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嵐:熱愛科學,那就勇敢成為一名科學家

時代郵刊 發佈 2022-10-02T15:35:14.815358+00:00

2022年6月,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來自中國浙江大學的胡海嵐教授獲頒「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這一獎項被稱為「女性諾貝爾科學獎」,胡海嵐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第7位中國獲獎者,也是目前最年輕的獲獎者之一。

2022年6月,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來自中國浙江大學的胡海嵐教授獲頒「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這一獎項被稱為「女性諾貝爾科學獎」,胡海嵐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第7位中國獲獎者,也是目前最年輕的獲獎者之一。教科文組織在此前發布的評獎信息中說,胡海嵐「因在神經科學方面的重大發現而獲獎,她的工作促進了新一代抗抑鬱藥物的研發」。

在此之前,胡海嵐其實早已聲名赫赫,她是「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得主,是榮膺IBRO-Kemali國際獎的「亞洲第一人」,是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的特約審稿人……不過,她只想安靜地搞科研,她認為「名氣並不重要」,最大的成就感在於「你是第一個發現了自然未知中某個環節的人」。

作者|劉穎

編輯|蔣芳儀

本文首發於《時代郵刊》第417期

「爬最高的山,看最美的風景」

1973年,胡海嵐出生於浙江杭州一個溫馨的小康之家,家中豐富的藏書讓她自小便徜徉在知識的海洋。幼時的她曾跟父親說,長大後想當作家或者科學家,因為這兩個職業最光榮。

上學後,胡海嵐很快展示出過人的學習能力,尤其是在數學和物理方面。中學同學曾這樣形容她:「初中時她是全年級數學最好的女生,輕聲細語,從容淡定,漂亮聰穎。」不僅成績好,胡海嵐為人也十分隨和親切,同學們有什麼不懂的來請教她,她總是很耐心地講給他們聽。

高中時,胡海嵐參加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獲得了一等獎,憑藉這一成績,她被保送到北大物理系,不過,她感覺物理學科發展相對比較成熟,而「生命科學領域還有很多未知值得發掘」,於是她選擇了轉向生物。朋友問她,生物系的畢業生以後能做什麼?她笑道:「要麼研究細胞搞科研,要麼進醬油廠造醬油。」

在北大生物系,胡海嵐起初的專業方向是當時最熱門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然而有一天,她被一本神經生物學領域內的名著《神經生物學——從神經元到腦》深深吸引了,便決定選擇腦科學作為未來的主攻方向。同時,她對科學實驗也很著迷,她後來回憶道:「看見大腦發出的電脈衝是可以被記錄、脈衝的功能是可以被探知的那一刻,是我科學生涯中的啟蒙一刻。」在她看來,大腦有著自然界最神秘最複雜的結構,腦科學中充滿未知和挑戰,這才是她應該做的研究。

大學畢業後,胡海嵐赴美深造,於2002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方向博士學位。2004年,她進入有「世界生命科學聖地」之稱的冷泉港實驗室,進行博士後工作。在美國學習、工作10多年後,她放棄了那裡的生活和事業,於2008年12月回到祖國,進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並組建了自己的團隊。談及這一選擇,胡海嵐說,她一方面是希望把自己科研的黃金階段留給祖國,另一方面也是受國家日益完善的人才政策的吸引。

2009年,胡海嵐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在「百人計劃」的資助下,她帶領團隊「擼起袖子加油干」,隨後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2015年,胡海嵐受邀回到浙江,入職浙江大學神經科研中心,繼續攀登科學高峰。縱觀胡海嵐的求學和科研生涯,她始終聽從內心的召喚,追尋自己的興趣,無懼挑戰,充滿好奇。「爬最高的山,走最遠的路,看最美的風景,不忘初心。」在科研中經歷無數曲折的胡海嵐,常用這句話來激勵自己。

「科學家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

胡海嵐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正常情緒的神經編碼機制、異常情緒(如抑鬱症)的神經環路及分子機理、社會競爭的神經環路機制。她帶領團隊產出了一系列既有理論意義又有潛在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在抑鬱症的基礎及轉化研究中取得了創造性、系統性的成果。

抑鬱症是當代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全球目前約有3.5億患者,他們深受困擾,身心處於嚴重不健康狀態。在與抑鬱症的鬥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它並不是簡單的心理出現問題,而是大腦發生了病理性的改變,需要藥物治療。但傳統抗抑鬱藥普遍存在起效慢、靶點廣、副作用大的缺點,而起效又快又好的氯胺酮,又有很大的副作用,且成癮性強。過去,科學界一直沒有弄清氯胺酮的起效機制,也找不到它的替代品,2018年,胡海嵐團隊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胡海嵐團隊發現,人類大腦中有一個小小核團,它在介導負面情緒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們稱之為「反獎賞中心」。當核團內活動異常,或進入高放電狀態時,就會過度抑制大腦的「獎賞中心」,這可能就是人進入抑鬱狀態的原因。胡海嵐團隊同時發現,氯胺酮之所以能夠快速起效,是因為它能夠很快地阻斷「反獎賞中心」過度放電或者過度的活化狀態,從而起到一個「開關」的作用。在研究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兩三個新的不同的分子靶點,它們可以作為潛在的抗抑鬱藥物的靶點。

研究取得突破後,胡海嵐團隊迅速投入新型抗抑鬱藥物的臨床轉化研究中。他們的工作,為困於精神抑鬱暗夜中的人們帶來了重生的希望。胡海嵐說:「雖然藥品研發的路很長,但我們已經看見了曙光,並且邁出了第一步。」

要為患者擺脫痛苦,科研人員自己則要經歷無數次失敗的痛苦。在實驗室里,胡海嵐有70%以上的時間都在面對實驗的失敗。她十分認同一位前輩的忠告:如果試驗50%都獲得了預期結果,那就應該放棄這個方案,因為它不夠創新。她認為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質是韌性,百折不撓在科研領域不是一個比喻而是一個現實。

「板凳要坐十年冷」,科學研究就是在不斷的摸索和試錯中前行的。胡海嵐說:「堅持就是韌性的體現,就是追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並且要耐得住長時間的寂寞和挫折。科研就像一場馬拉松,你要調整好自己的節奏,有時候快,有時候慢,有時候有同伴一起,有時候也要一個人孤獨地堅持,雖然不知道終點在哪裡,但是總能讓你充滿希望。」

有人問胡海嵐,這樣日復一日的堅持會不會感覺很枯燥?她笑著說:「抱歉,我從來沒有覺得科研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且我周圍的科學家朋友似乎也沒有誰這樣抱怨過。在我們看來,科學家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這是國家和社會資助你,讓你去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

在胡海嵐眼中,投身科學研究一定是出於興趣,一旦找到了願意為之奮鬥一生的東西,所有的堅持都是幸福的。

「從科學成就本身去獲得自尊」

胡海嵐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教師。短短10餘年,她已培養了多名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他們共獲國家級最高獎學金10多人次,其中6位已在中科院、清華、華東師大和浙大獲得教職,4位獲得國家優青等人才獎項。

胡海嵐並不否認天賦在科研中的作用,但她認為努力是最重要的。她告訴學生,所謂天賦至少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基本的邏輯推理能力,一是對科研重要問題的品味和把握。前者如果天生欠缺可能後天不容易彌補,後者則可以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學術訓練習得。

天賦中等但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科學家有很多,但不努力的天才非常罕見,所以努力是必要條件,而天賦至少有一部分可以通過學習獲得。

這樣的引導激發了學生們的進取心和自信心,而胡海嵐自身的勤奮自律也在無形中鞭策著他們。但胡海嵐並不是一味給學生「打雞血」,相反,她要求學生在學習和科研中付出足夠努力的同時也要儘量保持生活的平衡。她的理念是「快樂學習,健康生活」。

她喜歡運動,尤其擅長游泳。在工作之外,她也有「小女生」的一面,喜歡旅遊和美食。總之,在實驗室里,她帶領團隊全力以赴地工作;出了實驗室,她希望大家過得快樂。張弛有度、平易近人,難怪她會當選「浙大最受歡迎的老師」。

一位學生曾用「幸福」一詞總結跟著胡海嵐學習和研究的感受,認為「胡老師是我能接觸到的人裡面最令我佩服的」。這位學生還強調,自己佩服胡海嵐,不僅是因為她所獲得的成就,更因為自己切身感受到她工作的勤奮、對待科研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新知識的好奇,以及她在生活中的自律。在學生眼中,胡海嵐不僅讓他們在科研道路上有了一個光明的開始,更重要的是給了他們在這條道路上走下去的勇氣、信心以及方法。

在科研路徑和方法上,胡海嵐給予學生的指導具體有效。她善於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學生的特點和優勢,幫助他們尋找最合適的研究課題。她也非常重視交流,在她的課題組,學生們有很多交流機會,許多靈感就誕生於思想的交匯與碰撞中。

胡海嵐的學生以女生居多,但她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她笑說:「在科學的真相和事實面前,不同的性別都是平等的。」注意到一些媒體對她女性身份的強調,她認為「女科學家不應該成為標籤」,也鼓勵女生們不去在意這些。同時,她認為「年輕化」標籤也不宜過度強調,她提醒學生們:「媒體喜歡報導年少成名,但就科研工作來說,我們特別應該避免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態。科研有它自己的規律和時間。」

「重視你的科學研究並從科學成就本身去獲得自尊,這很重要!」胡海嵐說,「你永遠不知道3個月後什麼會成為媒體新寵,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科學世界中永遠有切實可信的『真理』。所以,如果你熱愛科學,那就勇敢成為一名科學家!」

初審|王雅娜

覆審|李玲

終審|黃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