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人生就是不放棄!不放棄!不放棄

蘇蘇愛讀書 發佈 2022-10-02T15:28:38.844062+00:00

最近,在東方甄選的直播間,主播老師們雙語帶貨,可謂是賣的熱火朝天。煎熬半年,俞敏洪直播終於火了。俞敏洪的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繼續做農民,她想讓他做一名教書先生,在母親眼裡,教書先生是很受人尊敬的,不用干農活,村裡的人還會給先生吃食,所以母親希望他長大後當一名教書先生。

最近,在東方甄選的直播間,主播老師們雙語帶貨,可謂是賣的熱火朝天。煎熬半年,俞敏洪直播終於火了。


提起俞敏洪,相信大家第一反應就會想到新東方。他創辦的新東方學校,培養了很多出色的孩子,為國家輸送了很多優秀的人才,為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那作為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到底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是一位不錯的老師,還是一個偶然成功的商人?背後有哪些我們不知道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俞敏洪生於1962年,出生於江蘇省江陰市葫橋村的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父親是一名木匠,母親是一位不識字的農民。還有一位年長他五歲的姐姐。


在過去,農村的生活條件是非常艱苦的,一代又一代的農民在田裡勞作,沒有其他的出路。俞敏洪的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繼續做農民,她想讓他做一名教書先生,在母親眼裡,教書先生是很受人尊敬的,不用干農活,村裡的人還會給先生吃食,所以母親希望他長大後當一名教書先生。


俞敏洪的母親不識字,但她希望兒子能夠多接受教育。從他四五歲開始,她母親給他買的玩具全是漫畫書,也正是這樣,自小培養了他閱讀的興趣。不僅是母親經常買漫畫書給他,而且年長俞敏洪五歲的姐姐,小時候也經常讀課本給他聽,教他認字,所以在他二年級的時候,已經能認得很多漢字,能閱讀像《水滸傳》這樣的古典名著,這樣的教育薰陶,讓俞敏洪慢慢地愛上了學習。


1976年,俞敏洪初中畢業,畢業後他並沒有上高中,而是回農村去了。因為當時政策是貧下中農的子女一家只能有一個人上高中。當時俞敏洪的姐姐是高中畢業,所以他沒有名額上高中。


但剛好村裡有位小姑娘學習跟不上,說不想上學了,俞敏洪聽說了這件事後,趕緊找了她母親商量,讓母親找這個高中學校求一下情,讓他去頂替這個小姑娘的名額去上高中。


1978年,是高考制度恢復的第二年,俞敏洪在高中只學習了一年零兩個月參加高考,但落榜了。1979年,他第二次參加高考,再次落榜。當他準備第三次參加高考時,跟她母親商量,他想把全部的時間用在學習上,母親也是非常支持他。1980年,他以英語93分的成績被北京大學西語系錄取。


在高中獨領風騷的優等生、全村幾代人驕傲的俞敏洪,在北大這個龍爭虎鬥之地,人人自詡天才的地方,他從優越跌落到自卑的黑洞裡,而這一黑洞吞噬著他,差點命喪黃泉。


俞敏洪的同學中大部分都是城裡人,不乏有部長的兒子、教授的女兒,帶著城裡人見多識廣的優越感,讓身穿打補丁衣服,腳穿土布鞋的他自慚形穢。


緊接著他發現自己的農村身份和他城裡人身份的同學有著不一樣眼光,儘管那會還沒有像現在有這麼大的貧富懸殊,但身份懸殊對照眼光卻非常強烈。


剛進北大那會,他鄉音重,普通話說得不好。他能聽懂別人說的話,但別人卻聽不懂他在說什麼,聽不懂也就算了,但同學的模仿嘲笑,讓他更自卑,一度連話都不敢說。


令他更絕望的是,無論自己多麼努力學習,成績總是墊底。而別的同學一邊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一邊抽空談個校園戀,考起試來,輕輕鬆鬆就能拿個好成績。因為長的丑,在北大五年,沒有一個女同學喜歡他。他給班裡最丑的女同學寫過情書,也沒有看上他。極度的自卑感一直纏繞著俞敏洪,讓他那敏感的身體和脆弱的神經同時崩潰了,大三那年得了肺結核。


病休一年後,俞敏洪從醫院出來,遠離了同學的競爭,有了種起死回生的感覺,孤獨與世無爭地度過大學的最後兩年時光,以剛剛及格的成績從北大畢業。


七八十年代的畢業生,畢業以後是不需要擔心找工作的,因為國家包分配,當時在北大自卑了五年的俞敏洪,只想快點離開北大。所以,他填的工作志願,全是北大以外的單位,但事與願違最終他還是留在了北大。


原因也很簡單,成績好的同學全去了外交部、新華社、報社那些好的單位,但凡是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都留在北大當老師了,所以俞敏洪也就留在北大。

俞敏洪在北大待了好幾年,中國80年代末90年代初,掀起出國潮,當時他的同學王強在國外留學,本來看似差不多的水平,差距一下就被拉大了。他就產生了去國外讀書的想法。計劃了三年多想出國留學但沒留成,原因是他沒錢,國外也不給獎學金,出國留學就這樣擱置了下來。


為了籌集出國讀書的經費,在北大教書的他,在學校辦起了培訓班,他當時在北大教書一個月的工資60塊錢,但自己辦培訓班一個月有2000多塊錢。但這樣學校就不樂意了,明擺著就是跟學校搶生意 ,也因這事跟學校領導直接起了衝突,被北大記了行政處分,貼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貼了整整一個月,又用高音喇叭播了一個星期。這樣的處分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於是他萌生離開北大的念頭。


1990年俞敏洪離開北大後,有了前期在北大辦培訓班的經驗,馬上著手辦自己的培訓機構,90年代初很多人考托佛和GER,而且都是為了出國,而每年出國的人數越來越多,他自己也有籌備出國經驗,就認準了出國考試這個商機,從考托佛和GER開始做起。


從北大出來的俞敏洪剛開始是迷茫的,畢竟在北大做老師還是比較安逸的,現在要自己當家作主。辦培訓機構招生是最大的難題,原來在北大辦培訓班,是不用擔心招生問題的,因為報名的都是北大的學生,現在自己辦培訓機構,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招生。


剛開始為了省錢,他就在小學的操場辦免費的講座,沒有話筒,就扯著嗓子喊,有的同學聽著覺得還講的不錯,就嘗試報名,聽過一段時間後,就會介紹別的同學來報。慢慢的一傳十,十傳百,報名的學生就多了。從小班,再擴充到大班。班次也變得越來越多,講課的老師就不夠了,原來都是他自己一個人講,為了不讓老師覺得自己是不可替代,他把所有的課都備了,哪個老師撂擔子不幹了,他可以自己直接上去就講,這樣也讓新東方有了良性的發展。


其實,新東方原來不叫新東方,是叫東方大學,是新東方的前身。俞敏洪原來出來辦培訓機構是沒有申請辦學許可證的,後面想要招生、辦學就必須要有一張辦學許可證。但個人是申請不到辦學許可證的,所以他當時找了一家由幾個教授辦的東方大學的培訓部掛靠,每期招生給東方大學25%的利潤給他們,以東方大學名義進行招生。從1990年下半年一直持續到1993年11月16日新東方拿到了真正的辦學許可證。也正是跟東方大學這樣的合作,給了他三年充分的準備時間,也為新東方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俞敏洪其實一直都有一個遺憾,那就是出國留學。但是當他終於攢夠出國經費,他卻選擇了放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在辦了東方大學外語培訓部之後,他又給自己重新定了個目標,掙到30萬人民幣再走,這樣不但可以去美國留學,而且在學習期間還不用去打工掙生活費。但沒有想到的是,俞敏洪在1991年底用一年的時間就有了30萬,在那會30萬挺多的,他已經有足夠的出國學費。


而這時,俞敏洪之前聯繫那所大學,又給他發了份錄取通知書,這一次給的是全額的獎學金。但此時的他已經離不開新東方了,於他而言,這不僅是一份掙錢的事業,是他作為一位老師的信仰,是他對做教育的成就感。做新東方已是俞敏洪的情懷了。


俞敏洪說,人生成長有三個要素,讀書、交友、行走。大量讀書,讀各種各樣的書,讀海內外的書。什麼書都讀,這樣就會把多種人的思想在大腦進行衝擊碰撞,這樣才會形成自己獨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你就能成為世界上優秀思想集成者。這是俞敏洪對讀書的態度,他每年至少讀50本書。


其次,是與人交往,俞敏洪每個月會組一兩次局,以吃喝玩樂為誘惑,把朋友們召喚過來,和他們吃飯聊天,在這個過程中,你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俞敏洪說,直到今天他都不算太落後,要不然新東方早就倒閉了,原因是他身邊有一班優秀前行者的朋友。我們身邊會有很多朋友,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有用的,關鍵是怎麼用他們的。


行走。俞敏洪每年至少要走三到四個國家,目的是看世界,每到一個國家,他都會參觀當地的博物館,到老百姓生活區吃飯,和當地老百姓聊天,去這個國家的大企業去參觀,這樣潛移默化中能學到東西。行走能讓我們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教育背景,風土人情以及企業文化等知識,能拓寬自己的眼界,學到先進的理念,這樣才能與時俱進。


讀書、交友、行走。讀書充電、形成自己的思想;交能讓自己成長的朋友,自己要學會行走。俞敏洪一直用這三個標準要求自己,讓新東方走在教育的前端,讓新東方成為世界優秀教育資源的企業,就是新東方未來的目標方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俞敏洪從最初三度參加高考,考上北大,希望在北大做一名好老師,再到希望出國留學深造,為了籌夠留學的經費,創辦了新東方,最後把新東方做成了一項事業,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有人問他,新東方已經做得這麼成功了,你的下一步打算做什麼呢?


俞敏洪說,身體是最重要的,時間是最寶貴的,讀點自己喜歡的書,做點自己喜歡的事,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多去全世界走一走,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教育理念。為孩子們創造一套全面成長的教育體系,希望通過新東方不斷研究和研發,在孩子性格、人格、知識方面能得到全面成長,讓每個孩子在面對世界更加健康和健全。


一個曾經兩度高考的落榜生,讓無數學子的人生升級;他從未留過洋,卻用26個字母搭建了一座跨國的橋樑,拉近了此岸和彼岸的距離。用讀書、交友和行走在教育的前端,激勵年輕的一代,這就是俞敏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