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拿500張金箔屏氣凝神!前門五牌樓牌匾今天「貼金」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佈 2022-10-04T03:42:36.974624+00:00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瑤 鄧偉「前門樓子九丈九,四門三橋五牌樓。」這句老北京民謠,道出了前門樓子的高大,也道出它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施工,中軸線上,前門五牌樓油飾彩繪翻新工程接近尾聲。10月1日上午,正中牌匾上「正陽橋」三個字開始「貼金」。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瑤 鄧偉

「前門樓子九丈九,四門三橋五牌樓。」這句老北京民謠,道出了前門樓子的高大,也道出它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施工,中軸線上,前門五牌樓油飾彩繪翻新工程接近尾聲。10月1日上午,正中牌匾上「正陽橋」三個字開始「貼金」。

前門五牌樓建於明代正統年間,高14米,寬45米,是一座五間、六柱、五樓的沖天式建築樣式,故稱「五牌樓」。現在的牌樓復建於2008年初,歷經多年風吹雨淋,油飾層開裂、彩繪褪色,今年9月初,東城區對五牌樓啟動油飾彩繪翻新,截至目前,工程已經完成了超90%,尾聲的「貼金」工程也隨即來臨。「貼金」工藝多用於高規格的古建築,比如北京飯店貴賓樓的四柱七樓牌樓,也採用了這種工藝。

清晨七點,來自北京城建亞泰建設集團的彩繪師康麗紅和同事們攀上了10餘米高的腳手架。牌匾上的「正陽橋」三字上,早已附著了一層黃色膠體,康麗紅用食指輕輕摸了下表面,「剛剛好!」她指的是觸感。原來,黃色膠體是前一天下午提前打好的金膠,經過一夜,隔夜膠有黏性且未乾透,15年的彩繪經驗告訴她:現在正是「貼金」的最好時機,早了金箔貼上去發皺,晚了膠幹了金箔黏不上。

打金膠不僅要講究火候,工序也不簡單。「在做好的新地仗上,先用黃色的油漆打底,我們叫『包黃膠』,等黃膠充分干透後,再『嗆粉』,就是用豆包布包上滑石粉輕拍到上面,起到隔離油漆和金料的作用,防止飛揚的金料落到牌樓其他位置而造成污染,最後再用小毛筆塗上金膠。」

一夜過去了,金膠火候到位,康麗紅和彩繪師們也給雙手擦滿了滑石粉,防止金料黏手,「貼金」正式開始。康麗紅左腕上掛著一個袋子,裡面是500張嶄新的金箔,右手捏著竹質的小鑷子,輕輕拿起一片金箔,貼在「正」字一橫的起筆處。金箔長9.33厘米,色澤金黃、光亮柔軟,只見她屏氣凝神,一片一片地黏貼、一點一點地用棉簽按壓、修整,貼出的金箔直順平滑、閃著耀眼的金光。

「貼金」考驗手藝,更考驗耐力。「貼金」約摸一小時,康麗紅呼吸均勻、動作輕緩,沒說一句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大氣都不敢喘』,因為金箔薄如蟬翼、吹彈可破,喘大氣或者說話都可能把金箔吹皺,所以需要格外小心。」施工工長彭新強說,「而且,貼金一般都是女同志做,她們心細!」果然,五位彩繪師清一色都是女同志。

「從昨天下午1點打金膠起,約24小時內,貼金要基本完工,目的就是掌握膠的火候。」彭新強說,等金箔與金膠融合干透後,將對匾額進行最後一道「扣油」工序,即塗刷最後一道光油,使整體起亮,最終呈現出金光閃閃、立體大氣的視覺效果。

前門五牌樓的牌匾上,為何寫著「正陽橋」?原來,從天橋向北,經過珠市口、五牌樓,歷史上曾有一座規模宏大的石橋叫做正陽橋,它是明清北京城正南門正陽門外跨護城河的大石橋,也是中軸線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古橋在兩橋頭一般有建立牌坊的習慣,這些牌坊被稱為「橋牌樓」,正陽橋的牌樓就是其南面的五牌樓。

在五牌樓上原有「正陽橋」的匾額,1900年左右,這塊匾額不翼而飛,上世紀50年代中期,再次對正陽橋進行改造,改為瀝青路面,70年代則對護城河加蓋,改造為道路,正陽橋自此完全消失。而與橋相關的五牌樓卻一直以各種方式得以延續。在復建的五牌樓上就依然還有「正陽橋」的匾額。「希望通過彩繪翻新,能延續五牌樓的恢弘,為中軸線添彩。」東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