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深得漢武帝寵信,一年升遷四次,為何卻被滿門抄斬?

寒袖 發佈 2022-10-04T06:40:37.058501+00:00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這是范仲淹《岳陽樓記》裡的句子。可古往今來,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少,主父偃就沒有做到這一點。他曾經為大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深得漢武帝寵信,一年升遷四次,為何卻被滿門抄斬?出身貧寒的主父偃主父偃是一個出身貧寒的人,貧寒到什麼地步呢?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這是范仲淹《岳陽樓記》裡的句子。

可古往今來,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少,主父偃就沒有做到這一點。他曾經為大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深得漢武帝寵信,一年升遷四次,為何卻被滿門抄斬?

出身貧寒的主父偃

主父偃是一個出身貧寒的人,貧寒到什麼地步呢?他後來如此出名,可史書甚至沒有記載關於他家人的任何信息,甚至連出生年月日都沒有,儘管出身貧寒,可主父偃並沒有放棄成為人上人的想法。

主父偃在學校的時候,學習的是諸子百家中的雜學,什麼都會,什麼都不精。他曾經在諸侯王的領地雲遊,期待能夠遇到自己的伯樂,可惜諸侯王都不怎麼理會他。

早年的這段經歷,給主父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後來,主父偃選擇直接上書漢武帝。

當時的漢武帝,正在不遺餘力地加強中央集權。漢朝初期,諸侯王的勢力依然很強大,吳楚七國之亂更是把漢朝逼到了崩潰的邊緣。

漢武帝雄才大略,自然不能容忍諸侯王的勢力超過中央政府,可怎麼名正言順的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是一個問題。

這個時候,主父偃來到長安,向漢武帝提出了推恩令,簡單來說,就是諸侯王的所有子嗣都能夠獲得一塊土地。這樣,諸侯王的勢力就被削弱了。

漢武帝大喜,推恩令很快向全國頒布,諸侯王雖然知道這會削弱他們的勢力,可很多諸侯王的嫡子和愛子都不是一個人。他們對於推恩令並不牴觸。

主父偃提出的建議,算是為漢武帝立下了大功。

後來,主父偃又為漢武帝提了許多有效的建議。漢武帝非常開心,於是他讓主父偃一年內升了四次官。

升官後的主父偃,自己也認不清自己了。他開始收受賄賂,有人曾經勸說過他。可是他說自己小的時候一直平凡,別人一直看不起他。現在如果不能功成名就,還不如乾脆就被殺死。

除了收受賄賂以外,主父偃還把自己的矛頭對準了諸侯王。當時,燕王和齊王都有私德不修的毛病。主父偃開始狀告這兩個人,最後,這兩個人都自殺了。

這兩個人都自殺嚇壞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趙王。趙王和齊王和燕王差不多,都是個好色之徒。趙王覺得,如果自己繼續放任主父偃,那下一個倒霉的絕對就是自己。於是他決定先下手為強,狀告了主父偃。

主父偃這個時候已經犯了眾怒,大臣們都向主父偃行賄,免得被他盯上。諸侯王在主父偃面前更是什麼也不敢說,大家都覺得主父偃是個威脅。

主父偃的死亡

開始的時候漢武帝並不想殺主父偃,可是大臣們都上奏讓漢武帝殺死主父偃。有人更是表示,燕王、齊王相繼死亡,如果皇帝不殺死主父偃的話,人們會以為這是皇帝的主意,皇帝刻薄的名聲就會傳遍天下。最後漢武帝權衡利弊還是選擇了殺掉主父偃。

祝敷衍最後不僅生死,而且還連累他的家人一起沒事兒,不得不說這是一件挺難過的事。

主父偃的悲劇

主父偃少時貧寒,這種貧寒多少也讓他的性格有一些扭曲,他太過於著急,希望能夠立刻證明自己,所以他直接來長安上書漢武帝的時候,有著最後一搏的心態不成功便成仁。

這種心態也導致主父偃最後成功後沒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他似乎想向所有人證明自己比對方要強得多,你當初不是看不起我嗎?

現在還不是要屈服在我的威勢之下,有人曾經好心勸說主父偃低調一些,可是主父偃根本聽不進去,他覺得人這一輩子,要是不能轟轟烈烈,那還不早點死了吧。

主父偃早年的生活,讓他在成功後缺乏平和的心態。而那些反對他的大臣,大多數也是因為生存。這些大臣害怕被主父偃盯上。畢竟,那個時代,誰還沒有一點見不得光的事情呢?

從古至今,做事太過急躁的人,一般下場都不會太好,晁錯急於幫助漢景帝削藩,結果被「衣朝衣斬於東市」。建文帝著急削藩,結果害得高祖子嗣紛紛自殺。自己也丟掉了江山。崇禎皇帝急于振興大明王朝。底下的大臣動輒得咎,最終大明王朝滅亡。光緒皇帝推動維新變法時過於急躁,最終導致自己被囚瀛台,失去權力。支持維新變法的大臣也大多數被殺。

君王尚且不能承受得罪人太多的結果,更何況主父偃一個大臣。

有的人滿腦子想的都是光宗耀祖最後卻為自己的宗族帶來了滅頂之災。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一些東西。哪裡能說得清楚呢?

人在低位的時候,反而比較容易保持本心,因為想的東西很純粹。沒有中榜的時候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金榜題名,金榜題名以後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獲得更高的官位,反倒是獲得更高的官位以後不一定能夠保持本心為人民服務,為君主出謀劃策,說不定那個時候想要的東西更多,比如錢財,比如美色。

有一句俗語。叫做清官難斷家務事,有的時候帝王的家務事還是不要隨便摻和得好。

君主和諸侯的關係就像君主和功臣的關係一樣,是一個很微妙的關係,在遙遠的周朝曾經封功臣皇室為諸侯王。希望他們能夠保衛皇室,但是到了後期諸侯王勢力坐大,最終成了威脅君主的主要力量來源。

歷史上,但凡穩定的朝代,君主和諸侯王,君主和大臣之間都會維持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君主不會把大臣逼得太狠,大臣也不會對君主的權威有所挑釁,諸侯王也是一樣,主父偃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一再把矛頭對準諸侯王。

主父偃也可以算得上是漢武帝的一個替罪羊,當時推恩令鬧得沸沸揚揚,雖然諸侯王對此沒有什麼意見,但是也並不妨礙很多人看出了漢武帝是準備用一種比較溫和的方式來削弱諸侯王的權利,這個時候燕王、齊王相繼身死。

尤其是齊王,他都沒有子嗣,一旦他死了,他的國家就不復存在了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皇帝在暗中授意主父偃乾的。皇帝雖然幹了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事情,可他也要維護自己仁君的形象,於是主父偃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替罪羊。

主父偃下場很慘,不但他自己死了,他的族人也被殺掉。主父偃的這一生可謂波瀾壯闊,可是如果主父偃能夠認清形勢不再屢次把矛頭對準諸侯王導致諸侯王的反擊,那麼他們也許可以善終。

人在低谷的時候,容易保持自己的本性,反倒是到了高處的時候,容易被權力和財富迷倒,喪失判斷力。為自己或者為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主父偃之所以失敗,在於他得罪的人太多,登上高位後又不懂得收斂,即便是帝王,也懂得什麼是眾怒難犯。主父偃得罪了所有諸侯王和一大批大臣。到了後來,即便君主想要保他,都沒有保住。

除了少部分不可替代的大臣以外,大部分大臣對於君王來說,都是可以隨時推出去擋槍的。這是封建社會的悲哀,也是主父偃的悲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