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創集團董事長傅紅岩:市場化路上「硬科技」開花結果|非凡十年·大型訪談

國際金融報 發佈 2022-10-03T05:16:34.529033+00:00

黨的二十大將於2022年10月16日召開,《國際金融報》隆重推出「非凡十年大型訪談」,特別邀請一些國內外金融機構和企業參與,以個體的成就折射總體的非凡,從不同的角度暢想美好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共同喜迎二十大!

黨的二十大將於2022年10月16日召開,《國際金融報》隆重推出「非凡十年大型訪談」,特別邀請一些國內外金融機構和企業參與,以個體的成就折射總體的非凡,從不同的角度暢想美好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共同喜迎二十大!請看來自上海科創集團的報導。

迎著晨曦,上海張江園區開始新的一天,榮科路上年輕人趕著上班,看起來朝氣滿滿。

上海國資改革也馬不停蹄,科創投集團與浦東科創去年重組成上海科創集團,擔任董事長的傅紅岩「任務繁重」,一早起來就開始忙碌,著手統籌融合工作,穩步推進集團市場化改革。

50歲出頭的傅紅岩氣宇軒昂、豪邁務實,一直深耕投資半導體、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硬科技領域,見證了這十年上海科創產業雄起。

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傅紅岩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升級為「決定性作用」。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朝著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方向奮勇前行,國家產業能級顯著提升,在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中地位顯著提高,動力就在於市場化改革。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中國亟待打破「卡脖子」困境,在製造大國自強自立成為製造強國路上,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見證上海科創十年崛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道路行穩致遠,生產要素配置不斷優化,產業、資本「開花結果」喜迎豐收。上海勇做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和先行者,十年間「大有作為」,科技創新成果頗多。

產業發展離不開資本扶持,這十年,資本服務實體經濟廣度、深度進一步拓展,上海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高新技術產業取得重大成果。去年上海市的集成電路產值是2500億元,集中了中國一半以上的半導體龍頭企業,上海被稱為「半導體第一城」。

科創板試點註冊製取得亮眼成績。自2019年7月開板運行已三年多,科創板迎來470多家上市企業,「財富效應」下資本再助產業發展。回想2020年,中芯國際超募登陸科創板,在資本市場上盡顯光芒,成為上海重要的「名片企業」之一。上海科創集團也為長期耕耘的企業「初長成」而收穫喜悅,國資也得以退出再回流培育產業。

「對於硬科技產業來說,科創板試點註冊制如同『及時雨』。」傅紅岩告訴記者,這十年,資本市場深化改革進程加速,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不斷豐富完善,監管機構和發行機構專業度越來越高。從企業培育到上市後,均有資本扶持發展,投資者也可分享中國經濟發展成果。

上海科創集團守護國家戰略產業發展,甘願長期坐著「冷板凳」,灌溉培育集成電路、創新藥、航空航天等硬科技產業,投資的科創上市企業占據70多家,其秉著長期價值投資理念,迎來收穫季節。如今,「硬科技軍團」的雄起,令其備受鼓舞,未來將繼續在培育扶持中國「脊樑級」高新技術產業的路上前行,更好地承載建設科創中心的使命。

傅紅岩也從「四十不惑」到「五十知天命」,一路滿腔熱忱投入硬科技產業投資,見證浦東由農田崛起為科創高地,一家家企業從篳路藍縷到敲鐘上市。2012年,他從浦東審計局到浦東經信委任職,2016年任職浦東科創集團。2021年年底,上海市委市政府決定將科創投集團與浦東科創集團「強強聯合」,合併重組為上海科創集團。2022年8月,傅紅岩擔任上海科創集團董事長。

傅紅岩向記者打趣道,「十年如彈指一揮,我收穫了幾絲白髮。」他以國資身份深耕產業,在醫藥生物、集成電路、大飛機領域中培育尋找新星,與創業者在產業中共同砥礪成長。

傅紅岩感慨道,「十年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長足進步,百姓生活向好,國際地位明顯提高,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6%,高於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3.7%的平均增長水平。

「市場機制起決定性作用的頂層制度設計尤其關鍵。」回顧這十年,傅紅岩認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在於市場化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強調「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此前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這個變化背後的意義非常重大。

「卡脖子」技術亟待攻克

科技強國是黨的十八以來的重要目標之一,黨的十九大確立了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政策引導、資本扶持下,這十年,中國硬科技產業發展取得一定成果,但自強自立之路漫漫。

期間,中國改革開放步伐明顯加速,國際化之路有紅利也有挑戰,傅紅岩對此也深有體會。中國加速融入國際產業鏈分工,中國產業能級顯著提升,在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中所處的地位顯著提高,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但未來仍需「趕路」,存在基礎研究、科技成果產業化薄弱等問題,需要提高創新實力方可獲得更多機會。

這十年,國際環境也發生很大變化。伴隨著地緣政治衝突升級,中國向著高科技、高附加值領域升級發展的原有路徑被打破,不得不尋求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之路。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亟待打破『卡脖子』被動局面。」傅紅岩向《國際金融報》記者直言,國際環境複雜嚴峻倒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驅動,中國資本市場化改革推動,在壓力、動力、推力下,中國硬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十年前,創新力量在起步階段,呈現點狀、散狀特點;十年間,創新主體如「雨後春筍」湧現,中國半導體產業空白加速填補,目前已構建起全產業鏈。

傅紅岩表示,中國主張和合共生,希望在全球化市場中共同發展、互利共贏。中國市場巨大,但中國必須儘快構建自主創新體系。當前,中央也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總結過去十年發展經驗,集成電路等硬科技產業如何自強發展?傅紅岩強調,要尊重並堅持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生產要素配置,「看不見的手」創造超額利潤,通過資本市場放大造富效應,進一步發揮市場活力。但是也需要直面晶片領域投資泡沫問題,傅紅岩呼籲跟隨國家戰略,尊重市場機制,但要理性創業、理性投資,以免社會資源錯配和浪費。

卡脖子技術仍要繼續啃,國資將發揮中流砥柱支撐作用。據他介紹,上海科創集團將堅定在新興產業發力,包括「雙碳」領域的光伏儲能、半導體、工業軟體等,圍繞國家戰略培育發行企業,堅持「三個最」投資邏輯,即投「產業鏈的最上游、價值鏈的最頂端、技術體系的最底層」,「七個高」作為衡量項目標尺,即「高進入門檻、高技術含量、高素質團隊、高速成長速度、高盈利能力、高市場容量、高研發投入」。

國資市場化改革釋放活力

傅紅岩從資本服務實體經濟角度深入分析指出,技術創新研究需要注入資本活水,晶片、創新藥等高新技術產業都具有研發周期長、失敗風險高、疊代更新快的特點,培育需要長期價值投資。

這十年,創投行業發展迅猛,在市場逐利本性下,各路資本湧入賽道,資本產業共生共贏。也正基於此,市場化道路上結出不少勝利果實。「同甘」的另一面是「共苦」,難啃的硬科技產業發展道路「阻且長」,「短平快」的投資方式將很快帶來「浮躁」的反噬,國資的長期忍耐陪伴難能可貴。在國家戰略產業發展崛起上,上海科創集團等國有創投勇擔培育「國家脊樑」重任,引燃「創新引擎」,在企業低谷中「雪中送炭」,守得雲開見月明。

當前上海科創集團市場化改革動作備受關注,國資力量應如何釋放活力?傅紅岩向《國際金融報》坦言,還是要堅定不移地通過市場化來解決問題,正如中央會議所提出的,讓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企敢投。頂層設計機制非常關鍵,劃清政企關係、各司其職,明確定位。在培育發展科技創新產業上,國有資本發揮主導作用,釋放其市場化活力,一種途徑是找一流的投資人;一種是交給「專業化」國企,通過市場化進行決策投資,這是根本。

為了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增強國有創投企業在科創中心建設中的集中度和顯示度,上海國資國企深化改革,重組合併而成的上海科創集團管理規模超過1200億元。

重組後,一方面要加強整合協調工作,另一方面要推進市場化改革。據傅紅岩介紹,上海科創集團市場化改革正在穩步推進,團隊融合逐步到位,今年5月集團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投後服務工作建議方案》,重視投後服務管理。

傅紅岩直言,過去20多年投半導體、生物醫藥較為「從容」,但現在要求投資和退出要有更高的效率,這意味著市場化改革將進一步推進深化。上海科創集團未來發展戰略為「2+2」,打造上海科創和浦東科創兩個國資平台,還要打造兩個市場化品牌,即上海科創層面成立市場化母基金平台海興資本,浦東科創層面成立市場化直投平台海望資本。

據悉,作為集團市場化機制創新的核心載體,海望資本深耕硬科技直投,目前已發起設立並管理7隻基金,資金管理規模已超過150億元,預計2025年管理的資產規模將達到500億元。依託集團投資生態,海望資本超過30個已投項目進入上市進程。

回到上海科創集團層面,傅紅岩表示繼續「啃骨頭」支持科技創新、陪伴企業成長,未來將聚焦上海市「3+6」產業,特別是在社會資本不願意投的領域,彌補市場失靈,引領社會進行投資。上海主要著力發展「3+6」產業,「3」是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6」是指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興數字產業等新興產業。

記者 朱燈花

編輯 陳偲

責任編輯 孫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