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非遺:潮陽英歌

大潮汕灣視點 發佈 2022-10-04T03:30:23.019869+00:00

儺舞英歌播長風,潮人血骨染眾雄。翻海倒江凌雲志,廣東鄒魯新汕頭。壹潮陽英歌舞表演潮陽英歌是汕頭市潮陽地區一種集戲劇、舞蹈、武術於一體的民間廣場舞蹈,相傳始於明代,取材於《水滸》中梁山泊好漢元宵節大鬧大名府的故事。

儺舞英歌播長風,潮人血骨染眾雄。

翻海倒江凌雲志,廣東鄒魯新汕頭。

潮陽英歌舞表演

潮陽英歌是汕頭市潮陽地區一種集戲劇、舞蹈、武術於一體的民間廣場舞蹈,相傳始於明代,取材於《水滸》中梁山泊好漢元宵節大鬧大名府的故事。潮陽英歌是漢族民間廣場舞蹈和儺文化形態的延續,在延續中有一定變化,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漸演化為英歌舞,在潮陽地區廣泛流傳,特別是文光、棉北、城南一帶廣為流傳。20O6年,潮陽英歌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有楊衛、洪飛英、林忠誠、陳宋琪等。

「一百零八好漢」

英歌,又稱「鷹歌」「鸚哥」「唱英歌」或「秧歌」,是一種融舞蹈、南拳套路、戲曲演技於一體的民間廣場舞蹈,表演氣勢豪壯,氣氛濃烈,流傳於廣東、福建等地,有歌頌英雄的含義。明末清初,潮州知府吳穎在《潮州風俗考》中載:「正月十五日,有善歌者自為儕伍,妝演古陳跡,迎神街巷,瓊簫畫鼓,象板銀盆,連奏於燈月交輝之下,謂之遊春。」英歌一般在逢年過節期間演出,舞者多為雙數,少則12人,多至108人,每人手執一對彩色木棒,雙腳成騎馬蹲襠步,提腿向橫躍動,配合鑼鼓點和吆喝,揮動雙棒交錯翻轉叩擊,邊走邊舞。

潮陽英歌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一些不同的流派風格,按舞蹈節奏的板式劃分,大致可分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種。慢板英歌,節奏自由,動作穩健、樸實、莊嚴,慢中見勢,勢中顯氣;中板英歌,傳統味重,快慢結合,舞姿多樣,雄壯有力;快板英歌,威武雄壯,場面恢宏,氣勢磅礴,運槌迅猛,舞姿矯健,陣容壯觀。

提腿舞棒

潮陽英歌分布面廣,輻射力強,幾乎每個鎮(街道)都有英歌隊,有些鎮甚至同時擁有幾支不同風格或不同年齡結構的英歌隊伍。其中後溪英歌隊是潮陽英歌舞中快板英歌舞突出的隊伍之一,其演出場面恢弘雄壯,廣受好評。1996年,潮陽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潮陽英歌舞在平北文化廣場表演


連結:平北村

平北村位於汕頭市潮陽區棉北街道北部,屬後溪片區,距棉北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唐朝元和年間(806—820)由人口遷入而形成,因地處城區北郊而取名「平北村」。位於該村的後溪渡口建於唐朝元和年間,是古官渡重要的交通港岸,外可達汕頭、潮州、廣州、香港、廈門、南洋等地,內連前溪港可抵潮陽內地多處。平北村名勝古蹟眾多,歷代名臣和文人留下了眾多的吟詠題刻。




圖文來源:《廣東鄉村非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