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如果將瀘定橋炸毀,紅軍可能全軍覆沒,劉文輝為何沒炸?

老閆侃史 發佈 2022-10-04T14:10:05.495362+00:00

1934年10月,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主力不得不改變策略,開啟北上的長征。行軍半年多來,毛主席帶領的中央紅軍為了擺脫敵軍的圍堵,前後突破了敵軍的四道防線、強渡烏江、攻占遵義,以及至今都令「兵家」感到不可思議的「四渡赤水」。

1934年10月,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主力不得不改變策略,開啟北上的長征。

行軍半年多來,毛主席帶領的中央紅軍為了擺脫敵軍的圍堵,前後突破了敵軍的四道防線、強渡烏江、攻占遵義,以及至今都令「兵家」感到不可思議的「四渡赤水」。

1935年5月9日,紅軍主力巧渡金沙江,在數十萬敵軍的包圍圈裡開闢出一條北上通道。

按照毛主席的策略,紅軍要想絕地逢生,必須通過大渡河抵達川西,而敵軍在得知紅軍想要入川之後,立即前後圍堵,企圖將紅軍完全殲滅在大渡河岸。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紅軍領導們急中生智,想出一個好辦法,一面派一支小隊南下吸引守軍的注意,一面派出另一支隊伍冒雨拿下安順場 ,迫使敵軍中斷防禦設施。

在拿下安順場後,紅軍隊伍急需通過大渡河,甩掉緊隨其後的敵軍,雙方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占瀘定橋,事關紅軍的生死存亡之戰一觸即發。

最終,紅軍派出一支由22名戰士組成的「突擊隊,揣著武器抱著木板衝上了瀘定橋,他們一面冒著槍林彈雨匍匐前進,攀爬鎖鏈,一面為後方的戰士們搭橋過河,為紅軍在絕境中謀得一線生機。

那麼,敵人既然已經知道紅軍勢必會搶奪瀘定橋,為何不直接炸毀?傳聞中紅軍之所以能「飛奪」瀘定橋,真的是因為暗自與軍閥劉文輝達成了默契?

瀘定橋是敵我雙方的必爭要道

關於瀘定橋為何沒有被炸毀,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瀘定橋」重要的歷史地位。

1247年,西藏主動歸屬大元版圖,為了鞏固政權,元世祖忽必烈在西藏駐軍,並設立宣政院,幾百年來,不論朝代如何更迭,西藏始終處在中央的管轄之下。

由於西藏的特殊地形,極大地影響著漢藏兩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也制約著中央對地方軍隊的管轄。

到了大清時期,康熙皇帝為了加強對西藏的統治和拉動當地經濟,特命工匠們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橋樑。

這座橋便是紅軍入川時「飛奪」的瀘定橋,也是當時聯繫川藏之間的唯一一座橋樑。

當年,康熙皇帝為了給駐守在西藏的軍隊運送生活必需品,全靠船隻與這座橋來完成。

但因為大渡河水流湍急,瀘定橋又窄又懸,一定程度上也對中央軍隊的調動和物品的運送造成極大的困難。

1935年,國民黨「圍剿」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紅軍為了絕境逢生,在四川中西部,強行渡過了大渡河。

當時中央紅軍的處境可謂四面楚歌,即使通過了大渡河,若不想方設法進入川西,依舊會被國民黨的軍隊圍殲至大渡河岸。

因此,毛主席等紅軍領袖,這才做出了要「奪取」瀘定橋的準備,而蔣介石因為看出了紅軍的下一步作戰動機,於是便在大渡河各個渡口,布下了火力網點。

1935年5月29日,中央派紅四團的戰士們,晝夜不停行軍240里,抵達瀘定橋西。

結果發現,這條總長度不過百十餘米的鏈橋,有一大半的路程都被敵軍拆掉了木板,並且還在鐵鏈上刷滿了黏糊糊的「汽油」。

而橋另一端的制高點上,敵軍早已架起了機槍,火力已經覆蓋了整個橋面,只待紅軍戰士們的到來。

面對這種棘手的狀況,紅四團當天中午便開了一個緊急會議,緊急派出22名戰士,前面的負責吸收火力,並向瀘定橋猛撲,後面的則拿著木板一塊一塊向前遞進。

下午4點,這22名戰士,冒著敵軍密集的火力開始沿著鐵鏈向橋兩邊攀爬。

當紅軍戰士們爬到瀘定橋中間時,敵軍突然燃起了火把,將整座瀘定橋都燒得滾燙。

在這危難之際,橋上的紅軍戰士們呼喊著:「衝過去,這是最後的勝利!」屆時,所有的紅軍戰士像打了雞血那般,一面鋪板,一面拿著刺刀與敵人血拼。

最終,紅軍戰士們與敵軍經過兩個小時的火拼,成功拿下瀘定橋東頭,並占領整個瀘定城。

瀘定橋失守了,蔣介石想要將紅軍扼殺在大渡河邊界的美夢,徹底破碎了。

當時,負責在瀘定橋頭圍堵紅軍戰士的,是國民黨西康建省委員會委員,兼任西康省黨部籌備委員會主任劉文輝。

此人在抗日戰爭期間,與我黨人士交好,內戰後期直接率兵起義,建國後在西南地區任職。

每當人們問起劉文輝,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時,他為何沒有按照蔣介石的命令「炸毀」瀘定橋,徹底將紅軍扼殺在大渡河岸時,劉文輝道:「傻子才炸橋!」

而關於劉文輝沒有炸橋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詳細分析如下...

首先,是劉文輝的個人問題,早年間,劉文輝從軍校畢業之後便投奔了川軍,與侄兒劉湘在四川混得風生水起。

後來軍閥之間混戰,劉湘失勢,蔣介石將其叔侄二人收編,劉文輝為了與侄兒爭奪在四川的權利,一直明爭暗鬥。

結果,劉文輝沒能爭得過劉湘,只能退到四川雅安,在西康駐紮,這時紅軍又要通過瀘定橋抵達川西,蔣介石一面想要攔截紅軍,一面又想藉此機會削弱劉文輝的勢力,故派其「炸毀」瀘定橋。

可劉文輝也不是傻瓜,他十分清楚蔣介石的雙重目的,只好一面硬著頭皮督戰,一面隱瞞戰場實況。

而他之所以沒有炸掉橋樑,除小看了紅軍戰士的實力之外,也擔心萬一耗損了兵力,失去唯一的通道「潛逃」,反被蔣介石扼殺在大渡河岸。

其次,是劉文輝的個人小算盤,因為西康地區,是其軍隊的最後棲身之地,劉文輝並不想在此地過分地消耗自己的兵力。

再加上,劉文輝深知紅軍只是想通過瀘定橋抵達川西,並不是想在此地「稱王稱霸」,因此並沒有打算與之殊死抵抗。

除此之外,劉文輝又有該橋的控制權,每年都能從這座橋上經過的川藏商隊身上,收取一筆不菲的「過路費」,劉文輝還沒有傻到,為了一個不信任自己的人,斷送了自己的財路。

最後,是瀘定橋不可忽視的人文歷史價值,因為這座橋是聯繫川藏的主要通道,川藏兩地人民的來往全靠這座陡峭的鏈橋,一旦炸毀,勢必要引起兩岸人民的不滿,嚴重點說,還會斬斷西藏與川渝地區的聯繫。

因為,西藏自古以來因為獨特的地形易守難攻,幾百年來,為了鞏固西藏政權,中央沒少出錢出力。

唯一摸索出的辦法就是在兩岸天險之間架上一座橋樑,如果將這座橋樑炸毀,憑藉當時的人力物力財力很難重建。

這麼一來,勢必會給其他軍閥割據一方的機會,更甚者還會葬送了祖宗的辛苦打下的江山。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劉文輝沒有炸毀橋樑,或者說,不到萬不得已,他絕不炸毀橋樑,可惜的是,紅軍並沒有給劉文輝太多猶豫的機會。

幾十年來,關於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討論,坊間眾說紛紜,有人說紅軍之所以能夠過橋,是與劉文輝悄悄達成了某種「默契」,或者對這一歷史事件保持各種猜忌,以下將結合歷史事實做以解析...

紅軍絕處逢生不是靠莫須有的「默契」

首先,「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當中,最兇險也最關鍵的一步,如果沒有飛奪瀘定橋的成功,就沒有後來的逆風翻盤,建立新中國。

坊間所謂的「默契」是指中央紅軍與軍閥劉文輝、劉湘等人為了「護橋」私下有配合。

其實不然,當時的劉文輝雖然與蔣介石、劉湘等人面和心不和,但完全沒有機會與紅軍領導接觸,更不可能與紅軍達成什麼「默契」。

當年,蔣介石對於在大渡河「圍殲」紅軍的作戰方案十分重視,還曾親自坐飛機俯瞰該處地形,並制定策略。

根據蔣介石的盤算,紅軍行軍至大渡河岸,只剩下過橋這一條路可走,與72年前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行軍至此團滅的路線極為相似。

為此,蔣介石特意調集20萬大軍,準備將中央紅軍扼殺在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地區。

那麼蔣介石當時為何如此有把握呢?只因,大渡河一邊是天險雅礱江和雪山,一邊為窮山惡水的大涼山。

若圍困至此,則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即使不費一兵一卒,只要炸毀橋樑,讓紅軍過不了河,餓也能將其餓到「全軍覆沒」。

有人說,那過不了橋,乘船過河也能活不是嗎?問題是,紅軍所占領的安順場渡口,水流十分湍急,連漂浮板都搭不了,又如何坐船去河對面。

再加上,紅軍當時只找到4艘小船,如果讓所有的部隊都靠這四艘船過河,少則十天半個月,多則一個月,根本行不通,因此,當時的紅軍就只有「奪橋求生」這一條路可走。

1935年5月26日,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等人來到安順場,在緊急召開一次會議之後,便決定聽劉伯承、聶榮臻同志的意見,準備「飛奪瀘定橋」

當時,中央紅軍被分為兩支支大隊,其中左縱隊由紅一軍第2師、紅五軍團組成,交由林彪帶領,在大渡河右岸行軍。

右縱隊由紅一軍第1師團組成,交由劉伯承、聶榮臻帶領,沿著大渡河左岸行軍,二者準備互相接應,拿下瀘定橋。

1935年5月27日,先鋒部隊開啟了第一天的急行軍,從安順場到達瀘定橋這320里的途中,他們一面打仗一面開道,僅走了80多里地。

與此同時,劉文輝所帶的部隊也在拼命行軍,往瀘定橋東面圍堵,雙方一面拼體力,一面搶占先機,一個不讓一個。

如果說雙方存在什麼「默契」,那大抵是誰都不肯讓對方率先占領「瀘定橋」吧?

最終,紅軍先鋒部隊紅四團,加快速度一天急行240里,在1935年5月29日清晨,率先搶占了瀘定橋的西橋頭。

這座橋總長103米,寬3米,橋的兩邊,各有兩根碗口粗的鐵鏈,分別固定在兩端的橋台上,底部則由9根鐵鏈拉滿,上面僅剩幾塊破爛不堪的木板做橋面。

橋的下面,是湍急的河流,一不小心掉下去,即刻便會被激流捲走,連個聲響也聽不見。

下午四點,由22名戰士組成的突擊隊,衝上橋頭,他們一面攀爬著鐵索,往橋東方向進軍,為後方鋪橋的隊友開道,一面用自己的肉身擋住敵軍的尖刀與獵槍,在橋東頭與敵軍廝打成一片。

當時,這座一百來米的橋,紅軍戰士硬是「走」了兩個小時才通過,如果說這其中有「默契」存在,那敵軍又何必大費周章,吃盡苦頭才肯罷手?

其實,自打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行軍至四川以來,劉文輝和劉湘的軍隊始終在不遺餘力地追擊紅軍。

其二人對紅軍的打擊力度,要比蔣介石下手還要狠,毛主席之所以能帶領紅軍在絕境之地打出好幾戰至今都嘆為觀止的戰役,諸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完全是被二劉的軍隊逼到絕境才生出的智慧。

在此期間,紅軍已經在土城、敘永,吃了劉湘兩記敗仗,在會理跟劉湘的部下交戰一個星期,也沒能突破其設定的防線。

紅軍戰士不是「神」,他們在絕境之地吃盡了苦頭,才抓住了瀘定橋的一線生機,因此他們拼了命也要跨過這座橋...

拿著莫須有的「默契」言論,只不過是穿著鞋的人,根本無法理解那個年代光著腳求生的紅軍戰士,有多麼強大的信念感罷了。

當然,毛主席超前的軍事指揮才能,更是帶領紅軍戰士走出困境,將星星之火燃遍全國的「神來之力」。

現如今,瀘定橋已經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都會在恰當的時期,迎接萬千前來參觀的遊客。

時光飛逝,物轉星移,那13根懸立了幾百年的鎖鏈依舊穩固如初,那座橋上所發生過的故事,也在一點一滴走進新青年的世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