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再痛,也不能總是逃避啊|單讀九月 Pick

單讀reading 發佈 2022-10-03T03:35:38.578930+00:00

過完 9 月,今年竟然只剩三個月了。今天分享單讀編輯部的九月 pick,這些書籍在沉痛的現實里審視與詰問,為自己的存在證言。Writer of the Month。

過完 9 月,今年竟然只剩三個月了。時間過得飛快,失去的似乎總比獲得的多。戈巴契夫、戈達爾、哈維爾、伊莉莎白二世等人的逝世,讓一個時代的落幕之感更為濃厚。我們在千禧年的流行文化討得一些記憶里的快樂,肉身卻在動盪不安的後疫情時代。

但閉上雙眼,沉浸在真空的快樂,無法真的逃逸出眼下的困境。我們總得面對,去述說問題,並試圖解決。今天分享單讀編輯部的九月 pick,這些書籍在沉痛的現實里審視與詰問,為自己的存在證言。

九月

我們關注的作家

Writer of the Month

北京皮村文學小組

他們是北京的勞動者,因為喜愛文學而相聚,在陌生的城市裡有了文學之家。他們真誠地寫作個人經驗,有著最本真、熾烈的表達欲望,生動而不矯飾,自有一種疏朗的魄力。他們共同用文學完成了一次實踐,讓一個群體的處境不在這個時代噤聲,為自己的存在證言。

九月

吸引我們的書籍設計

Book Design of the Month

01 馬克洛爾的奇遇與厄運

趣味,圖形感中的趣味,字體變形中的趣味,平面設計中的趣味。是這種視覺語言的遊戲,在推動著風格探索的邊界。

02 夢旅店

書籍裝幀的設計之所以可以拿出來獨立討論,從一個方面來說是因為它區別於目前主流的屏幕端視覺設計,擁有可以被觸摸的維度。拿到一本書後的感受,是再驚艷的視覺也無法賦予的。

九月

充實我們精神的書籍

Books of the Month

01 潛入謊言之海

腰封上「世越號」三個字喚起了一些記憶碎片,原來已經是 8 年前的事件了,記得當時讀到了不少「陰謀論」,因為這艘載了許多參加畢業旅行的高中生的輪船沉沒後,政府並沒有在黃金救援時間裡組織大規模救援,卻向民眾撒了彌天大謊,最終生還者寥寥。這是一部金琸桓作家以採訪、結交世越號相關人士獲得的素材為基礎創作的小說,鼓了幾次氣,最終還是打開了,知道這是一場極為沉痛的災難,但當事件以第一人稱講述時,每個人身上突然到來的如天塌般的悲痛太具衝擊力,我抑制不住地涕泗橫流。小說以一位民間潛水員向法院寫的請願書為主線,中間不斷插入對世越號事件不同親歷者的「採訪」。之所以將民間潛水員選為小說主角,是因為他們在災難發生之後,自願前往參加搜索工作,將困在船艙里的往生者帶回地面,卻遭到了政府的背叛和社會輿論的攻訐,所以「我」決定打破行業慣例,開口向法院陳述他們的遭遇。這部小說終於讓當年驚駭事件裡面目模糊的人開口說話,導致悲劇的原因步步逼近,人性複雜的質地也躍然紙上。是有無恥的人、度君子之腹的小人,與此同時,人的良心、同理心和堅韌也擰成牢固的一根繩,將我們這些帶著記憶的生還者從深海拉上岸來。雖然金作家的書寫無法讓罹難者生還,但他對真相和人性的打撈,總歸能告慰人、警示人。

02 始於極限

上野千鶴子和鈴木涼美在這本書中談論性、談論性/別、談論女性主義在日常生活中的延展,也談自己的遲疑、困惑和難題。讓人印象尤為深刻的是鈴木結合自己的經歷,寫《AV 女優社會學》作為自己的碩士論文,她說自己一直牴觸「站在受害者的角度發聲」,認為這樣容易正中加害者下懷,再次成為消費品。鈴木無論在生活里還是在論文裡,都似乎表現出要強的一面,即使進入了性產業,也要反向標價出了男性的性。

上野讚賞鈴木解構了「純粹的受害者」的框架,同時對此提出了自己的批評,好似利刃,但並不同於對噱頭充滿著刻奇的或讚美或批判,無關個人情緒和偏見,她嚴厲地說道,不願意被稱為受害者、無法忍受自己是弱者的心態,是恐弱。「要對自己誠實,不要欺騙自己。一個人若是不能相信和尊重自己的感覺和經歷,又怎麼可能相信和尊重別人的經歷和感覺呢?」

「審問」和「坦誠」,正是這本書的關鍵,這本名為《始於極限》的十二則書信往復集,布滿著對逼仄幽微處嚴厲的審問——恰如在極限的邊緣,試圖向內挖掘更深、更本真的東西。它無疑是啟發性的,理論並非面對難題時無堅不摧的不二法門,突破「結構和主體」的困境,是社會學家也需要一生去實踐的事情。上野和鈴木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誡讀者:不論你是什麼主義者,不論你持有何種學理的觀點,不要忘記對自己的審視和詰問。於學術而言,好的作品不能缺乏對自己的逼問和對他人主體性的體察,但這又何嘗不是我們行走在生活中的道理呢?

03 尋獲與失落:

十三部中篇、五大世界觀,讀勒古恩這部科幻作品,看似進入一個又一個神秘陌生的世界,裡面是充滿了多物種的宇宙,但實際是一次次地顛覆讀者作為人的認知,讓人重新思考人是什麼、人的邊界在哪裡。喜愛《道德經》的她,筆觸溫柔,語言像詩歌、似散文,字裡行間裡瀰漫著東方古典美的哲思。還有些篇目如同走進童話寓言的世界,她用天真寫破碎,用純潔寫罪惡。在她構建的世界裡,你可以放大自己的感官,去體察人性幽微的變化,與恐懼對視,感受「風與葉、葉與風、吹與息、息與吹的寂靜」,通過那些陌生的物種,重新喚起人對動物、植物乃至所有生命物種的情感。如果說科幻是讓人去尋獲更為廣闊的世界,那在勒古恩的敘事裡反而可以抵達人心的深處。「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森林,這森林廣袤無垠,未經涉足。每一晚,我們每個人都將迷失在這森林中,孤身逡巡。」

04 靜默之身

本書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人類學教授,1974 年,他在五十歲時確診脊髓腫瘤,此後緩慢地發展為四肢癱瘓,直至 1990 年去世。在疾病不斷緩慢發展的過程中,他記錄了自己對身體逐漸失去掌控的經歷,並以自身經歷剖析殘障人士的內心世界。作者認為,殘疾侵犯了人們的身份、社會地位和與他人的聯繫,在健全人的世界裡,殘障人士被視為「他者」,他們共享著一種壓抑的、令人絕望的「靜默」。我們從殘障人士的境遇中,可以看到個人與社會的鬥爭,殘疾人不是一個特殊群體,而是人類狀況的隱喻,「殘障人士似乎永遠是肉體的囚徒,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與生俱來的囚犯」,進一步說,「名為生命的疾病無藥可醫」,無論是疾病、殘障還是衰老,當自己的身體從無意識的主體變成一個需要有意識去觀察的客體,我們才得以從日常不自知的傲慢中清醒過來,認識到一個更完整的世界。

05 驀然回首

小小的黑白漫畫裡藏著藤本樹電影般的分鏡和細膩浪漫的情節設計,叫喊著溫暖的女性友誼與對漫畫的痴迷。「你為什麼還要畫呢?」在雨中起舞的藤野、想要畫得更好的「社恐」京本,逐漸重合的伏案作畫的背影,也許就是最好的回答。

加入 2022 單讀全年訂閱

重獲直面現實的勇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