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首部沉浸式戲劇《鄭家夜宴》鄭家大屋首演,南都記者探班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2-10-03T04:59:34.115650+00:00

這個國慶假期,不論是到澳門旅遊的旅客,還是澳門本地的小夥伴,都可以欣賞到澳門「首部世遺愛國主義教育」沉浸式戲劇《鄭家夜宴》,該劇匯聚了粵港澳大灣區多位著名的戲劇演員,於10月3日-5日在澳門鄭家大屋進行6場預演。

這個國慶假期,不論是到澳門旅遊的旅客,還是澳門本地的小夥伴,都可以欣賞到澳門「首部世遺愛國主義教育」沉浸式戲劇《鄭家夜宴》,該劇匯聚了粵港澳大灣區多位著名的戲劇演員,於10月3日-5日在澳門鄭家大屋進行6場預演。

《鄭家夜宴》故事以1888年為創作背景,救亡圖存為主基調,講述了鄭觀應在鄭家大屋深居簡出,潛心鑽研並反省自己多年來對國家、民族及世界的看法,整理前作並開始《盛世危言》的寫作。

重返歷史現場——鄭家大屋,自帶劇本殺元素

作為澳門首部愛國主義世遺沉浸式戲劇,《鄭家夜宴》自帶劇本殺元素,因此,來賓和觀眾不僅是觀看者,更是參與者,他們不僅能夠零距離地觀演,而且在觀演過程中重回19世紀,帶著角色和任務穿梭在每一幕演出場景中。這種模式在突破觀影規限之餘,也大大增加了趣味性,有助於觀眾更設身處地式地體悟先輩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理解先輩們的所做出的選擇。

據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協會會長李卉茵介紹,《鄭家夜宴》劇情通過大屋入口前廊、通奉第、餘慶堂和大院大屋4個地點,構成4幕沉浸式戲劇場景串聯。本劇最大的亮點是將傳統戲劇、歌舞以及創新的沉浸式互動體驗等元素熔為一爐,同時選取在澳門世界文化遺產——鄭家大屋原址進行演出,力爭還原100多年前鄭觀應及孫中山等人為中國社會變革尋求出路的真實場景,讓觀眾切身感受在迷茫晚清末世里國人希望救亡圖存的熱切願望。

該劇由澳門中聯辦宣文部指導,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為支持單位,澳門特區文化局提供場地支持,澳門科技大學鄭觀應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支持,南光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澳門中華崑曲文化協會、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協會主辦的。該劇9月底在廣州天河區T.I.T智慧園進行聯排時,南都記者進行了探班。

鄭家大屋通奉第是《鄭家夜宴》的演出場景之一。男主角鄭觀應由國家二級演員李躍輝飾演。

總導演王鈺涵:挑戰一直在,創新也不會停止

南都記者探班的當天排練的內容是《鄭家夜宴》開場的迎賓場景,雖然場景中角色眾多,但現場工作人員都各司其職、有條不紊,演員們聲情並茂的表演將旁觀者瞬間拉入戲劇演繹的場景之中。趁著大傢伙休息的時間,南都記者對總導演王鈺涵、漫畫作家黃天俊、演員李躍輝和演員孫聰等進行了採訪。

《鄭家夜宴》總導演王鈺涵表示,沉浸式既是本劇最大的亮點,也同樣是最大的難點。為了讓觀眾能夠有深度沉浸的體驗,導演及創作團隊需要花費很多的心思,從演員的表演、服裝的搭配到化妝、音樂、道具,高度沉浸體驗,要求團隊與團隊之間的高度配合和演員的高度集中。觀眾參與到戲劇中的零距離互動,意味著故事從開幕到結束必須是一氣呵成的,同時也必須做好應對現場種種突發狀況的準備,這對於演員的反應能力和幕後工作人員的注意力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為了保證觀眾能夠保持高度專注,從而深度參與到故事中,導演和創作團隊也做出了許多努力。不同於常規舞台劇,《鄭家夜宴》在體量上爭取精簡,儘量在一個小時之內完成。王鈺涵導演向南都記者「劇透」,由於場地的限制,演出的過程中會將觀眾分為兩組,各自體驗兩條不同的線路,這樣,觀眾不止可以體驗這部戲劇一次,兩條線路可以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整個戲劇表演過程中,不僅融合了戲劇表演的基礎元素,同時又有當下受到年輕人歡迎的劇本殺元素,大大增強觀眾與戲劇的互動性。每個到場的觀眾都會獲得一個錦囊,錦囊中為觀眾們各自設定了清晰的人物身份,這樣,觀眾帶著屬於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能夠完全參與到1888年的這場宴會當中。在戲劇推進過程中,導演也設計了一些互動元素,觀眾可以通過錦囊中的道具與演出發生即興互動,甚至可以扮演刺殺孫中山的殺手。「我們勇敢地將一些富有挑戰性的角色交給每一場不同的觀眾,這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但我相信每一場表演中觀眾與演員都能夠產生不同的火花,我們也正為此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準備工作。」王鈺涵導演說。

不過,觀眾也不必擔心戲劇過於「燒腦」,只需要帶著赴宴的輕鬆心情前往體驗即可。王鈺涵導演告訴南都記者,雖然融入了劇本殺元素,但這部戲劇本質上還是一個文旅項目,主辦方希望將它打造成一個愛國主義教育的範本。因此,這部劇更多的是希望將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及與孫中山之間的思想交流呈現給大眾,「希望觀眾能夠更多地接受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的祖國的歷史。認識到我們中國在那個年代有怎樣的有識之士,他們的思想在當年進步到什麼程度。」

《鄭家夜宴》另一特點,是戲劇由來自澳門的演員和大灣區內地城市演員聯袂演出。劇團有灣區表演團隊和澳門表演團隊,每個團隊的演員大約20人,每個角色都設置有A角、B角甚至是C角,以確保50場演出順利地進行。

《鄭家夜宴》預演現場,觀眾是觀看者,也是參與者。

王鈺涵導演透露,《鄭家夜宴》未來還會在中山上演。因此接下來,創作團隊與中山政協、文化局、文旅局一起,攜手在中山打造沉浸式戲劇。沉浸式戲劇不像常規舞台作品可以完全照搬,隨著環境的變化,表演也會不同,許多項目需要調整和優化。「挑戰一直在」,王鈺涵導演說,「但是越刺激越有利於創新,我們作為職業戲劇人也好,我們的策劃人也好,團隊也好,都是要不斷挑戰的。」

《澳門鄭觀應》主編黃天俊:讓更多人聽到澳門的故事

戲劇《鄭家夜宴》改編自黃天俊的漫畫作品《鄭家壽宴》。2022年是鄭觀應先生誕辰180周年,澳門有各種各樣的形式紀念鄭觀應先生,黃天俊作為澳門漫畫從業員協會會長,也決定用漫畫的形式來紀念偉人。

黃天俊不僅是漫畫作品的作者,同時也在《鄭家夜宴》中扮演鄭觀應的四弟鄭觀桂,這一角色是不同於漫畫的新角色。黃天俊認為《鄭家夜宴》在鄭家大屋中上演是一件很特別的事,也能夠給觀眾更強的代入感,回到1888年的歷史、沉浸式體驗澳門人的生活。

漫畫《鄭家壽宴》講的是鄭觀應70歲大壽上發生的故事,此時的孫中山已經成為臨時大總統了。通過漫畫中不同人物的對話,讀者能夠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歷史處境。而與漫畫不同的是,戲劇《鄭家壽宴》將故事發生的時間進行了改動,戲劇中的鄭觀應只有50歲,孫中山更只是一個20幾歲朝氣蓬勃的青年。戲劇中令黃天俊得意的改動是將漫畫中的外國人改成了劇中的飛南弟。黃天駿認為,飛南弟的家族在當時的澳門很重要,他同孫中山的關係也很好,但是現在卻鮮有人了解他,這樣的改編,能夠讓更多人了解澳門的歷史。同時,劇中也加入了很多香山文化,更有真實性和歷史感。

演員李躍輝&演員孫聰:我們不是「對付」觀眾

廣州籍演員李躍輝、孫聰分別在《鄭家夜宴》中飾演鄭觀應和年輕時期的孫中山。在劇中,兩人重要的一場對手戲,交代了鄭觀應與青年孫中山是如何相識相知的——鄭觀應請來了年輕的孫中山為自己治療風濕病,在治療之餘,二人產生了思想的交流。孫中山在鄭觀應思想的薰陶下,結合其他外來思想的影響,最終形成了自己對於當下時局的系統觀點,這一思想的交鋒與傳承,對於孫中山未來的政治歷程有著深遠的影響。

國家二級演員李躍輝已經不是首次參演沉浸式戲劇,但是他認為不同於以往參加過的戲劇,《鄭家夜宴》的環境融合度更高,與觀眾互動程度更高。這次戲劇充分利用了整個鄭家大院,同時融入了如南京越劇等嶺南文化和一些外來文化。不僅如此,澳門本土演員的參演也使得劇中角色更加真實。

對於首次參演沉浸式戲劇的著名青年話劇演員孫聰來說,相比於過去演員之間在排練中產生的默契和固化模式,《鄭家夜宴》打破了觀眾與演員之間的「第四堵牆」,觀眾也不再只是欣賞和觀望,而是參與到整個戲劇的推進中來,觀眾的即時反應會更大地刺激演員,而演員也能夠更大程度地帶動觀眾的情感。沉浸式戲劇對演員提出了新的要求,演員的每一個動作和眼神都要帶著角色的感覺,「在表演的間隙,你要跟觀眾形成一種合理的交流。」孫聰告訴我們。

沉浸式戲劇意味著每一場的觀眾都可能做出不同的反應,這對於演員的即興能力有很大的要求。「我們不是『對付』觀眾。」然而李躍輝和孫聰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是儘量讓觀眾參與進來。」兩位演員在排練時預設了多種方案,以期在現場能夠與觀眾有效溝通,進而消除觀眾的表演障礙,讓觀眾能夠深度參與到戲劇中,與演員角色們一起同呼吸、共命運。

當談到對各自飾演的角色的理解,兩位演員都若有所思。

鄭觀應是一個愛國商人,他熱衷於做慈善、扶貧濟困,當時社會上許多人都受過他的慷慨相助。鄭觀應更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通過接觸外界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早早地開眼看世界,寫出了《盛世危言》這本書,表達自己對中國未來政治方向的預判。鄭觀應的思想影響了包括孫中山、康有為等一代有識之士。「鄭觀應的偉大在於他的思想,他是一個很偉大的思想家,他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個歷史人物。」演員李躍輝總結道。

孫中山先生是每個中國人從小就非常熟悉的人物,演員孫聰在接到角色後,了解了孫中山先生在清末的自省和思想的改觀,以及在香港行醫過程中受到的外來思想的影響。「他沒有停止過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思考。這是一種對那個時期、對未來的思考。」在孫中山身上,演員孫聰學到了這種不斷思考的精神。

對於兩位優秀的演員來說,表演中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尋找相隔了100多年的歷史人物的愛國精神的內核,又如何在短短一部戲的時間內將偉人的精神氣質表現出來。為了做到這些,兩位演員在背後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尋找偉人的畫像、雕塑。演員李躍輝舉例:「鄭觀應的雕像,不是像中國傳統雕像比較謙恭內斂的姿態,他是雙手叉腰的,這顯示出一种放眼看世界的宏偉志向,以及一種精神領袖的氣質。」

問及印象深刻的台詞,演員李躍輝的眼神變得堅定深沉,一瞬間,他似乎化身為了鄭觀應,穿越百年的時光,鏗鏘有力地向我們表達自己的信念:「有識之士皆以愛國為崇高之志,報國為終身之責。我們團結一致,雪恥報國,為中華的復興奮鬥終身,鄙人深感欣慰。希望與道路就在諸位腳下,而道路的光明在於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在於我們心中牢不可破的信念。我相信十年後、百年後,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不再戰亂頻發,不再民不聊生,我們的國家一定會繁榮昌盛,民富國強!」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馬含章

視頻:N視頻記者 陳杰豪 實習生 林欣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