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諾貝爾獎明起震撼發布,這些華人科學家被看好!馬斯克人形機器人亮相……

金融界 發佈 2022-10-02T17:13:23.862402+00:00

諾貝爾基金會還決定邀請 2022 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與 2020 年、2021 年的獲獎者一起參加12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周活動。

今年全球矚目的諾貝獎公布日期比去年提前一天。10月3日起,諾貝爾基金會將陸續公布今年諾貝爾各大獎項得主,每日頒布一項,至7日結束。有哪些領域、哪些人將獲得世界級殊榮,值得期待。今年12月,今年、去年、前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將一同參加頒獎儀式。

與諾貝爾獎同樣極具先進感的是,昨日,特斯拉現場發布的人形機器人「擎天柱」,據馬斯克預測,該機器人在約3年後即可量產進行商業銷售,售價不超過2萬美元。

自然科學領域,

已有628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他們分布在哪些國家哪些大學?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22 年諾貝爾獎將於10 月3 日至7日陸續頒布。各獎項的頒布時間如下:

10月3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

10月4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10月5日,諾貝爾化學獎公布;

10月6日,諾貝爾文學獎公布;

10月7日,諾貝爾和平獎。

諾貝爾基金會還決定邀請 2022 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與 2020 年、2021 年的獲獎者一起參加12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周活動。據悉,頒獎典禮計劃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將舉行宴會。

據了解,2022 年諾貝爾獎的獎金為 1000 萬瑞典克朗 (約合 642 萬元人民幣)。

諾貝爾獎是根據諾貝爾 1895 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上述五大領域「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

諾獎中,自然科學方面包括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是這三大領域科學家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截至2021年,共有628位在這三個學科擁有重要發現和發明的科學家榮獲這項舉世矚目的國際大獎,其中包括9位華人,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另外,有3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分別是瑪麗·居里(1903年物理學獎、1911年化學獎),弗雷德里克·桑格(1958年和1980年化學獎)和約翰·巴丁(1956年和1972年物理學獎)。

全球獲諾貝爾獎最多的30所大學

(截止2020年底)

諾貝爾獎即將揭曉

這些華人科學家被看好

在今年諾貝爾獎的熱門奪獎名單中,多名華人科學家被提及,包括剛剛獲得今年拉斯克醫學獎的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學臨床專家盧煜明;2022年度引文桂冠獎獲得者、神經科學家李文渝;製造了柔性「電子皮膚」半導體聚合物的化學工程師鮑哲南。

盧煜明找到了一種使用孕婦血漿檢測胎兒DNA的無創檢測的方法,可以檢測與唐氏綜合症相關的特徵異常,這項發現徹底改變了篩查胎兒遺傳異常的臨床實踐,現在每年有數百萬人使用這種檢測方法。他還基於這一原理創立了公司,用於早期多癌的發現,其中一家被開創性的液體活檢巨頭Grail公司收購。

另一位被看好的華人科學家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渝。今年9月,李文渝獲得了科睿唯安2022年度引文桂冠獎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她在2006年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首次發現了一種被稱為TDP43蛋白聚集在額顳葉痴呆(FTLD)和漸凍症(ALS)中的作用,這篇文章被引用超過4000次。李文渝還因此獲得了2020年度科學突破獎。

在諾貝爾化學獎方面,史丹福大學的女科學家鮑哲南具有潛力。她開創了有機和聚合物電子材料的新型仿生應用,包括柔性「電子皮膚」。這種技術有望在未來與人的神經系統聯繫在一起,製造出一種和人類皮膚功能類似的人造皮膚。

華裔科學家如果能夠在諾貝爾自然科學領域獲獎,將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青蒿素對抗瘧疾的研究成果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還有哪些熱門領域可能獲獎?

去年mRNA疫苗的呼聲較高,但最終未能破例獲得諾貝爾獎。今年mRNA疫苗仍然是最大的熱門。截至目前,全球因新冠疾病死亡人數已經突破600萬人。

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還傾向於輪流獎勵不同領域的學科,這就是所謂的「周期性」。例如醫學獎方面,神經科學、癌症或傳染病的發現每十年左右就會得一次獎;基礎分子生物學的發現和疾病療法的發現也會交替獲獎。

在過去的十年中,醫學獎多次回歸基礎研究。例如2013年獎勵給了細胞內運輸機制的發現;2016年獎勵給細胞自噬機制的發現;2017年獎勵給控制晝夜節律的生物鐘;2019年獎勵給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2021年獎勵給細胞如何感知溫度。瘧疾、免疫腫瘤學和C肝等偏重臨床應用的發現也分別於2015年、2018年和2020年獲獎。

今年被寄予厚望的對疾病遺傳基礎做出開創性的發現還包括BRCA基因突變在乳腺癌和卵巢癌中的作用,以及各種類型的地中海貧血背後基因變化對新的基因療法的作用。

另一個熱門領域是基因測序,例如領導了人類基因組第一份草圖的科學家可能被表彰,包括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以及第一台DNA自動測序儀背後技術的發明人。

此外,快速準確預測蛋白摺疊的DeepMind背後負責AlphaFold人工智慧項目的領導者John Jumper也有可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附件:

特斯拉人形機器人亮相

預計售價2萬美元以下

美西時間9月30日,馬斯克的人形機器人「擎天柱」在特斯拉人工智慧日(AI Day)上亮相。據馬斯克透露,該機器人產量應該可以達到數百萬台,3至5年間人們可以訂購擎天柱機器人,價格在2萬美元以下。

馬斯克曾在發表於《中國網信》雜誌的文章中寫道:「特斯拉機器人最初的定位是替代人們從事重複枯燥、具有危險性的工作。但遠景目標是讓其服務於千家萬戶,比如做飯、修剪草坪、照顧老人等。」

在現場,特斯拉現場展示的視頻中,重量73 公斤、高度1.72米的「擎天柱」能夠完成搬運貨物、給植物澆水和移動金屬棒等工作。

特斯拉CEO馬斯克稱,擎天柱行走還不穩定,但目前展示的機器人只是團隊初步開發的產品,其實際進展不止於此。特斯拉今年舉行人工智慧日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說服全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最有才華的工程師加入特斯拉,幫助「擎天柱」在量產方面取得進展。

據發布會透露,擎天柱的大腦將採用特斯拉的超級計算機系統Dojo,擁有超強的計算能力;視覺感知系統主要基於特斯拉FSD的計算機模組和方案,面部配備8個汽車同款Autopilot攝像頭,最遠監測距離可達250米;運動則是主要靠脖子、手、腿以及軀幹等搭載的40個機電傳動器,其中手部的12個機電傳動器,能夠讓機器人達到接近人類靈活水平。

馬斯克還表示,特斯拉的目標是儘快製造出能投入使用的仿人機器人,所以在設計機器人時,使用了與公司汽車設計相同的體系,由此儘可能地降低成本,並提高產量。「下一個特斯拉汽車工廠將使用五台Optimus,它們將從工廠里的簡單任務開始,比如把貨物從一個地方搬運到另一個地方。擎天柱的功能也將隨之不斷更新,未來三至五年,就會推出可以供消費者購買的版本。」

在發布會最後的提問環節,馬斯克提到,「我們不希望擎天柱成為電影《終結者》的樣子,我們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了很多安全保障,本地有停止按鈕,可以終止它的行為。也有遠程控制,如果它做不好的事,我們可以遠程干預。」

社交網絡上對擎天柱的評價褒貶不一。

有網友表示,擎天柱原型機大部分的零件裸露在外,身材造型滿滿的機械感,而且現場展示裝上外殼的機器人,還是讓工作人員推上來的,從站立狀態來看,平衡比較難把控,動作仍然比較生硬。

此前,小米發布了人形機器人鐵大,有網友拿「擎天柱」和「鐵大」做比較,評論說,鐵大好歹還能自己走兩步,特斯拉的「擎天柱」出場還找了三個護工」;「擎天柱就是鐵二」「我們欠鐵大一個道歉」……

但有很多人支持特斯拉,此前機器人相當於預置內容的複讀機,特斯拉相當於初生嬰兒。複讀機只會執行輸入的內容,嬰兒以後會的東西就多了。此前的機器人是執行有目的性的動作,所以會比較敏捷流暢。特斯拉的機器人需要用視覺進行演算,視頻里有它用手拿水壺的操作,手指要穿過那個手柄,這需要臨場計算。大部分人並沒有意識到特斯拉擎天柱機器人帶給我們未來生活的巨大變化,早已隱藏在這一個個簡單的瞬間裡了。」

此次發布會,最讓人驚訝的就是機器人預計售價不到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23萬元),比汽車便宜。這一價格讓不少人喜出望外,畢竟此前的人形機器人造價昂貴,波士頓動力量產銷售的機器狗價格也達到了每隻7.5萬美元。

此外,「價格低廉」的擎天柱,並有望率先其從家用、商用切入服務領域實現商業化。目前,全球尚無實現商業化的人形機器人。即使是波士頓動力和本田ASIMO等成熟玩家,也因為不核心技術發展不成熟、產品成本高、應用場景落地難等問題,尚未實現商業化。

在特斯拉之前,小米搶先發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CyberOne」, 成本約60-80萬人民幣,比較符合當前市場認知。

值得注意的是,如新能源汽車一樣,人形機器人同樣會拉動龐大的上游產業鏈以及下游應用端需求。

據麥肯錫報告,到2030年,全球約有4億個工作崗位將被自動化機器人取代,按20%滲透率測算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12-16萬億元。而國內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700億元。另據東吳證券測算,短期家務場景的人形機器人潛在市場空間達14萬億元,中期商業服務場景和「非結構化」場景的工業應用,潛在市場空間達25萬億元,長期進入情感/陪伴場景,潛在市場空間達31萬億元。

隨著機器人商業化布局的推進,資本市場投資熱情正逐步升溫。

本文源自價值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