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明華堂」:香港設計師創立漢服品牌 讓世界窺見中國服飾之美|國潮人·新時裳

封面新聞 發佈 2022-10-03T02:50:29.336581+00:00

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集歷代之精華,影響後世及周邊各國,這便是明制漢服的特色。在鍾毅看來,作為代表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漢服更像是打開了一扇門,讓世界看見獨特的中國之美,於細節展示中華文化之魅力。

封面新聞記者 羅田怡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集歷代之精華,影響後世及周邊各國,這便是明制漢服的特色。但對鍾毅而言,明制漢服的意義不僅於此。

對喜愛漢服的同袍來說,明華堂的明制漢服幾乎人人知曉。端莊華麗、穩重大氣的服飾,讓更多喜愛他家漢服的網友們親切稱呼為「棉花糖」。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國內最早嘗試定製漢服的品牌。

2007年,香港青年鍾毅在廣州讀大學,並創立了明華堂這一品牌。15年過去了,彼時鮮為人知的漢服文化如今已成為一股潮流,當初默默無聞的工作室也早已脫胎換骨,成為同袍心中明制漢服的「天花板」。

恪守傳統,勇於創新,是鍾毅在製作漢服過程中遵從的原則。在鍾毅看來,作為代表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漢服更像是打開了一扇門,讓世界看見獨特的中國之美,於細節展示中華文化之魅力。

滿腔熱情

大學期間組織社團活動推廣漢服

關於漢服的啟蒙,最早可以追溯至鍾毅的初高中時期。1985年,鍾毅出生於香港,在香港初中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從課本上了解到中國民族服飾的魅力。來內地就讀高中後,鍾毅也時常和歷史老師交流有關中國歷史、近代史的一切。

鍾毅讀書的年代,也正好是香港古裝電影、電視劇最繁華的時代。電視上演員身穿衣袂飄飄、端莊華麗的服飾,給鍾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埋下了興趣的種子。

在翻閱了很多國內外影視作品後,鍾毅內心深處有了疑問:為什麼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中國55個民族也有各自的民族服飾,但漢族服飾卻不太常見?帶著這個疑問,高中畢業後的鐘毅,考入了廣州學院的數碼藝術與新媒介專業。「當時就有了一個決心,想要將漢服作為自己的事業去完成。」

青年熱血,滿腔熱枕。對當時的鐘毅來說,復興漢服只是一個初步的想法,能做的事情也不多。在大一,他曾組織社團活動,讓大家身穿漢服上街宣傳,向路人推廣。鍾毅並不在乎路人奇怪的眼光,但這樣的方式對宣傳漢服收效甚微。現在回憶起這段「黑歷史」,鍾毅也覺得有幾分好笑:「因為當時的服裝從形制上說,並不是真正的漢服,只能算是古風服飾。」

挫折讓鍾毅不得不反思,類似的活動是否太過流於表面而忘記核心——漢服。「可能當時我們的服裝很好看,但也只是古裝服飾,而不是漢服,我們宣傳得再厲害,但衣服缺少了關鍵內涵,服飾本身也經不起推敲。」鍾毅說。

從那以後,鍾毅換了一種方式,他開始到圖書館、博物館去尋找資料,去興趣小組和人探討漢服的樣式,漸漸的,「漢服」這個模糊的概念在他心中有了清晰的輪廓,鍾毅也開始嘗試自己製作和還原漢服。

在鍾毅看來,漢服已經不再是乾巴巴的歷史資源,也不是與現代脫節古代傳統服飾,而是被賦予現代生活理念的流行時尚,這正是他所追求的。通過團隊的努力,讓現代人按自己身材定製,讓更多人了解和傳承漢服之美,讓漢服走進日常生活,成為現代生活中的一部分。

創立品牌

讓世界看見漢服之美

2007年,正在讀大二的鐘毅決心創立「明華堂」品牌。這個決定,更多源自於鍾毅的「不甘心」。

由於專業原因,鍾毅在日常學習中看了大量國內外的影視劇。彼時,正是古裝劇大火的年代,但是鍾毅對於這些古裝劇中的服化道卻難掩「嫌棄」。「很多歷史劇的服裝不考究,也不尊重史實。」

而與之相對應的,歐美日韓的古裝劇和紀錄片中,在優秀的服化道幫助下,外國服飾的優美得以呈現。

想讓全世界看到漢服之美,抱著這樣的目的,鍾毅創立了「明華堂」這一品牌。其中,「明」取自「明朝」,同時亦有光明之意,「華」取自「中華」。明華堂,同樣涵蓋了「光明中華」的含義。

為什麼聚焦於明制漢服的考證與製作?鍾毅向記者解釋,這是來源於服飾文化傳承的基本邏輯。以日本和服為例,其發展歷史在江戶時期達到了頂峰,是距離現代最近的民族服飾;韓國的民族服飾,其流行的朝代為李氏朝鮮王朝,同樣是距離現代最近的民族服飾。

在今天,很多人仍對漢服有著誤區,漢服並非指代「漢朝人的服飾」,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體系,是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的中國服飾。當下的研究者普遍認為漢服在明末清初時期斷代。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鍾毅告訴記者,選擇明制漢服,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漢服文化延續的必要。同時,由於明代距今較近,豐富的考古成果和文獻資料,都為重拾漢服形制提供了幫助。

如今,雖然眾人對漢服的接受度越來越高,漢服也早已出圈,但古裝影視劇中「亂穿衣」的現象仍需要糾正。鍾毅希望,明華堂做出來的漢服能為明制服飾的電視劇提供參考。

「影視劇是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中國文化對外進行文化輸出離不開歷史。」鍾毅談到,漢服不僅僅是服飾,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影視劇更是面向世界最快捷的文化輸出埠,漢服也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人。

堅持原創

親自參與每一款漢服設計

萬事開頭難,復原漢服,有人選擇參考古籍以及古畫仿製,也有人在參考古代的面料花紋後,自己創作設計服飾,鍾毅的做法就是後一種。

在剛剛創業那幾年,彼時漢服還是一個很小眾的話題,收集資料也並不方便,鍾毅只能通過泡圖書館、逛博物館來收集資料。一件定製漢服的製作,從簡單的跟單流程來說,需要經過裁剪、縫紉、手工、整燙、驗貨等步驟。

裁剪是決定漢服形制的關鍵,而布料則決定了一件漢服的基礎。「過去的漢服布料不像現在這樣豐富,有專門的廠家生產,我們開始做漢服時,市面上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布料,這也是當時面臨的最大困難。」鍾毅回憶道。

鍾毅也嘗試去尋找過相似的布料,最終還是無功而返。「沒有就是真沒有,所以我就自己嘗試織布了。」鍾毅自己設計好花紋後,交由紡織廠家去生產,這也是最花費時間、精力、成本的一個步驟,但對於鍾毅來說,這些都是必要的程序。

團隊先後選用過暗花綢、織金緞、暗花紗和織金妝花紗等不同的材質進行製衣。除了布料以外,團隊也將大量的心力花費在紋樣設計上,如靈芝如意、富貴蟒、錦鯉月影等紋樣。用鍾毅的話來說,紋樣就好比是布料的靈魂,紋樣考證不周,製作出來的漢服就經不起細看。

「我們的設計不是照搬古代服飾,而是要去學習他們的精髓。」鍾毅告訴記者,明華堂如今有上百款產品,幾乎每一款漢服都會親自參與設計。在這些作品中,除了龍鳳裙與飛魚袍是復刻明代服飾形制之外,其餘款式都是原創作品。

讓鍾毅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筆漢服訂單,一位來自北京的女顧客在了解到明華堂以後,訂了一套嫣紅纏枝蓮直領披風、玉色纏枝蓮交領短襖和婔紅五穀豐登織金襴裙。後來又有一對新加坡的華人夫婦,專門定製了兩套大紅色的漢服作為婚禮服裝,這些都堅定了鍾毅要從事漢服行業的信心。

15年堅持定製漢服

在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間尋平衡

回首來時路,明華堂已經從一個小小的工作室,發展成為報導漢服產業無法繞過的頭部品牌之一。團隊也從最開始的兩三人,擴充至30多人的規模。堅持每一單漢服定製,也是鍾毅從最開始立下的目標,至今沒有變化:「15年時間裡,我們從來沒有做過工廠流水化、批量化的產品。」

手工縫製的漢服,對團隊的製衣工人要求甚高。尤其是2020年開始,蔓延的疫情對服裝設計和製作帶來了更多挑戰,「尤其是招聘,能招到合適的工人師傅就很難了。」鍾毅告訴記者。

由於每位客人定製的服裝款式不同,工人師傅不僅需要掌握熟練的縫紉技巧,還要能完成不同性質的衣服。所以,每位工人師傅都要經過培訓才能上崗,最久的一次,工人培訓了半年才正式上崗,期間工資照發。

「在現在的社會,師傅們對漢服感興趣,能埋下頭鑽研一門新手藝,還有勇於承擔經濟風險的勇氣,已經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了。」鍾毅談到。

如今,妻子也加入了鍾毅的團隊。鍾毅和妻子相識於大學期間。「當時她正好來參加我們社團的活動,就這樣認識了。」鍾毅笑道。服飾,不單單是服裝,佩飾在漢服中同樣是重要的一部分,在團隊裡,妻子主要負責原創手工藝品的製作。「現在很多佩飾市面上都找不到,所以這部分也需要我們花時間去研究。」鍾毅告訴記者。

從小眾文化到漢服文化的興盛,在鍾毅看來,這是屬於年輕人的文化覺醒。國內漢服的熱潮,也漸漸席捲到了國外。在各大學校,中國留學生們穿著漢服去推廣漢服文化。

「年輕人在接觸國外的文化產品時,會反思我們的文化產品,重新審視現在的服飾文化是否合理,這是自然而然的趨勢。」鍾毅說道。

鍾毅認為,漢服發展在傳統和創新上,兩者要達成一種平衡。「創新要恰到好處,不能天馬行空,否則,我們和古裝服飾設計師沒有區別,但也不能抓住文物不放。」鍾毅談到,恪守傳統並非死板,而是基本尊重。但漢服延續並非簡單復原,創新漢服更應該結合現在服飾的實用性和審美性,才能讓更多的人喜愛它,穿上它,讓它獲得長久的生命力和活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