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美國乾的?外媒稱北溪管道泄漏前夕,瑞典海軍曾現身事發地點

孫緒聞 發佈 2022-10-04T15:42:14.497127+00:00

兩條「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至今還未查明真相,以至於眾說紛紜,一時難以下定論。目前唯一能夠確定的結論是:此次泄漏事故系蓄意破壞,而且其破壞性已經開始外溢,歐洲經濟雪上加霜,各國之間的猜疑更深,攻擊民用設施的口子也被撕開…

兩條「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至今還未查明真相,以至於眾說紛紜,一時難以下定論。

目前唯一能夠確定的結論是:此次泄漏事故系蓄意破壞,而且其破壞性已經開始外溢,歐洲經濟雪上加霜,各國之間的猜疑更深,攻擊民用設施的口子也被撕開……

歐洲成了最大受害者,受益方反而不少,即便美國一再對此事矢口否認,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美國無疑是最大贏家。

經過多方分析,一些間接證據已經浮出水面,先詳細梳理一下線索來幫助我們判斷:

一、確定是人為破壞所致

1、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發聲明稱,現有信息均表明北溪管道泄漏系「蓄意行為」所致

2、北溪天然氣管道公司聲明稱,「北溪-1」和「北溪-2」海底輸氣管道的三處管線一天內同時發生損壞的情況前所未有,巧合概率幾乎為0。

3、瑞典地震網絡主任比約恩·隆德指出,北溪管線被襲擊時探測到了相當於數百公斤TNT的爆炸力,顯然不是地震

4、挪威監測組織紀錄到泄漏點事發當時出現了約 2.2 級地震,挪威首相斯特勒明確表示,「北溪」管道泄漏是故意行為,將加強大陸架防備

5、俄羅斯總檢察院就「北溪事件」對國際恐怖主義提起訴訟,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展開調查,並就該「挑釁」行為要求召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會議

6、美國方面表示中情局早已收到相關情報,並提前向歐洲預警。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傑弗里·薩克斯聲稱,確信此事就是美國所為。

從管道技術、各方表態以及應對措施來看,基本可以把該事件定性為恐怖主義襲擊。

二、用了什麼手段?

  1. 事發地的管道僅埋藏在水深幾十米到一百多米的海地,淺海作業並非難事,「北溪」管道的精確位置是公開信息
  2. 德國安全部門認為,很可能是某國的「潛水員或小型潛艇」所為。
  3. 俄羅斯軍事專家瓦季姆·科久林認為,甚至任何普通船隻、潛航器都能辦到

總結一下就是爆破行動的難度不高,只要計劃周密,甚至無需專業的軍事資源就可以做到,派遣艦艇反而容易留下證據,最隱蔽的方法就是使用民船、小型無人潛航器。

三、最有嫌疑的就是美國,而且已經有了一些間接證據:

  1. 美國總統拜登在今年2月曾發表聲明稱:如果俄軍越過邊境,「北溪2」將不會存在,我們將結束它,美國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2. 事發地位于丹麥的博恩霍爾姆島東北海域,今年6月,美國海軍反水雷部隊恰恰在這附近大規模使用過無人潛航器
  3. 北溪事件之際,美國海軍正在附近舉行演習,9月上旬,美國海軍尤其在波羅的海西南部集中進行反潛直升機飛行演練。
  4. 美國早就計劃好,要在今年內,再和歐洲達成至少15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交易,以賺取巨額利潤。因此,切斷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天然氣聯繫,將使美國的利益最大化。

美國在「犯罪現場」逗留過,有「犯罪動機」,有「犯罪能力」,甚至還有「犯罪言論」,這些間接證據拼湊在一起,基本就能坐實是美國炸了天然氣管道。

對此,俄羅斯外交部質問拜登是否對「北溪-2」實施了威脅,國際事務委員會第一副主席賈巴羅夫則警告稱:若美國參與其中,局勢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四、其他國家有無可能?瑞典被曝光小動作

  1. 歐洲國家作為最大的受害方,基本可以排除嫌疑。歐洲本來就面臨著嚴峻的能源短缺,即使俄羅斯已經切斷了供氣,主要歐洲國家也不會幹這種自斷退路的傻事
  2. 俄羅斯有條件,但完全沒必要這麼做。如果只是不想對歐洲供氣,隨便找個藉口就行了,何必炸自己的管道呢,何況管道里還充盈著天然氣。
  3. 烏克蘭樂於看到歐洲和俄羅斯的天然氣合作徹底破產,但也可能適得其反地讓歐洲退出衝突,貿然行事風險太大。
  4. 除了美國,英國嫌疑也比較大。據悉,美國國防部8月向英國情報部門出售了兩台潛深150米的機械手,兩名英國潛水員曾在博恩霍爾姆窪地地區工作過

除了以上幾個國家之外,一開始向外界報告泄漏事故的瑞典,最近也被曝光了一些小動作。據海外網報導,在北溪事件前夕,瑞典一支海軍曾現身泄漏點附近。

對此,瑞典軍方回應稱確實曾派出船隻在「北溪-1」、「北溪-2」管道所在區域航行,但至於「恰好」在事發前夕現身這一敏感區域的原因,瑞典方面將之形容為是進行「海上監視」,並以「安全保密需要」拒絕進行詳細回復。

而在該消息被曝光的次日,瑞典檢察院就下令宣布封鎖「北溪」管道泄漏點附近的海域,並針對此次泄漏事故進行「刑事調查」。

五、俄烏衝突的惡劣影響外溢嚴重,世界局勢更加動盪

真相雖然尚不明了,但消極影響已經發生:

  1. 俄歐能源合作徹底告吹。首先,歐盟國家花了很多功夫去平抑能源價格,包括與俄羅斯進行談判,甚至可能已經有了結果,但一切努力已然付諸東流。

其次,歐盟將在最近放鬆對俄羅斯部分產品的制裁,原因是讓成員國在對俄羅斯石油限價問題上達成一致,也就是說歐盟在此後將完全無法得到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歐洲國家將迎來最寒冷而且昂貴的冬天,世界能源市場也將受到波及。

2、開了攻擊重要民用基礎設施的口子,遭受損失的不止是利益雙方,更是廣大民眾。美國一開始就想破壞俄歐關係,威脅、利誘、制裁、襲擊,不擇手段、突破底線、無所不用其極。有了這一次,就有下一次,俄歐一切合作的橋樑都會成為美國的攻擊目標。

3、加重各國相互猜忌,和談遙遙無期。由於俄歐之間失去了最重要的和談基礎,烏東戰事可能一時間難以緩和下來,由於事發地點發生在丹麥和瑞典的專屬經濟區,外部勢力難以介入調查,調查結果充滿變數,加劇各方的不信任感。

唯一化解危機的辦法就是歐洲和俄羅斯進行聯合調查,消除誤會、緩解對立情緒,共同修復管道,甚至有限重啟合作,讓雙方獲得更大的談判空間。

六、美國漁翁得利,歐洲傷痕累累

正當美國樂滋滋地數著鈔票時,歐盟國家已經被沉重的能源帳單壓得喘不過氣來,特別是在「北溪」被炸之後,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上漲20%,重返200歐元/兆瓦時。民眾和企業背負了沉重的能源負擔,許多國家已經撐不下去了

斯洛伐克總理黑格表示,能源危機已使該國面臨「經濟崩潰」風險,除非歐盟給予50億歐元援助,否則只能將國內供電體系國有化。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表示,由於電價飆升,可能延長兩座核電站的運營時間。然而德國早在默克爾執政時期就作出了關停全國核電站的決議,現實需求與政治決策發生激烈衝突。

不管是東歐小國還是西歐大國,都飽受能源價格上漲的折磨,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許多本地製造商紛紛選擇產業轉移。在針對性優惠政策的誘惑下,美國成了最吸引歐洲製造業的地方,而歐洲將進入新一輪產業空心化,被美國「挖牆腳」

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宣布削減德國和比利時工廠產量、大眾汽車警告:如果能源價格不降,接下來將考慮離開歐洲

荷蘭肥料公司OCI宣布將在美國擴建一家氨氣工廠;丹麥珠寶公司潘多拉宣布在美國擴張業務;盧森堡鋼鐵巨頭安塞樂米塔爾鋼鐵集團削減德國產量,同時計劃在美國擴建工廠;

美國本土的特斯拉宣布暫停在德國生產汽車電池的計劃……歐洲的能源密集型產業在急劇流向美國,而原本計劃投資歐洲的企業在高昂的能源價格面前紛紛望而卻步

數據顯示,德國商業環境指數環比下降4.3,各行各業普遍感到悲觀,究其根本就是歐洲失去了俄羅斯的商品和能源,而這都是美國一手造成的

相比於歐洲,美國既有低廉的能源,美元也持續走強,近期還出台了大量優惠政策,吸引了全世界企業轉移。

製造了災難卻又以救世主自居,通過高昂的液化天然氣瘋狂收割盟友,又通過貨幣霸權和歧視性政策搶奪產業鏈,這就是美國的手段。

七、中國也需要做好準備

當然,中國也通過優質的營商環境吸引了大批歐洲企業投資擴建,比如德國的一些車企、化工巨頭巴斯夫、法國空客、英國航空發動機巨頭羅羅公司等等。美國打壓歐洲,客觀上我們也分到了一杯羹

但帶給我們更多的還是警示,中國是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能源對外依存度較高,歐洲能源危機並非是孤立存在的問題,能源自主成為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清潔、安全能源要搞,但替代傳統能源要科學部署、立足國情,不能向德國那樣一蹴而就,直接摒棄核電和煤炭,而要先立後破。

其次、堅決建立健全、保護國內產業鏈,不斷提升國內營商環境,不要給美國可趁之機,在立足製造業的基礎之上再尋求突破技術封鎖

歐洲輸了,但中美博弈還要繼續,我們已經見識到了美國的心狠手辣,當然,美國的詭計不可能防不勝防,如何應對,是我們現在必須思考的問題,未雨綢繆,方能應對各種變化。

關鍵字: