如此完整的夏商遺蹟僅此兩處,不挖出所有地層關係也是不行的(唐際根語)…

而殷墟問題也是如此!表面看,似乎就是盤庚都城,已經「蓋棺定論」!但是,盤庚大墓和銘文及王城遺址至今無蹤…我考察完所有官方(包括網絡)文件,並無一家提及此事,為什麼?

當然,也許專家早有實物證據了藏珠於袖,我不過是杞人憂天/狂犬吠日罷了!不過,我的確發現了一個秘密,即殷墟為什麼在盤庚遷都之前叫「北蒙」這麼一個怪名字,就象斟鄩/斟灌一樣不明咎里…結果我一研究,竟然發現是商太祖契的名號「亞長」,代表啟義!因北通亞,代表商人玄鳥氏;長通蒙,是戴鳥面具的酋長!在甲骨文中就是大名鼎鼎的「高祖王亥(鳧)」及金沙魚鳧王!如圖所示:



這一結論不僅推翻了王亥是契7世孫振(王國維)的判斷,也顛覆了殷墟是盤庚遷殷之普遍認知!當然也是對《古本竹書》的更正,並落實了「契至湯八遷,從先王居,湯始居亳」的問題…

正如東漢杜篤《論都賦》所說:「昔盤庚去奢行儉於亳」,晉人皇甫謐《帝王世紀》所說:「蒙為北亳,即景亳,湯所盟地」,及唐朝張守節《史記正義》所說,「亳,偃師城也。商丘,宋州也。湯即位,都南亳,後徙西亳也」。他們直接指出湯繼位於宋州(南亳),後遷徙西亳(偃師二里頭,從先王居)。最後到殷墟盟祭先王契墓(北蒙)!最後死葬(南亳歸德城鹿邑長子口墓),繞一大圈又回南亳了!

…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而廣大網友們也十分不滿,尤其魯執鈞先生強烈反對我的觀點,評價我是無稽之談…

不過,當我真正靜下心來,用「史物名圖四證法」反覆推敲這段歷史時,就明白這個結論是客觀的…只不過太繞太過於血腥和殘酷了!所謂「王權爭奪,同族相殘」,借用曹植《七步詩》即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切的一切都還得從《史記》大禹治水和商湯滅夏說起…

一,大禹治水

①大禹骨骸問題

通過百年考古,夏代文化可以追溯到龍山文化晚期已成共識…但確認《史記夏本紀》的任務還很艱巨。尤其司馬遷認為夏王朝的龍興之君是大禹,民間也盛傳大禹治水的英雄事跡,但大禹骨骸卻沒有找到…

雖然全國各地都有大禹墓傳說和地望,尤其是四川汶川三星堆和安徽蚌埠禹會村及浙江紹興會稽山,真的讓人難辨真偽…但是考古要求落實骨骸和文物及銘文,所以各地大禹地望都望而卻步…


②二里頭遺址問題

1959年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沿著文獻記載的夏人活動區域進行考察…在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發現了很多帶有紋路的陶瓷碎片,直覺告訴他這片區域,可能是古城遺址…如圖所示:

之後他的學生陸續在這裡發了中國古代最久遠的123號宮殿基址,尤其是在3號宮殿發現了綠松石龍形器,及一些中小型墓中還出現了有綠松石裝飾的銅牌…如圖所示:


自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長達30多年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學家不僅在二里頭遺址發現了1號宮殿和2號宮殿遺址、青銅冶煉遺址,還發現了大量的陶器、青銅器、玉器、漆器、綠松石器等文物,為歷史學家研究夏朝時期的生產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根據唐李泰《括地誌》記載: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蓋桀所居也。這一點正符合偃師二里頭地望。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書紀年》記載:仲康即帝位,據斟鄩。引發夏都地位之爭…

《國語》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史記夏本紀》記載:后羿為東方某部落的首領,入駐斟鄩執政。太康去世後,扶持仲康登基,仍在斟鄩建都…

目前二里頭遺址面積不少於3平方千米(公里)。根據鄭州商城、偃師商城、新鄭望京樓商城、焦作府城商城、輝縣孟莊商城、垣曲商城、夏縣東下馮商城等商邑,與二里頭多座城邑改建的時間大體耦合…如圖所示:

證明北方的下七垣文化和輝衛文化、東方的岳石文化、西方的東下馮文化等文化因素大量匯聚鄭州商城和二里頭,這段時間也與文獻上的夏商之際相當,如圖所示:

經過考古隊員的發掘和歷史學家的研究,逐漸確定了二里頭遺址的歷史時間上到龍山文化,下到東周時期,其中的主要遺址涵蓋了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的夏朝。

但是,這些考古材料只能證明二里頭是夏商王朝更替的表徵,並不能證明二里頭是夏王朝最後一座都城,即按所謂的《史記》標準,夏文化之「尾」可以由二里頭卡定,並以此為基礎上溯早期夏文化並尋找夏文化之「首」,這是以史記先入為主的歷史觀念,並不能代表考古邏輯判斷。


從歷史研究的角度看,二里頭確實應該就是斟鄩…但是目前沒有發現自證性文字,尤其是甲骨文和銘文…許宏和王巍教授雖然認可二里頭「極似是夏」,但也「卡」在文字障礙上…我總結了一下,斷代擱淺的主要原因其實只有三條:

一,過於迷信西方碳14測年標準,忽略了測年誤差±50~100年的情況,無形改變了夏代紀年時間,造成排序混亂!

二,過度迷信許慎的《說文解字》和司馬遷《史記》,忽略了夏漢之間1000多年的文字會意誤差及記載錯誤,容易導致會意失敗!

三,放棄了華夏民族信仰和圖騰紀年法,導致當代專家對夏代問題認識混亂,紀年不清,時間顛倒。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

因為一部分專家,不清楚《說文解字》僅僅脫胎於秦篆,距殷商時代已過去1000多年…字形字義早已發生變化,尤其被商代金文(銘文)和周代鼎文(大篆)改變,導致甲骨文本意到漢代已經大相逕庭,如果冒然去用漢字來解釋甲骨文,可能存在很大的風險…

同時也因為一部分專家,放棄了華夏民族自己的圖騰信仰和圖騰紀年法,轉而依賴所謂的C14測年法…無意中就忽略了±50年以上的時間誤差,極容易導致斷代排序混亂。試想,一個50年,就是一個王朝過去了,不可怕嗎?

所以,如果要準確斷代夏商周歷史,從考古學意義上講,核心一條,即是遵守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嚴格執行史料和文物相統一的原則。

而從文字解讀上講,就是必須放棄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標準!重新啟用商代銘文和圖騰符號相結合的考古標準,即「以字形對物形」「以物象推字象」的雙重互證標準!

核心公式就是:史料+文物+銘文+圖騰=斷代四證法!

須知三星堆二里頭至今沒有挖出甲骨文,證明夏代並無文字產生,只有氏族圖騰面具(少數民族至今仍有戴勝風俗),所以放棄圖騰紀年法,是找不到夏代的根本原因,僅此而已!

尤其是要用「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銘文,對比三星堆文物圖騰」來作標準才可以解讀所有問題!為什麼這麼說?

第一,漢代文字與甲骨文字產生年代各不相同。

甲骨文及商代銘文距今3000多年,漢代文字距殷商時代近1000年,字形字義多已發生巨大變化,尤其是商湯滅夏,周人滅商和秦滅六國,早使甲骨文的字形和字義之間,發生面目全非的變化。貌似一樣的甲骨文字與漢字,很可能字義完全不一樣!所謂「五毒(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俱全」,貌似神離!所以必須注意時間問題 !

第二,漢代文字與甲骨文字會意標準各不相同。

如果用許慎觀點解讀甲骨文,一定會陷入文字陷阱之中!就象郭沫若錯解婦好之男變女,指鹿為馬的烏龍現象!明明是面具母,偏偏會意成漢字女了!還會「拉郎配",把多個單字硬組合成一字來解,比如女加帚等於婦,女加子等於好,女加己等於妃!這是最忌諱的事情!

因為漢代文字與甲骨文字意象標準不同。每個商代銘都有特定的含義,千萬不能搞「組合」!須知女和帚變成婦,已過千年!這中間的會意多有歷史變化背景!銘文只能一個字一個字單解,絕不能組合來解!既使組合在一起的甲骨文字,也要拆分單解,先了解單字意思後再會意組合之義。

第三,漢代文字史料及載體與甲骨文各有不同。

要十分小心史記竹書及山海經的記載內容,如果沒有考古實物及銘文加以佐證,千萬別信,更別傳。尤其是判斷夏商周歷史關係時,只能從殷墟婦好墓和三星堆文物中找標準,僅此而已,沒有特例!既要相信C14,也別忘了C14的誤差(±50年),應需圖騰及銘文鑑定來佐證!否則時間排序和文字訛傳會象病毒一樣泛濫成災,混淆一切事情 !

第四,漢代文字與甲骨文字的考古標準各有不同。

所謂「墓找墓,銘找銘,物找物,圖騰找圖騰",用自家鑰匙去開自家鎖!說得更明白一點即是:

「用圖騰找夏代文物,用銘文找商代文物,用夏商文物來找夏商歷史!」

把史物銘圖四方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彼此互證,形義統一,構建完整,邏輯自洽的證據體系!借用中華成語來說,就是「形神兼備」!

④殷墟婦好墓問題

比如說建國後的1976年,殷墟出土了婦好墓,這是自1928年以來,在殷墟宮殿宗廟區發現的唯一一座保存完好,出土文物最多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尤其出土了近萬片甲骨卜辭,可能為夏商周斷代問題提供新的證據!

所以,國家精心組織殷商考古專家鄭振香、陳志達主持發掘工作,並由郭沫若等先生,主持甲骨文鑑定工作,最終確認婦好墓為商代22王武丁的貴妃墓(公元前1250年),尊其廟號為「辛」…至今已有半個世紀風雨,國人皆以此為自豪…


但是,自從三星堆事件發酵以來,尤其是二里頭「申夏」事件及殷墟司母戊鼎改名風波「曝雷」之後,殷墟婦好墓的地位也受到了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

表面看,似乎是因為二里頭和三星堆沒有挖出甲骨文和銘文及沒有《史記》記載,但實際上是因為婦好墓文物眾多,銘文和甲骨文十分豐富卻未破譯,婦好墓又位於殷墟宮殿區卻是22代商王武丁貴妃墓(有些「德不配位」)…不僅商湯接不上(公元前1600年),連盤庚遷殷及三星堆和金沙遺址也接不上(公元前1300年),更無法接續二里頭時間(公元前1800年)…所以目前遭到廣大網友廣泛質疑!原因大致如下九條:

一,為什麼一個貴妃,還是22代商王貴妃,可以與丈夫分葬,單獨埋在殷墟宮殿宗廟區內?難道婦好有什麼特殊身份,連商王自己和元妃婦妌/婦辛級別都不夠?

二,為什麼婦好文武全才,伐方平羌,是武丁中興名將,卻在《史記殷本紀》中無一字記錄?甚至先秦諸史及野史《竹書紀年》也無記載?

三,為什麼甲骨卜辭會這麼關注一個22代商王貴妃?連懷孕幾次,得病幾次都詳細記載?甲骨文在祀?還是在戎?

四,為什麼婦好生前貴為商王武丁貴妃,死後卻冥嫁先公?是什麼風俗允許亂倫先祖?甲骨卜辭作者是怎麼知道婦好死後之事?他穿越死後世界了嗎?

五,婦好一生懷孕二十多次,如果按十月懷胎一次計算,二十次即二十年,何況她還要同時領兵打仗,有時間連續懷孕二十多次嗎?何況她死時才三十多歲,時間和身體豈能允許…

六,為什麼商王武丁及元妃婦妌/婦辛不隨葬宮殿區?難道商王和元妃級別不如貴妃尊貴?

七,冥嫁若是母系社會風俗,難道等級森嚴的商晚社會會允許存在?尤其商王武丁又有60多個妃子情況,是母系風俗嗎?如何解釋?

八,為什麼婦好墓上會有享堂?墓中卻沒有發現婦好屍骸?連棺槨也沒有?殉葬者卻屍骸完整?是墓還是享堂?

九,婦好貴妃究竟是什麼身份,會引來後人如此「長年累月」「興師動眾」祭祀?殷墟主人到底是盤庚還是婦好?

網友「萬年龍公」質疑說:

「一,根據考古實驗室對婦好墓所出的一塊殘槨板碳14年代檢測,測定結果為3155±140,樹輪校正年代為3350±190。

即婦好墓的年代上限為公元前1590年,可以追溯到商初成湯公元前1600年時期。而婦好墓歷史下限達到公元前1210年。中間竟有300多年空白期(一個大唐都過去了)…

而自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卒後傳位‬其‬弟小辛,在位21年卒,傳位其‬弟小乙,在位21年卒,傳位其子武丁。從武丁公元前1250年到婦好墓年代下限公元前1210年,只有短短的40年是重合的。這還是武丁剛登基婦好就要死掉的時間才‬成‬立。

若按說婦好死於武丁晚期,那就跳出了婦好墓樹輪校正的-190年代,那還叫婦好墓嗎?

所以說,單單從婦好墓的斷代數據來分析,婦好墓在武丁之前的時代就可能存在。

二,婦好墓上層地面有基址,稱之為「妣辛宗」。但問題是「妣辛宗」坐東朝西,婦好墓為坐北朝南!這是商朝葬俗習慣,還是上層建築與地下墓穴是不同年代建造的?

商周制度等級森嚴,不管墓葬的規格還是青銅器的數量都是有嚴格規定的。古代墓形一般由高到低可分為三種,「亞」、「中」、「甲」。西北岡王陵區多以「亞」形墓為主,武官村則三種墓形都有,而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三種墓形都不是,明顯不符合商王武丁貴妃身份和地位!就是說,婦好墓連個墓道都沒有,這叫做墓?

那問題來了。古人之葬有死則同穴之說,指的是夫妻,而並沒有妻妾同穴之理,而兩件後兔母癸尊居然與五件有後母辛的青銅器同穴都在婦好墓。更氣的是,都沒有后母戊大方鼎大。

當然,有一種說法是后母戊鼎是祖甲當王后為其母製作的鼎,比後母辛鼎大是正常的。母辛(婦好)的青銅器是其子輩祖庚祖甲為婦好打造的。

這種說法經不經得起考驗,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后母戊鼎的出土地西北岡王陵東區M260墓的斷代數據拿出來就知道了。

當然,如果反向推導就更妙了:如果後兔母癸尊、后母戊鼎都是其子輩祖庚祖甲鑄造的禮器,也就是說明婦好墓必須是可以「隨時挖開」放入子輩禮器的,對嗎?那麼墓中這1928件禮器就應是這幾百年間商代子孫反覆「挖墳掘墓」成就的…難道商代子孫有挖祖墳的傳統嗎?豈有此理!

三,婦好墓中明器多而雜,共1928件:青銅器就有460餘件,至少出現了9種不同的銘文,當中有「亞」字銘文的分別是:亞啟、亞其、亞弜…曾經有位韓姓專家稱,「亞」為商代官職名,而學術界有些人直接引用其說法。稱「商王時期的臣子啟、其、弜獻給婦好的,所以婦好墓里有其他銘文主人的青銅器。」這分明是一己之猜測,當作學術之共識也。

須知國之重器,王權象徵!臣子們就算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鑄造的權限!僅僅婦好墓就出現9種不同的專家稱是「官職人名」的銘文,實則不可能!因為作尊獻寶,都是有一套銘文記述格式的,「何人所作,作給何人,因何事作,作何用處」等級森嚴,主人銘文的銅器必定是此人專享器物,是身份地位象徵!

所以說,婦好墓中的青銅器銘文多而雜的原因,絕非是「商王時期的臣子獻給婦好的」,而是後王祭先王的禮器!如此,婦好身份就絕非一個22代商王貴妃可以承受了!

四,婦好墓中有16具人骨,6具狗骨都在,只有墓主人骨骸朽毀了?是巧合還是婦好墓根本就沒有墓主人?這種現象既像殉葬坑,又像祭祀坑,還是疑冢?這其中就有太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能將其他可疑因素排除在外!而單單採納是墓的說法。探討了上述種種問題,可以來總結一下:

①,婦好墓在武丁之前就存在;②,婦好墓沒有墓道;③,婦好墓明器多而雜;④,婦好墓至少有9種不同銘文的青銅器;⑤,婦好墓有殉人和狗骨;⑥,婦好墓極有可能沒有墓主人。

結論是,婦好墓極有可能是宗廟祭祀坑!所以先祖後人的器物都可以同時出現在宗廟祭祀坑裡。也證明了亞啟、亞其、亞弜、後兔母癸、後母辛、后母戊、子束泉、束泉……他們一個個的真實身份都不會簡單!

當然宗廟祭祀坑如果掩埋了,只有兩個原因:1,自然災害。這個很好理解,地震或者大洪水;2,政權更迭。這個就有意思多了。只要掩埋祭祀坑,就說明這個政權倒下了,剩下就只有逃亡了。

五,最後「婦好」銘文解讀,是有先後順序的:首先是字的結構問題;其次是「婦」的問題;當然還有姓的問題,要知道「婦好」的「好」不是讀好,而是作為姓,讀子。子姓是商王的國姓,而婦好也是子姓。這個問題放現在沒問題,但在商周就不一樣了…胡亂使用商王子姓等同於造反,是要誅滅九族的…」

須知,郭老依據的《說文解字》,自殷商時代至漢代起碼有1000多年的時間差距,漢字字形和甲骨文會意可能早已發生巨大變化,甚至南轅北轍,豈能正確解釋甲骨文?

尤其許慎根本就沒見過殷墟甲骨文原字(還埋在殷墟里),又沒讀過《古本竹書紀年》原簡(還埋在魏襄王墓中),更沒見過三星堆文物(此遺址近100年才出土)!至於《山海經》連司馬遷都評為「不敢言之也」,何況許慎?…所以,僅以秦漢小篆解讀甲骨文字義,必然導致主觀臆斷,造成解甲失敗!沒有考古證據是許慎,包括司馬遷乃至先秦諸史(竹書紀年/尚書/詩經/山海經)作者們無法超越的鴻溝!…

比如說,《說文》認為銘文女是女人,但甲骨文和銘文未必指女人!郭老認為婦好「冥」為婦好分娩,「冥」字為雙手扒開女陰之形,通娩…如圖所示:

可是娩字在甲骨文中是有本字「孕」的,孕為含子,娩為出子,如圖所示:

而冥中並無子,何來分娩?仔細觀察「冥」字,可以理解為「雙手抱日」之祭祀狀,而且「日」推為太陽圖騰象徵,是大汶口文化象徵,如圖所示:

甲骨卜辭中的「上甲三抱二示」即商人冥祭/湯祭/盟祭也:上甲少昊帝嚳,三抱堯舜禹,二示契湯,即「帝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之規制!如圖所示:

尤其是,婦好既然是一位十分出色的伐方平羌名將,又十分擅長祭祀,為武丁中興立下赫赫戰功,本應彪炳史冊,可為什麼《史記》及先秦諸史和《竹書紀年》卻無一字記載?甚至集體緘默?

如果是因為司馬遷不知道先秦諸史細節,那麼,《史記殷本紀》,對武丁中興及商代各王世系了如指掌,甚至對輔宰傅說和甘盤都不吝筆墨,描寫甚微!可為什麼偏偏對大名鼎鼎的武丁貴妃卻一字不提?是何用意?

如果是因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造成了史料缺失和斷絕,那麼躲過此劫的《古本竹書紀年》同樣對此一字不提,不知又是何意?

至於婦好死後冥嫁先帝的「亂倫」行為,及與丈夫武丁分開獨葬殷墟宮殿區,且入葬規制反超武丁本人,而且祭祀時間長達數百年,祭品甚多,甚至出現「先王祭後王」的「穿越」禮器,簡直就是匪夷所思也!

至於墓上有享堂「母辛宗」,而墓中卻無婦好棺槨及屍骸,如此婦好墓難道是衣冠冢或是祠堂了?為什麼婦好墓是「母辛宗」而不是「婦好宗」呢?難道母辛宗就是婦好墓?是墓還是廟?…尤其鬱悶的是,這些疑問至今五十多年過去,沒有一位權威專家出來解答!甚至央視播出「中國考古大會(殷墟專場)」,唐際根教授代表鄭振香仍然以武丁貴妃身份談論婦好,豈不是咄咄怪事?

甚至當三星堆一聲炮響,一件件奇形怪狀的青銅文物從天而降時,所有人都猝不及防,包括專家自己!仿佛一夜之間,連專家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

僅僅因為三星堆二里頭沒有挖掘出甲骨文或銘文;僅僅因為《史記》沒有相應記載;僅僅因為甲骨文中沒有夏字;僅僅因為我們依據的《說文解字》對甲骨文和婦好墓無法作出正確解讀;僅僅因為C14斷代方法有上百年的誤差…,竟然採用偷工減料的方式抄襲史記和竹書,玩起「夜察天相」的算命鬼把戲,根本沒有考古和銘文支持…所以導致寄以厚望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徹底流產,難道不是很荒唐可笑嗎?這種文化侏儒不更加可悲嗎?

試問各位專家:為什麼二里頭斷代3800年,三星堆斷代3200年,都沒有甲骨文?為什麼史記沒有相應記載?甲骨文為什麼只有殷商記錄而沒有夏記錄?殷墟婦好墓距夏最近,且規模巨大,銘文眾多,是否可以作為夏代紀年參考?而郭沫若對婦好墓的鑑定是否存在錯誤?一個女人文武雙全,伐方平羌,又擅長祭祀,卻沒有記載,這可信嗎?

尤其從銘文解讀角度說,婦好銘文在甲骨文中的行文順序應是「帚子女/帚女子」,而不是婦好,帚和女是分開的,說明是兩個不同的字,郭老是「拉郎配」!

比如銘文女/母二字,許慎說女是女人,母之兩點為乳,但經過三星堆文物對比後,發現「女」銘文的外形更象是一個跪坐的面具人形象;「母」銘文應是龍虎面具本身!如圖所示:

母字雙點是縱目面具之「直目正乘」雙眼也…與此同時在婦好銘文中也發現了跪坐面具人形象,證明「銘文女」和「跪坐面具人」之間的確存在某種關聯,如圖所示:

《山海經》載「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說明西王母就是戴勝(面具)人,根本不是女人!史記叫顓頊氏或帝嚳氏,三星堆就是青銅面具。

而根據網友提供的銘文解讀公式:「銘文=國號+王號+氏族」來分析:

①「帚」銘文從外形對比三星堆文物, 應該是青銅神樹象徵,如圖所示:

根據觀察,龍枝應代表顓頊氏族,金烏代表少昊玄鳥氏族,根據《山海經·大荒東經》「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分析,帚木應是湯谷扶木,含義是九鳥輪流作啟鳥(金烏)之義,史稱禪讓制。這種扶桑木俗稱華表,甲骨文有「四方鳳」卜辭佐證,民間傳統習俗稱為「龍鳳呈祥」之義。如圖所示:



另外,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天經地義的兒子」→「子」銘文形態,如圖所示:

為什麼甲骨文「子」頭上有「三條線」?與金文「子」不一樣?再觀察一下如下兩枚「婦好銘文」:

為什麼兩枚「婦好銘文」中都沒有「子」?只有一隻玄鳥為代表,為什麼?是不是玄鳥就是子呢?從目前出土的青銅樹分析,樹枝上應站九鳥一烏,但當前青銅樹尚缺一烏,而三星堆文物中發現一戴勝金烏,如圖所示:

大家對比一下甲骨文「子」和戴勝金烏,兩者頭上都有「三根羽毛」是不是很相似?是不是一個含義?也就是說,九鳥代表司徒「女」,頂端為值日金烏啟王「子」。

婦好銘文之「子」不代表兒子,而是代表「金烏」,即太陽鳥圖騰,經稱「玄鳥/日鳥/使四鳥"…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葛國,黍食,使四鳥…」《大荒南經》說:「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等等…金沙遺址出土「使四鳥"金箔,如圖所示:

當然,如果在陶器上單獨出現鳥紋,其實並不少見…畢竟大汶口文化可能受到來自廟底溝文化的影響,而廟底溝文化中飛鳥紋一直是其主要母題。如圖所示:

但是,大汶口的鳥紋卻有所不同,它一般多和太陽、山峰一起出現,這就讓人難免浮想聯翩!如圖所示:

也就是說,此紋可能是大汶口文化與廟底溝文化交叉的下七垣文化,即岳石文化產物!因為甲骨文「岳」字,即大汶口「太陽+鳥+山」紋!代表岳石文化→太陽+海鷗+山的象徵!如圖所示:

也證明甲骨文中神秘莫測的「高祖岳」即是岳石文化後裔,先商始祖少昊也!而「金烏負日」圖說源流於大汶口及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該遺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雙鳥負日」骨雕和「雙鳥朝陽」牙雕,可說是最早的「金烏負日」的資料,如圖所示:


所以綜上所述,結合《史記》「少昊孺顓頊」及「契長佐禹治水」史實判斷,婦好銘文應是夷夏結盟的契約符號→顓頊太陽+少昊玄鳥=夏啟符號!如圖所示:

婦好公式為:顓頊太陽(廟底溝文化)+少昊玄鳥(大汶口文化)=夏啟符號(先商下七垣文化)。

總結一下,也就是說,代表夏啟王權的銘文「女」,被商湯滅夏之後改造成商王嬴姓,之後又被周人改造成周王姬姓,變成赫赫有名的上古八大姓…而戰國之後又成為了諸子百家姓,最後到達許慎時,徹底成了「女性」…自此以後,所有漢人都把代表夏王的大男人西王母/銘文「女」,天經地義當成了女人!

以致民間誤把《山海經》中的「西王母(夏啟王)」當成了女巫!郭沫若誤把婦好解讀成女人貴妃,翁衛和解讀成契母簡狄…徹底混淆和割裂了夏商周氏族王權的脈絡…造成夏商周問題陷入混亂之中…這是王權更迭所致,我們不能強求於古人!

那麼婦好為「啟」符號當可確立!而二里頭和三星堆沒有文字問題也水到渠成,可以迎刃而解了…

⑤解讀二里頭問題

根據《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禹興於西羌。」《竹書紀年》記載:「禹元年壬子,即位於冀,頒夏曆於邦國,起壬子終壬戍。」考古證明西羌是三星堆,冀自秦漢以來多以河北為界,而殷墟王陵區出土「小臣缶鼎」銘文「祖辛禹x冀」,說明夏商一體,辛禹同冀!佐證安陽殷墟即冀都,如圖所示:

而西周遂公盨出土,銘文出現「天命禹敷土,遂山浚川…」字樣後,李學勤教授指出:「遂公盨的發現,將大禹治水的文獻記載提早了六七百年,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們就廣泛傳頌大禹的功績…」

而呼聲最高的二里頭遺址因為文字問題,申請夏都問題也「曝雷」了…而許宏王巍等教授雖然力挺二里頭「極似是夏」,但也因為文字證據而擱淺…導致國家文物局對二里頭夏都提法提出反對意見。

雖然《史記》對夏代各王,包括禹啟建國,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興,夏桀亡國及商湯滅夏共17代王,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在考古上卻一無所獲,冷冷清清!尤其是甲骨卜辭中毫無蹤影…無法確鑿二里頭是哪位夏王的都城的…

而二里頭夏都擁護者,因遭廣大網民質疑沒有文字證據,絞盡腦汁搞出什麼石刻紋,骨刻文,陶紋,結繩紋,蝌蚪紋,雲紋,饕餮紋等等,甚至搞出「記號筆烏龍案」來…簡直是把徐旭生教授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爛…

其實,二里頭專家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青銅鼎上面,早已「刻」滿了銘文,而且一擺三千多年,只是沒人發現而矣…很多網友嘲笑我說「天下專家難道都傻了?就你一個大聰明?」…其實往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或許叫「燈下黑」,熟視無睹反而不在意了…不信請看二里頭大名鼎鼎的青銅網格鼎!如圖所示:

大家仔細觀察一下鼎形,是不是金文「其」字?而表面鑄刻的「網紋符號」,在二里頭和西周青銅器中是不是十分常見?雖然並不是什麼具體的動物或人物圖形…但是,為什麼所有夏周青銅器都有,而唯獨商鼎沒有?為什麼?如圖所示:

嘲笑我的天下大聰明們回答我呀?…是不是好象根本就沒有注意過這件事,對不對?所謂熟視無睹,「燈下黑」就是這個意思…其實根據考古發現,此種符號普遍出現在二里頭,二里崗,西周大墓的青銅鼎上,那麼請反思:

「網紋符號」鑄刻在生產力並不發達,而且青銅如此珍貴的鼎上是什麼象徵呢?說明什麼?是不是說明某種王權象徵?或是比較高級的氏族圖騰符號?…

那麼根據考古陶寺,二里頭,石峁,龍虎墓中龍紋圖飾外形分析,應該是魚紋,蛇紋,網紋一類…結合考史分析,應是大禹龍姒圖騰一類…於是讓我們把目光再次指向龍興之君大禹!如圖所示:

根據謝子展破譯《禹王碑》記載:「禹破淵門,脊躬簍沙,北置弇臿,奠取汲溉,為舞嶽麓」分析,證明「大禹治水」及「三川並流」地望就發生在嶽麓之洛陽盆地中…即禹契一開伊闕,導伊入洛,出「魚躍龍門」傳說;二開邙山口,導洛入黃,出「水漫金山」傳說;三開平陸砥柱山,導黃入濟,出「愚公移山」傳說…如圖所示:

當然最重要的證據是,大禹骨骸和銘文終於千呼萬喚出現了!

在二里頭3號宮殿貴族墓中…我們發現了貴族「抱龍人」,如圖所示:

根據專家何駑教授判斷此貴族墓是伶官墓,認為是地位低下卻身份比較特殊的伶官巫師…因為貴族墓主人死亡時,懷抱「綠松石龍形器",頭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銅蛾鈴,腳踩綠松石,頸戴蚌殼項鍊分析…此種形式與史傳禹貢方式完全一致,符合禹王碑記載「聖浮圖」入葬法,而且最主要發現的是「抱龍人」形式與西周金鼎銘文「禹"字「抱蟲式」結構完全一致,如圖所示:

對主人進行C14骨骸檢測,年齡為35~40歲之間。結合《史記》大禹治水及《禹王碑》史料分析,證實禹因積勞成疾,時年40歲左右「㾟昶泉去」,病亡於二里頭稽堂(竹書紀年載禹猝45歲)。

同時圖騰對比綠松石龍形器,酷似陽曆夏至日(6月22日)的青龍星相,如圖所示:

並與墓中出土的春牛銅牌及秋蟬銅牌和冬蛾銅牌,組成伏羲三皇牌,即夏禹令牌!符合《竹書紀年》記載,「禹元年壬子,即位於冀,頒夏曆於邦國,起壬子終壬戍。」如圖所示:

與此同時,依據綠松石龍進行圖騰追蹤,在陶寺遺址發現盤龍圖騰,初鑒為平陽鯀城斟灌,如圖所示:

並在濮陽西水坡追蹤到龍虎圖騰,分析認為陶寺是禹父鯀城平陽斟灌,濮陽西水坡是顓頊都城帝丘。「顓頊居濮″「鯀生禹,禹復生啟」!證明了蚌殼龍虎圖騰就是華夏氏族的龍虎文化起源…如圖所示:

當然,婦好墓找到並破譯了大禹銘文和夏啟銘文,如圖所示:


關於殷墟這種十分神秘的「網紋手符號」,網上流傳很廣,一般認為是其字!我也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三年多…直到運用銘文解讀和圖騰對比法之後,才恍然大悟:

原來就是二里頭綠松石龍和陶寺遺址盤龍紋及濮陽西水坡蚌殼龍簡寫!代表夏帝顓頊之權力!

即史稱「少昊孺顓頊」「鯀生禹」之龍姒,甲骨文叫「巳/乙」,圖騰會意為「抱龍人」,鼎文即禹字!而啟銘文即「禹生啟」,會意為「子抱巳(乙)」,銘文為「又其",如圖所示:

《殷墟書契後編》收有「甲申卜,即貞,其又(啟)於兄壬。於母辛宗。」證明婦好墓(母辛宗)即是啟祠!同時亞長墓中也出土了帶有十字符號的禹姒符號,解讀為「啟長」,銘文為亞長,漢字即北蒙!如圖所示:


魯執鈞認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只有小乙到帝辛的,沒有什麼夏族的,一絲一毫也沒有。」這就是周人與漢人改造文字的惡果…用漢字根本找不到甲骨文中的禹和夏字…根本不認識甲骨文禹字就是甲骨文「又巳(乙)」!而啟符號為「子又巳/司其」,即十字禹」之子抱龍!所以漢字思維是阻止破譯甲骨文真相的「罪魁禍首」!

二,商湯滅夏

①「契至湯八遷」問題。

根據《史記》記載,「成湯者,自契至於湯八遷,從先王居,湯始居亳…」,說明商湯於公元前1600年左右定居於亳,這是為了追隨先王,重回故地。為此寫了《帝誥》,向先王報告遷都的情況。如圖所示:

也就是說,商湯滅夏之後,首先在南亳商丘建立了商朝…《史記》記載,從商湯至仲丁,商朝十一位君王都立都於亳。但在仲丁時期,被迫自亳西遷至隞地(偃師),仲丁之子河亶甲又遷都相地(濮陽帝丘),商朝進入「九世之亂」,不停的遷都,直到盤庚遷殷(河南安陽)才最終穩定了長達270多年。

至於為什麼遷都,譬如「大獅子」河患說,認為《史記》記載了大禹時「河菑衍溢,害中國也尤甚」,而對於多年後建立的商朝,能導致遷都的重量級洪水,卻隻字未提…難道大禹治水「三川並流」並未成功?那又是怎麼回事?盤庚遷都時,受到民眾的反對,難道還有洪水來了不懂跑的傻民?

又如「游農」說,就算不會施肥,不會搞輪耕嗎?種完了甲地,地力不行了,種乙地,等乙地種完了,再回來種甲地,何必遠走他鄉?

或許商朝屢次遷都,都不能簡單籠統地歸結成一個原因,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地分析。在成湯之前,八次遷都的的原因可能是遊牧造成的。但是到了滅夏之後,「遊牧」、「游農」就不符合了。

根據考古資料表面,商代的主要經濟生產已經是農業。邯鄲、鄭州的商代早期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杵、石臼等農具。甲骨文卜辭中已經有大量和農作相關的卜辭。

成湯之後第一次遷都,按史記的說法是仲丁遷隞都。之前商都一直在亳都好好的…到了仲丁父親太戊時候,東方的夷人強大起來。仲丁繼位後有了「征蘭夷」的事。這次遷都很可能是為了征討蘭夷。

第二次遷都是河亶甲遷相…《古本竹書紀年》說:「河亶甲時,殷商復衰」。此時商朝國勢衰落,原先已經打趴下的東夷又開始叛亂,屬國班方也起來造反,「征蘭夷,再征班方」,估計此時,隞都屢受威脅騷擾,不得不遷都到相。

第三第四次遷都,祖乙和南庚的遷都,則可能是因為統治集團的內部鬥爭。祖乙之前的幾代商王的王位繼承,都是兄終弟及,兄弟輪完一圈後,再由小弟的兒子繼承。到了祖乙這裡,一反常態,祖乙是老大仲丁的兒子,他是從三叔河亶甲那裡接過王位的。這種不合規則的情況,很可能是發生了激烈的政治鬥爭。

南庚的情況更為特殊,他是從堂兄祖丁那裡接過王位,這在整個商朝是獨一無二的,他很可能是政變上台。祖乙和南庚不循常理奪取王位後,為了防止政敵的反攻倒算,就會另遷新邑。祖乙的新都耿,南庚的新都奄,估計都是他們即位前的封地,就像後來明朝北京是燕王朱棣的老巢一樣。

第五遷,就是著名的盤庚遷殷了…《尚書》上說,盤庚遷都是因為「視民利用遷」,東漢杜篤《論都賦》說:「昔盤庚去奢行儉於亳」。

原因其一可能是因為政變上台的商王留下一批政變功臣貴族,這些人依靠功勳享有特權,對王權產生威脅,要搬個家,把他們調離老巢,削弱他們的影響。

其二是因為殷地土地肥沃,自然環境比之前奄都優越,適合農業生產。

盤庚遷殷後,雖然還是遷了幾次,但基本穩定在殷周邊,殷也成了商代最長的首都。20世紀安陽小屯村的發掘震驚世界,挖出的就是殷都,殷是中國考古上第一個發掘出成熟文字的城市,殷代也成了商代中後期的代稱。」(觀點作者:大獅子)

②商湯「亳」都問題。

當然,商湯建都之後至盤庚遷殷之前,商代最大的爭議是商湯所建的亳都位於何地的問題…千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種說法:

一,在今河南商丘附近(南亳);二,在今河南偃師二里頭(西亳);三,在今山東曹縣境(北亳);四,在今陝西長安縣境(杜亳)…

目前一般從王國維商丘(南亳)說為多數。

根據南朝宋時裴駰的《史記·集解》記載:「梁國谷熟為南亳,即湯都也」,而梁國谷熟在商丘以南二十二公里處的睢陽區高辛鎮至塢牆鎮一帶。雄踞睢水之濱,東望芒碭山,北瀕孟瀦澤,襟喉關陝,控扼淮海,堪稱一代名都。傳為湯都南亳也。

杜預《春秋釋地》說:「宋、商、商丘三名一地。」王國維,皇甫謐、董作賓等都持湯都商丘說。認為,商丘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都城之一。也是帝嚳和商先公先王活動地區;更是商湯亳都所在地。還是春秋戰國時期宋國的都城、兩漢時期梁國的都城和南宋王朝第一個都城,在中國春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王國維認為「宋、商、商丘、亳(南亳和北亳)四名均指一地。」若將宋、商、商丘視為一座都城,則亳在其附近;若將宋、商、商丘視為一區域,則亳在其中。

可是1986年,張光直教授為此發起了「商丘計劃」,20多年過去了,目前只挖出古宋城址及岳石文化層(龍山晚期),尚未挖出湯亳都及先商遺址,十分遺憾。張光直一度認為岳石文化層即是先商文化的貧民階層,但並未得到考古證據。所以,目前二期挖掘正在繼續(唐際根主持)…

其次,根據東漢班固《漢書》中說:「偃師,屍鄉,殷湯所都」,就是說商丘以西大約280公里處的偃師二里頭可能為西亳。而唐朝張守節《史記正義》記載也說,「亳,偃師城也。商丘,宋州也。湯即位,都南亳,後徙西亳也」。他直接指出湯繼位宋州(南亳),後遷徙西亳(偃師二里頭)。

而東漢杜篤《論都賦》則說:「昔盤庚去奢行儉於亳」,晉人皇甫謐在《帝王世紀》說:「蒙為北亳,即景亳,湯所盟地」,即認為盤庚遷亳即殷墟景亳,是湯所盟地北蒙。

從目前文獻及甲骨卜辭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述這幾種觀點,它們與文獻中記載是什麼關係,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後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

③二里崗(鄭州商城)問題。

1951年,在河南鄭州發現一座大型的商代早期遺址——二里崗文化遺址,使湯亳爭論似乎有了新的變化。其中二里崗遺址,距今3620年左右。從絕對年代上看,二里崗最早,其次是鄭州商城,及小雙橋遺址,最後是安陽殷墟。

鄭州商城遺址內發現20多處宮殿基址,與《考古工記》載的「內有九室,九賓居之;外有九室,九師朝焉」極為相似。與此同時,在鄭州商朝遺址的上層,有戰國時期的遺址,出土了戰國陶文中有「亳」、「亳丘」(即亳墟)字樣。如圖所示:

《左傳》記載,襄公十一年,魯國聯合晉國等十多個諸侯國討伐鄭國,最終「同盟於亳城北」…當然,最大的成就是1953年,考古專家在二里崗出土了兩片刻有文字的牛肋骨,引起考古界震動!如圖所示:

上面刻有十個甲骨文字,相比略粗的殷墟文字,刻痕稍淺,被認為是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卜辭(公元前1620年)。

陳夢家認為是「又土羊,乙丑貞,及孚,七月」,屬於「習刻"。時代可能屬於安陽殷墟時期,如圖所示:

2003年4月,國博館李維明教授又發現一個新字「乇」,認為是亳字!因為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又亳土」,東周時期的陶文金文「乇」「宅」「亳」,都曾用作地名。故判斷「又乇土」就是「又亳土」。

同時,結合鄭州二里崗規模龐大的城池及高規格的宮殿群…他認為二里崗商城即是商湯西亳都也,即商朝前期十位君王定都於此(公元前1620年)。

當然,根據《國語湯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分析,「又乇土」與其說是「又亳土」,不如說「宅殷土」更符合邏輯,即商祖契之商地也!依據《史記》「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及「契長佐禹治水有功,舜受司徒,封商地」之記載,亳都是湯先王契城二里崗(偃師商城)…如圖所示:

那麼,牛肋骨卜辭中有契字嗎?經過仔細檢查及對比,並沒有發現契字及相關字形…有網友說陳夢家說是「習刻」,卜辭中沒有契字也很正常…但是,如果根據甲骨文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卜辭來說,那麼「習刻」之說就不可能成立…試想,有哪家醫院會選用「實習生」當主治醫生並使用昂貴進口藥?拿國之大事當「習刻」,不是太小兒科了?…

而且,王國維,陳夢家,郭沫若,李維明等大家,僅僅依據《說文解字》就能正解讀甲骨文嗎?也不好說!且不說漢代距殷商已1000多年,字形字義已經發生變化,也不論三星堆二里頭至今尚無一片甲骨文字出土原因何在,既便一個殷墟婦好墓銘文尚未完全破譯,何談其它?所以,最合理的解釋應是:

相比於成熟嚴謹的商代晚期殷墟甲骨文,此卜辭應是刻制簡陋的早期甲骨文罷了,於「習刻」並無關係…

當然,如果從圖騰對比及銘文解讀角度看,二里崗牛肋骨卜辭,其實是有「契」的…正如上文所說,只不過是契之名號「啟」罷了,即「禹生啟」證據,如圖所示:

前文已交待,二里頭是大禹墓巳鄉(偃師→屍鄉),是大禹治水工地…而二里崗是商契佐禹治的的弇臿(開封)工地,因佐禹治的有功受啟位(司其火政),司其為甲骨文「又其子」,如圖所示:

「又」字為手形,考古證據為殷墟亞長墓手杖;「乙」為龍形,通巳/姒,考古證據為二里頭3號宮殿貴族墓「綠松石龍形器」;「其」為鼎形,考古證據為二里頭青銅網格鼎。如圖所示:

所以「又乙」二字會意即為「抱龍(蟲)″,鼎文即禹字;如圖所示:

「又其」為「抱鼎」義,篆文即啟字。殷墟婦好墓同時發現禹啟二王銘文,如圖所示:

說明「契至湯八遷」,包括二里頭→二里崗→新鄭望京樓→焦作府城→輝縣孟莊→垣曲→夏縣東下馮→殷墟一線,即是黃河中游二里地文化帶及下游先商下七垣考古地帶,如圖所示:

此類遺址出現大量早期商代陶器及青銅器及甲骨卜辭,正是因為大禹及商契聯合治水而順流遷徒所致…時間應為公元前1800~1600年的200年時間。

④商湯出身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根據《史記》記載,契死後,由昭明繼位,傳至十四代,由太乙繼位,這就是成湯(後稱商湯)。也就是說,商湯是黃帝第17代孫,商契第14代孫,如圖所示:

那麼根據《史記》記載(周典也如此),周武王姬發為黃帝第19代孫周棄16代孫,與商湯只差兩代可能嗎?

如果按照一代50年算起(平均值),兩代時間頂多100來年…而《夏商周斷代工程表》(1996~2000年發表)有關商湯滅夏~武王伐紂時間為:公元前1600 ~1046年,共17代30王500多年歷史…兩者相差近400年時間,這可能嗎?

當然,除非商湯升至商契/伯益或丹朱一輩,或者周武王先祖周棄下降至商湯一輩,就可以滿足400年(14代)時間了!但是,商湯的先商13王呢?商湯滅夏的17王夏桀呢?…

根據王國維/陳夢家等大師對甲骨卜辭考證結論來判斷,《史記》商湯17代30王是客觀存在的(稍有誤差),遺址在殷墟西北崗王陵大墓。同樣《史記周本紀》(包括周典)對周先王世系,記載得也明明白白,文物遺址在關中盆地一一對應,太平/周原/斗門/豐鎬,如圖所示:

至於《史記殷本紀》對湯先商13王記載得也十分清楚,僅僅尚未找到遺址(包括夏代遺址),如圖所示:

⑤商丘計劃和洹北商城

所以,核心問題就是找到先商13王遺址了!可是1986年,考古學家張光直組建中美聯合考古隊,啟動「商丘計劃」,以期發現13先王墓址,可惜在商丘地區挖掘20多年,僅僅發現古宋城址和岳石文化層,十分遺憾!

1998年春,唐際根老師吸取了「商丘計劃」教訓,果斷把先商遺址轉向豫北冀南…結果在緊鄰殷墟的洹北花園莊、韓王度、屈王度附近調查8個月後,發現了一座面積達4.7平方公里的都城遺址,並將它命名為「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的發現,解決了武丁以前盤庚、小辛、小乙遷往地點的疑問。洹北商城的始建年代應在中商二期,其中有部分建築基址始建於中商三期,「盤庚遷殷」即遷到洹北商城。如圖所示:

根據現有資料顯示,洹北商城使用年限不會太長,由於盤庚、小辛、小乙三帝政權是兄弟傳承,估計三人年齡不會相差太大,三帝在殷地執政時間大概不會超過三四十年。

《古本竹書紀年》關於盤庚遷殷的地點在洹河北岸京廣線兩側,也指洹北商城。武丁即位以後,國力隆盛,方遷至所知的以小屯為中心的殷墟。


唐際根教授根據甲骨文「鬲」字的不同時期形態,發現了中商缺環,並推測在豫北冀南應有商代遺址,結果發現了洹北商城。把早商二里崗與晚商殷墟之間的空白接續上了,部分彌補了商丘計劃的遺憾,轟動了史學界和考古界…但是,先商13王問題仍然懸而未決!於是唐教授再次啟動商丘計劃,徹底排查一下商丘地層關係,尋找頭緒…

⑥鹿邑長子口墓問題。

不過,讓張教授及唐教授都意想不到的是:1997年秋,距商丘僅僅一步之遙的周口鹿邑太清宮隱山上,為配合清理古蹟工作,無意間發現了一座名叫「長子口」的大墓。

初期習慣性鑑定為老子墓,因為鹿邑是《道德經》作者老子故里苦縣。後期又發現是訛長為老字,又改為長子。並認為與2000年安陽殷墟花園莊出土的亞長墓(M54號)同屬一系,都與殷王室貴族有涉…並有大量青銅器及腰坑殉人出土,說明級別不低,屬於商周之際「長氏」貴族墓葬…如圖所示:

但因史無所載,銘文難解,故至今懸而未決。尤其是因為不在商丘地區,有脫離商代主戰場之嫌疑,並沒有引起應有重視;二是誤認為是春秋老子時代遺址,根本不在先商時間範圍之內…雖然出土文物(尤其是青銅器數量及造型)明顯早於商末(殷墟)文物。如圖所示:

包括殉葬禮制(15殉人以上)明顯高於西周及殷墟規格…但是老子先入為主的思維方式及商周順次更迭的史記觀念,造成了斷代錯覺…不明白夏商一體,與周是並行關係,所以本人結合三星堆文物和二里頭網格鼎,經過圖騰對比,認為長子口之「口」字為鼎形,金文即其字,漢字即啟義,代表二里頭其鼎,即亞長夏啟商契王權象徵,如圖所示:

而且長子口墓型為「中」,在殷商時期僅次於殷墟王陵區亞形大墓,屬於諸侯級別。而十字槨室卻是獨有的亞字符號,與殷墟亞長十字銘文和王陵區十字墓道完全一致。如圖所示:

結合中字型多層大墓的形制僅次於甲形王陵墓、出土器物的特點(22個青銅鼎),佐證長子口主人是商契直系,地位僅次於商祖,考古專家推測這座大墓並非老子本人,更非他所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而是商周之際殷人大墓。

墓內出土的大量青銅器組合具,如酒器較多,有罍[léi]、尊、斝[jiǎ]、爵、觚[gū]、角、卣[yǒu]、觶[zhì]、觥[gōng]等。鼎、尊、爵、觚等器物都與安陽殷墟的同類器物相近。如圖所示:

同時,也出土了具有西周早期特徵的銅器,如出土兩件四耳銅簋,以前曾認為該類器形在西周才出現。出土的80餘件玉器中,既有玉戈、玉刀等儀仗用玉,也有璧、環、璜、玦及柄形器、條形玉等禮玉或佩飾,也有雕刻成虎、龍、牛、鹿、鳥等形象的玉器。造形與刻法特徵既有商代的也有西周的。從以上特點可以推斷其下限不晚於西周初年。

——青銅器多有銘文「長子口」,展示其他氏族與長氏的關係。墓內出土的銅器組合為方鼎9個,圓鼎11個(6個扁足鼎、5個鬲形鼎),方觚4個、方爵4個、圓爵7個、銅簋3個、卣4個、觶4個。從這些組合看,墓主人身份極高。

墓內的青銅器大部分有銘文,經過古文字專家認定,銘文為「長子」「長子口」「戈丁」等,其中出現最多的是「長子口」,在七八件銅器上都有發現,說明「長子口」就是該墓的主人,「長」代表方國,「子」代表爵位,「口」代表名字。

傳世的「長子」銅器較多,早幾年在湖北黃坡曾出土「長子狗」鼎。但在豫東出現尚屬首次。考古專家經過分析推斷,同時此次出土的器物時代較早,鹿邑可能是長氏較早活動的地域。說明長子口墓主人是商契直系,時間明顯早於殷墟王陵區,而出土於棺槨之中的虎首玉人俑文物是虞舜形象,正是古本竹書紀年所載「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之主人公舜也,如圖所示:」

而「長子口三戈」外形與河北易水出土的「祖父其」三戈如出一轍,如圖所示:

佐證長子口墓主人與易水丹朱關係十分密切。因為長子口銘文中有「戈丁」銘文!《史記》《國語》記載,商湯在《帝誥》中自命「武丁孫子」,而武丁即銘文戈丁,戈丁即丹朱!如圖所示:

而且前文已指出,周武王姬發為黃帝第19代孫,商湯為黃帝17代孫,兩人相差僅兩代,如果按照一代50年算起(平均值),兩代時間頂多100來年!絕不可能!除非,商湯升至商契/伯益或丹朱一輩,或者周武王祖先周棄下降至商湯一輩,就可以滿足14代400年時間了(網友魯執鈞認為周棄是周人偽造之史)!而長子口墓鑑定結果支持湯即丹朱觀點!

但是,商湯的13先王怎麼辦呢?商湯滅夏17王夏桀呢?要知道《史記》對13先王和夏17王記載可是明明白白的,除非考古證明13先王和17夏王是不存在的,或者與商湯是平輩關係才行!否則商湯滅夏事件就不可能存在…

雖然長子口墓的出土讓此事峰迴路轉!但孤證不立,還必須找到其它輔證。根據甲骨文及銘文解讀,對「有易」二字分析,銘文即「司日」含義,指代少昊司徒子孫!漢字為唐或湯,而易水為湯(湯),故山海經/竹書紀年有易氏應是唐氏/湯氏之義也,是少昊司徒(子孫),故有皋陶/伯益/堯/摯一脈!如圖所示:

而易水丹朱以易水三戈繼承唐位,故稱商湯(山海經稱有易搖民,竹書紀年稱偃塞丹朱,漢史稱王恆)!易水三戈及銘文,如圖所示:

「長子口」正名「長子其",是丹朱名號,易水後人(燕子丹)尊稱「祖父其(啟)」!

民間訛「長」為老,訛「其」為口丹,故有張家口/周口及老子丹/長子丹之稱,河南鄲(丹)城有箕子台遺址,鹿邑有太清宮和老聃(丹)台遺址,周口有布老虎風俗,淮陽有太昊伏羲信仰,都是殷商遺風…當然河北也有燕子丹及契丹蒙古之祖地易水燕下群墓。



山海經稱「舜生戲,戲生搖民」,戲即益,伯益也!如圖所示:

搖民即伯益之後丹朱!所以大名鼎鼎的老子丹,其實就是張光直教授一直苦苦尋找的長子丹朱!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沒想到大名鼎鼎的老子天下第一,竟然就是千百年來消失不見的長子丹朱!史稱商湯!

⑦殷墟「亞長」墓問題。

當然,轉了一圈又回到殷墟,長子口所有奧秘都隱藏在公元2000年發現的殷墟「亞長」墓中!前文已經講了,根據三星堆文物解讀,婦好銘文即商契/夏啟/周棄之義,這是王朝更迭及文字訛變所致!婦好代表啟王權,商人稱司其,周人稱有夏,甲骨文稱棄,漢字稱啟,如圖所示:

而婦好即周人對亞長商契的尊稱,而亞長墓出土的亞長銘文,即殷墟北蒙「持杖之戴羽酋長」形象!如圖所示:

裝束與二里頭大禹一樣!如圖所示:

並加刻商族十字亞符號,即銘文「子」字,代表東夷玄鳥子義。如圖所示:


所以亞長即東夷玄鳥氏酋長商契,同時,專家對亞長骨骸查驗後發現,其腳趾骨有嚴重變形情況,且骨骸有花椒坑痕,符合商契佐禹治水得腳氣(㾟)及以花椒(蜀椒)防腐情況,如圖所示:

同墓出土的青銅手器(義肢)及金沙遺址出土的「魚鳧王」黃金權杖也與亞長持杖(腳疾拄拐)發生邏輯關係,如圖所示:

並且經過圖騰對比,青銅手銘文「玄鳥」和黃金權杖「魚鳧王」圖騰,都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玄鳥」形象,所以魚鳧王即亞長商契,形成了邏輯鏈條!如圖所示:

說明亞長即北蒙/魚鳧王/夏啟/商契!死因是受七處刀傷(右肋六處,左腿一處致命)而亡(殘缺左臂),也就是說屬於非正常性死亡!如圖所示:

那麼問題來了,根據《竹書》記載「益干啟位,啟殺之」及《史記》記載「益避啟於箕山之陽」分析,啟應是殺伯益之人,不應該是被人所殺!那麼,為什麼銘文解讀和考古證明啟是被人所殺?翻遍史書,只有《山海經大荒東經》及《竹書紀年》有殺王記載,如圖所示:

認為「有易殺王亥」事件,與亞長王亥及綿臣被殺十分相似!因為王亥是因「仆牛」被有易氏所殺…而在亞長墓和婦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仆牛文物,說明亞長十分有可能就是王亥!如圖所示:

當然銘文解讀也是如此!玉石仆牛上刻有「司辛」銘文,甲骨文解字為「商」,說明仆牛主人的確是高辛氏帝嚳後人。如圖所示:

據范文瀾、郭沫若等人研究,商契活動的中心在商丘。商王亥發明牛車,馴服牛拉著貨物,到其它部落去搞交易,開始促使農牧業迅速發展,使商部落得以強大。

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泄十二年,王亥與其弟王恆一起選一些有活力的牛羊,送至有易國(今河北省易縣一帶)。有易氏首領綿臣見財起意,殺害了王亥,奪走了貨和牛羊。帝泄十六年,上甲微藉助河伯之師,滅了有易氏,殺了綿臣,為父王亥報了仇。

湯建商朝之後,歷任君主為了紀念祖先的功勞,而對於王亥和其子上甲微的祭祀非常隆重,追尊王亥廟號為高祖…所以商丘地區成了「商族」「商人」「商業」的發源地…

不過,王國維認為王亥是契7世孫振,我不太認可。因為他鑑定甲骨文「亥」與「振」是一字,我有所質疑,本人經過仔細觀察後認為,「亥」應是「梟/裊/鳧」的本字,是玄鳥圖騰象徵,與振字並不相同!如圖所示:

當然,不論是契還是振,都是玄鳥氏子孫(湯先13王之一),玄鳥圖騰並不能區分兩人關係…不過在甲骨卜辭中能稱「高祖」的人不多,僅有「高祖河/岳/乙/夔」等十幾位先人,輩份很高。但能同時兼稱「高祖王」的人只有亥一人,這就值得重視了!為什麼呢?因為甲骨文「王」是鉞形,代表王權,如圖所示:

而亞長墓,隨葬王權的銅鉞就有7把,其中6件鑄有'亞長'字樣,是出土青銅鉞最多的殷墟墓葬,比婦好墓還多三把。另有兵器如卷頭刀3把、銅戈73把、銅矛78把、銅箭頭800多枚,證明亥是高祖中最大的王者,那麼身為7世孫振就無法勝任了。

而且亞長墓位於殷墟宮殿宗廟區內,是殷墟祖庭區,從而否定了王亥是商自契以後的第七位先公!因為王亥是「祭祀之最隆重者」。據統計,甲骨文中祭祀王亥的卜辭,僅《殷墟卜辭綜述》所收就達96條之多,祭祀時用牲五牛、三十牛、四十牛、乃至三百牛不等。而且,在卜辭中多提到「高祖亥」、「高祖王亥」。豈能是契7世孫之規格?

尤其亞長墓主人是趴在棺里、臉朝下入葬的。考古上稱之為俯身葬。對此有兩種看法,一個是凶葬,意外死亡的本族風俗表徵;一個是王權象徵之葬…而竹書紀年記載,殷侯王亥被綿臣殺而放之…完全符合凶葬狀況!所以高祖王亥即是亞長商契的可能性更大!如圖所示:


另外,考古人員通過對亞長屍骨進行了鍶氧同位素分析,發現亞長並非來自安陽本地,而來自東部沿海地區,也符合契振之山東少昊氏出身。

如果這個判斷成立的話,那麼高祖王亥是商太祖契的可能性就大了。當然網友魯執鈞說:殷墟是「盤庚」和以後諸王的都邑所在,與其前幾十代的祖先「契」沒有什麼關係,我十分理解。

根據出土於殷墟王陵區的舉族「小臣缶鼎"銘文解讀,「舉」為「亞+子+共(司)=冀」,而冀→北蒙→殷墟,辛→商契→舉人也,如圖所示:

《竹書紀年》記載:「禹元年壬子,繼位於冀,頒夏曆於邦國。起壬子終壬戍。」《史記》記載:契長佐禹治水有功,舜受司徒,封商地」,商地即「契至湯八遷」之北蒙安陽殷墟!契與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受舜封,契為司徒火正(司其啟),益受司馬伯位(司辛商),故益心存不滿,同室操戈,益殺啟也(山海經稱有易殺王亥,竹書紀年稱益干啟位,史記稱商湯滅夏),俯放亞長墓!

所以殷墟的真正主人原來是商契!這也就解釋了契怎麼死在了殷墟,而且是被誰殺害問題,及為什麼殷墟叫北蒙的原因了!尤其是搞清楚了「「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這一千古之謎!正如東漢杜篤《論都賦》說:「昔盤庚去奢行儉於亳」。晉人皇甫謐在《帝王世紀》說:「蒙為北亳,即景亳,湯所盟地」,認為殷墟即景亳北蒙,是湯所盟地,殷墟洹北商城的主人是商湯伯益父子!原來如此!

那麼殷墟王陵區被盜掘就可以解釋了,原來是武王伐紂時搞的鬼!那麼婦好墓及亞長墓未被盜事件怎麼回事?難道也是武王搞的鬼?

這一奧秘就藏在婦好墓中,根據婦好鼎(三足/平底/圓口)判斷是周人風格,推測是武王伐紂時帶入殷墟的。如圖所示:

而婦好卜辭也是周甲,根據西安斗門及周原甲骨文對比結果也是如此,如圖所示:


那麼有網友問,為什麼武王不毀掉婦好墓和亞長墓?是沒有發現還是另有隱情?從考古婦好墓分析,墓上存在享堂「母辛宗」基址,沒有發現是不可能的…那麼,為什麼沒有破壞反而鑄鼎刻辭搞祭祀這一原因就涉及商湯滅夏的起因了,及為什麼丹朱殺商契及「湯放桀」問題了…

既然湯是伯益丹朱,那麼桀就不是夏17王,因為不是一個輩份!

所有文物/圖騰/銘文/甲骨文證據都在大名鼎鼎的殷墟婦好墓中,如圖所示:

及山海經/古本竹書紀年「有易殺王亥」事件中…

上文已指出,王亥即商契,不是王國維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中鑑定契7世孫振…

在甲骨文中,目前有網友認為「高祖夒」與「高祖夋」的「夒」與「夋」相通。如圖所示:

問題在於,「高祖夒」或「高祖夋」到底會是誰呢,史書中有無記載?

其實,這個人叫帝舜,殷商的始祖。之所以說「高祖夒」或「高祖夋」是帝舜,不妨看一看以下三個證據:

首先,古文字中「夋」與「俊」相通,「高祖夋」可以說是「高祖俊」。而在《山海經》中,帝俊就是商人的祖先。因此,「高祖夒」或「高祖夋」則是帝俊。

其次,東晉郭璞注釋山海經中的「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時說:「俊亦舜字,假借音也。」其實,「舜」與「夋」應該也有一定關係,舜的讀音是「shun」,與夋字有關的「狻」讀音是「suan」,讀音比較相似。

第三,《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但史書上記載娥皇是帝舜之妻,《山海經》上卻是帝俊之妻,說明帝俊可能就是帝舜。《國語》記載:「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這裡明確說商人始祖是帝舜。

因此,甲骨文中的「高祖夒」或「高祖夋」,既可以說是帝俊,也可以說是帝舜。換言之,五帝之一的帝舜,其實是商朝始祖。

關於帝舜是商人始祖,史書上還有很多記載可以佐證,比如以下兩點:

相傳帝舜是「舜乃重明鳥化身」,所以帝舜重瞳,所謂「舜目重瞳子,故曰重華」。重明鳥是上古神鳥,「其形似雞、鳴聲如鳳」,眼中有兩顆眼珠子,故曰重明鳥。而商人起源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簡狄吞食玄鳥之卵而生下商之祖契。那麼,重明鳥化身的帝舜,與因吞食玄鳥之卵而生的商契,兩者之間無疑存在一定聯繫。

《史記》中帝舜之子叫均,因為封在「商地」而被稱為商均。商契是帝嚳之子,曾經輔佐大禹治水立功,被帝舜封在「商地」而被稱為商契。商均、商契都被封在「商地」,兩人是否是同一人?

帝堯在位70年得舜,那麼商契此時年齡至少70歲,還能輔佐大禹治水嗎?反之,帝舜之子商均輔佐大禹治水,這才更符合年齡邏輯。

況且,上述《國語》中說「商人帝舜而祖契」,要麼商均就是商契,要麼商均與商契是兄弟關係,後者繼承了前者的封地。

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帝舜與商契的關係,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帝舜與帝嚳到底是什麼關係?

根據《史記》記載,帝嚳次妃簡狄吞食玄鳥之卵生下商契,元妃姜原踩踏巨人足跡生下周后稷。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商契與后稷的降生過程太過神奇,他們父親應該都是五帝之一的帝嚳。

成書於西漢的《禮記》記載:「殷人帝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明確說殷商始祖是帝嚳。

然而,先秦諸多史料卻與《史記》記載大不相同,反映出商契與后稷的父親或是帝俊、或是帝舜。《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璽,生叔均。」這裡說周人祖先后稷的父親是帝俊(帝舜),史記也記載帝嚳元妃慶生周棄(后稷),次妃簡狄生商契。

春秋左丘明的《國語》記載:「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禮記》與其只有一字之別,就是將帝舜改為帝嚳。

《史記》、《禮記》在後,《山海經》、《國語》在前,因此商契、后稷父親應該不是帝嚳,而是帝舜或帝俊。或者說,帝舜、帝俊與帝嚳極有可能是同一個人。

那麼《竹書紀年》記載「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不等於帝嚳把自己兒子堯和孫子丹朱囚禁起來了嗎?為什麼呢?

契就是啟,湯就是伯益,兄弟關係!湯殺契(益干啟位),埋在殷墟叫「宅」(父廟),湯叫「亳"(父廟上蓋宗祠「母辛宗」)!重屋明堂!

根據《山海經》和《竹書紀年》記載:公元前1650年,商契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夏啟位,史稱殷侯,封商地安陽,並營建「母辛宗」(故安陽古稱商丘),史稱「禹生啟」事件。

契因佐禹治水成功受啟位,遭伯益嫉恨,於是發生了王位爭奪,啟制被破壞(益干啟位)…帝泄十二年(前1638年)契(王亥)被堯(綿臣)和伯益(河伯)及丹朱(王恆)設美人計所殺(有易殺王亥),掩埋於亞長墓中…而亞長墓/鳴條崗東下馮/三星堆考古也支持如上判斷!

公元前1632年後啟上甲微(夏桀后稷虞舜)為替商契復仇反殺堯囚丹朱,竹書稱「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事件。又因伯益偷放堯子丹朱(河念有易,有易潛出,為國於獸,名曰搖民),後啟虞舜復殺伯益,書稱「益干啟位,啟殺之」事件。

公元前1625年堯子丹朱發帝誥「玄鳥湯誓」自命「武丁孫子」,反攻鳴條崗(夏縣東下馮)逐舜南逃,史稱「商湯滅夏」…並留下二里頭(偃師)/鳴條崗(東下馮)/三星堆(金沙)/石峁(皇城台)四大遺址…

最後商湯丹朱南巡追舜未果,死葬鹿邑長子口(老子)墓。而后稷虞舜(名桀),「聲南擊西」放香妃於九嶷,而自己西逃太平,營建神木石峁皇城台(注不是外城遺址)…500年後其孫武王伐紂復仇,史稱「宅茲中國」宗周事件…

解讀「宅茲中國」問題

公元前1046年,后稷17孫周武王伐紂,宗周婦好墓,改殷祠「母辛宗」為周棄婦好祠。並鑄造婦好鼎及龍虎二鉞108件婦好禮器,並刻下「婦好冥」及「宰豐」匕骨辭以述「宗周」事件,如圖所示:

內容是:

「壬午,王田於華燕鳧商城(安陽),母王(夏啟)賜宰豐宅小都邑(母辛宗),在五月鳧王六祀刻曰」。

而且,考古證明婦好鼎是三足/平底/圓口的周鼎風格,婦好甲骨卜辭從風格看,應是傳承自陝西太平斗門及周原甲骨文,武王伐紂時帶入殷墟。說明婦好卜辭是周人卜辭,不是商人甲骨!

也就是說,殷甲卜辭主人並不是武丁,而是周武王!所以出現甲骨文「空降」殷墟現象!那麼周原甲骨文演化成殷墟甲骨文(前1600~1046年),而商代銘文和周甲又是從夏代面具圖騰符號(二里頭/陶寺/良渚)演化來的!

所以根據二里崗牛肋骨卜辭斷代(前1630年)分析,婦好卜辭最新斷代應是(前1600~1046年),與周原(包括斗門)甲骨文是二里崗牛肋骨卜辭的繼承者!

而武王「宗周」殷墟婦好墓,歸宗「不封不樹」「母辛宗」。之後周公又認祖(成周)洛邑二里頭(禹墟屍鄉),完成有夏周祭,即「帝嚳而郊禹(鯀),祖文王而宗武王」禮制。實現「宅茲中國」就順理成章了!

不過根據清華簡載:「假中於河,歸中於河」分析,何尊本名應叫河尊,也就是「高祖河」禹父鯀的象徵,也是史記「鯀生禹」的真正含義。

比如《何尊》銘文云:「 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之禮,福自天,惟王五祀。」此王即高祖王亥商契(周甲稱棄),宅即二里頭禹堂,根據《逸周書·作雒》:「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

《史記》:周公往營成周洛邑,卜居焉,遂國之。這洛水至邙山之間,不正是偃師二里頭嗎?當然,《詩 王風譜》:成王居洛邑,遷殷民於成周。殷民為成周又遷於偃師商城!據《逸周書· 作雒》記述:成周「 立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制郊旬方六百里,國西±為方千里。」 又載:「 設丘兆於南郊,建大社與國中, 乃位五宮:大廟、宗富、考富、路寢、明堂。

《竹書紀年》記載:成王七年營建成周之後「王如東都,諸侯來朝」,又記載:宣王「九年,王會諸侯於東都」,《尚書大傳》中稱,周公代成王執政七年,主要功績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而甲骨文「中」字呈「兩河夾一郭」狀態…如圖所示:

此種情況,在考古上只有「三代之居,皆於河洛之間"的偃師二里頭符合條件,即左伊汭,右洛汭,中間是偃師巳鄉(巳→屍→姒→師鄉→稽堂)也!

而甲骨文「國」,是持戈護城(祭鼎)形,考古證據指殷人持鉞護亳的偃師商也,如圖所示:

甲骨文「宅」即亳(稽堂/明堂/卜邑),「湯先王(契)居」也。如圖所示:


甲骨文「茲」為玄鳥雙至,代指少昊玄鳥圖騰。如圖所示:


故「宅茲中國」含義即祖鯀/禹宗契/棄!

有網友質疑我說:「《說文》字典上有注釋:「中」是軍旗,卜辭:立中無風;而且中的字形,那上下的飄帶有時候多有時候少,有時候還沒有,怎麼解釋是兩河呢?」

我明白其實他(包括許慎)並沒考慮甲骨文誕生的歷史背景…更不清楚甲骨文即大禹治水產物!而「中」即大禹治水之伊洛二汭(偃塞湖)圍繞之城!一旦洪水退卻,二汭也就不見了…那麼「中」字上下的「飄帶」(洪水)不就不見了嗎?

湯前13王問題

至於「契至湯八遷」,應是七王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治水歷史,直至湯定都北蒙殷墟洹北商城止,興上甲三抱二示,其實是一件事。那麼,這就解釋殷墟洹北商城事件,及王陵區被盜掘,而婦好墓亞長墓未被盜原因了…殷墟的真正主人原來是商契周棄!北蒙→亞長→舉人→子契!而「舉」通冀,小臣缶鼎有「冀祖辛禹」銘文!冀→北蒙→殷墟,辛→商契,《竹書紀年》記載:「禹元年壬子,繼位於冀,頒夏曆於邦國。起壬子終壬戍。」《史記記載:契長佐禹治水有功,舜受司徒,封商地」,證明商地即北蒙安陽,主人亞長契→舉人王亥!

王亥又是「祭祀之最隆重者」。據統計,甲骨文中祭祀王亥的卜辭,僅《殷墟卜辭綜述》所收就達96條之多,祭祀時用牲五牛、三十牛、四十牛、乃至三百牛不等。而且,在卜辭中多提到「高祖亥」、「高祖王亥」。

與此同時,甲骨文中的商朝始祖神,是一個叫「高祖夒」或「高祖夋」的人,其中「夒」(見下圖)與「夋」相通。

問題在於,「高祖夒」或「高祖夋」到底會是誰呢,史書中有無記載?其實,這個人叫帝舜,殷商的始祖。之所以說「高祖夒」或「高祖夋」是帝舜,不妨看一看以下三個證據:

首先,古文字中「夋」與「俊」相通,「高祖夋」可以說是「高祖俊」。而在《山海經》中,帝俊就是商人的祖先。因此,「高祖夒」或「高祖夋」則是帝俊。

其次,東晉郭璞注釋山海經中的「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時說:「俊亦舜字,假借音也。」其實,「舜」與「夋」應該也有一定關係,舜的讀音是「shun」,與夋字有關的「狻」讀音是「suan」,讀音比較相似。

第三,《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但史書上記載娥皇是帝舜之妻,《山海經》上卻是帝俊之妻,說明帝俊可能就是帝舜。《國語》記載:「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這裡明確說商人始祖是帝舜。

因此,甲骨文中的「高祖夒」或「高祖夋」,既可以說是帝俊,也可以說是帝舜。換言之,五帝之一的帝舜,其實是商朝始祖。

關於帝舜是商人始祖,史書上還有很多記載可以佐證,比如以下兩點:

相傳帝舜是「舜乃重明鳥化身」,所以帝舜重瞳,所謂「舜目重瞳子,故曰重華」。重明鳥是上古神鳥,「其形似雞、鳴聲如鳳」,眼中有兩顆眼珠子,故曰重明鳥。而商人起源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簡狄吞食玄鳥之卵而生下商之祖契。那麼,重明鳥化身的帝舜,與因吞食玄鳥之卵而生的商契,兩者之間無疑存在一定聯繫。

《史記》中帝舜之子叫商均,因為封在「商地」而被稱為商均。商契是帝嚳之子,曾經輔佐大禹治水立功,被帝舜封在「商地」而被稱為商契。商均、商契都被封在「商地」,兩人是否是同一人?帝堯在位70年得舜,那麼商契此時年齡至少70歲,還能輔佐大禹治水嗎?

反之,帝舜之子商均輔佐大禹治水,這才更符合年齡邏輯。況且,上述《國語》中說「商人帝舜而祖契」。因此,要麼商均就是商契,要麼商均與商契是兄弟關係,後者繼承了前者的封地。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帝舜與商契的關係,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帝舜與帝嚳到底是什麼關係?根據《史記》記載,帝嚳次妃簡狄吞食玄鳥之卵生下商契,元妃姜原踩踏巨人足跡生下周后稷。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商契與后稷的降生過程太過神奇,他們父親應該都是五帝之一的帝嚳。

成書於西漢的《禮記》記載:「殷人帝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明確說殷商始祖是帝嚳。然而,先秦諸多史料卻與《史記》記載大不相同,反映出商契與后稷的父親或是帝俊、或是帝舜。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璽,生叔均。」這裡說周人祖先后稷的父親是帝俊(帝舜)。

春秋左丘明的《國語》記載:「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禮記》與其只有一字之別,就是將帝舜改為帝嚳。

《史記》、《禮記》在後,《山海經》、《國語》在前,因此商契、后稷父親應該不是帝嚳,而是帝舜或帝俊。或者說,帝舜、帝俊與帝嚳極有可能是同一個人。此事以後再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