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輟唱山河,國話群星演繹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

京報網 發佈 2022-10-03T10:45:34.205016+00:00

該劇由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導演,集結了來自戲劇、電影、音樂、美術、多媒體等各領域優秀創作者,以及眾多國家話劇院優秀演員,以舞台加多媒體裝置影像共同表演的形式,通過光與影、演與歌的詮釋,展現了抗戰中眾多文藝前輩和他們的經典文藝作品,致敬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偉大文化先驅。

10月1日至7日,中國國家話劇院首部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在國家大劇院首演。該劇由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導演,集結了來自戲劇、電影、音樂、美術、多媒體等各領域優秀創作者,以及眾多國家話劇院優秀演員,以舞台加多媒體裝置影像共同表演的形式,通過光與影、演與歌的詮釋,展現了抗戰中眾多文藝前輩和他們的經典文藝作品,致敬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偉大文化先驅。

獨特文獻劇打造劇場版「故事裡的中國」

《抗戰中的文藝》 以波瀾壯闊的筆觸,展現了1931年至1945年,胸懷愛國之志的文藝家們為尋找中國的出路,用文藝的方式求索與奮鬥,最終在抗戰結束之際,匯聚延安,在黨的文藝方針的正確指引下,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田沁鑫導演帶領著眾多藝術創作者,在屏幕中探索表演的新空間,在舞台上實驗影像的新形式,為觀眾們呈現出一部別開生面的劇場版「故事裡的中國」。

作為一部獨特的「文獻話劇」,該劇不僅是一場話劇演出,也是一場裝置影像藝術與戲劇藝術結合的實驗。整個舞台空間簡潔,但變化豐富,上方是一塊巨大的寬銀幕,下方還有九塊可自由組合變換的小屏,既可成為一體,又可以拆分為不同場景。通過特寫、近景、遠景等豐富影像視角,針對各種史實資料進行不同藝術處理,渲染時代氛圍;同時藉助音樂、美術等各種元素,在舞台上呈現出了一座追溯抗戰文藝精神風貌的多媒體「文獻博物館 」。

影像加舞台演繹「中國現代歷史文化課」

舞台上,既有歷史中的群像 ,也有集體中的個人。演員們既要分別扮演抗戰史上的文化名人,還要擔任歌隊講述人的任務,時而是帶著各種方言的角色人物,時而又是歷史的敘事者。從深藍的長衫,到淺灰色的中山裝,再到深淺不一的西裝,他們在既有厚重歷史感又很有當代質感的舞台環境中,穿越歲月,觀照當下,用充滿激情的青春氣息,表達著詩化的理想主義,也將劇場變成了豐富生動的中國現代歷史文化課堂。

段奕宏飾演魯迅,田雨飾演茅盾,李光潔飾演夏衍,孫紅雷飾演金山,廖凡飾演巴金,陳建斌飾演老舍,辛柏青飾演冼星海,王挺飾演田漢,趙陽飾演郭沫若,宋佳飾演蕭紅,萬茜飾演丁玲,佟大為飾演賀敬之, 邢佳棟飾演李輝英,羅一舟飾演聶耳,關曉彤飾演秦怡,吳謹言飾演張瑞芳……無論是影像中,還是舞台上,由國話群星扮演的眾多前輩文藝名家,將一個個教科書上沉甸甸的名字,變成了鮮活真實、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這些抗戰時期的文藝先驅,以各種方式講述著自己的人生、作品和藝術態度。從東北到上海,從北平到重慶,再到延安,他們以小說、戲劇、詩歌、音樂、電影、美術等各種形式作為工具,宣傳抗戰,尋找中國文藝出路的同時,極大地鼓舞了民眾的士氣。

秉承革命傳統 為人民創作文藝作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劇中提及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與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前身——1941年成立的延安青年藝術劇院,有著非常深的淵源。抗日戰爭勝利後,延安青藝與延安魯藝部分成員組成東北文藝工作第二團;1949 年入關抵京,成立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吳雪、雷平、白凌、李之華等延安青藝的同志一同進入中國青藝,開創新中國的話劇事業。這支來自延河岸邊的文藝隊伍,始終秉承革命傳統,到群眾中去,為人民創作演出優秀作品。

看完演出,有觀眾表示:「從作品中感受到了中國文藝的力量,也為14年抗戰中優秀的文藝工作者感動落淚。希望這部形式特殊的文獻話劇能夠多演,尤其深入學校,普及中國抗戰文藝史,激勵更多的年輕人。」 還有觀眾表示:「原本是被劇中眾多明星演員吸引而來,但看完演出,記住了更多更偉大的名字,也對曾經在歷史書、語文書上學過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相信這些演員和我們觀眾一樣,也都經歷了一次靈魂的洗禮,更加懂得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要承擔的歷史和文化使命。」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王潤

流程編輯:u028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