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初的混亂堪比夏初,直到盤庚遷都,才明白商朝為什麼被稱為殷商

鎮扶寨 發佈 2022-10-02T16:03:59.067582+00:00

商湯以武力滅夏,打破王朝 世襲,開創了「商湯革命」朝代輪換模式,做了個改朝換代的樣板工程,從此以後,中國歷代王朝的更迭走的都是這條路子。

(一)伊尹放太甲

商湯經過二十年的征伐戰爭,覆滅了華夏第一王朝——夏朝,成為商朝第一任君主。

商湯以武力滅夏,打破王朝 世襲,開創了「商湯革命」朝代輪換模式,做了個改朝換代的樣板工程,從此以後,中國歷代王朝的更迭走的都是這條路子。

商湯滅夏後大致奠定了商朝初期的疆域,今天河北西南部和河南中北部原商部落的活動區域,為其統治的中心區。四周散布著數百上千個大小不一的臣服於商王朝的方國和部落,控制區域向北達到了河北北部,向南抵達淮河流域,西至太行、伏牛山脈,東至大海。到了商朝中期,武力更加鼎盛,開疆擴土更加頻繁,勢力範圍成倍擴大,領土北到遼寧,南到湖北,西到陝西,東到海濱,成為當時古代東方最強大的奴隸制政權。

商朝建立後,充分吸取夏朝滅亡的經驗教訓,注意以寬治民,商湯甚至並沒有對亡國的夏民趕盡殺絕,還賜其後人以土地生息。歷代商帝執行伊尹「內聖外王」的路線,對內減輕征斂,鼓勵生產,安撫民心,階級矛盾大大緩和,政權越來越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就連遠居黃河上游的氐人、羌人等夷族部落都來納貢歸服。

 

商湯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太丁、外丙和仲壬,他們都為滅夏的事業出過大力,特別是大兒子太丁長期執掌軍隊,跟隨父親南征北戰,可惜很早死去。所以為了表彰他們的貢獻,在商湯死後,帝位依次由健在的兩個兒子外丙、仲壬相繼繼承,他們分別為商朝第二任、第三任君主。

由於長期操勞戰事,兩人在位沒有多長時間也相繼去世。於是帝位重新回到大兒子一脈,由太丁的兒子太甲繼位,為商朝第四位君主,朝政照舊由伊尹來輔佐,太甲按慣例尊稱伊尹為師卜。

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繼位之初還算勤勉用工,但從第三年起就變了,開始注重享樂,任意發號施令,有了暴虐的勢頭,朝政開始混亂起來。

伊尹百般規勸,他都聽不進去。

那伊尹是誰啊,連商湯和黛眉都對他畢恭畢敬不叫老師不開口的,而且商朝的治國大綱可都是按照他設計的路線在走啊。那可是一心為了實現「堯舜」時代,就連擋路的華夏千古第一王朝都直接幹掉的人啊,更何況是小小的太甲,敢不聽話無異於以卵擊石。

哎!太甲之所以在史上留名,也僅僅是作為伊尹治國的反面教材而已。


伊尹的權勢當真蓋過了商帝,他看到太甲一意孤行,就將他放逐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讓他守著自己爺爺的墳冢好好反省,自己則攝政當國治理天下,史稱「伊尹放太甲」。

太甲在桐宮三年,每天和普通民眾一樣辛勞作息,體會勞動的不易和偉大,漸漸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被放逐的原因,終於迷途覺醒,改過自新。

伊尹見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十分高興,親自帶著部眾長老把太甲接回都城,嚴肅而鄭重地把政權交還給他。

太甲二次即位,再不敢胡來,按照商湯時傳下來的章法循規蹈距地認真理政,聽從身邊大臣的良言良策,把上至國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都治理得井然有序,百姓安居樂業。


太甲死後,兒子沃丁即位,為商朝第五位君主。終於,到了我們和五朝元老伊尹說再見的時候啦。

伊尹死後,沃丁以帝後之禮隆重厚葬,並以大牢祭祀。要知道由於生產水平的限制,當時諸侯祭祀只備羊和豬,稱為少牢,以牛豬羊一起祭祀的大牢還是非常非常罕見的。沃丁還連續三年親自祭祀,以報答伊尹對商王朝的大德。

為表示對元聖的敬重,沃丁還將伊尹和商湯安葬在一處。他倆的墓地相距僅僅七里,也許這也正是兩位賢聖身後的心願吧——生前君臣惺惺相惜,歸去舊友遙遙守望。

回首總結伊尹的一生,也許實現「堯舜」時代的夢想太過美好,竟讓他用畢生去追求。他的一生,是追夢的一生、奮鬥的一生,追夢的過程也讓他原本平凡的生命,有了不平凡的精彩,夢想點亮了他的生命。

所以,人還是要有夢想的。即使有些夢想一輩子無法實現,但只要努力了,就是幸福和快樂的。

(二)九世之亂商湯和伊尹開創了一個偉大的王朝,也開創了這個國家的整套治理制度。由於有感帝王的行為對整個國家產生的巨大影響,商湯和伊尹在設計王朝帝位繼承制度時,一開始採取的就是「兄終弟及」和「父子相傳」相結合的繼承方式。商帝死後,一般在自己的兄弟或是兒子中間指定繼承人,出類拔萃的帝族成員,理論上都有成為商帝的可能,這種繼承方式的目的就是在儘可能多地候選人中甄選出最優秀最賢能的人來繼承帝位,以保證商王朝這首巨輪的掌舵者始終都是才能卓越的佼佼者。

但是這兩種方式的混用也有明顯的不足,由於沒有繼承制度的明確規,使得帝位更迭始終處於混亂狀態。伊尹輔政之下權力尚可平穩過渡,但他去世後,這種繼承方式的弊端就徹底暴露了。

例如沃丁死後,指定弟弟太庚即位,太庚死後把自己的兒子小甲扶上帝位,小甲死後由弟弟雍巳即位,雍巳死後由弟弟太戊即位,太戊死後就指定自己的兒子仲丁繼位,分別為商朝第六至第十任君主。

一會兒兄終弟及,一會兒父死子承,看起來眼花繚亂,不過還好沒有出現大的亂象。但是從第十任君主仲丁後,帝位繼承就出現了爭鬥的情況。

仲丁在位時,對東南方的蘭夷進行攻伐,取得了成功,但大商自身的實力也受到重創,受到部分貴族的不滿和埋怨。所以仲丁死後,原本安排兒子即位的,結果卻被自己的弟弟外壬在貴族的支持下奪取帝位,打破了商帝指定繼承人的傳統,開了「誰勢力大誰即位」的先例。

以此為始,商朝開始延續一百多年的動亂,歷經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九位商帝,所以稱為「九世之亂」。這段時期,每次帝位的繼承都伴隨血腥和廝殺,叔侄之間、兄弟之間為爭奪帝位,常常展開你死我活的鬥爭。期間又屢次遷都,平均每兩帝就要遷都一次,這些都造成了商朝元氣大傷。

九帝中最後一帝陽甲在位時,忍不住生氣地嘮叨:「現在這個天下,人人都能做帝啦。自帝仲丁以後,每次商帝指定的繼承人都要被廢,廢嫡另立啥時候成了大商的傳統了?帝族內部為了權利鬥來鬥去,以至於各國諸侯都說,他們自家骨肉都是仇人,何況是外人呢?」

陽甲雖然氣憤,雖然認識到國家積弊,但他卻無法控制和改變這種局面,自己也身不由己地捲入這場漩渦。

帝族之間相互殘殺內耗,商帝徹底失信於天下,諸侯們漸漸都瞧不起它了,認為它的敗亡也只是很快的事。就在此時,商朝迎來了改變命運的一位帝王,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盤庚,商朝第二十任君主。

(三)盤庚遷都

盤庚是陽甲的弟弟,他發誓要徹底整治幾代商帝造成的爛攤子,經過深思熟慮後,他決定再次遷都。

遷都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現在都城奄(今山東濟寧)位於黃河下游常常發生水災,有一次甚至將整個城浥都給淹沒了,實在不適合作為天下諸侯朝聖之地。盤庚派人考察過許多地方,發現商國故地殷(今河南安陽)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將都城建在山地邊緣的高崗上,既防患水患也更有利於農業種植,實在是一處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而且盤庚用龜甲占卜過多次,都是大吉大利的預言。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到達新的地域後,面對不同的氣候不同的土地,各方勢力會有一番新的爭鬥和權力的分配,盤庚計劃利用這次機會將原有的帝族、貴族進行消弱,讓他們服從自己的統治和安排。這樣有利於緩和舊有矛盾,同時又可以避開舊都周邊對自己懷有敵意的勢力的攻擊。

盤庚經過再三衡量,最終決定遷都城到殷。


遷都的計劃幾乎遭到舉國上下的一致反對,他抗住壓力堅持己見,冷冷地對那些勸他的貴族們說:「難道你們忘了嗎?追逐優秀和卓越,永遠在路上可是我們商人的傳統,商族誕生之初就四處行商積累財富,大商建立後歷代先帝也是多次遷都,才能保證最優最好的土地和資源為我們所用,今天我們選中了最適宜建都的所在,並向歷代先帝做了匯報,神靈也預言那裡將是大商再次興盛的所在。」

越說他的眼神越是嚴厲,露出要殺人的凶光道:「我不明白,有人千方百計阻撓遷都的大業,究竟是想要幹什麼!如果有奸詐邪惡不聽話的人搞陰謀詭計,就一定會把他們斬盡殺絕的。」

聽了他的話,人人噤若寒蟬,再也不敢亂說。就這樣盤庚鎮壓了異己,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從此商的都城就永久地固定在殷,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

盤庚在殷都相當於從零開始,他雷厲風行地開始整頓,執行商湯伊尹時代的政治傳統和管理制度,使社會經濟和文化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商王朝再度興盛,出現了百姓安寧、天下歸順的局面。長期威脅著商北部、西部邊界的部族,也在商王朝的持續打擊下退縮收斂,有的又重新向商表示臣服。

在他之後又經過幾代發展,到了商代中後期,這裡已發展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繁榮的都城之一。 商人在這裡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殷商文明,它像一顆耀眼的明星照亮那段漆黑神秘的人類古代歷史天空,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異常寶貴的文化遺產。

史學家通常以盤庚遷殷為界,把商代歷史分為前後兩期。一般認知下,前後期是鼎盛和衰落的轉折點。然而,現在的我們來看遷都後的商朝發展軌跡,似乎並沒有遵循盛極而衰的王朝宿命,而是越過一峰又一峰,向著最強盛的巔峰不停向上、不停攀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